教会法的基本渊源有 巨猿 巨猿-基本简介,巨猿-历史渊源

巨猿(Gigantopithecus)是已灭绝的一属猿,生存于约100-30万年前的中国、印度及越南,与几种人科在时间框及地理位置上相同。化石纪录指步氏巨猿是最巨大的猿,站立时高3米及重545公斤。

巨猿_巨猿 -基本简介


巨猿

巨猿―――巨大的、类似猩猩生活于地面的猿,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猿。它的重量估计超过200千克,这种灵长目长有强壮犬牙和巨大的臼齿,并有厚厚的珐琅层,高高的齿冠和矮牙尖。有时巨猿被翻译为巨型猿人。

巨猿由G.von Koenigswald(1934―39)根据在香港中国人药店买到的三颗第三臼齿化石而命名的动物。可能是发掘自华南(大概是广西省)的洪积层中。这些齿比最大的大猩猩的齿要大。发现者认为是类人猿的齿,但是不能同任何一种已知的化石类人猿相比,所以遂定出上述属名(“巨猿”的意思)。

巨猿是一种巨大的猿类。它在60万年以前就已经从地球上灭绝了。20世纪30年代之前,世界上谁也不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种灵长类动物。

巨猿化石最早是由荷兰古生物学家孔尼华(G.H.R.von Koenigswald)发现的。1935年他在中国香港的中药铺里购得大量的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发现其中有一颗巨大的高等灵长类右下第三臼齿,其尺寸超过最大的猩猩牙齿,他认为这是与人类很接近的一种灵长类动物的牙齿,它代表猿类的一个新属新种,因而定名为“步氏巨猿”。巨猿就这样进入了科学研究的殿堂。

巨猿_巨猿 -历史渊源


巨猿

古生物学就是一门“从局部推测整体”的学科,虽然研究人员目前还没有发现整个的巨猿骨骼,但是他们通过对巨猿生活时代之前,同时代以及现代猿外形的认真比较,把巨猿的形貌进行了合理的复原。简单来说,复原过程就是根据牙齿和下颌骨复原出与之匹配的头骨,接着根据头骨复原出整个躯体骨架,然后再用皮肉和毛发加以“润色”。

目前的分类学认为,巨猿是西瓦古猿的后裔,与亚洲猩猩关系较近,属于猿类而远离人类进化的主干,所以专家们参照了西瓦古猿的头骨;而在躯干方面,则考虑到如此巨兽难以在树上生活,便以两种大型地栖灵长类―――现存的大猩猩和已灭绝的一种狒狒为标准;至于毛发则“借用”了亚洲猩猩稀疏的棕黄色长毛,因为两者同样生活在亚洲的亚热带和热带丛林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巨猿的“大下巴”可能是因特殊食性而过于发达,因而复原者们出于谨慎起见,姑且推测它们长着一个相应的“大脑袋”。于是,它的头长与身高的比例被定为1:6.5,不但远大于南方古猿的1:8,也比人类的1:7要大。最后,一个高达3米、体重高达544公斤的庞然大物就诞生了。

19世纪90年代晚期,西方探险家就曾在日记中提到过这种动物。由于太过类似而且条理分明,这些传说不能简单地被视为富有想像力的夸大其词。尽管这种生物身上充满了神话传说的味道,但很多科学家相信,在非洲难于进入的森林中,确实生活着一些未知的与众不同的神秘动物。而当地有关不可思议的巨猿的传说尤其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为了揭开事实的真相,一组研究人员对神秘猿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获得第一手资料。他们不仅证实有“狮子杀手”之称的神秘猿确实存在,同时也告知世人,神话中令人着迷的动物并非都是虚构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动物确实因为传说的作用而变得越发神秘。

巨猿_巨猿 -形体特征


巨猿

巨猿是高等化石灵长类中重要的种类。是已发现的现生和化石灵长类中最硕大的一类,它们的形态特征介于猿类和人类之间。在下颌骨和牙齿的大小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下颌体前下方有猿板;下颌体的厚度和高度均以下颌联合处为最大;下犬齿与下第一前臼齿之间有齿隙等特征方面较接近于猿类。而在门齿较小;前臼齿和臼齿齿冠很高,齿尖呈块状;下第一前臼齿呈双尖型等方面具有与人类相同性状的趋势 。因此,巨猿在人猿超科中的分类地位始终未定论,不仅不同的研究者各持己见,就是同一学者也常改变自己的观点。总之,一些学者把巨猿归属猿科,另一些学者认为属人科。还有人把它归类于已绝灭的另一科(订名为腊玛古猿科)。

对于巨猿与人类相似的形态特征有不同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是趋同进化的结果;有的认为是在从猿演化到人的过程中形成的。不管对这些形态特征的解释如何,也不管它们的分类地位如何,巨猿化石的发现和研究都有助于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理解。

巨猿牙齿有高而钝的牙尖,有一些似人牙的特征,如相似的牙齿模式和平的磨耗平面。关于这些材料,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大多数严谨的学者认为它是与进步人同时代的。因此步氏巨猿不可能是人的祖先。孔尼华认为“巨猿”是与人的进化系统或多或少平行发展于在亚洲主于的最晚期的生存者。另外一种解释认为它是一种政,它的像人的齿列特征是一种平行发展。1968年发现了巨猿的第二个种,这个种是从印度的西瓦立克山地层中发现的。

有关的动物化石年代测定为500~900万年,化石标本只是一块下颌骨,下颌骨粗壮,带有大而硕长的磨牙和小的前齿,犬齿不突出齿列,但与人的犬齿不同,磨损成平的咬合面,下颌骨的强大的加固结构和非常平的“咬合”面都表明它们食用非常坚硬的植物。第二个种曾被一些人认为是人的祖先。1973年有人宣称“巨猿作为人类的祖先比其他任何目前已知的类型都更为合适”,对从巨猿到较晚期人科成员身材减小的合理解释是使用工具和防御敌害的选择压力造成的。尽管有这些热情支持的观点,形态学的证据仍认为它不可能是人的祖先。假如不是人的祖先,是否要考虑它是人科成员还是猿?认为它是人科成员的根据是它与“粗壮”南方古猿表现的相似点,它与南方古猿粗壮种一样,具有粗壮的下颌体、大的臼齿和臼齿化的前臼齿。这些与早期人科成员的相似性可能是趋同特征,反映出它们的食物相似,而不是具有近的共同祖先。现有的证据表明,巨猿是一种猿。古生态学研究表明,与巨猿同时发现的最多的化石是森林类型。

巨猿_巨猿 -生态习性


巨猿

根据对其牙齿的化学分析,可推测出巨猿是彻底的素食者,最喜欢的食物是竹子,偶尔也吃吃树叶和果实。

除此之外,它们还拥有锋利的可以把肉撕碎的牙齿,以及足以将人肢解的肌肉。这种巨猿像黑猩猩一样聪明,力量和体型却又和大猩猩无异;它们更喜欢吃肉而不是绝对多数猿类钟爱的灌木丛。与绝大多数猿类有所不同的是,它们是以“捕食者”的身份出现的。

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们不仅仅捕杀森林羚羊,同为捕食者的狮子和美洲豹也会成为它们的盘中餐。它们就是有“狮子杀手”的非洲巨猿,一种游走于神话与事实之间的动物。 刚果人向探险家和生物学家描述了一种猿类动物。它们的外形像黑猩猩,并且以大型猫科动物为食。

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员克莱维・希克斯花了18个月时间对“狮子杀手”近距离观察。他的发现引起很多人的兴趣:这种巨猿数量庞大,拥有与其他猿截然不同的“文化”,用“喜欢吃肉的大猫”来形容它们似乎更为恰当。

巨猿_巨猿 -物种揭秘


巨猿(gigantopithecus)头骨

20世纪50年代,为了寻找这种化石出产的确实地点和了解它们的产状,解开是巨猿还是巨人之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组织了一个华南洞穴科学考察队来广西,于1955年底起,在裴文中先生的领导下展开了野外考察。他们根据文化、医药卫生和商业部门所提供的各地出产“龙骨”、“龙牙”的线索,在广西的石灰岩岩溶地区探查山洞和从事采集、发掘化石的工作。

1956年初,考察队来到大新县榄圩乡正隆村那隆屯北面的牛睡山。牛睡山是一座馒头形的圆山,四面坡度较大,在距山顶约40米的地方有一个岩洞,因为光线照不到,里面黑乎乎的,当地人把它称为黑洞。洞口距地面高约90米,洞内空室较大,堆积物大部分已被老百姓取岩泥时挖走。从残留下来的部分堆积物来看,洞内堆积物原本有两层,底上为紫色沙黏土,约厚1.4米,没有胶结,干燥后裂为方块,内含较少的化石。紫色沙黏土之上是一层胶结坚硬的黄色沙土堆积,约厚2米,含化石较多。考察队曾进行了两次探查,并作了短期的发掘,找到一些猩猩的牙齿化石,发现了巨猿的一颗下第三臼齿、一颗下第一前臼齿和一颗上臼齿。这是科学家第一次找到这种古老动物化石的原产地。这个黑洞也就因此被命名为大新巨猿洞。

1957年夏季,柳城县凤山乡社冲村农民覃秀怀到该村附近的楞寨山硝岩洞挖岩泥,无意中挖出一个巨猿下颌骨。这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个巨猿下颌骨。离社冲村仅十里之隔的洛满圩,有位银行干部韦耀社看到了这个下颌骨,觉得它很有科学价值,动员覃秀怀捐献给国家。这个珍贵的科学标本,经过许多人的辗转传递,于这年年底传到前来广西考察的科学家手里。

柳城社冲的这个下颌骨特别粗壮,上面带有12颗牙齿。代表一个老年雌性个体。这一发现,使科学考察队喜出望外,激动异常。根据覃秀怀发现巨猿下颌骨的这个线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野外考察队跟踪追击,很快查访到了这个巨猿下颌骨的产地――硝岩洞,并在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了大规模的发掘工作。

随后,考察队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天定时来到这里,经过1957年至1963年的发掘,在原来发现巨猿1号洞的基础上,又发现了巨猿2号洞,挖掘出了3个巨猿的下颌骨化石和1000多颗零星的巨猿牙齿。

这1000多颗巨猿牙齿,至少代表75个巨猿个体,据推测可能有雄性33个,雌性42个。第二个巨猿下颌骨上面有10颗牙齿,是一个青年雄性个体;第三个巨猿下颌骨上有14颗牙齿,是一个老年雄性个体。因此,3个下颌骨中,是两个老年,一个青年;两个雄性,一个雌性。

这两个巨猿洞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石器以及用火的痕迹,与人类居住地无关。从而确定了柳城巨猿的地层时代为更新世早期。

硝岩洞位于一个孤立山峰西南面的峭壁上,洞口离地面约有90米高。攀登这样的岩洞不是轻松的事,1983年自治区博物馆的彭书琳陪同广西医学院副院长方中祜教授前往考察,一行14人,能顺利到达洞口者,也只有6人,其他人只好站在山脚仰视。据两个当地老猎人说,“民国”初年(1912年)他们因追猎野兽进过此洞,发现有很好的岩泥,后来就挖掘洞里的土层熬硝,就把它叫做硝岩洞。由于在这个山洞发现如此丰富的巨猿化石,后来它也被命名为“巨猿洞”。为避免与大新县的黑洞相重复,而把它称之为“柳城巨猿洞”,1963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柳城巨猿洞名扬海内外。

1965年在武鸣县甘圩的步拉利山一溶洞中发现12颗巨猿牙齿,其中有两颗下第三臼齿。1988年6月彭书琳和谢光茂陪同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的艾丹(DennisA.Etler)博士和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人类学系的石汉(Russell Ciocnon)博士到步拉利山溶洞考察过。

1968年和1970年,在湖北建始县高坪龙骨洞发现了250多颗巨猿牙齿。

1973年,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公社调查石灰岩洞穴时,于那合村东南的弄莫山一溶洞内采集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同年年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野外队、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有关人员对该洞进行短期发掘,采集到更多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一颗巨猿牙齿化石。这是广西继大新、柳城、武鸣之后,又一个出土巨猿化石的地点。这颗牙齿是右侧下第三臼齿,从咬合面观察到的情况看,与柳城巨猿有很大不同,牙齿的长度为25.3毫米,宽度为19.9毫米,粗壮度为501.5。这三个数值不但超过柳城巨猿小型组的相应平均值,也超过柳城巨猿大型组的相应平均值。因而认定这个巨猿可能是雄性个体,代表一类牙齿尺寸较大的巨猿。

2002年广西自然博物馆在田东县布兵乡莫会洞发掘,挖到14颗巨猿牙齿化石。此洞与山脚垂直距离为60米,需修“之”字形盘山路才能上去。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巨猿化石地点共八处。在国外只有两处:1967年在印度北部喜马恰尔邦的多无帕坦(DhokPathan)发现一个巨猿下颌骨,地层时代是上新世中期,其年代约在三百万年前;在越南平嘉一山洞发现一颗可能是巨猿的牙齿化石。中国境内有六处,除湖北建始高坪龙骨洞外,其余五处都在广西境内,即大新、柳城、武鸣、巴马、田东各一处,可以说广西是巨猿的老家。在柳城发现的巨猿化石是最丰富的,堪称世界之冠。

巨猿_巨猿 -相关资料

教会法的基本渊源有 巨猿 巨猿-基本简介,巨猿-历史渊源

岩洞,出土了巨猿的下颔骨。

2005年11月10日 据美国媒体报道,加拿大科学家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有一种巨型猿曾经和人类一起生活过一百万年,这种巨型猿有10英尺(约合3.048米)高,体重达1200磅(约合544.3公斤),让远古时代的人类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巨型猿主要以竹子做为食物。

这种巨猿是在80年前科学家在香港药房出售的动物牙齿中偶然发现了的,科学家称之为“步氏巨猿”。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地球年代学家杰克-瑞克运用高精度的绝对日期鉴别法对这种猿生活的时代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巨猿在更新世物种消逝10万年前已经在东南亚地区生活了近一百万年了。瑞克表示,这种巨猿与人类共处的时代,刚好是人类经历一次重要演化过程的时候,发现巨猿化石的地方刚好据信是现代人类起源的地方。

科学家对这些牙齿做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种巨猿是草食动物,并认为竹子是他们最喜欢的食物。科学家认为由于当时人类比巨猿更为敏捷,残酷的竞争迫使巨猿把竹子做为主要的食物,并最终导致了巨猿的灭亡。尽管多数的科学家都同意巨猿在很久以前就灭亡了,但是仍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巨猿就是传说中的在丛林中生活的长毛巨人。

目前研究人员还有发现整个的巨猿骨骼,但是科学家通过对巨猿生活时代之前,同时代以及现代猿外形的认真比较,把巨猿的处形做了合理的估计。科学家利用已经发现的几个的牙齿和一套下鄂骨拼凑起了这个巨猿的外形,尽管这些发现的东西并不足以推测出巨猿的外形,但是这些巨大的牙齿应该是同一只巨猿的。瑞克表示,这此牙齿巨大的尺寸对巨猿的体形的推测有很大的帮助,如一个臼齿的顶部就有一英寸宽。

目前,科学家对巨猿的活动进行着激烈地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这种巨猿是两足行走还是以手臂协助行走,就象现在的黑猩猩一样,不过最终的答案还需要收集到更多的骨髂化石。

此外,还有许多行物都在其化石被发现之后才首次被为人所知,并且人们在随后就发现了这些生物存活的踪迹,腔棘鱼就是一个例子,最初人们认为腔棘鱼在数百万年前就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后来在1938年人胶在非洲海岸发现这种生物。

巨猿_巨猿 -研究价值


巨猿

1937年美籍德国人魏敦瑞(F.Weidenreich)在研究中国猿人牙齿的专著中提到这种动物化石,认为是一种巨大的猩猩的牙齿。稍后,孔尼华又在香港和广州的中药铺里购得两颗这种动物牙齿化石,一颗是左下第三臼齿,另一颗是右上臼齿。魏敦瑞根据这3颗牙齿和在爪哇发现的爪哇猿人第四号头骨以及另外两个下颌骨的材料进行比较研究,于1945年发表专著,改变了他原先的意见,认为这种动物具有明显的人的性质,应该归属于人的系统而不是猿的系统,主张把巨猿改称为“巨人”,并提出了人类是由巨人起源的新说,进一步推论巨人是爪哇猿人和中国猿人的直接祖先。

后来孔尼华又去南洋一带中药铺里搜集到5颗这种动物的牙齿化石。1952年他根据先后购得的这8颗牙齿化石进行研究,也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同意魏敦瑞的意见,认为巨猿确是巨人,是第四纪生活在中国南部的一种最原始的人类。因为巨猿下颌和牙齿的多数特征介于人类和猿类之间。猿的两侧齿列是平行的,人的齿列是向后张开的;巨猿的两侧齿列既互相平行,向后张开的程度也远不及人类的大。人类齿列呈曲线形,没有明显的转折;巨猿齿列在犬齿处有显著的转折,但不如猿类的显著。猿类犬齿的前后都有间隙,不与前后的牙齿接触;巨猿的犬齿没有前间隙,但有比较小的后间隙;人类的犬齿一般是没有齿隙的。

巨猿犬齿的形状,与其他牙齿的比例,磨耗情况以及两性差别也介于人、猿之间。下第一臼齿略成扇形,似猿类;有双尖及后小凹,又似人类。巨猿的门齿小,位置垂直;臼齿齿尖呈方块形,咬合面脊纹少而粗,有第六齿尖。这些特征都是与人类相似的。但由于其年代太近,体形太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魏敦瑞又因此认为巨猿是人类进化系统上一个已经特化了的旁支,而不是直系祖先。

据一些科学家研究推断,巨猿有硕大而粗壮的头骨,巨大而强壮的躯干,有比现代人稍长和粗壮的肢骨,有与现代人相似或稍高的身高。巨猿可能做一定程度的直立行走。从牙齿结构可判断巨猿的食性是杂食,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研究结果还表明,巨猿的身材有随着时代逐渐增大的趋势,牙齿远比现代人的粗大,它不可能是猿进化中特殊的一支,而是一个灭绝了的旁支。但它与人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应是最接近人类的一支灵长类。从现有的资料已得知,巨猿生存的时期从第三纪上更新世经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中期,分布的地区是从亚洲南部的印巴次大陆到中国南方的广西和湖北一带。巨猿化石的发现,对研究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60103/107247.html

更多阅读

教会法的基本渊源有 乐队 乐队-基本名称,乐队-历史渊源

乐队在古代泛指奏乐及歌舞的队伍。今指人数众多的器乐演奏者的集体同管弦乐团一样,乐队也是由一群共同演奏的音乐家组成的。有些乐队会通过乐队的名称让我们知道他们演奏的是哪种乐器,比如铜管乐队、管乐队和钢鼓乐队。其他一些乐队的

声明:《教会法的基本渊源有 巨猿 巨猿-基本简介,巨猿-历史渊源》为网友蝕苌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