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感觉,仿佛与生俱来。
不喜那大漠孤烟,千里暮云平,却恋上了江南的绮丽春色,柳下轻摇桨。
不曾因边塞的青海长云、刀光剑影而心驰,却因江南的小桥流水、渔舟晚唱而神往。
淡烟流水,画上江南。虽是轻摹浅描,却是别具韵味。作画之人,心迹了然。仿佛,望着望着,我已融入画中,成为画里的一部分,惊奇之余又有万分惊喜。
桥岸边,柳随风吹,细雨如愁,就那样,在空气里游离漂洒,朦胧了眼前行人。走在石桥上,步步沉重,行得艰难。在这样有文化、有历史渊源的地方,我恭敬,有如对待神灵一半的虔诚。
没有纸伞,没有蓑衣,走得却尽是从容自在。仿佛是前世路过已回眸停驻许久,现在再经过这熟悉的地方,已然不会感到陌生。当初陆游四十年后重游沈园,物是人非外,他提笔,一种凄凉便在纸上荡漾开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当初那凌波、水袖早已远去无踪,桥下春江绿水却依旧,朦胧之间,仿佛是你当年倒影,只是,美得太过分,有点不真实。风一吹,幻影破碎,心也随之,泪落两行,宛若你当年为我写的深情诗句,句句在心头。(文章阅读网:www.www.AihuAu.com.net )
小巷长长,河道长长,是江南文化的血脉,流淌着墨韵,诗情。一代代文人雅客从中汲取营养,留下了众多扣人心弦的佳作,加厚了江南的文化底蕴之时,也涵养了江南的文化气息。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柳永曾流连于此,并作《望海潮》,不管是否是因为仕途之意而作的逢迎之作,还是真出于内心的感慨,都不影响我对它的赞赏,只因对江南有所同感。六一居士被贬后,也作《采桑子》十首,都是写的西湖景之好,山水之妙。官场失意后,把身心寄托山水也可尽其乐也,不一定要为浮名而日夜苦苦思量。
一笔笔,把江南刻画得如人间仙境般,别无此景,独在斯耳。仿佛,此刻我所穿行的,仍是旧时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还在原地回味当年的胜事无限。
走出小巷,一阵阵喧嚣吵杂声扑面而来,令习惯了平静祥和的我一时间竟有些措手不及,车来人往,热闹非凡,嘈嘈杂杂的声音在此地域无穷无尽地繁衍,冲破了江南文化的大门,涌进了古老江南的大街小巷,焦急、功利、浮躁,不属于江南的平和、淡然,与之背离。
乍然间,雨急了。无奈之下只得闪身茶馆,找了一张靠窗的木凳坐下。此时,窗外,又是另一个世界。烟波十里,小舟逐渐消失在茫茫雾色里。渡口边,还有送客在张望,仿佛透过了雾色重重,水烟重重,便能对上离人不舍的目光。
岸边的柳枝叶儿被雨打得飒飒作响,在风雨中舞蹈着,欢快、尽兴。屋檐上挂下来一条水帘,垂在我眼前,俨然有种一落千丈之势。雨打在窗台、砖瓦、青石板上,冲洗尽了旧时堆积的尘埃,还原了江南清丽的本色,仍如画中一样的美好。
不得不相信江南有一种超然的魔力,能使我在第一次接触它时就为之而倾倒。现代市井文化冲击,历史古迹颓败,江南文化日渐式微。但我始终相信曾经的辉煌不会因时间流逝而黯然失其光彩,那里依旧是我向往的文化圣地,千年后,它仍能向我娓娓而谈它的故事。
透过一纸水墨,我分明看见它还在流淌,千年时光,人世两变又如何?诗意、情意、画意仍在,文化不断。窗外,雨像水墨泼洒。
各位若认为本文写得不好,或不够得体的话,欢迎提点提点在下,不胜感激!
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