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起源,人本主义疗法-学派

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 Therepy) 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通过为求助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患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患者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人本主义疗法_人本主义疗法 -起源


相关图书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

人本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起源,人本主义疗法-学派

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主义疗法_人本主义疗法 -学派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人本主义疗法_人本主义疗法 -心理障碍解释

人本主义理论对心理障碍成因的解释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个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来决定,而是内化了别人的价值并把别人的价值当作自己的价值的一部分,为迎合别人的需求与接受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经验,自我概念与经验间形成冲突并产生不和谐。此时这种不和谐会使人越发感觉不能适应环境,从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异常心理状况并产生心理障碍。

人本主义疗法_人本主义疗法 -人性看法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人们满足了吃饭、穿衣、安全等根本需求后便会有诸如爱情、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当实现低层次需求后而高层次的需求无法获得

满足时,人们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并感到痛苦从而形成心理障碍。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

此外,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人是有智慧的并且人们有能够去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并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指导与控制,只要对患者提供足够的信任与尊重,他们便会有能力去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人本主义疗法_人本主义疗法 -实质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治疗的实质就是重塑真实的自我,达到自我概念与经验的协调统一。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去除那些为了适应社会、他人的需要而偏离自我经验的思想及行为,使人

找回真实的自我。能够为自我的价值而活,而不再为迎合他人而生。比如,每天为不喜欢的工作而忙碌奔波,为迎合领导的心意而工作。自我的价值与理想无法得到实现从而产生悲观、消极的想法,当领导不满意或工作不顺心时便会产生异常情绪甚至导致各种心理障碍。人本主义疗法就是帮助患者深化自我的认识,以鼓励与关爱使患者找到自我的价值并发现自我的需求,为实现自我的理想而努力的过程。

人本主义疗法_人本主义疗法 -技术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疗法并无固定的技术模式,但应把握以下的三个原则。

理解

这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基础。设身处地的从患者角度去思考问题,真实地理解他们的想法。真实的理解会令患者感到温暖和尊重。理解表达可以是语言或是非语言的,甚至有时沉默也表达了对患者的理解。

沟通

坦诚的交流是深入探究问题使患者自由表达感受的前提。医患应处于平等的地位,以朋友的方式进行无设防的交谈。

关注

治疗师对患者的关注应是无条件的。对于患者的心理问题不应以批评的态度来对待,而应表达无限的关爱与准确的共情。

人本主义疗法_人本主义疗法 -历史


人本主义疗法

首先,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 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前者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方面,当时思想家从这一方面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并以这个观点来解释人。在这个意义上人本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一个条件。

17世纪以来的基础主义和19世纪末期以来的自然主义并不反对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历史上的人本主义运动是同超自然信仰和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相对立的。撇开历史上的人本主义不谈,我们现在讨论当代的人本主义。人们通常认为当代人本主义即是“主体哲学”(philosophyofthesubject)。由于哲学家对“主体”的理解并不一致,在这个意义上,“人本主义”是多义的。

如果把导源于笛卡尔的“我思”和康德的先验自我的哲学都看作人本主义,那么新康德主义便是人本主义的典型。我们不谈个别新康德主义者是否属于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哲学家,整个地说,新康德主义继承康德为科学、尤其自然科学(马堡学派)和文化科学(佛莱堡学派)奠立基础的纲领而努力,他们由以出发的自我是一般的、非经验的和非人格的,与人本主义者所强调的经验自我根本不同。并且新康德主义特别重视科学的价值,这恰恰是“科学主义”的特征,同强调个人价值的人本主义大异其趣。

其次,作为“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的一派,胡塞尔现象学也可以被称为人本主义。他同康德一样以自我为出发点,力求为科学知识奠立基础。不同的是,他求助于“本质直观”,以描述方式进行其构成客观性的工作。早期反心理学主义使他把逻辑结构看作“真理本身”。

胡塞尔的“我思”有别于康德,不是非人格的,但客观性的先验奠基所需要的不是一个主体或主体性,却需要多元的、主体间的、原子论般的奠基。难道这样的奠基学说是人本主义的?是的,要是我们把任何“主体哲学”当作人本主义的话。但是人本主义以人的首要性为特征,而胡塞尔则对日常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我”给予现象学“还原”(reduction)。他并不为人的要求作出哲学辩护,他关心的是要使哲学成为严格的科学。这样看来,唯心主义现象学不属于人本主义范畴。

人本主义疗法

第三,来源于现象学的“哲学人类学”的舍勒(M.Scheler)的反形式主义价值哲学强调人格是道德行动的中心, 似乎同人本主义一致。但人格主义并不令人成为善和恶的尺度。有的人格主义者理解人格主义是人对于被还原为观念或事物层次作出经常性抗议并充分注视当代文化危机的哲学。人格主义旨趣的这种变化使它向人本主义方向靠近。

但人格主义者仍然不甚重视个人定立其自身的能力,而更重视个人的善于容纳他人和向一个价值秩序的开放。所以人格主义还不是完全的人本主义。但流行于美国的人格主义或精神主义(spiritualism,以波士顿大学为中心)通常也被叫做人本主义。

第四,我们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找到了真正的、完全的人本主义。他的着作《有和无》是把现象学、存在哲学和人本主义冶于一炉的集中体现,是人本主义充分发展的表现。存在主义者断定:“在人的世界、人的主体性世界之外并无其他世界。”存在主义作为典型的人本主义是同自然主义不相容的

第五,狄尔泰及其后继者的方法论解释学强调社会、人文科学要求对文本(text)或社会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自然科学采用一般规律来说明所研究现象显然不同。理解和说明是两种不同的科学方法。但自然主义则坚持科学方法的连续性,包括人在内的一切自然对象与现象都可应用一般规律给予科学说明,认为这才会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这样,方法论解释学同自然主义是对立的。解释学在否认真理确定性这一点上也同认识论基础主义不相容。所以在整个哲学领域内,早期解释学可以说属于人本主义范畴,是同科学主义对立的。

人本主义疗法_人本主义疗法 -过程

罗杰斯在很早的时候就给心理治疗过程提出了12个步骤,虽然它们看似不同,但在实施过程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来访者主动求助。来访者如果没有改变自我的需要,治疗很难成功;

第二治疗者说明情况。治疗者向来访者介绍治疗过程,强调来访者的作用,治疗者的作用只是创造有利于来访者成长的气氛;

第三鼓励来访者自由表达情感。治疗者不管来访者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均应以诚恳、友好的态度相待;

第四治疗者能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治疗者不只是被动接受对方提供的信息,仅仅对表面的内容作反映,而应深入到对方内心深处,注意发现对方影射或暗含的情感。这是很困难且很微妙的一步;

第五促进来访者的成长。一旦对方将消极情感表达、暴露出来,模糊的、试探性的、积极的情感便不断萌生出来;

第六接受来访者的积极情感。治疗者只需不加评价地接受对方的积极情感,促使对方自然达到领悟与自我了解的地步;

第七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自我。由于治疗者对患者采取了接受和理解的态度,患者便有机会重新认识自我,并接受真实自我。这为对方在新的水平上达到自我整合奠定了基础;

第八帮助来访者采取决定。新的整合意味着新决定与新行为的产生,治疗者应协助对方澄清可能做出的选择;

第九疗效的产生。来访者通过自我领悟,达到了对问题的新的认识,某种积极、尝试性的行动便应运而生了;

第十扩大疗效。在已有尝试的基础上,治疗者应帮助对方发展更深层的领悟,并扩大领悟范围;

第十一来访者的全面成长。来访者克服了对选择的恐惧,勇于探索自我发展的新行动。此时,双方的关系达到顶点,来访者会主动提出问题与治疗者讨论。

第十二治疗结束。来访者感到无需再寻求帮助,治疗即告结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70103/108209.html

更多阅读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60-70年代迅速发展的心理学流派,由于其观点同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均不同,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学习

什么是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什么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至少有两种涵义。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

行为主义疗法 认知行为心理治疗

华生(B. Watson, 1878-1958)受俄国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继承了美国桑代克的方法论,建立了“刺激—反应模式”,即R=f(S)模式。他不去考虑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间过程,他认为,即使中间有思维作为中介,那也不过是由内部语言所引起的

什么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殷虹的博客

什么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什么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它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和独特性,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个人对学习的投入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阅读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中叶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它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

声明:《人本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起源,人本主义疗法-学派》为网友半岛荼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