鼢鼠是啮齿目仓鼠科鼢鼠亚科的通称。属于哺乳动物,尾短,眼睛很小,视力差,外耳退化,仅是小的皮褶。鼢鼠主要分布于中国,也见于蒙古和西伯利亚,栖息于森林边远、草原和农田,白天居住在地洞中,晚上偶尔会到地面活动,以植物的根、茎、种子为食,在洞穴中储存大量食物。鼢鼠挖洞速度极快,洞穴系统复杂,分支多,平时地面没有明显出口,但附近有不规则的土堆。鼢鼠挖洞活动受气候影响显著。3~9月繁殖,年产2胎,每胎产仔1~8个。中国北部常见的为中华鼢鼠。鼢鼠因贮食和挖掘复杂的洞系,是农牧业害兽之一。
鼢鼠
草原鼢鼠_鼢鼠 -外形特征
体型粗壮,体长15~27厘米;吻钝,门齿粗大;四肢短粗有力,前足爪特别发达,大于相应的指长,尤以第三趾最长,是挖掘洞道的有力工具;眼小,几乎隐于毛内,视觉差,故有瞎老鼠之称;耳壳仅是围绕耳孔的很小皮褶;尾短,略长于后足,被稀疏毛或裸露;毛色因地区而异,从灰色、灰褐色到红色。共1属6种,
草原鼢鼠_鼢鼠 -生活环境
鼢鼠鼢鼠为地下生活的鼠类。栖息于森林边缘、草原和农田,在中国青海地区还可栖于海拔3900米的高山草甸。昼夜均活动,但白天只限于地下,夜间偶尔到地面寻食。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有贮存食物的习性。不冬眠。挖掘洞道速度惊人,洞穴构造复杂,长而多分支,总长度可达100余米。洞口外有许多排列不规则的土堆,是由洞道内挖出的松土。平时地面无明显的洞口,如洞道遭到破坏,立即用土堵塞,这是它们防御敌害的一种本能。鼢鼠挖洞活动受气候影响显著。
草原鼢鼠_鼢鼠 -生活习性
鼢鼠生话习性五大特点:一是栖息在土壤潮湿、疏松的洞中。二是雌、雄单独生活,但繁殖期时在一起生活。三是喜黑暗、怕阳光,视力差,听觉灵敏,喜安静,怕惊吓。四是吃土豆及草根,一般挖洞采食。五是抗病力较强,不冬眠。
草原鼢鼠_鼢鼠 -生长繁殖
鼢鼠3~9月繁殖,年产2胎,每胎产仔1~8个。鼢鼠在野生状态下每年4~6月发情配种,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每年3~10月繁殖,年产2~3胎,每胎4~6只,多者可达8只以上。一般幼鼠生长2个月性成熟,母鼠发情表现为阴部里有粘液,并发出“吱、吱……”的叫声,此时,正是配种的良好时机。地羊妊娠期为30日龄,产仔多在夜间,幼仔在10天内以哺乳为主,以后可饲喂土豆、草根等。20天以后幼仔即能独立生活,此时,应分窝单独饲养。
人工饲养
一、饲养方法。
(1)封闭法。用砖砌成长、宽、高1×1×1.2米的池子,池内放土厚度一般以50厘米为宜,以备地羊掘洞。在池内一角放一些稻草或麦草,以备地羊垫草蓄窝,另一角摆放食物和水器。每池养1对,但千万注意盖口要封严,砖不可有缝,以防地羊逃走。
(2)笼养法。一笼一鼠,做60*40*30厘米的铁丝笼,笼眼要小,不可超过2过厘米,以防漏掉哺乳仔鼠。笼中放入1千克左右的柔软干草,供地羊休息,笼内放宙物和水器。平时用黑布盖严遮光,以保持地羊药理性能不变。
鼢鼠二、饲料。地羊是典型的草食性动物,地羊的饲料以草类为主,约占日粮的50%。地羊喜食蒲公英、大葱、苦荬菜、蒿草、芨芨草、地黄根等根茎叶。在其日粮配料中菜类占20%,如白菜、胡萝卜等;精料占30%,主要有玉米、麸皮、土豆、红薯等;添加食盐1~2克。
三、科学饲喂。应做到“三定”。1)定时。每日喂3次,从早晨7点开始。2)定量。从不同日龄出发,一般成年地羊每天喂200~250克。3)定水。供足清水,让地羊自由饮用。饲养时,要做到有病早治,防止疫病发生,一旦发现地羊有感冒、肺炎、肠胃炎及寄生虫病等要及时治疗。
四、适时出栏。出售种地羊以30日龄为宜,商品地羊以市场为导向,一般成鼠达400~500克时,即可出售。
草原鼢鼠_鼢鼠 -分类
鼢鼠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 Lilljeborg,1866)。是东北亚特有的穴居较大鼠类。牙齿“W”型。中国华北土状堆积中化石极多,为划分地层的重要化石。自晚中新世出现后,齿冠逐渐增高,齿根退化至消失,颈椎逐渐愈合。依头骨枕部的形态分为3类:凹枕型(已绝灭),如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凸枕型,如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平枕型,如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3个类型曾被认为是平行进化的好例证。鼢鼠类可能起源于中国中新世的仓鼠类,如更新仓鼠(Plesiodipus)。
鼢鼠亚科的分类一直比较混乱。鼢鼠亚科先后被划入鼠科(Alston,1876;Thomas,1896;Ellerman,1940,1941;Musser等,1993)、瞎鼠科(Tullberg,1899;Miller等,1918)和仓鼠科(Simpson,1945;Chaline等,1977;罗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