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为台商郭台铭首度大幅投资的华语电影作品。电影内容改编至自作家成一的小说《白银谷》,讲述了清末民初富可敌国的山西票号天成元父子之间的传承和三角恋情。
《白银帝国》观后感:偏爱看美人迟暮,英雄气短
有人说,一部好的作品可以让你思考。我却觉着一部好的作品能迷得我神魂颠倒罔顾其他,一部不那么好的作品才会使我动脑。后者如《白银帝国》,白天看了信手涂抹几行感想,犹感不足,夜里找原作来看,第二天不由自主想了一个上午。
想的是两件事,不包括昨天议论的影片的精彩程度:起初怀抱的对晋商事迹的兴趣,在读《白银谷》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又越发关注书中用心良苦的布局在影片中如何展现。前一部分里票号的功能、“股”的意义等背景资料,为理解晋商故事所必需;后一部分我的观点颇为主观,实在是由于影片与原著差异太大,想多谈一点。
第一部分中,如“票”、“折”、“股”等的名词的含义是中国古代社会固有的,异于我们通常理解的自西方引入的概念。首先,清代产生的票号,其作用与银行有相似之处。书中提到了票号的两种主要业务,其一的凭据姑且称之为“票”,将银两存入此地票号,便可持出具的“票”在有办事机构的彼地取得银两,类似于异地汇款,正是晋商最早开展这一业务,并因此产生了“票号”产业。其二的凭据或可叫做“折”,同样是向票号存入银两,但数额较前一种少,商铺出具不记名的“折”,持折人既可以凭“折”向票号支取银两,也可以将“折”馈赠他人。票号业务多样,但电影中涉及的主要是以上两项。其次,票号的经营理念和行业规范。东家出资,掌柜经营;出资者取得“财股”,有一定资历和成绩的经营者取得“身股”;在分配盈利时,“财股”和“身股”的享有者都可以取得分红,在分担风险上,出资者要负担亏损的风险,经营者则不必承担损失;掌柜通常由票号培训的学徒担任,优秀者能取得“身股”、身家丰厚,但掌柜一旦被辞退,取得的“身股”不能带走,即使能被其他票号录用,也很难再取得新东家的信任和高额的报酬。
标题:《白银帝国》观后感
网址:http://u.www.AihuAu.com.net/subject/1013285.html
沙发回目录
白银帝国》只见白银,不见帝国
兰子君 | 2013-04-07 09:23
郭台铭首次投资电影,取材清末晋地金融界,取名《白银帝国》,在历史事件(清末平遥晋商如何舍财取义度过金融危机)中关照现实(时下的全球金融危机),传续中国历史特有的商业寓言。
影片前半部分,逐一展示了清末金融大鳄“天成号”掌门人的几个儿子或疯或伤,大业只能由二子执掌的微妙关系,家庭内的矛盾冲突与悬念推演缓慢。直至通过闪回交代出:二子(郭富城饰演)与继母(郝蕾饰演)暧昧关系,才将家庭伦理这条叙事线索交代出来――父、子、妾三角恋关系。
影片近半,才开始入“戏”,进入冲突。
另一条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天成号”事业主线――家族生意的香火传系。编导在家庭三角关系的“内患”,经济大背景不理想“天成号”屡出祸端的“外患”上花费太多篇幅,没能造成“天成号”足够的危机。
影片置景、服装、饰物、珠宝等运用了大量的真古董,非常抢眼。但这些道具之真却被影片支离破碎的叙事与表演的虚假所淹没,成为一系列民俗、服饰、生活方式的编码。所谓中国历史商业寓言与家族伦理的文化特性仅存于上述符号的堆砌中。
《白银帝国》更很多同类历史题材影片一样,开始都有一个深远、高大的立意,可是到头来,影片带给人的却是浮泛、空洞的历史想象。
板凳回目录《白银帝国》观后感
兰子君 | 2013-04-07 09:23
初看宣传,《白银帝国》是一部充满野心的作品。影片将视角指向了清末民初的晋商,试图通过著名的山西票号“天成元”来展示清末中国商业之变迁,晋商之经营之道。这本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题材,又有郭台铭这样的商业巨子撑腰,经商驭人之道本可以大书特书。但是,我们所见之电影本身,似乎与宣传之本意大相径庭。
郭富城饰演的三爷与继母两情相悦的爱情,继母与康老爷(三爷的父亲)之间的性。“乱伦”在这里成了一个充满悖论的词语。三爷与继母之间的爱情,从已成事实的辈分上来说,是乱伦,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他们的爱情是是合乎天性的。继母与康老爷的性,通过一场铁林?口条?张的霸王硬上弓的情色戏激化。从家庭辈分上来说,他们是合乎逻辑的夫妻,但在天性的层面上,康老爷强娶年轻姑娘,而年轻姑娘刚好喜欢自己的儿子,是更没有仁义的“乱伦”。
而整部电影的起因与发展,都随着这“乱伦”的线展开。
康三爷玩世不恭的原因是因为父亲强占了自己喜欢的女子,而这个女子成了自己的继母。他的内心世界,是挣扎,是痛苦,是在伦理与自由这条路上的无数次的殊死斗争。这是故事起因。
而后康二爷和康四爷相继瘫痪的瘫痪、疯的疯,康老爷只有了康三爷这么一个儿子,他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康三爷的身上。这时的康三爷是逃避的。之后又囿于传统理念,开始按照父亲的方式锻炼自己。而这期间,继母这个女人又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继母这个角色受过西洋教育,思想先进,向往自由,康三爷的现代管理思想,可以说都是她所赐予。这样的情节设定,也导致了影片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全靠这个女人的思想所支撑。
正如影片画外音文艺腔所言,这是个神奇的女人,但是也是康家避讳的女人。
于是,导演华丽地让银子成了配角,白银帝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帝国,无人知晓。观众多见到的,是――
男人改变世界,女人改变男人。
男人支配着银子,将全国票号玩弄于股掌之中,而女人则支配着男人,支配着男人的行为准则,将男人控制于股掌之中。
这实在有点夸大女人的作用。但是在强大的“性”的主题下,不断闪现的继母与三爷“坦诚”而卧的镜头时不时地在提醒我们,性,才是这部影片真正的主题。性,支配着一切。性,仿佛一帖壮阳药,再疲弱的主题,有了它,高潮就来了。
但这高潮是虚的伪的,是自以为是自我炒作的结果。实际上,不少题材很好的中国电影,在性的主题下,已经疲软不堪。
张艺谋一部《黄金甲》冯小刚一部《夜宴》陈凯歌的《无极》,已经将性(以及乱伦)这个主题重复了两次,而重复的结果,是空洞与乏味,再强大的资金再精细的布景都支撑不起这几部已经“阳痿”了的电影――壮阳药吃多了,终于吃出毛病来了。
景色取的是全中国最美丽的景色,布景用的是当年晋商的用过的珍品,件件都价值连城,民俗民风表现得并不少,但这一件华丽的外衣仍然遮盖不住其内在的疲软和空虚。最后从地下挖出的“仁义”二字十分牵强可笑,远走天涯的康老爷是否真懂这两个字有待商榷,不过投资方郭台铭应该是很满意的。就像《窃听风云》的结尾一般,只要那段影像不公布,慈善家依旧还是受人尊敬的慈善家,即使在话筒背后多搂几个林志玲、刘嘉玲、关之琳都没有关系。
不怕,咱有“仁义”二字顶着。
#4楼回目录《白银帝国》观后感
兰子君 | 2013-04-07 09:23
飞回中国的飞机上,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介绍电影《白银帝国》拍摄的前后经过。昨日偷闲,和妻一起在皎洁的月色下,欣赏这部我们曾经认为不错的电影。说实在的,看完以后多少有些失落,不是想象的那个样子。
首先是音乐的选配,我觉得和故事的情节吻合不够娴熟完美。影片故事的曲折由于即没有施展提琴的表现力又没有启用二胡的厚重沉凝,故事非但没有感动观众,反而有些故能玄虚,矫揉造作。那种人生的晦涩以及两代人的冲突,家族的矛盾无论在故事情节还是在音乐上都没得到充分的陈述和表现。
其次是摄影的处理,应该说摄影总体是及格的,但也仅此而已。花费如此高昂的一部影片,在色彩的处理上很多地方不够饱和,用光的技术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对光色的理解,尤其是对色温冷暖的控制和调子的平衡,只能令人感到平凡。拍摄的角度平平,比如当老三骑着马带着他爹的妻子,也是他的情人的镜头,竟然把焦点聚集在老三拳头捶打树木上的伤痕和戒指上,其实刚刚击打树木应该是鲜血凝结,而不是青紫的色彩,这个细节的处理和影片前一个情节的呼应完全多余,而且造作。当然,大部分观众不会关注这样一个细微的焦点转变。当邱老大串通土匪抢劫白银,这个扣人心弦的动作,完全可以拍摄出动静之间的转换,遗憾的是整个拍摄完全没有把控动感和杀戮的血腥,也没展示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矛盾。影片使用了六十年代拍摄英雄的传统手法,使用了雨水作为镜头的背景,既然是山里下雨,就完全可以利用乌云压顶的晦明变换来映衬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变换,其实在华山就可以拍摄到如此优美的变换,也可以再九寨沟拍摄。这些地方我都亲自拍摄过,效果非常美。老三和他老爷子关于运送白银的对话穿插在劫匪屠杀和镖局老大挣扎的情节之间几乎可以说是失败的,没有能够准确地把台词和情节结合起来,所以显得异常平淡。
说到台词,只能用40分来形容,因为故事似乎要描述商界的沉浮背后是一个大国的盛衰沧桑,但是台词没有扣紧这个中心思想,比如老三的言语,可以说既没儒家的底蕴,也没有红楼梦中宝玉的“痴”,女主人公形象气质的平庸本身就给观众一个疑问,如此平淡的女人何以让白银帝国老大父子两代人如此痴情?如果说一个女人仅仅因为一个男人曾经给她讲述一个故事就如此钟情,可以理解,那么两个男人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按照白银帝国的财力,康老爷子应该不乏红尘青楼的情缘,找个女人生个孩子不过是再简单的事情了,但是为什么又纠结到自己的家庭教师,儿子的情人呢?这一切都没有在台词中得到展现。弄得整个故事讲得一塌糊涂,简直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焉知所向!老四的发疯,老大的才能都没交待,老三“有杀气”这个台词,也没有证明。电影如果能够借鉴《教父》中克里昂家族第二代当家人台词,也许会把故事陈述的更为精彩。但是《白银帝国》这部电影花费的拍摄成本,最终如同康家埋在地下的银子一样,既没有拯救康家的帝国,也没拯救中华的大义,在民族危难关头,你莫说是三十万两,就是三千万两白银,发放给那些穷苦的老百姓,也丝毫改变不了普通人的命运。老三的这种“义举”可谓“损己而不利人”――当然从小的层面上讲,是对那些濒临绝望边缘的老百姓有些微的安慰。
所以,借用康家的故事,希望展示商家理念的电影《白银帝国》多少显得孩子的稚气。在清末那个时代,商人的儒雅和正义难道可以救治民族和国家吗?如果没有达到主人的目的,这部影片就应该拍摄成悲剧,遗憾的是导演和摄影似乎都没有借鉴莎士比亚的悲剧,估计也没有吸收老舍和曹禺的剧本。
导演和演员本身底蕴似乎缺少厚度,演员演技平平,导致了整个影片的失败。当然在当今如此浮躁的社会中,能有这样一部作品,已经不错了,毕竟导演本人已经开始寻找商业的正义,影片似乎也警示着人们。
虽然我写了这篇多少有些负面的影评,但是我对电影希望陈述的主题和讲解的故事本身非常有兴趣,我希望中国能够有自己好的电影,也希望中国早日度过文化洪荒的岁月,希望影视领域出现一些真正可以流芳千古的作品。
#5楼回目录《白银帝国》观后感:动荡时局的家族剪影
兰子君 | 2013-04-07 09:24
离开场还有半个小时赶到的魔都影城,尽管上一部电影还未完成,但入口处已是排上了不少男女,可见本片人气还是相当不低。旁边的女生开心地拍着一个手持大炮的帅哥的肩膀,“今天你拍的照片记得上传到百度贴吧哦”,“百度什么吧?”“百度郭富城吧啊……”我这才知道今天晚上能见到郭天王本人……以及主创组。果然,入场后发现大银幕下的滚动字幕在提醒广大观众:影片放映结束后会有主创人员和大家见面的活动,所以请勿提早离场。
闲话不扯,以下是正题:
影片由张铁林饰演的康老爷恩威并施地处理家族事务开场,随着颇有些中国教父气质的康老爷接二连三的接到噩耗,这个家族随着时局变化而经受动荡的故事便就此展开。故事里包含了家族成员的多种情感,康老爷对膝下几子的爱护,康三爷对父亲又敬又爱又怕又恨的复杂情感,康老爷对杜筠清的占有欲,杜筠清与康三爷之间若即若离的纠结感,各种情愫夹杂在一起,构建了康氏一族的扭曲与痛苦。最后这一切,则是由痛后醒悟的康三爷给慢慢理清,慢慢掩埋。另外,影片中虽然出现了不少厚黑学的段落,但是最后的“仁义”二子才是全剧想要向观众交代的主旋律。
《白银帝国》拍得实在是非常漂亮,两个小时的观影体验下来,几场群戏都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无论是开场不久晋商四年一季结算之日的风光无限,还是邱掌柜出卖同伴的那场群斗,在布景、运镜、人物表演等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姚树华虽然是第一次作为电影导演执导这部影片,但是其场面调度的能力还是相当值得称道的。影片的细节也非常丰富,看得出剧组下了非常多的功夫,比如家眷逃难时连哈巴狗都有能马骑,这一幕实在让人摇头感慨。唯一不满的恐怕的算是在大漠中战狼的一段,据说剧组为这一段戏在敦煌排了10天,但过分表现的电脑特效实在让我兴奋不起来,好在这段戏并不会影响到影片的整体美感。三位作曲家合作完成的音乐也很出色,但是林海负责的家族情感和战争场面部分(依宣传手册上所说)总让我觉得把握得不够精确,完美。
几个主演的表现也都比较不错。张铁林饰演的康老爷似乎还是没有脱掉那身帝王的皮,影片中段在列祖列宗灵位前的表演甚至让我想起了陈道明在《康熙大帝》中的那位天子。不过这却让电影更符合其标题,Empire of Silver,而康老爷无疑更为贴合Emperor一些。郭天王前期的游离有点让我忆起了《胭脂扣》里的张国荣,不过前者在戏剧中则表现得更为坚强,两者的共同点均是难逃封建礼数的束缚,只是康三爷表现得更为爷们,也真是有了几分革命家的气势。郝蕾的杜筠清足够哀怨,也从失落中变得足够的坚强,这是个相当有说服力的角色,只是,她始终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这始终还是一部属于男人们的电影。
男权社会的悲哀
影片的主旋律是“仁义”,然而穿插于其中的各种剪影,则足以让人看到多少年来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以及女性个体在这个社会中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影片开场不久的一场动乱,其本源便是来自于晋商掌柜在外受到的性压抑。三年才能回家一次,不允许携带家眷,不得休妻,不允许嫖娼,对性的抑制导致的反抗,最终带来了另一个伤感的悲剧。而女人,始终都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杜筠清和康老爷的结亲,仅仅只是两位父亲大人的一场交易,而没有爱情滋润的康家三少奶奶,也只能靠大烟来逃避空虚,甚至于接受过西方近现代良好教育的杜筠清,也仅仅觉得嫁与康三爷为妾便是女人的莫大满足。最值得一提的是,当康老爷从大山里接回邱掌柜时,身着素服的邱夫人长跪于一旁,无人打理。说到底,这个时代的女人只是男人身边的一个物件罢了。即便是当富于革新精神的少壮派康三爷接管了家业,依然没有办法逃脱这旧制度的束缚,他始终没有办法去真正和自己的继母走在一起。康家的祖训,始终是“仁义”,而与“情义”无关。
影片中的康老爷无疑是旧制度的完美代言人,以至于杜筠清假死一戏,说到底不过也只是康老爷对“不得休妻”的遵从,以对方假死来实现自己续弦的目的。他即便对杜筠清有再多的爱意,也不会死守于这个失去了子宫的躯体,他要的,是家庭的延续,男丁的兴旺。真正被蒙在鼓里的始终只是康三爷一个人。(这段戏原本我还有些误读,后来姚树华也做了如是解释,便以其“官方说辞”为准吧)
放映结束后的主创见面活动上,姚树华说她拿到这个本子的时候正好是安然丑闻爆发期间,她便将“仁义”,也就是传统道德作为影片的主题发挥下去。而影片上映时正值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贴合了她要宣传的主题。我并不认为这两字能对金融现状带来多少的改变,也不认为有多少人会受到这部片子的感染而顿悟。但这始终是一个很好的主旋律,值得推广和传扬。
最后,想说一下对这部片子的一些意见。
看完两个小时的片子,我觉得非常精彩,却没有得到丝毫的感动。也许是这部片子的感人部分和我波段不合,又或者说是代沟(放映会上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笑场定然是代沟引起的……)。我总觉得,姚树华在处理某些情节上表现得太过于匠气,比如表现屋内热闹非凡,屋外饿殍遍地的强大反差时,就做得有些教条,镜头还没移动过去观众就已经知道接下来是什么场面。如同教科书一般足够地准确,却缺少了手术刀似的精准和深入。同是女性导演,姚树华确实该向许鞍华学习许多东西,后者在对人物的剖析上就做得非常出色。
影片取名为《白银帝国》,而不是沿用小说原名的《白银谷》,既是处于商业的考量,也定是有一定的野心在其中。我总是下意识地将这个家族与《教父》对比,康二爷无疑对应了恶狗一般的桑尼,而康三爷则可以看作是迈克尔的“阳光版本”。这个对比也许有些关公战秦琼,但同样是传统的家族结构,跟《教父》比较起来,《白银帝国》显得单薄不少,也相当缺少人物的代入感。
最后要说的是标题。“剪影”二字是针对于时局而言的,康氏一族,在康三爷这一代,理应是经历了清末的腐朽,帝国主义的炮火,以及民初的混乱,影片中确实也出现了这些历史事件,但仅仅只是作为背景的一个剪影,并没有真正在描写时代的变迁,而只是将这些事件处理成为了时局的动荡,用来作为康氏票号危机处理的一个简单符号。限于影片片长,我不能奢望《白银帝国》能描写得更多,可要是《白银帝国》增加半个小时,或者像《教父》一样,长达三个小时那又会如何呢?我能够期望更多么?
对了,假如时间更长一些,我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剧情流畅的承接呢,比如邱掌柜背叛的那段戏,虽然前面总掌柜之争已经为这一幕做好足够的铺垫,但要是能多加一些过渡,会不会让这个人的形象更为丰富一些,而不流于套路化呢?
这始终只是我的臆想而已。接下来,还是期待姚树华导演的下一部作品能让大家看到更出色的答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