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侯县 福建省闽侯一中 福建省闽侯一中-闽侯一中概况,福建省闽侯一中-

闽侯一中创建于1902年,历史久远,人才辈出。以优质的办学质量享誉省内外,进入新世纪,更焕发勃勃生机。如今已拥有36个高中教学班,1800多名学生,是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是闽侯县高中的龙头学校,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

闽侯一中_福建省闽侯一中 -闽侯一中概况

闽侯一中创建于1902年,历史久远,人才辈出。以优质的办学质量享誉省内外,进入新世纪,更焕发勃勃生机。如今已拥有36个高中教学班,1800多名学生,是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是闽侯县高中的龙头学校,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
目前,学校新课程实施稳步推进,势头良好,2007年高考再获佳绩,获“福州市高考成绩上线率二等奖”、“优胜奖三等奖”,获“闽侯县2007高考工作贡献奖”;2007年通过了省一级达标校的初检;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教席联席学校”的资格,这是目前为止福建省第一所,也是省内唯一一所获得该资格的学校;被评为“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单位”;校图书馆在省示范图书馆评估中获得94.8的高分;另外我校还荣获“福州市2007暑期青少年教育工作红旗先进集体”、“闽侯县第十届推普周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7年5月8日,闽侯一中搬入新校园。新校园共占地面积132.6亩。位于昙石山麓、闽侯江滨路畔的新校园,校园环境优美,拥有配备精良的多媒体教室、高标准的实验室和语音教室和精巧别致的食堂和学生公寓,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中的实力来自于完善的育人环境,更来自于优秀的师资队伍。全校现有教师183人,其中中高级教师100人,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6人。十多位教师荣膺省劳动模范、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省市优秀班主任、“市十佳教师”以及市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教师中达本科学历的占98%以上,已获硕士学位的有多人。
学校以分层次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打造了岁岁骄人的高考成绩,04年以来本科上线率均超过85%,07年本科上线率更是达到92.8%,在全省同类校中位居前列。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也逐年增加(2003年来,翁庚被北京大学录取,林文婧、郑辉、黄燕敏、林阳阳、张灵等5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和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摘金夺银。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健康的校园文化使今天的闽侯一中成为一所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高级中学,是莘莘学子畅游学海、展现自我、实现青春价值的理想境地。


福建闽侯一中


福建省闽侯县 福建省闽侯一中 福建省闽侯一中-闽侯一中概况,福建省闽侯一中-

闽侯一中_福建省闽侯一中 -优良传统

学校创办百余年来,历经清末、旧民主革命、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几个重要阶段,在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勤奋、严谨、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生和建设人才,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一代又一代继往开来,艰苦卓绝,无私奉献。进入新世纪,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了办学水平,收到了良好效益。
一、革命精神代代传

学校自创办以来的百多年间,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伟大斗争的推动下,不乏甘洒热血、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党的教育影响下,更有许多青年学生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辛亥革命黄花岗72烈士之一――林觉民,早年就读我校(福建高等学堂)时,即醉心新学,鼓吹革命。他1909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11(辛亥)春,受命回闽联络同志,约集参加广州起义。4月17日带队经香港入广州,4月27日进攻督署,挥弹当先,负伤被捕。受审时慷慨陈词,誓欲革除暴政,建造共和。临刑面不改色,英勇就义。殉难前在手帕上书写著名的《与妻诀别书》,文惊天地,光昭日月,气壮山河。

在“五四”爱国民主运动的巨大影响下,福州师生反侵略、反压迫、求民主的革命精神高涨。1919年5月7日,省立福州第一中学学生约集其他学校学生8千多冲破重围,到日本驻福州领事馆前示威,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止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反帝口号。5月24日,省立福州一中学生参加在福州西湖召开的3000人追悼闽籍“五四”烈士郭钦光大会并游行。从1925年起,福州和全国各地一样,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要求收回教育权的斗争逐步高涨。1926年冬,北伐军到达福州,斗争再掀高潮。抗日战争爆发后,我校高中师生和省内中学高中生集中福州军训(女生进行救护集训),积极开展坑日救亡运动,直至抗战胜利。人民新闻家、史学家邓拓,1923-1926年就读福建省立第一中学,青年时期就献身革命,1930年参加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前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担任《抗敌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的主要领导人。他以笔作枪,高擎“民族的号筒”,一直坚持战斗到胜利。在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都有我校校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建立战功。

新中国诞生后,1950-1953年,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三大革命运动,闽侯中学师生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报名参军参干。在参军参干活动中,出现了写血书报名表态等许多感人事迹,得到上级的赞誉。

我校光荣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代代传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等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了大批的英模和先进人物。

二、勤奋刻苦好学风

五十年代我校就以教师严谨求实的教风、学生勤奋刻苦的学风蜚声省内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好学风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造就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遭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等祸害),但闽一中学生之间不讲吃、不讲穿,经常比学习、比干劲,有一股昂扬向上的精神。在困难面前,学校办学不受影响,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考上大学。自1957年省高考录取排名起,我校一直名列前茅(仅次于福州一中),多次受到省、市教育部门表彰,为我省连续多年荣获全国高考红旗作出了可贵的奉献。

1970年春,学校从城门迁到甘蔗镇,正值“文革”中期,办学条件十分困难,学生边上课边到学农基地劳动。1976年“文革”结束,学校逐步恢复了生机。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极大鼓舞了全体师生,学生勤学苦练立志成才蔚然成风,勇攀科学高峰,学习上“比学赶帮超”的风气十分浓厚。1977年恢复高考至1991年15年间,我校为各高等院校输送了1500多名学生,占全县录取总数80%以上,年均录取100人。2003年至2007年我校每年都有数百名学生被高校录取。

9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长征中,学生们继续发扬勤奋刻苦的好学风,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四有”新人。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2年来,闽侯一中秉承百年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践行“崇德、笃志、博学、力行”校训,树立“勤奋、严谨、开拓、创新”的校风,按照“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思路,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努力推进高水平高中的建设。

三、全面发展结硕果

解放后至“文革”前,我校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得到上级教育部门肯定。1953年12月,省教育厅将福建省闽侯中学列为全省9所重点中学之一。1959年3月,闽侯一中又被选定为全省48所重点普通中学之一。1960年5月,我校教师张承梅出席全省文教系统群英大会,并被选为大会代表赴京出席全国教育系统群英大会。会上,闽侯一中荣获全国文教群英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文革”后,1978年我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以“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积极进行教育改革的探索,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合格毕业生和一批品学兼优的拔尖学生。1979年应届生程章灿在高考中取得全省文科第一名、1993年应届生程振翔在高考中取得全省理科第二名。1982年我校代表队参加福州市智力竞赛荣获亚军,1986年组队参加福州市首届华罗庚金杯赛,获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列福州地区总分第二名。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应届生全体参加高考,80年代升学率徘徊在40%左右,90年代在50%左右。随着国家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近几年升学率都达到90%以上。2003年高考326人(不含艺术、体育类),上本科线比率为65.6%,上大专线为100%,囊括县内理科前6名,文科前6名中也占了5名。文科考生赵莉莉以618分、理科考生池烨以607分的好成绩成了我县文、理科状元。与2002年相比,应届生上本科线净增186人,增长109%,上本科线率由50.1%上升到65.6%,创下历年来最高水平。2003年全省本科招生增长4%,我校录取本科增长14%,在福州市同类校中居于前列。2003年深化“课题”改革,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教育质量年,教学质量年、品牌年的目标。2007年高考本科上线率更是突破了90%,达到92.8%。

在市教委“聚精会神搞课改,理直气壮抓质量”精神指导下,学校以打造“质量年、品牌年”为契机,围绕教改和课改,推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实现“一级达标”创造了必备的条件。90年代中后期,各学科会考优秀率一般都在40-50%之间,到2001年就有了较大提高,到2002年高二年段会考学科优秀率平均达到70%,有的学科达90%以上,甚至100%(如物理、历史),会考合格率接近100%。到2003年高一、高二年级会考实现了优秀率过60%的达标关,大部分科目优秀率在90%以上,总优秀率达72%,各科合格率均达100%。2003年有4个学科(政治、物理、生物、化学)11位课任老师,会考优秀率名列7县前3名(三个第1名、五个第2名、三个第3名)。2007年有多个学科优秀率达到94%以上。

新时期德育工作,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为目标,认真贯彻《中小学德育规程》,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建立一年一度“德育工作研讨会”,依靠全校教职工把德育寓于各科教学、各项工作、各种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理想道德纪律教育和立志成才振兴中华的教育以及“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高扬为人民服务新思想,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近年来学校要求各学科自觉渗透德育内容,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实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坚持“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基本社会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社会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学做时代文明人,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学校在加强班级和团队工作基础上,还在高中学生中建立学党章小组,进行较系统的党课教育。自1984年以来,经党组织的培养考核,已吸收10名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

坚持以德育人,注重全面发展。第二课堂活跃,成绩显著:1984年少先队初二(4)中队荣获全国“快乐杯”奖,受到团中央嘉奖,取得“大雁奖”、“金猴奖”各1名;1991年团省委、省学联授予我校“新风杯”奖。学校团队、学生会在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中,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

我校的体育工作、科技教育活动和文艺活动,1978年后逐步恢复并有新的发展。体育节(校运会)文化艺术节年年举办,科技教育、学科竞赛常抓不懈。体育工作在县内一直保持先进水平,多次获得省市表彰称号:1987-1988学年度、1989-1990学年度为省教委、省体委列为“体育达标表彰单位”;1988-1989学年度、1990-1991学年度、1991-1992学年度为省教委、省体委评为“体育达标先进单位”;1999年在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实现三连冠。1998年在体育竞技中有1人破市纪录。达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有12人。学校还为高等体育院校培养了一批合格的人才。文化艺术节、元旦文艺会演水平一年比一年高。1996年、1999年、2002年校合唱团在市中学生歌咏合唱节比赛中均获一等奖或一等奖第一名。1987年参加福州市文艺创作会演,话剧《锁》荣获创作、表演五个一等奖。学校社团组织“瀛洲文社”自1985年成立以来,获得了丰硕成果,1995年荣获第六届全国“让精神世界更美好”读书活动组织银奖,“文社”也荣获全国“优秀文学社团”称号。科技教育活动随着教育科学逐步现代化,内容越来越丰富,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科技“三小”制作和航模是我校传统的项目。1996年12月,学校成功举办科技艺术节,科技内容是重头戏。自1996年至今,每年举办的夏令营活动,都独辟科技分营,增加科技内容。如:1999年的“计算机分营”(含“三小”制作)、2000年的“科技分营”、2002年的“计算机分营”、“环保分营”等。科技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和讲座、竞赛从不间断。1992年学校被省教委、省科委评为“飞向北京”航模比赛先进单位;1990年获得青少年科技辅导奖(市级)、1990年获市科协颁发的“先进集体”称号。2001年在苏州举办的全国青少年航模“希望杯”竞赛中,我校分获男、女第一名。在学科竞赛中,每年都有不少同学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各类奖项。仅2000-2001年,就有近百人在省、市、县各级竞赛中获奖。2007年,我校有一位学生获“第九届飞向北京全国青少年航空模型比赛中学女子组一等奖”,两位学生获“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福建省高中组电脑动画三等奖”,十一位学生获“福建省数学竞赛一等奖”、一位学生获“福州市高中化学竞赛一等奖”,四位学生获“福州市高中化学竞赛三等奖”,一位学生获“闽侯县中小学生知荣辱树新风读书演讲比赛中学组一等奖”。

我校的办学成绩,得到上级的肯定,获得各种表彰。由省政府、市政府授予的主要有:省文明学校、市文明学校。由省教委(厅)、省体委、省教育工会授予的主要有: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学校、省级达标图书馆、省学籍管理先进单位、省新教材试验先进单位、省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省先进教育工会、省先进教工之家。由市教委(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绿化委授予的主要有:市文明学校、市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先进单位、市先进教工之家、市先进职工之家、市红旗团委、市绿色学校、市暑期工作先进单位、市教研片工作先进单位等。

获得国家级(国务院)授予的先进称号有:全国文教群英先进单位。

四、桃李满天下

建校100多年来,我校培养的学生在万人以上。从1902年全闽大学堂始算,统计到1949年夏季止,初、高中毕业生(含肄业生)有万人。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毕业、肄业我校的初、高中学生也有万人。2002年来,翁庚被北京大学,林文婧、郑辉、黄燕敏、林阳阳、张灵等5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

闽侯一中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勤奋严谨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弘扬了“敬业爱校严谨治学精心施教”的谆厚教风;养成了“勤学苦练善问多思”的传统学风。我们的校友们不辜负母校的期望,弘扬光大母校的精神。广大老校友在旧中国抱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医学救国等爱国思想,对社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解放后又为国家做出新的贡献,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广大中青年校友,不论受过高等教育与否,他们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锤炼,在各条件战线上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有的已经或正在成长为栋梁之才。老中青校友,桃李满天下,他们肩负起国家兴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来,也为中学母校增光,共同谱写闽侯一中历史的光辉篇章。我校立世百年,英才辈出,功德无量,誉满八闽。

闽侯一中_福建省闽侯一中 -校史沿革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的前身是全闽大学堂,创办于1902年4月(清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她是福建省最早的官办普通中学性质的学堂。闽浙总督许应马癸遵清廷颁诏筹办全闽大学堂,聘叶在琦为总教习(校长),校址在福州东街正谊书院,先设正斋(中学)。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全闽大学堂改称福建高等学堂,仍以中学课程为主。1912年(民国1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规定,中学堂改称中学校。福建高等学堂旋即改名福建高等学校。1914年(民国3年1月),福建高等学校遵照省令改称福建省立第一中学。1927年(民国16年2月),北伐军入闽后成立的福建省教育改造委员会对福州各省立学校进行改造,将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划出,与其他省立职业学校合并,省立第一中学改称为福建省立第一初级中学。1929年(民国18年),省立第一初级中学改名省立福州初级中学,不久又改称省立福州中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省立福州中学于1938年春迁设福建省沙县城关文庙继续办学。1939年8月,省立福州中学奉令将初中部和高中部分置为二个学校,高中部校址仍在沙县城关,校名为省立福州高级中学,初中部迁到沙县泽滨,校名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1943年9月,省立福州初级中学迁址闽清六都(坂东)办学,至1945年7月增设高中部,并更名为福建省立闽清中学,实行春秋两季招生。
解放后,1949年10月福建省立闽清中学由闽清县人民政府接管。她是当时闽侯专区唯一的完全中学。1950年7月,学校迁往闽侯县南屿镇,定名为福建省闽侯中学(简称“省闽中”)。1953年12月,“省闽中”列为全省9所重点中学之一,由省教育厅直接管辖。。1954年7月,闽侯专署决定将福建省闽侯中学高中部迁至闽侯县城门三角埕独立办学,定校名为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1956年增设初中部,成立完全中学。1959年3月,闽侯第一中学被省教育厅选定为全省48所重点普通中学之一,受省教育厅和闽侯专署双重领导。
1970年春,城门、螺州划归福州郊区。闽侯县行政机关从螺州迁到闽侯县甘蔗镇。闽侯第一中学也随迁至甘蔗,与“闽侯五七中学”合并,校名改称为“闽侯五七中学”。1973年,闽侯五七中学更名为闽侯中学(简称“县中”)。1981年4月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闽侯县政府将闽侯中学重新定名为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1981年5月,闽侯第一中学被省教育厅列为调整后的全省87所重点中学之一。
鉴于闽侯一中原有校园面积狭小,设施滞后等原因,未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拟将校址迁往甘蔗镇昙石村。闽侯一中新校园2003年开始动议建设,2004年9月10日教师节,由县委、县政府主持隆重举行一中新校园动工奠基仪式。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07年4月基本建成,并通过验收。2007年5月8日,新校园启用。闽侯一中新校园占地132.6亩。位于昙石山麓,闽江之畔,县城新区规划区内。场地平整,北邻福古路,交通便捷,东倚连绵之山体,一条小溪自北而西穿过场地。具有山水兼备、优雅安静的理想环境。整个校园由教学行政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早在1938年学校即被列为全国最优秀的十所中学之一,受到当时教育部传令嘉奖。50年代我校曾以福建省高考红旗享誉省内外。百年薪传,英才辈出,校友中涌现出很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如林觉民、邓拓、陈彪、田昭武等。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我校辗转跋涉于闽中、闽北一带,仍不遗余力坚持办学。进入新世纪,这棵植根于闽族文化土壤的常青树,更显苍劲挺拔。学校先后多次获福建省级文明学校、省教育管理先进单位、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及福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校等荣誉称号。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我国高等院校输送大批优秀人才,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1902年学校创办以来,先后任正职校长、书记或书记兼校长者有:叶在琦(校长)、陈宝琛(校长)、林炳章(校长)、陈培琨(校长)、王修(校长)、张哲农(校长)、曹廉箴(校长)、魏宪章(校长)、施冕南(校长)、张湛(校长)、戴锡樟(校长)、陈震飞(校长)、庄观澜(校长)、苏炳颖(校长)、刘天予(校长)、陈粤人(校长)、宋孝颖(校长)、王启炜(校长)、高光远(校长)、黄乃杰(校长)、林长贤(校长)、翁绳金(校长)、周锡铭(书记兼校长)、林元照(书记兼校长)、牟广钦(书记)、陈友水(书记)、林孔安(书记)、薛传笈(书记兼校长)、林善江(校长、代书记)、王成(书记兼校长)、王依藩(革委会主任)、王振川(革委会主任)、张贤铭(书记)、郭国道(书记兼校长)、陈惠平(书记兼校长)、叶品玉(书记)、张文体(书记兼校长)、姜祥炎(总支书记兼校长)计38人。现任校长、党总支书记、特级教师姜祥炎。

闽侯一中_福建省闽侯一中 -校歌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校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70103/109840.html

更多阅读

断壁颓垣,也曾有花样年华——闽侯新坡江氏古民居 江氏集团

江氏古民居名声不大,口气倒不小。远远就看见外头写着标语:全国最大古民居。我们也是见怪不怪了,全国不知道有多少个“最大古民居”呢。说起这江氏也不知怎么发的家,在闽侯白沙镇新坡村一带居然划了一大片地给自己起了这个大的房子,祖上好

闽侯乡音对故乡农园报道--故乡农园:绿色的生态农园

齐心协力共播种。林若野 摄农户们在翻地。 林若野 摄记者 林若野 本报讯 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让他们种地有工资拿,有奖金分;保证会员们可以吃上无公害、绿色的放心蔬菜;开办社区公益教育,培养各类农业人才……以上这一连串叫人眼

福建闽侯县 雪峰寺 福建省闽侯县领导名单

元宵前,乘着春节尚未结束,特地前往闽侯雪峰寺烧香,间隔几年没去了。寺庙距离福州近80公里,过闽侯白沙镇,沿大目溪盘山而上。城里、闽江边天气一路尚可,山里却是云里雾里。驱车两个小时到达。雪峰崇圣禅寺,位于闽侯县西北雪峰凤凰山南麓。

游闽侯县三叠井森林公园 三叠井森林公园

游闽侯县三叠井森林公园文/姚力志3月23日是星期天,我们单位组织到福州市的近郊的闽候县三叠井国家森林公园游玩,从地处福州市中心五四路的CBD地带出发,乘车一路向西往闽候方向行走约一个小时的车程,穿过了多条乡间小路后到达景点,这个景

声明:《福建省闽侯县 福建省闽侯一中 福建省闽侯一中-闽侯一中概况,福建省闽侯一中-》为网友仯姩億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