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英文影评 《死亡诗社》影评

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

《死亡诗社》影评

很多人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和《蒙娜丽莎的微笑》、《放牛班的春天》类似。因为他们总是会在影片中产生一对矛盾体,即解放的思想与保守的冲突、对立,并且,结局总是,前者占据了心灵上的重要地位。

这里不说《蒙娜丽莎的微笑》。因为这个片子虽然看过,但是却很惭愧,忘记得差不多了。就说《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个人觉得,就影片而言,后者要明显好看一些。因为后者的叙事较为集中,再加之音乐的美,使得整个影片久久韵味回荡。其实《死亡诗社》也不差,影片诗情画意的部分构图精美,尽管音乐不够精良。但是影片刻画了好几个人物形象,又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是罗嗦没有重点;但即使是编剧认识到了这一点,影片还是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憾。我就觉得那个名字有点怪的男生可以删去,因为自始自终没看见他有什么成长、变化,对影片的进程有什么影响。有时候我觉得这是东西方思维的问题,尤其是在看《蒙娜丽莎的微笑》、《死亡诗社》这样的影片的时候,对于电影中传达的很多很“西”的东西并不是理解的够透彻。所以有距离感。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一直主张较为集中的叙事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从这三部影片来看,结局部分总是保守势力的胜利。比如说《放牛班的春天》的教师离开,《死亡诗社》里面也是。尽管我们说在心灵上,解放的思想冲击了人们的灵魂,成为一种向往,然而他也只能是向往,因为前进者的躯体离开了,他失败了。孩子们站在课桌椅上向老师致敬,确实很感人,可是不也只能感人一下么?孩子们给老师折纸飞机,用一种无言的情感去传递内心的激动,但连头也没敢伸出来一下。最后呢,最后是什么呢?最后是,大部分的孩子还是要生活在那个囚笼般的世界里,正如我们一样,整个影片给我们的只是一种精神慰藉,甚至连精神慰藉都是虚幻的,电影里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性的结局,生活中的结局。走出电影院的人们会感叹生活中没有那样的老师,不能带领我们解放思想,但这也只能是感叹。不是吗?

所以,其实对于这种传统思想的冲击和突破,这些片子还没有《泰坦尼克号》做得好。因为在这部电影中,至少我们看到了生命垂危之时的真谛无悔的选择,看到了对旧的腐朽的一切的冲击的力量。尽管导演聪明地将它毁灭在一场世纪的天灾之中,但这却成为了一种永恒的回忆和美丽,而不是《死亡诗社》给我们的遗憾的美。

死亡诗社英文影评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里面,导演对想演戏的那个男孩子死时的刻画,那是一个壮烈。仰视、光影,不记得音乐是什么样了(汗,看的哪门子电影哟,呵呵),反正就是一个突出,突出这种死是一种无言的抵抗,用最为珍贵的生命去挑起反抗的大梁。包括在死后,这一帮曾经很欢乐的男孩子们,再一次集体出现背影的全景时,影片是无声的。

好些天没写东西了,好乱。

标题:《死亡诗社》影评
网址:http://u.www.AihuAu.com.net/subject/1012485.html
沙发回目录

《死亡诗社》影评:这个世界是异类的

兰子君 | 2013-03-30 09:04

有一同事说《死亡诗社》是他有生以来看过的最好的十部影片之一。这是一很好的片子,但人各有好,我更喜欢柯恩兄弟或姜文拍的那种,带些梦幻色彩,带些悬念的影片。比如柯恩的那部《哥们你在哪里?》我就连看了两遍,非常喜欢。《死亡诗社》是一个古老的、关于守旧与创新、现实与浪漫、新人与老人两股势力二元较量的影片。这是一个类型片,是按公式制作出来的,然而,“魔鬼尽在细节里”,近乎完美的摄影与演出,将这个老套的故事,演绎得美轮美奂。

这部影片很是激发人的思考。考试上名校做医生赚大钱娶美女,并非中国学生的专利。尼尔的父亲也和一个普通中国家长一样,望子成龙,扼杀他的表演兴趣,逼他好好学习,以后上哈佛医学院,结果这小子想不开,开枪自杀了。学校正好要找理由收拾搅翻了一潭水、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培养爱好的新来老师 Keating,于是将尼尔之死归咎于他。新来老师被逼走,可是他失去饭碗,得到了不少学生的心。电影的结局是开放的。后事不知如何,然而在我们身边,我们一转身,就会看到个把像Keating 那样的人。其实他们的命运不一,有的人被排斥,有的人被同化,有的人活的好好的,甚至比其他人更成功一些。

理论上说,教育是要把我们培育成改造世界的人,也就是Keating这样的人物。和老同学联系,他们不是问我在哪里高就,而问我在哪里改变这个世界(So, you are out there changing the world?)还有的同学说,等我长大了(毕业了的隐晦说法),我会像狂风暴雨一样,席卷某某领域(Once I grow up, I am going to take … by storm.)

有时候这是玩笑或自嘲,可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这种浪漫,没有这种冲劲,而只是想着如何去适应这个世界,那田鼠和蝼蚁一样的人生,是何等绝望?就如同这电影一开始说的,人到最后,其实会被黄土埋掉,成为虫子的食物,这白驹过隙的一生,怎么着都是一遭,现实的生活只是一种必需,然而从今天活到明天,只关注物质所需,没有一个精神的家园,我们就会和大部分人一样,排队站到灰色的大多数里面,“默默地过着绝望的生活”。如果你偶尔看到这句话,请你反省一下,你现在过的是这种生活吗?如果是,如果你有所不满,是否得像“船长”老师号召的那样,站到桌子上,换个角度去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世界或许和你平时看的不一样。

电影中的老师教授诗歌的时候,将现实主义的诗歌大部分跳过去不教,而侧重于浪漫派诗歌,如惠特曼那种气贯长虹的诗歌。对于除了荷尔蒙一无所有的高中生来说,其实这未尝有什么错误,因为你怎能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那么现实,连一点梦想都没有了呢?有这么一个突破口,有个死亡诗社这样的组织,宣泄一下,或许可以避开更多的问题。至于尼尔的自杀,其实是和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培育方法没有什么关系。一个有梦想的人,其实也可以不脱离现实。我对那老师跳过现实主义部分的做法也有异议,因为人是可以既现实也有梦想的。这种人才是高人,他有巨人般的身材,头在云端,脚踏大地。

当然,现实中的教育,尤其在工业化革命之后,往往是要把我们塑造成符合现实所用的人,学生不过是送进来,流水线加工后再送出去的产品。这样的教育不是要让我们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们习惯了被世界改造。已故笑星卡林说过一句话,说把人教聪明,不符合美国统治者的利益。在中国更是这样,把人教蠢,教到只会ABCD打勾选择,是符合当权者利益的。大部分时候,一个新人跑过来,满怀激情地要改变现状,最后往往会被同化掉,或者排挤走,因为大部分体系,都倾向于维持现状。人思想上排斥革新,就像其身体会排斥新药一样。对于大部分资质平平的人来说,那没有办法,只有缩到那灰色的大多数里,还落个平安。如果你够强大的话,你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如果你不够,那么世界一般来说会把你给改造过来。当然这未必是坏事。资质欠缺的人在这个世界里安分守己,是他也是他人的福气,因为平庸加激情只会等于折腾。唯有才能和激情加到一起的时候,才有产生积极改变的可能。

不要因为这部电影,认为不越雷池半步才是正道。如果这样的话,建议你去看看电影《浓情巧克力》。如上所述,但凡有能力去改变的人,最好还是去试它一试。千万别以为循规蹈矩一点,“现实一点”,你就会承受地土,得到这个世界。改变是一种冒险,可是将你绑在火刑柱上烧死的时代过去了,如同Outlier一书所示的那样,而今真正改变世界的人,真正的成功者,并非那处在常态分布内的灰色大多数,而是那一个个不愿意默默地、绝望地生活着,而纵身一跳,站到桌子上头,去另眼看世界的人。

他们的名字叫异数。

板凳回目录

《死亡诗社》:春风遇暴雨,壮志遭雷劈

兰子君 | 2013-03-30 09:04

不了解故事发生在怎样的大环境下,虽然这样的资料在网上很方便查到,但主观觉得那没什么大不了。任何时代,任何矛盾,任何优胜劣汰,人为难人的必然存在,归根结底不过是,理解与尊重。

1. 基廷是个好老师,基廷不是好老师。

影片又名《春风化雨》,大抵是讲基廷老师是多么思想进步积极开放,理解、接受并尊重学生,在保守闭塞的老校舍里是鹤立鸡群,难能可贵;讲基廷如何带领对生命充满希望与激情的年轻人,不畏强权奋起反抗,虽败犹荣;讲现世的社会多么讨厌,人总是不得自由,总是被重重大事小事束缚手脚,不能尽显其才。

不可否认,基廷是个好老师。我们庸碌无为吃饱混天黑的生命中需要有人来擦个火花,告诉我们生命原本可以那般精彩。上课,不必端坐教室;学习,不必一味接受;深夜,不必乖乖入睡;生命,不必死在条条框框中。

没有人会不喜欢基廷,正如没有人会不喜欢自由。没有哪个年轻人不希望自己长大后,大到基廷的年纪,同他一样,自由愉快。没有哪个年轻人不希望,长成不一样的大人。

但是,必然有但是。

年轻人需要激情,任何的肆意妄为都不为过。但他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基廷没有错,基廷的引导没有任何问题,且他能够一直保持年轻的心甚为难得,这也正是这个角色最为出彩的地方,让人觉得他是活着的。可是他身为一个成年人,应该更清楚的认识到,现实是怎样,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到底有多重。他是否有能力抵挡,比他更为柔弱的年轻人是否能抵挡得住。

遗憾,即使是大家敬爱仰望的“船长大人”基廷也不能,当基廷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当他发现没有一个人能与这个社会对峙。他开始告诫尼尔,去跟家人谈谈。我们都说基廷理解年轻人,懂得年轻人,但他却未看清,时代下的年轻人,比他想得更加脆弱。他没有保护孩子们的力量,他眼睁睁看他们出事儿,无能为力。

我们尊重那些厌恶这个世界,勇敢死去的人们。但对于活着的人来说,继续活下去才是必须的。哪怕卑颜屈膝,哪怕真正失望。“当我活着时,我要作生命的主宰,而不作它的奴隶。”沃尔特・惠特曼如是说。前提是,当我活着。

2. 传统教育的存在既是为了被批判?

但凡提到传统教育便是落后束缚,但凡提到教育束缚便联想到中国的应试教育多么摧残人类。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对于社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主流权力人群未发现并认可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的时候,教育束缚未必不是最好的办法。

现在是一个讲求创新的年代,人人都在谈创新谈突破,边谈边便循规蹈矩的生活。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就算大家都有创新的理念,真正的创新,又谈何容易。写文章的有句话叫:天下文章一大抄。太直接啦,搞艺术搞创作的人怎么会做抄袭如此不上道的事儿呢,人家那叫借鉴。郭某人那不就习惯性借鉴啦,并发扬光大了,被人俯视的135度角。

基廷老师定不是春风化雨的第一人,但他将春风化雨的理念延续了下去。没有人能保证,尽管在如何糟糕的强压下,不会有第二个基廷老师出现,有许许多多的基廷老师出现。在主流成为主流之前,都是非主流。真正民心所向的话,总有一天会出现一种更合理更适合成长的教育方式。

以己之力,操之过急,是行不通的。

时间更迭,每一步摸索前进都是血泪交融。在影片中,年轻人只是历史长河里的炮灰,基廷老师也是炮灰;在影片外,大家都是炮灰。只不过我们这些炮灰是有生命的,可以争取属于自己更好的生存权利的,顽固不被击垮的,必须存在的。

落后的应试教育并非妖魔,不然我们这些仍带大脑说话的人怎么出现的。无论任何一种教育,都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着一定的矛盾,没有完美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一切都好,谈何进步,谈何发展。任何事,唯有一步步走得扎实,做得更加努力贴近我们的愿望罢了。

3. 年轻人需要是的懂得思考,而非盲从。

当他们一个个走到讲台上,当他们一起深夜跑到山洞里读诗,他们真的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嘛;当他们兴高采烈地跟着基廷老师,做着各种新鲜的事,他们有冷静想想,这是他们要的嘛;当他们最后一致向基廷老师致敬,让观众泪流满面之时,真的每个人都发自内心的伤感着嘛。

我相信有部分人是这样,他们蠢蠢欲动地青春被基廷老师燃起,一发不可收拾(连基廷都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成最后的状况)。他们热情,他们歌唱,他们满怀理想,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爱,他们是朝阳,能够燃尽一起,渴望燃尽一起。于是,他们自燃了。

但,如果让我相信,所有人都视基廷老师如太阳,如明灯,照亮自己的前程。那不可能。难道外国人没有从众心理,不明白“大多数人都说对,便是对,错也是对”的道理,不明白如果你想有朋友,在某时必须要跟他们站在同一战线上的道理?社会很现实,不容得你路人甲乙丙贸然站出来说三道四。

真正的好老师,需要做得依旧不过传道授业解惑。传其思想之道,授其基本之业,解其生命之惑。从学生的被动接受,到他们开始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年轻人明白,他们要的是什么,将行怎样的道路,才是根本目的。而非,止步于最初阶段,老师走一步,学生条件反射得跟上去。

基廷走得太快,学生跟得激进,结果明沟翻船了。真的抱怨不得,社会现状,教育现状,都摆在眼前了,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闯进来,谁有什么办法。

#4楼回目录

《死亡诗社》:这一刻,我开始懂得自己

兰子君 | 2013-03-30 09:05

原本想从网上直接拷贝一些文章来推荐这部电影给大家,但后面想想还是自己写点什么,当是我对于这部电影和导演的敬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70103/10987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影评《我是山姆》 我是山姆下载

相关影评: 更多>> 我也看过这部电影 原文地址:影评《我是山姆》作者:小小稻米片子有点长,适合充满阳光的下午,带点点辛酸,却又浓浓的温馨,感觉是那么真实。130多分钟的电影,赚足了我100多分钟的眼泪Lucy是幸运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爸爸会每天

转载 影评 《女英烈传》永驻我心! 女英烈传 书

原文地址:[影评]《女英烈传》永驻我心!作者:秋风一叶[影评]《女英烈传》永驻我心!《前尘如风》老郑文集卷四影视评论、翻译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英国电影《女英烈传》(原名CarveHer Name withPride)应该是不会太陌生的。文革结束后,《

声明:《死亡诗社英文影评 《死亡诗社》影评》为网友放飞梦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