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简介,数字鸿沟-由来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在英文里面,数字鸿沟大多数时间统称"Digital Divide",也有时候叫做"Digital Gap"或者"Digital Division",本意是数字差距或者数字分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顾问Dannisi指出,数字鸿沟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

数字鸿沟_数字鸿沟 -简介


关于数字鸿沟的著作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在英文里面,数字鸿沟大多数时间统称“DigitalDivide”,也有时候叫做“DigitalGap”或者 “DigitalDivision”,本意是数字差距或者数字分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顾问Dannisi指 出,数字鸿沟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

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随后,数字鸿沟最早正式出现在美国的官方文件里面--1999年7月份美国官方发布的名为《填平数字鸿沟》的报告。2000年7月,世界经济论坛组织(WEF)向8国集团首脑会议提交专题报告《从全球数字鸿沟到全球数字机遇》。当年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数字鸿沟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美国“全国城市联盟”的技术计划指导KeithFulton认为,必须落实培训和教育方面的投资,数字鸿沟并不仅仅指是否拥有计算机。历史上发生过“工业革命”,但许多国家在工业革命中各行其道,许多国家落在后面。

美国商务部的“数字鸿沟网”把数字鸿沟概括为:“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处于这一鸿沟的不幸一边,就意味着他们很少有机遇参与到我们的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当中,也很少有机遇参与到在线的教育、培训、购物、娱乐和交往当中。”这一定义主要从经济、技术角度入手,虽然没有包括文化、民族、性别、代际方面的差异,但是道出了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些学者也认为,所谓的“数字鸿沟”应当被称为“知识鸿沟”或者“教育鸿沟”。在互联网时代,个人计算机的主要用途已经由计算转化为信息搜索、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了。所谓"知识鸿沟",就是一方面闲置着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这些劳动力却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被吸收到最具价值创造潜力的、占国民经济比重高于70%的经济过程中去,从而不得不拥挤在只占国民经济价值总额30%以下的传统农业和工业部门内。

互联网或许是未来的招手;可是旧时代的问题依旧困挠着我们。鸿沟,即意味着差别,意味着界限,意味着不平等。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鸿沟。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则是在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之后出现的新问题。从1995 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发布的第一个报告《在网络中落伍:一项对美国城市和 乡村中的未曾拥有者的调查》,到2000年7月世界经济论坛组织(WEF)向8国集团首脑会议提交的报告:《从全球数字鸿沟到全球数字机遇》,数字鸿沟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其它社会力量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数字鸿沟虽然是一个为媒体和学术界所广泛使用的概念,却迄今并未有约定一致的概念定义和操作定义。本文首先回顾了数字鸿沟概念提出的背景、演变,然后对各种不同的数字鸿沟定义进行了 总结和梳理,最后介绍了两种具体的数字鸿沟操作定义,即祝建华的数码沟指数和金兼斌/熊澄宇以 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为衡量指标的数字鸿沟测量方法。本文对于公众以及学界今后有关数字鸿沟的 讨论和研究,无疑具有启发性。

数字鸿沟这一概念虽然出现不过几年,但却已经受到公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人们通常把它和信 息时代的贫富分化、社会公正等问题联系起来,从而使它不仅具有社会学和经济学上的含义,也成 为社会政策甚至政治主张中的一种关怀。Courtright&Robbin(2001,p.2) 指出,“在美国,数字鸿沟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话题,一个经常令人和社会上的不 平等联系起来的抽象符号,从而激发人们对解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希望。”在中国,数字鸿沟概念一经引入/提出,也立即受到广泛关注,有关新闻报道、主题论坛在短短几年里层出不穷,在不同的时期,配合不同的社会政治气候,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听范围内。

一些学者也认为,所谓的“数字鸿沟”应当被称为“知识鸿沟”或者“教育鸿沟”。在互联网时代,个人计算机的主要用途已经由计算转化为信息搜索、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了。所谓“知识鸿沟”,就是一方面闲置着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这些劳动力却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被吸收到最具价值创造潜力的、占国民经济比重高于70%的经济过程中去,从而不得不拥挤在只占国民经济价值总额30%以下的传统农业和工业部门内。

数字鸿沟_数字鸿沟 -由来


从分类指标看地区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 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

就在将近半个世纪里,一定数量的人们享受到了社会提供的信息技术。这些人拥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和最快的互联网服务,以及与他们生活相关的大量的信息内容和训练。然而存 在着另外一群人。因为一个或其他多个原因,他们不能得到最新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依赖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便捷的互联网服务。这两种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我们所谓的“数字鸿沟”。

位于鸿沟的更不幸运一方,就意味着更少的机会,参与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在这种新经济中 ,更多的工作与计算机相关。这同时意味着更少的机会,参与教育、培训、娱乐、购物和交流等可 以在线得到的机会。美国政府在其设立的"填平数字鸿沟"政府网站上指出了为所有美国人创造数字 机会的重要意义:

可获得计算机和互联网,并拥有使用这些技术的能力,对于充分地参与美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 生活来说,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正在利用因特网,寻求商品和服务的最低价格;在家工作或者 创业,利用远程教学获得新的技能,在健康方面基于更多的信息而作出更好的决定。使用这些技术 对于工作是越来越重要了,而在迅速增长的信息技术部门工作,更可获得几乎比其它部门高出80% 的报酬。创造性的运用技术,同样可以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上造成很大的区别。在一些课 堂里,教师使用因特网以跟上本专业的最新进展,和他们的同事交流授课计划,更多的和家长沟通 。学生们则可登录国会图书馆,下载历史事件的原始文件,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过去只有天文学 专家才能使用的望远镜,探索宇宙奥秘;并且可以投身于更多的“边做边学”活动。学生们同时还 创造了基于互联网的可供其它学生利用的大量学习资源--例如有关濒危物种,声音的感知,美国法官制度探索等网站的建立等等。这些都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在线新闻里,则把数字鸿沟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BBC指出:因特网已经成了这个有史以来最富创造性时代的引导者。它决定了我们发送和接收信 息的方式,以及我们从事商务的方式。我们很容易接受那些令人愉快的话,例如戈尔所说,因特网 同时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充满着电子神话和在线民主。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天花乱坠的宣传报导,蒙弊了20世纪末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生活的事实。从曼哈顿到马德里,因特网已经从根本上 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娱乐,甚至爱情。可是在马拉维和莫桑比克,生活依旧保持原样。世界上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人,还从来没有听到过一声拨号声。更不用说登陆互联网,发送E-mail ,或者从互联网上下载信息了。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在日内瓦举行的99 年电信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警告了把这个世界的贫穷人口从信息革命中排除在外的危险。人们缺乏很多东西:工作、住房、食物、健康保证和可饮用水。今天,对于基本电信服务的缺 乏,作为一种贫困,已经和这些缺乏一样突出。并且还会因此减少帮助他们的机会。

数字鸿沟_数字鸿沟 -成因


关于数字鸿沟的著作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新一轮“赛跑”中,南北方国家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赛跑”的结果也只能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不平衡是造成南北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根本原因。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 、不平衡秩序在知识经济时代依然没有改变。北方国家在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继续凭借 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利用对高科技的封锁,使发展中国家很难找到实现“后发优势”的技术平台, 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对外贸易时长期处于不公正的、依附的和被剥削 的境地。

在这种境况下,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的新经济只能是一种“富国现象”。少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搭上了信息革命的头班车,在“知识权力”集中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重组和 全球垄断获取“先行优势”,已经牢牢占据了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至高点。由于新兴产业和高科 技风险投资的高回报率,发达国家过剩资本转向内部投资,刺激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繁荣。

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阶段,部分国家尚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时期,信息革命 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发展中国家肩负双重发展重任,由于外汇拮据、知识和人才的匮乏,没有能 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工作、提高因特网应用水平以及建立和利用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E- business)和电子社会(E-society)而被边缘化。并且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发展,越 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穷人被隔离在数字鸿沟另一边。

所以,不解决南方国家的贫困化问题,使之拥有进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条件 ,数字革命”只能是空谈,消除数字鸿沟只能是现代神话,因为正在挨饿的穷人是不可能靠数字蛋糕充饥的。

数字鸿沟_数字鸿沟 -现况

“数字鸿沟”一词是联合国和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发展中国家接受了这一概念,将之作为南北对话的重要议题。但就目前情势看,发达国家在此问题上较为主动。

主要原因在于:由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发达国家对新科技革命及信息化的相关社会影响较为敏感,特别对国内"数字分化"有较强烈的感性认识及危机感。

南北“数字鸿沟”问题及南北差距的继续拉大,使南方国家对北方国家的敌意和反感增加,对全球化的疑虑增多,这不利于西方推进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因而引起西方国家的担忧。

发达国家国内传统信息产品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大批信息技术和产品需要通过大规模扩散实现增值和升级,此时发达国家公司急需打开、创造和培育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产品市场。正如美国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所说“所有参与因特网革命和消除‘数字鸿沟’的公司最终也会享受到消除‘数字鸿沟’后带来的市场机遇”,可谓一语中的。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数字鸿沟"问题缩小南北“数字鸿沟”,不是简单的信息化建设问题,必然涉及缩小南北整体经济差距、扶贫、减债、增加官方发展援助等一系里根本性问题。不解决南方国家的贫困化问题,使之拥有进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条件,“数字革命”只能是空谈。“正在挨饿的穷人不可能靠数字蛋糕充饥”。

信息革命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所带来“数字鸿沟”等问题是跨国界的,需要世界各国的平等参与、深入研讨、协商处理和共同管理。在信息领域新游戏规则的制订方面,由少数几个信息大国或国家集团说了算的局面是不正常的,不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也不符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的努力,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鸿沟_数字鸿沟 -特点

1、一个重要却含混的概念

据Hoffman(2001,见: Arquette,2001)考证,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一词肇始于 LloydMorrisett有关对信息富人(theinformation-haves)和信息穷人 (theinformationhave-nots)之间所存在的一种鸿沟的认识。不过,这里所谓的鸿沟,主要指1980年代AppleII电脑时代,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个人计算机占有率 上的差异(Arquette,2001)。数字鸿沟一词真正引起公众关注则是1995年美国商业部电信与 信息局(NTIA)发布的题为《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一项有关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报告》中对数字鸿沟现象的具体描述,报告详细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不同阶层人群采纳和使用互联网的差别。 从此,有关数字鸿沟的报道和研究文章不断出现。据对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录在Lexis-Nexis数据库中各种大众传媒文章的抽样统计,这期间内与数字鸿沟相关的文章增加了3000%。在我国,情形也大致相仿。2002年7月31日,笔者对人民网上以“数字鸿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显示约 500篇文章涉及到这一主题或提法。2001年7月,一个以“关注中国的数字鸿沟”为主题的高层论坛 在北京举行,许多政府官员、信息技术专家、学者、社会人士以及媒体参与了这一论坛,会议主要 讨论和发言随后结集出版。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数字鸿沟这一名词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包括各种学术性文章中,它的含义和所指却一直是混乱而随意的。人们仿佛只是使用这一概念,却不去理会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 ,似乎其含义是众所周知似的。正如Arquette(2001)所指出的,事实上,大多数关注互联网的学者对诸如数字鸿沟这样的概念使用都很混乱。“人人都假设其他人在使用同一概念时,所指的含义和他使用时所赋予的含义相同。然而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共识。”(p.3) 。在中文世界里,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例如,在《关注中国的数字鸿沟》一书所收录的30多篇论述中,不同的论者虽然都使用数字鸿沟这一名词,但显而易见,不同的文章中其含义有很大出入, 全书没有一个统一的有关数字鸿沟的概念定义和操作定义。有些学者把数字鸿沟理解为不同的社会群体上网比例的差异,另外一些学者则把数字鸿沟和不同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差距等同起来。 祝建华在其《数码沟指数之操作定义和初步检验》中就此种情形写道:

“尽管数码沟(即数字鸿沟――作者注)这一概念如此重要、全球关注,但是奇怪的是从互联网 业界、政府到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操作定义(即如何测量数码沟)。其结果,不但造成了研究和讨论中许多不必要的混乱┅┅而且无法对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时点之间、或在各社会 同一时点上的差别进行比较。”显然,对数字鸿沟这一概念进行概念定义和操作定义,对于我们有 效地谈论和研究数字鸿沟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2、多种涵义

数字鸿沟是一个对传播学者而言并不陌生的新名词(祝建华,2002)。早在1970年,著名的知识沟(knowledgegap)假设就已经被提出来 (Tichenor,Donohue&Olien,1970),并一直是传播研究者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知识沟假设主要关注大众媒体的知识传播效果,即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通过大众传播获得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或信息差距有扩大的趋势。1980年代,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一些学者敏感地注意到社会上出现的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存在 的鸿沟(Compaine,2001)。90年代,随着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数字鸿沟成为一个笼统的标 签或比喻,用来说明人们对信息传播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采纳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

有关数字鸿沟的众多定义,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梳理。一个角度是对数字鸿沟中“数字”一词具 体所指的不同理解。狭义而言,数字鸿沟特指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不同地区间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上 的差别。美国商务部发表的《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系列报告是这一定义的代表。祝建华在构建其 数码沟指标(digitaldivideindex,简称DDI)时,也以互联网扩散率 (Internetpenetration)作为单一的指标。简言之,这些研究把数字鸿沟操作化定义 (operationalize)为不同社会群体或地区间互联网扩散率的差异。

然而,对不少学者来说,这种对“数字”概念的狭义理解未免挂一漏万。因此就有所谓广义的“ 数字”之理解。按照这种理解,数字鸿沟的衡量指标,除了互联网以外,还应包括其他许多信息传 播技术。例如,Arquette(2001)在一项有关全球范围的数字鸿沟研究中,采用的是所 谓的信息智商(InformationIntelligenceQuotient,即IIQ)这一多维指标系 。衡量数字鸿沟的信息传播技术拥有和使用状况,除了互联网外,还包括电话、有线电视、电脑、 传真机、手机等等。

数字鸿沟_数字鸿沟 -数据

发展中国家信息化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


中国城乡数字鸿沟

发展中国家中有一半人口未打过电话,整个非洲的电话线路加起来才抵得上一个纽约曼哈顿岛的电话线长,芬兰一国的电脑主机数量要多于整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发达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300台电脑。而发展中国家仅为16台。

发达国家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17%,但网络用户却占世界总量的80%。发达国家平均6.8人有一人为网络用户,而发展中国家平均440人才有一人上网。

全球90%的电子商务额被发达国家垄断。美欧发达国家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占全球信息技术总投资的75%。目前国际互联网全部网页中有81%是英文的,其他语种总共不到20%。

美国对其他国家的绝对优势

在全球信息产业中,中央处理器(CPU)的产量美国占92%,系统软件产量美国占86%。美国lT产业投资占全球总投资的41.5%。美国微软公司的"视窗"(WINDOWS)系统占据全球操作平台应用量的95%。

1999年美国因特网用户占全球因特网用户总量的一半以上,电子信箱占全球总量的58%,电子商务额占全球总额的75%,商业网站占全球总数的90%。目前世界性大型数据库近3000个,其中70%设在美国,全球共有13台顶级域名服务器,有10台设在美国。

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的测算,美国信息能力的总指数约为我国的11.6倍。

发达国家的国内分化

(1)阶层差异。据调查,美国年收入7.5万美元的家庭87%拥有电脑,68%家庭上网,而年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家庭中,只有7%有电脑,2%与因特网相联。

(2)种族差异。美国黑人和西班牙裔的家庭的电脑拥有率和上网率要比白人和亚裔低60%左右,在美国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仍有99.5%的非洲裔、98%的拉美裔不能使用网特网。

(3)行业差异。美国信息技术业工人的平均年薪比其他私营部门工人工资高85%,1992年至1998年,信息产业工人与其他行业工人的年平均工资差距扩大了1万美元。

(4)年龄差异。英国使用因特网的人口中有50%以上属于15-24岁群体而这部分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5%,超过64岁的人口中每25人中只有1人上网。

(5)男女性别之间、城乡之间及不同教育背景人群的信息化差距也日益明显。

中国

2002年4月22日,美国Nielsen//NetRatings发表了有关2002年第1季度全球家庭因特网用户人口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中国的因特网人口为5660万,在各国因特网人口中名列第二,在亚太地区名列第一。

据该公司称,如果中国家庭因特网普及率能达到现在已超过50%的美国、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与地区的水平,中国将成为非常有潜力的市场。据中国信息产业部透露,目前申请上网的新用户正以每月5~6%的速度增长。因此,如果这一增长率继续保持下去的话,3~4年后因特网就将普及到25%的家庭"(该公司)。

另外,由于目前中国只有35.6%的家庭安装了固定电话,因此该公司预测,如果安装固定电话的家庭增加,因特网人口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网络用户虽然持续增长,但其普及和应用主要发生在城市,网络用户中只有百分之零点三是农民,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的740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大于东部。信息产业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到2000年6月底,西部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将仅为1%。在青海,目前还有21%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不通电话。全国最后20%不通电话的行政村,绝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2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分布是华东(36.0%)、华南(24.3%)、华北(17.7%)、西南(9.0%)、东北(8.4%)、西北(4.6%)。排在最前五位的省(直辖市)分别是:广东(10.40%)、北京(9.80%)、上海(9.20%)、江苏(8.00%)、浙江(6.60%),最后五位是:贵州(0.60%)、海南(0.50%)、宁夏(0.30%)、青海(0.20%)、西藏(0.10%)。

数字鸿沟_数字鸿沟 -影响因素

由于数字鸿沟本身涉及很多方面以及它的复杂性,影响它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国家,因为经济背景和社会发展程度,有时甚至是文化的差异,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起来看主要的是以下这些方面:

(1)不适当的政府干涉,不但不能很好的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2)电讯市场缺乏竞争机制,导致电讯设施价格昂贵,间接影响因特网的使用量。这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急需得到改善。

(3)经济落后的国家,由于经济规模的原因,想获得价廉的电讯设施的机会不是很大,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的电脑和因特网的使用量。而且在那些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的地区,即使有数字化的通讯设施,对他们的帮助也不是很大。

(4)有些国家教育水平低下,是拉大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在全球数字鸿沟问题中第三世界国家远远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5)缺乏适合残疾人使用的网络访问设计、网络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范围狭窄等,这些是拉大残疾人与正常人之间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

总之如下:

社会影响:使用计算机网络拉近数字鸿沟,人们可以获得有益的工作和职业信息、政治信息,发掘新的家庭和社会交流渠道,参与经济互动,融入各种不同的虚拟社区。这些是积极的影响。当然,也会有消极的影响:由于人们在网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相应地也就减少了很多与亲朋好友和其他人的交流时间,用在其他活动上的时间(如读书、看报、运动等)也在减少,这样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是破坏社会结构,导致数字隔离、社会分裂和关系弱化等现象的出现。

文化影响:文化内容的质量和效用本身就是有差异的,数字鸿沟的拉近有助于减小这种差异。消极影响则是可能会使类型多样的大众文化向单一化方向发展。这种单一化倾向极有可能使得大众文化走向庸俗化。

政治影响:数字鸿沟的拉近,使得各种政治信息更易获取,政治活动的动员也会有更多的渠道,更容易得到候选人的政策陈述,还可以扩展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民主参与。反面影响是可能导致政治分裂。心理影响:有可能导致计算机忧虑、各种计算机犯罪等现象的出现。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

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简介,数字鸿沟-由来

数字鸿沟_数字鸿沟 -负面影响

(1)挤压信息疆域。信息疆域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所达到的无形空间。一个国家的信息疆域由科技、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信息边疆组成,它关系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兴衰。在信息技术或网络技术上领先一步的国家,往往依托网络,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信息疆域扩展到许多国家,从而对别国的信息主权造成威胁。

(2)妨碍经济发展。只要存在数字鸿沟,不管身在其富的一边还是其穷的一边,都存在同等程度的“经济危机”。如果少数国家、地区、企业或人群集中在富沟一边,而大多数国家、地区、企业或人群在穷沟中挣扎,就会由于前者因垄断供给而垄断了需求,导致穷沟中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构成对供给的破坏。此外,随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渐增强,如果信息强国有组织、有目的地运用先进的网络犯罪手段进行经济干扰和破坏,就足以使信息弱国的经济崩溃。

(3)挑战民族文化。文化是社会的黏合剂,是维持社会的基础。一定时代和一定民族的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之中。这是人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谋求霸权的国家利用其信息控制优势,贬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并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其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久而久之,将会使受众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进而依赖异邦文化,最终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4)影响社会稳定。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将把社会中的人群划分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实际上也就是将社会群体区分为经济富有者和经济贫穷者,而且这种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这必然影响社会公平,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数字鸿沟_数字鸿沟 -不均等的机会

富国的先行优势


全球数字鸿沟分布图

联合国秘书处公布的资料认为,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的“新经济”是一种“富国现象”。少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搭上了信息革命的头班车,在“知识权力”集中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重组和全球垄断获取“先行优势”,已经牢牢占据了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至高点。

广大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阶段,部分国家尚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时期,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发展中国家肩负双重发展重任,部分国家不堪重负,已经被边缘化。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信息(知识)和人才成为生产函数中极为重要的内生变量,这客观上弱化了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普通劳动力、土地和资源优势,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南南合作的潜力。知识和人才有其流动性和聚集效应,发展中国家知识创新体制落后、能力不足,而本国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流失严重,遂在全球科技和人才竞争中处于下风。

信息技术和产业在发育初级需要高投入,背负重债和财政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无力承担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普通民众也无力支付高额教育和通讯费用,发展中国家在与信息秩序相关的规则制订过程中几无发言权和影响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穷人被隔离在“数字鸿沟”另一边。南北国家“数字鸿沟”问题,是南北经济差距的产物,同时又加剧了这一差距,形成恶性循环。

美国国内分化成为社会问题

美国的贫富差距自1973年以来已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信息化进一步推动财富在信息技术所有者、企业家和金融家中的高速集聚,比尔・盖茨等网络巨子富可敌国,无缘或不能掌握网络技术的公民极易沦为赤贫或堕入社会底层?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实及趋势,使社会不满情绪上升,不稳定因素增多。

工作、学习和生活

位于鸿沟的更不幸运一方,就意味着更少的机会参与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在这种新经济中,更多的工作与计算机相关。这同时意味着获得较少的机会参与教育、培训、娱乐、购物和交流等可以在线得到的机会。

美国政府在其设立的“填平数字鸿沟”政府网站上指出了为所有美国人创造数字机会的重要意义:可获得计算机和互联网,并拥有使用这些技术的能力,对于充分地参与美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来说,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们正在利用因特网,寻求商品和服务的最低价格;在家工作或者创业,利用远程教学获得新的技能,在健康方面基于更多的信息而作出更好的决定。

使用这些技术对于工作是越来越重要了,而在迅速增长的信息技术部门工作,更可获得几乎比其它部门高出80%的报酬。

创造性的运用技术,同样可以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上造成很大的区别。在一些课堂里,教师使用因特网以跟上本专业的最新进展,和他们的同事交流授课计划,更多的和家长沟通。学生们则可登录国会图书馆,下载历史事件的原始文件,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过去只有天文学专家才能使用的望远镜,探索宇宙奥秘;并且可以投身于更多的"边做边学"活动。学生们同时还创造了基于互联网的可供其它学生利用的大量学习资源――例如有关濒危物种,声音的感知,美国法官制度探索等网站的建立等等。这些都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贫困者因此有双重不利。他们无法及时获取可以改善自身处境的工作信息,无缘电子商务以及寻求最低价所带来的改善福利的良机。

互联网是让机会均等的新力量

经济学家埃瑟・戴森认为,互联网所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改变了权力的分配。工业革命以来的两个世纪里,人类追求的都是经济规模,比方说,大型工厂、大众媒体。而互联网的出现,开始让世界朝另一个方向发展。互联网是一种让机会均等的新力量。

也就是说,未来的差别将在于能不能把握机会。以往没有人或者很少人有机会,但是当人人都有机会时,就很容易看出,哪些人拥有必要的智商与自发的驱动力去善用这些机会。造成差别的不只是智商而已,还有个性和想象力。凡是把握机会采取行动的人,网络可以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力量。所以,一个人生来有多少财富、来自哪一个国家等等,这些因素在未来将越来越不重要,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将成为他未来有没有优势的决定因素。

数字机遇

世界经济论坛组织(WEF)2000年报告《从全球数字鸿沟到全球数字机遇》认为,我们应该更好的将注意力集中于“全球数字机遇”上。这将更有利于开展那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的行动,因为那是我们今天真正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向全球数字发展的转换的机会。

技术进步,政策改革,在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的竞争,一起创造了一个所有国家都能从这场信息革命中获得好处的境况。技术、速度、力量和可用性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增加,而费用却在降低;过去只有大的组织获得的能力现在可以被个人和小组织获得。这为所有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机会。

例如:因特网和相关的技术与服务能极大地提高包括农业、制造业和服务部门在内的公司的生产力和竞争能力;能创造新的报酬优惠的工作机会,等等。而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已经从这当中获得了好处。例如,小地方和个人企业家通过互联网向国内外销售当地的农产品和其他小商品。

但是,从实践上来看,除非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采取实质性的有利的措施,数字机遇不可能完全实现。首先,从教育和财政政策到电信管理,电子商务等等,新的国家战略以及财政倾向应该建立起来。同时,国际社会应该承担起支持者的重要角色。在提供技术,资本,商业专家,贸易利润,技术援助以及其他相关方面作出努力。

数字鸿沟_数字鸿沟 -全球视野中的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首先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在信息技术的全球发展过程中,有领先并因此获利的国家,也有落后并因此失落的国家。不能简单责怪这些国家的政府或人 们不够努力;他们现在把数字鸿沟放在全球视野当中,差距便显得尤为触目惊心。

首先看事实和数据。有关电话线等基本的电信设施的统计数据是僵硬的。根据最近的联合国人权发展报告,工业化国家只占了15%的世界人口,却占了整个因特网用户的88%。在南亚,少于1%的人可以上网,尽管它占了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非洲的情况更糟。在739百万人口中,只有14百万根电话线。这个数字少于曼哈顿或者东京的数量。而且这些电话线的80%,仅在非洲的六个国家。整个非洲大陆,只有311万因特网用户,而同时在美国,却有14800万。以下的数据同样让人吃惊:超过80%的世界人口还未曾拥有电话;接近50%的因特网用户来自美国,尽管美国只占了4.7%的世界 人口;高收入国家以占世界16%的人口,占有了世界90%的计算机主机;纽约市拥有的的电话线终端超过了整个非洲大陆的数量;曼哈顿的电脑主机比整个非洲所拥有的数量还要多;在英国,每100人有30台电脑,而在象马拉维这样的国家,每10000人才有1台电脑……

目前,富国和穷国在因特网用户数量方面的差距比其在国民收入方面的差距更为悬殊。根据联合国的资料,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的五分之一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占世界因特网用户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国家的五分之一人口则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只占全球因特网用户总数的0.2%。

在这里我们提供部分国家上网人数,上网比例的数据:(数据来自IDC,NUALtd等机构,前面的数字为上网总人数,后面的数字为占国家总人口的比例。均为2000年数据)
中国:1690万、 1.34%;印度:450万、0.45%
日本:2706万、21.38%;印度尼西亚:40万、0.18%;
韩国:1530万、32.31%;乌兹别克斯坦:7500人、0.03%(以上为亚洲国家)

贝宁:1万 、0.16%;阿尔及利亚:2万、0.06%;
莫桑比克:15000、0.08%;埃及:44万、0.65%;
南非:182万、4.19%;卢旺达:1000人、0.01%(以上为非洲国家)

英国:1947万、 32.72%;法国:900万、15.26%;
冰岛:14.4万、52.11%;挪威:220万、49.57%
俄罗斯:920万、6.3%;阿尔巴尼亚:2500人,0.07%(以上为欧洲国家)

墨西哥:250万、2.4 %;阿根廷:90万、2.44%
巴西:865万、5%;哥伦比亚:60万、1.51%
古巴:6万、 0.54%;海地:6000人、0.09%(以上为南美国家)

伊朗:10万、0.15%;科威特:10万、 5.02%
沙特阿拉伯:30万、1.4%;巴林:3.75万、5.96%
以色列:100万、17.12%;也门:1.2万、0.07%(以上为中东国家)

而美国的这两个数据分别是:14800万和53.72%。有关数据还表明:到2000年9月 止,全球因特网用户估计值是37765万。

而即使有了电信基本设施,这个世界的大多数贫困者仍然将排除在信息革命之外。其原因是,文盲以及缺乏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例如在贝宁,超过60%的人口是文盲。另外,五分之四的网页是使用英文的,而世界上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理解这种语言。

另外,由McConnell国际咨询公司执行的"e-readiness"调查表明: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停滞是因 为缺乏对高科技基础设施的投资。在没有准备把握住计算机革命的国家中包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 ,巴基斯坦,南非等等。这个电子阅读能力报告,调查了42个国家。在通过对网络数量、管理、信息安全、相关劳动力的质量之后,23个国家被认为需要有实质性的改善。至少在两个领域里。这个 调查得出结论,认为整个非洲和大多数中东国家既缺乏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也缺乏法律大纲??对于数字经济而言。例如埃及,直到1998个才允许有第二根电话线。在沙特阿拉伯,1994年起就接入网络,但是直到1999年1月,私人还被禁止上网。

而潜在的赢家是那些拥有良好的电信基础设施,熟练的劳动力和计算机安全法规的国家。例如,拉丁美洲和亚洲,因为其政府正确地推动而受到好评。但是,盗版软件猖獗,知识产权难以得到保护还是影响了这些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

数字鸿沟_数字鸿沟 -各国情况

一、数字鸿沟在美国

在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获得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人数有了爆炸似的增长。毫无疑问,美国是信息技术革命中最大的赢家。但是,不幸的是,很多现实证据表明了“数字鸿沟”――一个在那些拥有这些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1999年7月美国商务部的报告《在网络中落伍之三:定义数字鸿沟》,揭示出了这个事实: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 人更可能拥有信息技术与互联网。1997年至1998年,在高教育人群与低学历人群中的技术鸿沟增长了25%。1998年,那些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家里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是那些只受过初等教育的人的8倍 。而在家上网的数量则接近了16倍。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鸿沟在扩大。1997年至1998年,两 者之间的鸿沟扩大了29%。收入在75000美元及以上的城市家庭中,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是低收入家庭 的9倍以上,而上网的数量则超过了20倍。

美国白人比非洲裔或西班牙裔的美国人更可能获取计算机和网络。数字鸿沟同样在人种、民族之 间延存下来。白种人在家上网的机会远远超过非洲后裔或西班牙裔在任何别的地方上网的机会。只 有非洲后裔或西班牙裔在家获取上网的机会大约是白人家庭的五分之二。虽然,在收入为75000美元 甚至更多的家庭中间,这个鸿沟去年已经缩小。农村地区获取上网的机会远少于城市居民。不论经 济水平,在计算机拥有和因特网使用方面,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在某一收入 水平上,尽管收入相同,那些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可获取因特网的比例超过了50%。农村地区低收 入家庭地这些方面上的数字是最低的。

另外,来自国家教育统计的数字表明,数字鸿沟也存在于国家的学校中。到1998年秋季为止,穷 学校里只有39%的教室接入因特网,而在那些富裕的学校里,这个数字是74%。

二、数字鸿沟在中国

中国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
此次显示,中国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按全国人口13 亿多计算,互联网的渗透率不到9.5%,而经济发达的欧盟国家和美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很高,分别达 到了49.8%和68.6%;邻近中国的日本和韩国的互联网发展程度也比较高,平均每3个人中至少有2个是网民。这还只是说明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一个方面,如果加上人均拥的电脑数、国民经济信息化投入等指标,差距则更加明显。总之,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明显落后,数字鸿沟仍然不小,切莫沾沾自喜于印度互联网渗透率只有中国互联网的一半,要知道印度的总体信息能力还是比我国强。

2、国内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从东部到中部、西部依然减弱的明显特征,这从报告中可见一斑。一是从网站数量看,华北、华东、华南的网站数比例占86.0%,仍占据主要地位;东北、西南、西北网站数所占的比例为11.5%。北京拥有的网站数量是西藏拥有网站数量的83倍多,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福建、辽宁等东部省份占整个网站数量的74.3%,陕西、山西、云南、内蒙古、贵州、甘肃、新疆、西藏等省份只占整个网站数量的 4.8%;二是从域名数量看,华北、华东、华南的注册域名数占注册域名总数的比例为83.6%,东北、西南、西北的注册域名数只占注册域名总数的14.0%,所占比例非常小。拥有域名最多的广东省拥有506087个,占我国整个域名总数的17.2%,而拥有域名较少的青海只有3591个,只占我国整个域名总数的0.1%,前者数量是后者数量的140多倍,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3、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在中国存在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反映在信息化方面也是非常明显的。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2004年底乡村固定电话用户 10159万,不到城市固定电话用户21085万的1/2,还有10.1%的行政村不通电话。2004年底的互联网 发展报告显示,从互联网用户的行业分布看,农、林、牧、渔行业的用户仅占1.3%;从用户的职业 分布看,从事农、林、牧、渔的工作人员仅占1%。这次报告又一次证实了这一结果,从职业分布看 ,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36.2%,其次是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总数的28.9%,排在其后 的是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所占比例为7.4%,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为6.2%,事业 单位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为5.6%,自由职业者所占比例为5.3%,农民所占的比例仅为1.6%。这个数据表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应用水平是很低的。

4、网民内部结构之间的数字鸿沟
同是网民,因年龄、学历、性别、收入等因素的不 同,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数字鸿沟。一是从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互联网是青年人的乐园 ,但也不能忘了老年人。报告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8.9%;50岁以上 网民的数量仅占26%;而且那些因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的人群中又以老年人居多 。二是高学历与低学历之间的数字鸿沟。一般而言,学历高的比学历低的信息能力更强,这从网民 的结构中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达到31.6%, 其次是本科(24.7%)和大专(23.0%),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网民仅占17.8%。

最后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数字鸿沟。这种差距在今年有所缩小。男性网民占全体网民的比例从去年 59.6%下降为58.8%;女性网民所占的比例上升为41.2%。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中国男性网民7232 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93万人,增长率为17.8%;女性网民5068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 907万人,增长率为21.8%。四是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数字鸿沟。这种数字鸿沟倒不是简单的富人的互 联网应用率比穷人高,而恰恰相反,穷人网民比富人网民所占的比例大,呈现收入越低所占比例越 高的趋势。报告显示,个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包括无收入)的家庭网民所占比例最高,达到 34.3%,其次是月收入为501~1,000元和1,001~1,500元的网民(比例分别为15.9%、15.8%), 12.0%的网民个人月收入在1,501~2,000元。

存在这些数字鸿沟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之,正视之后采取得力措施不仅能捕捉到网 络发展的机遇,而且还能不断消弥数字鸿沟。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愈演愈烈时,我们 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我国还存在着数字鸿沟;当我们还在发展的道路上寻找方向时,我们需要提醒 自己,不要成为鸿沟另一侧的失落者;当我们可以尽情地在网络世界里享受网络文明时,我们需要 提醒自己,应该努力为另一侧的人们架起一座数字桥梁,让人人拥有数字机遇。

数字鸿沟_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的影响

坚持民族国家的利益

承认数字鸿沟的存在,这是全世界共同的观点。但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全球化、信息化当中,民族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如何占据一定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里,民族国家至少今天看来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就必须考虑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否则,讨论数字鸿沟问题的基础便不存在了。

我非常同意朱厚泽前辈的观点,信息文明有二重性。工业文明表现为英国化,信息文明表现为美国化,美国化的信息文明是向全球渗透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它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好处,另一方面它的文明以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好的文明肯定应该接纳,我们当然应该尽快使自己的国家跨越数字鸿沟。同时,对文明扩散中以恶的形式的表现,我们可以坐下来谈判,以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讨价还价。

今天,人们日益意识到,将来地理意义上的世界地图将让位于以知识等级划分的世界地图,国家之间的鸿沟将越来越大,越来越以知识衡量财富,从而造成社会冲突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应采取各种办法缩小这种差距。今年以来,政府开始谈数字鸿沟问题,但仍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时代的看法有错位,仍是以物质产品的数量来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我们急需建立一套对各地信息化的指标进行衡量的体系。今年以来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网络公司开始与国家有关行业资源结合并真正形成一种产业。但这方面其实国家并没有意识地进行这种资源的积累和整合。

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一场实验,当你在网上乱逛的时候,你的需求已被人了解和把握,这是最为可怕的,然而中国的产业部门是否已真正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网络背后其实是国家利益重新划分的过程。

必须消解权力鸿沟

谈数字鸿沟不能忽视另外一个鸿沟,即权力鸿沟。中国的现实是怎样的?实际上是数字资本主义和黑帮资本主义相互交错其中,黑帮资本主义是更加触目惊心地存在着的现象。权力的不公正是造成中国贫富鸿沟的实际原因,而不是数字鸿沟。就中国而言,数字鸿沟更多表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整体信息化状态的差距。

当我们的经济学家讲“西部开发要网络先行”的空话的时候,不解决制度问题,不正视中国黑帮资本主义的问题,西部开发将会成为一部分官僚瓜分国家资源的又一种说法。黑帮资本主义是在私有化进程中,一些人将公有财产直接转换为个人财产结果。私有化仍是一次权力的瓜分,与普通百姓无缘。这个暴富阶层与低层百姓之间的鸿沟正在加大。这将导致中国在现代社会面临整合的危机。所以,要解决数字鸿沟,就不要以数字鸿沟为名,忽视了中国另外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权力的鸿沟,因为它造成的不平等是更大的不平等。

我们看到数字资本主义也对权力鸿沟进行了冲击和消解。数字资本主义是什么?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去年中关村曾有一牌子上写“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这句话其实道出了这样一个现实:美国通过养老基金、退休基金形成群体资本,再通过这种群体资本向周边国家投资。这样全世界资产者通过数字化都联合起来了,而无产者好像倒未联合起来。全球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变成福利国家,变成知识社会?就是因为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不平等的鸿沟降到最低限度。蓝领工人已成为知识工作者,资本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所谓数字资本主义是以一大帮群体资本为背后支撑的。

以数字手段进行渗透的群体资本主义表现在中国就是外资的进入、网络的兴起、电信市场的开放。这其中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规则。

以数字漩涡填平数字鸿沟

面对数字鸿沟,我提出一个概念叫数字漩涡。这其中的关键是中国如何吸纳全球的资金、技术形成数字漩涡,然后实现跟美国等国高科技领域的互动,而且尤其要发挥华人的力量。

今年政府做的八大网站,只是在新闻上提高竞争力,其实这是没有抓到问题的实质。政府应该建立一种成熟的民间的投资体制,使整个中国的民间资源向高科技倾斜,做出一个比较高的门槛,这样,当国外资本进入的时候,有谈判的余地。我们甚至可以采取官督民办的形式,政府出让资源给民间,民间采取一种有比较清晰产权的,有制度保障的体系来整合这种资源。

数字鸿沟就是数字机遇

八国首脑会议结束后,以日本富士通和东芝为首的全球电子商务企业对话协会成员提出要为非洲50万个偏远村镇提供数字接入等。这些公司勇于承担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重任其实还是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他们确信只有帮助大多数国家成为“网络经济和社会的正式参与者”,才能拓宽公司现有的市场规模。正如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所说,“所有参与因特网革命的公司都有机会去消除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鸿沟,同时它们也会最终享受到消除数字鸿沟后所带来的市场机遇。”

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认真对待数字鸿沟的风险,积极通过改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来使每个人分享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革命所带来的机遇。

一位世行高级官员曾经指出,低收入人群和国家若想分享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革命所带来的机遇,除了需要获得相关的高质量教育外,更为主要的是还需拥有能确保平等享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在国内,网通最近业务十分繁忙,这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实达要专门关注硬件业,说明厂商们看到了基础设施市场的美好前景。

由此可见,数字鸿沟实际上是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中国如何抓住机会实施方法得当的技术融入,跳过这一差距,直接进入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领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但是如果这种融入进行不当,我们就可能完全错过机会。

数字鸿沟_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后面的三个规律

数字鸿沟是一个信息技术的鸿沟或者信息技术普及的鸿沟。数字鸿沟的概念应该更深一些,它不仅仅是信息普及的问题,可能更大程度上是国家新经济发展中的鸿沟,是我们能不能赶上去的问题。第一个是想探索一下数字鸿沟后面有没有规律性的东西。第二个问题,是想探讨怎么解决数字鸿沟的问题。我觉得数字鸿沟问题的背后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首先,我们觉得数字鸿沟是一种信息交流中间存在的鸿沟,或者说它是一个"比特流"的鸿沟。在信息交流这个范畴之内,它和我们的物质流是不同的。我们知道物质的流动符合从高密度到低密度这个方向。但是,信息交流要求交流的双方的信息是对称的。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之下,是没法进行很好的交流的。
比如说,为什么对牛弹琴不可能呢?因为人和牛没法交流。只有两个知识水平相近的人,他的交流力度才是最大的。因此我说信息交流必须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规律。

第二个方面,我认为数字鸿沟是个经济现象,它符合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网络经济的发展,存在一个"双拐点现象",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它有第一个临界点,只有达到第一个临界点,才可能有爆发性的增长。到第二个临界点的时候,增长会开始缓慢下来。数字鸿沟存在这种现象,如果你达不到一个临界点,我们的网络产业或者网络经济就发展不起来,你想填平数字鸿沟,不可能有办法。这是第二个规律。

第三个方面,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鸿沟。我们在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上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问题,我们说它也是数字鸿沟。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问题上存在一种“马太效应”,学习越好的,越爱学习,创新越好的人,越追求创新。创新不好的地区,学习能力弱的人,也都不喜欢创新和学习。这种"马泰效应"非常明显。

我们认为数字鸿沟后面有这三条基本性的规律。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时候,我们觉得也应该有一些办法需要提出来请大家注意。我们现在简单地把数字鸿沟分为三类,一个是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一个是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一个是人群间的数字鸿沟。解决这三种鸿沟的办法是不一样的。

首先,我们认为消除国家间的数字鸿沟的办法是应该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数字化起来,而不要急于去填平它。就像我们设立经济特区一样,应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要消除国家间的鸿沟,首先应该扩大这个鸿沟。我认为这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为什么?

我们知道,最近美国《商业周刊》在全球评选了9个将来最有希望诞生新经济的城市,其中发展中国家评了两个,一个是我们国家的苏州,还有印度的"班加洛过"。他为什么评选苏州为中国将来新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呢?一个地区,特别发展中国家的地区,要成为新经济的增长点,成为向国际标准靠拢的地区,可能有这么几个条件:第一,自然环境比较好,我们知道新经济需要有好的自然风光,风光可留人;第二,需要法制环境比较健全的地方,不仅科技是生产力,法制环境也是生产力;第三,智力资源比较密集的地方。我们认为要解决国家间的数字鸿沟问题,首先应该培育出几个这样的地区来,由这些地区和国际接轨,才能减少国家间的数字鸿沟,这是我们第一个看法,就是让一部分人,一个地区先数字化起来。

其次,解决地区间数字鸿沟问题的办法,我们认为恐怕要靠政府的作用。因为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任何一种产业、一种新经济产业的发展,都要在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才有可能进入爆发性的增长。

今天上午侯自强先生说到网通的发展,可是如果达不到一定的用户,网通也没有办法发展很快,这个临界点或者临界用户的数量,我们认为应该由政府来培育,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觉得在解决地区间数字鸿沟的时候,政府应该通过转移致富,或其它一些财政方面的政策,帮助一些不发达地区发展网络经济。

第三,我们觉得解决人群间的数字鸿沟,恐怕要靠科普和教育。这就是今天上午各位专家谈的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等各方面的问题。

总之,我认为数字鸿沟问题的解决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而且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它更多的是一个经济现象,不是说政府引导引导就轻易能解决的。政府引导应该引导到比较恰当的地方,而且应该以市场经济规律来引导,不是简单地搞一个两个计划或搞一个两个什么指标就能完全消除。以后这些计划和指标恐怕都会浪费。因为,现在信息技术发展特别快,五年的时间太长了,会发生很多事情,我们既要赶超,又要防止浪费,这是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时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

数字鸿沟_数字鸿沟 -战略与行动

一、国际社会

缩小“数字鸿沟”,重要的是确保人们能够平等地享用现代通信和网络基础 设施,拥有大体平等的教育机会。在这方面,国际社会作出了一些努力。

1、“软件银行新兴市场”项目。2000年2月,作为缩小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差距,国际金融组织与 日本的软件银行合作,在100多个国家成立互联网公司。该项目通过5个方法来缩小数字经济的差别 :

(1)覆盖几乎所有的新兴市场--将近100个国家将逐渐参与这个举措。在选定目标国家时,将着 重考虑候选国家对互联网发展的决心,适量的电话覆盖率、广播和电视系统,以及能够使互联网得 以发展的足够的设施和环境。

(2)与主要的互联网和网站结构技术公司进行合作。

(3)在各个目标市场与当地的公司及创业者进行合作。

(4)提供所需的风险资金。

(5)使用"商业孵化器"的方式,来推动新公司的快速发展。

2、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于2000年7月部长会议文件中,敦促各国政府把因特网和远程通信的费用降至人们能够承受的水平,向当地居民提供更多技术知识、创建更多公共接入点。文件还敦促各国政 府开发使用本国语言、符合本国人民兴趣的网站。经社理事会已成为一个特别工作小组,研究各国政府和私营部门确保所有社区在2005年以前都能接入因特网,并保证每个人在半天路程内可上网的计划。

3、2000年7月本冲绳“八国首脑会议”通过《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文件提出了缩小国家间 和国内民众之间信息技术发展差距的一些原则性设想,决定成立一个高级别的特别工作小组 (DOTFORCE)。特别工作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建 设必需的网络系统,改善电脑通讯连接设施,增加上网机会,降低费用,培训人才,及鼓励参与全 球电子商务网络。

4、2001年10月,上海APEC年会的部长级会议通过了《数字APEC战略》,明确提出:各成员国要 采取具体和联合的行动实施数字战略,并充分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缩小数字鸿沟,迎接新经济带来的机遇。《战略》包括三个部分:1、创造加强市场结构和机制建设的环境。2、创造基础设 施建设和技术发展的环境。3、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企业家精神。

5、2001年11月,在联合国成立了解决“数字鸿沟”的顾问委员会的建议下,成立了由30多人组 成的联合国信息和通信技术工作组,我国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即是执行局成员之一。安南说,这一 工作队所面临的严峻任务是如何在全球推广新的科学技术,确保广大贫困人口能够从中受益,并使 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能够为实现促进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服务。

6、2002年3月18日~27日,国际电信联盟(ITU)召开第三届世界电信发展大会,本次会议以"数 字鸿沟"为主要议题,引起了国际上的普遍关注。本届ITU世界电信发展大会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国和 地区的1500名政府高级官员、私营部门人士以及国际和地区性组织的代表,他们共同制订一个旨在 填平数字鸿沟的战略计划。必须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二、美英法三国的行动

美国1998年美国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拨款达510亿美元,其目的 是:使每个8岁的儿童能独立阅读,12岁的学生能借助国际互联网学习,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图书馆和每一个儿童。2000年2月,美政府公布“从数字鸿沟走向数字机遇”的报告,指出美国消除数字鸿沟的重点在于专业技术平民化、技能培训和网络内容实用化。在政府鼓励下美国 许多高技术公司已经在实施填平“数字鸿沟”的工程。

英国2000年10月上旬,英国财政大臣布朗宣布了一项“缩小数字差距”计划。提出要为贫穷社区免费提供因特网接入点,免费提供信息技术培训,为低收入家庭提供10万台二手电脑。为了 实现"在5年内使每个英国家庭都能上网"的计划,他颁布了几个重要措施:在全国建立超过700家的互联网接入中心(ITaccesscenters);对那些愿意为雇员租借计算机的公司提供税收优惠;培训课程为网络新手提供85%的折扣;提供10万台整修过的计算机,以便低收入家庭低价购买或者租赁;在2002年之前,把互联网接入英国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等等。

法国为追赶世界信息产业前进的步伐,法国政府于1998年1月出台了大力发展网络的计划,决定 投资60亿法郎(1美元约合7.2法郎),鼓励和扶持信息产业,使法国迅速与国际接轨,向着创造一个人人享有信息的社会大步迈进。政府认为,“网盲”就是未来社会的新文盲。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包括纳税等活动在内的行政管理电子化;通过网络向企业和个人发布 各种信息;向公众免费提供各类可查阅数据和资料;为各类学校配备电脑,保证学生上网;多次降低电话费,对上网用户提供各种优惠;每年定期举办因特网节,向各阶层人士普及因特网知识等。

三、中国消除数字鸿沟的若干对策

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消除南北国家间的数字鸿沟将无法实现,因为新一轮的国际竞争将进一步稳固北方国家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在整体上扩大与南 方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并非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信息 革命对那些基础较好并针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他们完全可以抓住数字机遇,在信息革命中取得较大进步,实现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数 字鸿沟的目标。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对数字鸿沟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十五”发展 规划的建议书开篇就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 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消除式发展”。中国消除或缩小数字鸿沟的具体对策,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加强落实,理性消除数字鸿沟。要理性消除数字鸿沟,须要做 到以下几点:(1)要加强核心技术的科研和开发。数字鸿沟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核心 技术的差距形成的,并且由于信息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国防、安全战略地位,积极研究核心 技术,尤其是计算机、通信和微电子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显得尤为迫切。在具体实践 中要加大资金、人才投入,提供制度保障和促进,发挥“后发优势”,形成集团整体推进,尽快追 赶甚至超越国际领先技术。(2)要加强信息化推进制度建设。我国目前的制度建设与大力发展信息 化之间具有相当的差距,只有技术领先,没有制度保障和推进,信息化依然很难推进,特别是在我 国这样一个国有企业占据最重要地位的大环境下,政府在推进信息化中的作用相较于国外,具有更 加重要的作用。在推进信息化方面,政府需要从宏观上加以引导,综合规划发展布局,保持适度超 前的发展战略以及信息化制度的稳定性和统一性。(3)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可信息化程度。信息 化发展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是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推进信息化必须站在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调 整多个产业的关系,全面、整体推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另外,根据不同的地区的不同状况分地区 分阶段逐步实施信息化推进战略,避免盲目跟风,盲目发展。第二,大力借鉴国际通行的政策,参考他国成功举措,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之路。第三、积极响应和参与国际组织为缩小和消除数字鸿 沟方面的工作,并为建立国际信息新秩序而斗争。

三、地球信息科学的应对

应变能力来自长期的科学积累和储备。没有基础研究和基础性数 据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储备,临渴挖井,难免会延误了事情。回顾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委员会投资2000万元,组建“中国高速互联试验网”,在北京设置了6个节点,并与国际第二代因特 网互联。如果能够进一步与中国科学院100个所和教育部100所大学的节点沟通,就可以形成一个全 国性跨部门的研究实验平台,57位院士曾为此提过建议。

中国目前大约有180多个卫星与航空遥感应用机构和400多家地理信息系统公司,70多所高等院校 设置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逐步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地球信息科学专业队伍。经过3个五年计划的整合,目前正在努力朝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信息科学新技术为依托 的学科体系。

中国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并不差。例如,在网络向宽带、综合、数字与智能方向发展的 今天,北京邮电大学李道本教授发明的移动通信码分多址CDMA的方法,不但申请了中国和美国专利,而且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备选方案。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都受控于美国高通公司的专利,唯独LASCDMA系统能独辟蹊径,不受控制反而更优越。目前我国 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可能存在10年至20年的差距,但事在人为,李道本教授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努力说明:突破全球化信息的垄断是很有可能的,跨越“数字鸿沟”、缩小差距是大有希望的!

数字鸿沟_数字鸿沟 -治理对策

1、加强国际电信合作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行互利互惠的电信合作,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必由之路。

首先,广大发展中国家应立足于自身的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应将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电信基础设施和实现社会信息化作为自己的义务,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资金、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并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网络接入费用,以实际行动缩小数字鸿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致力于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进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中国已拥有一个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多样化的国家电信网。中国电信业已由20年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

其次,充分发挥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主导作用。多年来,国际电信联盟为消除或缩小国与国之间的数字鸿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历届世界电信日的主题即是明证。自1992年ITU电信发展部门ITU-D成立、世界电信发展的南北差异问题提上ITU的议事日程后,四年一次的世界电信发展大会(WTDC)就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电信领域对话的舞台。今后,ITU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技术合作、业务交流、人才培训及信息咨询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2、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政策,促进西部地区和农村通信的发展

“电信普遍服务”一词,最初源于美国AT&T在1908年一条事业广告的“一个政策、一个系统、普遍服务。”一般来说,电信普遍服务的含义有三点:无论住在任何地方都可得到电信服务(Availability);任何人都可得到负担得起的电信服务(Affordability);信息资源的普遍接入(Accessibility)。我国西部地广人稀,通信建设成本巨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国家重点支持了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但基本没有通信建设项目;加上曾经促进通信发展的初装费、入网费、附加费等政策的取消,西部通信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因此,国家应该通过直接投资或安排国债,对西部通信建设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国家应在资费制定、融资、税收等方面给西部通信业以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让通信这列大开发的火车头,继续冲在西部大开发的前列。从立法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44条虽对电信普遍服务作了规定,但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尚需制定一系列细化的配套政策或法规,使其落到实处。

3、调动IT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在跨越数字鸿沟的历史进程中,IT企业可谓责任重大。可喜的是,在“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2001年中国高层年会”上,许多IT企业都表达了消除数字鸿沟的宏愿。联想电脑公司的乔健女士说:“联想愿意和所有的有识之士,和所有中国的企业共同来致力于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共同跨越数字时代的鸿沟。”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丁健说:“数字鸿沟对于我们来说,真正要做的是发现沟在哪里。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发现我们的客户在信息化过程中的沟,并帮助他们更快地将沟填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最高行政总裁袁超说:“天极的宗旨是普及推广IT知识。”中国资讯行有限公司总裁王稼夫说:“中国资讯行要创造一个人性化的信息界面,以便于今后让需要信息的人能够很轻松地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这正是我们的使命所在。”更可喜的是,有些IT企业已将填平数字鸿沟的良好愿望付诸实际行动。譬如,2001年9月20日,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在京发布了“长城希望e站”计划,该计划是长城集团在全国范围内(主要以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为主)捐建的一种以PC单点资讯平台为主要形式的简易微型站点。它主要由长城电脑、长城打印机和电话线等设备组成,并配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管理、维护。建成后,会通过网络互联,形成一个与古代长城类似的新“数字长城”。

其实,从长远考虑,IT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最终也会使自身受益。因为只有帮助大多数国家、地区、群体成为网络经济和社会的正式参与者,才能拓宽公司现有的市场规模。诚如北京互联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红冰在“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2001年中国高层年会”上所言:“数字鸿沟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从某种意义来说,弥合这种差距的过程,又恰恰给IT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也曾断言:“所有参与因特网革命的公司都有机会去消除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鸿沟,同时它们也会最终享受到消除数字鸿沟后所带来的市场机遇。”

4、大力发展信息化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发展信息化教育在消除数字鸿沟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11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文莱对APEC商业顾问委员会的商界领袖发表演讲时指出:“如果不发展远程教育,向乡村居民捐赠软件和廉价电脑,并教育人们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我们就无法跨越数字鸿沟。”他同时指出:“不应该仅仅只关注电子商务,还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使学校具备上网能力并拥有合适的教育软件上;学校应具备国际通信能力,我认为这非常重要。”惠普中国区副总裁舒奇认为:“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提供最基本的发展条件比单纯提供技术或者资金补助更有效,因为金钱上的补助可能是最容易的,但效果却是表面、短期和有限的。真正的改革是要使每一个人获得长期发展机会,在这方面我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教育。”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高新民主张:“政府要注意扶持弱势人群,加强他们的教育,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目前,中国国民中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者仍占较大比例,这正是造成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占3.61%;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占11.15%;接受初中教育的占33.96%;接受小学教育的占35.70%(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8507万人,文盲率为6.72%。从1992年到1998年,中国曾运用“米勒标准”对国民的科学素养进行过4次测评,结果表明,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的比例仅为0.2%(美国为6%,欧洲国家为10%),位于世界14个采用同样标准因而可作比较的国家的最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70103/110593.html

更多阅读

excel如何按照数字排序? excel按照数字排序

excel如何按照数字排序?——简介excel排序简单实用,但是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说你要排序的单元格内容是不是都是一致的格式,如果不一致,需要调整,要不然排序可能会达不到预期效果。excel如何按照数字排序?——工具/原料excel2007excel如

验证数字的正则表达式 正则表达式是否是数字

验证数字:^[0-9]*$验证n位的数字:^d{n}$验证至少n位数字:^d{n,}$验证m-n位的数字:^d{m,n}$验证零和非零开头的数字:^(0|[1-9][0-9]*)$验证有两位小数的正实数:^[0-9]+(.[0-9]{2})?$验证有1-3位小数的正实数:^[0-9]+(.[0-9]{1,3})?$

笔记本上的数字键怎么切换 笔记本切换小键盘设置

笔记本上的数字键怎么切换——简介在使用笔记本时经常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1、数字键从1到0是一排的,如果是做报表做帐要经常输入数字是很不方便的,因为有时需要一手拿相关单据一手录入,这个范围就有点大,台式机的数字键就方便多了。

声明:《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简介,数字鸿沟-由来》为网友旦夕朝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