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赏析 《扬州慢》姜夔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姜夔译文: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标题:《扬州慢》姜夔
网址:http://u.www.AihuAu.com.net/subject/1552487.html
沙发回目录

《扬州慢》姜夔鉴赏

歌德 | 2013-08-10 15:02

【注释】

①千岩老人:宋代诗人萧德藻,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向他学诗。

②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③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竹西佳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曾是著名风景区。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④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扬州慢》姜夔赏析 《扬州慢》姜夔

⑤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 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⑥杜郎:唐朝诗人杜牧 ,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⑦青楼梦: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⑧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⑨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板凳回目录

《扬州慢》姜夔鉴赏

歌德 | 2013-08-10 15:02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

“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口,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徜徉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

“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万树《词律》)此词作于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当年繁华都会,如今满目萧条,引发词人抚今追昔之叹。千岩老人读后,"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述扬州眼前萧条的景况:以"淮左名都"之昔日繁华对比今日"尽荠麦青青"之荒凉,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极写伤乱之感。最后三句以"暮色、军角、空城",描绘眼前凄凉。下片侧重对扬州史事的虚拟。词人想象风流俊赏之杜郎今日重游扬州之"难赋深情",并多次化用杜牧歌咏扬州昔日景物的诗句,构成风月繁华与萧条颓废的意象对比。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却过于低沉;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4楼回目录

《扬州慢》姜夔表现手法

歌德 | 2013-08-10 15:02

表现手法: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2.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竹西"是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

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活于用典.化为衬托.在衬托中抒胸臆."杜郎俊赏"一句.是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小杜重游旧地.也会目瞪口呆.惊讶不已.这是作者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纵豆蔻词工"一句中两用杜牧诗的典故.却不用原诗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诗才横溢,再转进一层.说纵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也无法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悲.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愤怨恨.

4、移情的运用

"移情"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司空见惯的表现手法.<扬州慢>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而写.词人"解鞍少驻"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但词人却仅仅摄取了两个镜头:"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些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上片结句中."清角吹寒"四字的"寒"字下得很好.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而说"吹寒".好像是凄清的角号之声把寒意"吹"出来似的.这就突出了人为的感情色彩.这里.词人听到的是清角悲吟.感受到的是寒气逼人.再联系到前面所看到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完全是一幅有声有色.惨淡寥廓的图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交织在一起.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下片第三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字.都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5楼回目录

《扬州慢》姜夔作者简介

歌德 | 2013-08-10 15:03

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80103/111834.html

更多阅读

姜夔《扬州慢》教案 姜夔扬州慢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诵读法。课

读姜夔《暗香》、《疏影》两词 暗香疏影

 读姜夔《暗香》、《疏影》两词    姜夔的《暗香》、《疏影》两词在词坛影响颇大,有很多专家学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原不打算写此节,近日又读到此两词,好似有“新”的感悟,忍不住又拿起笔来记下这种悟味,以解心中不悦。  暗 香 

李清照《声声慢》审美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李清照《声声慢》审美赏析LIQINGZHAO《SHENGSHENGMAN》SHENMEISHANGXI《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篇代表作。在靖康二年,由于金人的铁骑南下,打破了词人平静、舒适的闺房生活。特别是夫死家衰、颠沛流离的生活使李清照悲愁无限

声明:《《扬州慢》姜夔赏析 《扬州慢》姜夔》为网友谁懂女人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