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交通概况 淅川 淅川-区域概况,淅川-资源状况

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折42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75万公顷,地理特征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总人口73.9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5.2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61‰。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主要水源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国移民大县、河南省首批扩权县。辖4个乡(大石桥乡、毛堂乡、西簧乡、滔河乡),11个镇(荆紫关镇、寺湾镇、香花镇、九重镇、厚坡镇、老城镇、马蹬镇、上集镇、盛湾镇、金河镇、仓房镇),2个街道办事处(龙城街道办事处、商圣街道办事处)。

淅川县_淅川 -区域概况


淅川山区淅川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集山区、库区、边缘区于一体,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丹江口水库水利枢纽工程主要淹没县和移民安置县。淅川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淅川县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折420万亩,其中耕地70万亩,水域60万亩,荒山290万亩。辖16个乡镇,516个行政村,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万人。

淅川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春秋时为楚文化发祥地、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曾诞生了商界鼻祖、越大夫范蠡,南北朝史学家、《后汉书》作者范晔,明代礼部侍郎彭凌霄等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著名诗人屈原、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杜牧、元好问都曾在此留下了光辉的诗篇。淅川古称商於,沿丹江北上可达秦川,南下可抵荆襄直达武汉。京汉、陇海铁路未修前,这里是连结东南与西北诸省的重要商业通道。清道光、光绪年间淅川曾两度擢升为河南省直隶厅。

淅川区位独特,资源丰富。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丹江、灌河、淇河、滔河、刁河等五大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水库,水域面积400平方公里,蓄水量174亿立方米,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的矿藏42种,其中蓝石棉、虎睛石和松香黄大理石储量中国第一,砂金、石灰岩、石膏、白云岩居河南省第一;宜林荒山2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是国家长江防护林工程的重要基地。

淅川是中国文物出土大县,已发现春秋时期楚国古城址13处,古墓群5000余座,已出土文物7000余件。其中春秋铜禁的出土将中国熔模铸造工艺的历史提前2000多年,受到江泽民同志的高度称赞。以丹江水库自然风景,盛唐时期中州“四大名刹”之一的香严寺,荆紫关古镇保存完好的清代五里长街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古城址、古墓群为代表的大批珍贵文物,构成融山水、人文资源、宗教和楚文化为一体,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八条旅游热线之一。

淅川县_淅川 -资源状况


淅川旅游资源淅川资源丰富。淅川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日照时间2046小时,降水量804mm左右,气温15.8℃,无霜期228天,不仅矿藏丰富,而且南北方动植物均适宜在此生长。

淅川探明可开采的矿藏有钒土、石煤、花岗岩、蓝石棉、虎睛石、大理石、石墨、石膏、钡石、砂金、石灰岩、白云岩等39种,其中蓝石棉、虎睛石和松香黄大理石储量居中国第一,砂金、石灰岩、石膏、白云岩居河南省第一。

淅川农业现已形成了小辣椒、花椒、林果、湖桑、中药材、水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其中,香花小辣椒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干椒5600万公斤,出口美、日、韩、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水产已形成万只网箱养鱼和亿粒银鱼养殖基地;以花椒、柑桔为主的林果业总面积达47万亩;龙须草种植面积40万亩。水利方面:境内有丹江、灌河、淇河、滔河、刁河五大河流,年地表径流量5.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3万千瓦。

淅川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水库水域面积400平方公里,蓄水量290亿立方米。生物资源:淅川县共有野生动植物种类1787种。其中,真菌23科58种;野生植物135科978种;野生动物184科751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青檀、领春木、连香树、水青树、银杏、天麻等1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雕、羚羊、麝、大鲵等20多种。

淅川县_淅川 -旅游资源


淅川清代一条街淅川旅游景点很多,围绕丹江水库,上游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古街,为国保单位;下游有与道教圣地武当山南北相望的中原名刹香严寺,加之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处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使淅川的旅游开发具有无限的前景。目前,淅川已形成了“一水”、“一街”、“一寺”、“一谷”、“一园”等景点,建成3A和2A级景区各2个,三星级宾馆2家。其中,仓房景区不仅拥有香严寺、坐禅谷、龙城楚文化遗址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集佛文化、楚文化、山水文化于一体,而且毗邻丹江水库,与渠首景区、小三峡景区遥相呼应,开发潜力巨大。

丹江水库
丹江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于1958年始建,1973年竣工,水域面积126万亩,蓄水总量达131亿立方米。库区座落在群山环绕之中,这里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日照量最高。水质透明,水面宽阔,风平浪静,使水库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国家重点项目南水北调大型工程的渠首,就在淅川县九重乡境内。它的全部建成,将以每秒500立方米的流量,把丹汉二江之水送往华中、华北地区。

丹江水库的自然景色是旅游的最佳去处,江面上有四通八达的航线,库区内有自成体系的公路。从这里西上过荆紫关可通秦川,南下可达荆楚,东进可入中原大地。丹江水面碧波千倾,天水一色,山青水秀,美丽如画,奇山异石,独具姿彩。游艇鱼舟荡漾在绿波之上,人绕水转,山随人移,人如画中行,山似水上飘。令人心旷神怡,乐趣无穷。水库的雁口一带有几十里狭长的江面,夹岸奇峰对峙,陡壁峭拔,野藤倒挂,山环水绕,这就是著名的丹江“小三峡”(云岭峡、太白峡、雁口峡),可与长江三峡媲美。狮子山壁上有一天然石佛,高达15米,面向江面,平视前方,神态安祥,正襟危坐,颇有乐山大佛之雄姿。其慈颜端庄肃穆,两手合掌于胸前,好像正在给坐艇、荡舟的游人祝福。

清代古街
淅川荆紫关镇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业古街,座落在丹江岸边。巍巍荆紫关,背负群山,下临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丹江发源于商洛山,注入汉水,汇入长江,因而使之成为历史上可与运河、蜀栈并称的中国南北三大通道之一。丰富的丹江水力资源,使得荆襄沪杭巨商大贾,直挂云帆,溯江而来。明、清时期,是荆紫关的黄金时代,沿江码头,船舸弥津。江东沿海日杂百货,秦岭伏牛山间土特产亦多在此地集散。逐成为豫、鄂、陕附近7省商贾云集之地。曾出现“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大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的繁荣景象。现存古代建筑有:荆紫关古街道、关门、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万寿宫、法海寺、清真寺、一脚踏三省碑亭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紫关古关门。在荆紫关镇南街最南端。砖石结构,跨街而立,高7米,宽6米,进深1米,中间是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上书“荆紫关”三字,进入关门,古代建筑群便映入眼帘。

荆紫关古街道。呈南北走向,长2.5公里,地面均系青石铺砌,平净整齐,两侧700余间板门店铺,均具清代民间商业建筑风格,翘檐雕饰,古色古香,房门都是木板嵌成,昼抽夜闭,房屋多是进出几层院落,两边厢房对称,均有一堵两米长的封火硬山,高低错落,相互重叠,使街道更加古朴灵秀,曲型多姿。


淅川香严寺香严寺
香严寺,地处淅川县城南40公里的仓房镇境内,东临碧波万顷的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西接道教圣地武当山,寺院座落在龙山岭南的群山环抱之中。“为大唐慧忠国师道场”,唐宣宗李忱称帝前,在这里落发为僧达七年之久。寺院座北向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现存殿、堂、楼、阁及各种建筑141间。主体建筑山门、韦驮殿、凝月轩、大雄宝殿、接客厅和藏经楼,自下而上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陪建东西客房、僧房和十王殿,并在东部另辟“静修院”,一进五庭院,步步登高。整个建筑严谨对称,规模宏伟,风格各异,是河南省四大名刹之一。山门为四柱嵌匾的石牌坊,面阔三间,上书“敕赐显通禅寺”六个大字,门旁两侧各蹲立一只高大雄浑的圆雕石狮。

过山六经甬道进入韦驮殿,韦驮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走廊排列十二根合抱大柱,雕梁画栋,华丽中更显得庄严肃穆。韦驮殿之后,便为凝月轩,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建筑,为达官贵人入大雄宝殿前的休憩之所。大雄宝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两山出檐,四周走廊环立二十六根大柱,高约七米;檀嵌、插筋均为浓笔重彩,镂刻绘画;斗拱出头雕刻龙头、龙尾,状似盘龙;门扉全为填花透雕,每个花瓣均经精心设计,琢靡精细,纹理清晰,花叶相衬;殿内竖立八根“通天柱”,直托屋顶梁架,气势磅礴。尤其是殿内满绘神佛壁画,诸如人物、禽兽、巨浪、流云等,更是构图鲜明,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身入其中,犹入幻境。法堂、藏经楼、客堂、僧房以及其它建筑和绘画,皆规模宏敞,各有特色,雕镂精细,不具一格。

整个寺院掩映在茂密的山林之中,翠竹、古树和泉水环绕,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景色迷人。寺东竹林内竖立着两座洁白的大理石塔,高15米,六角、七级,为雕琢精细的仿楼阁式建筑,与绿海相衬,若天然图画。寺院内外还分布有多处名胜奇景,诸如珍珠泉、双石洞、一柏担八榆、一柏一石一座庙,还有国家级风景树“美女抱将军”,能识善恶的痒痒树,宋代所植桂花树等,奇观美景,把山寺映衬的更加风景秀丽,引人入胜。1986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淅川县_淅川 -行政区域


淅川县城夜景淅川县辖2个街道、11个镇、4个乡:龙城街道、商圣街道、荆紫关镇、老城镇、香花镇、厚坡镇、九重镇、盛湾镇、金河镇、寺湾镇、仓房镇、上集镇、马蹬镇、西簧乡、毛堂乡、大石桥乡、滔河乡。共有520个村(居)委会。

龙城街道
位于城区西北部。该区域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6.4万人,代码:411326001。辖5个社区:郑湾社区、上集社区、西湾社区、红旗社区、春风社区。27个居民小组。

商圣街道
位于城区中心,东至上集镇的朝阳社区,西至灌河河道,南至罗池贯社区,北至人民路和新建路。面积,约5平方千米,人口5万人代码:411326002。辖4个社区:狮子路社区、冬青社区、顺风社区、幸福社区。25个居民小组。

荆紫关镇
面积168平方千米(其中镇区面积6平方千米),人口5万人(其中镇区2.6万人),代码:411326101。198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建制镇。2006年,辖37个村委会:中街村、南街村、北街村、汉王坪村、狮子沟村、上庄村、三岔村、上梅池村、陡岭村、菩萨堂村、大扒村、新石门村、双河村、李营村、穆营村、娘娘庙村、码头村、魏村、店子村、史家村、药王庙村、小寺沟村、张村、龙泉观村、孙家湾村、金家沟村、西头村、全庄村、麻坎村、冯营村、山根村、张巷村、程家洼村、庙岭村、沙渠河村、吴家沟村、石槽沟村。(296个村民小组)

老城镇
位于县城西南23千米处,丹江口库区上游。人口3.15万人,代码:411326102,北与金河镇搭界,东与马蹬、上集接壤,西与大石桥乡相邻,南与盛湾镇、滔河乡隔河相望。2006年,辖25个村委会:秧田村、险峰村、杨家山村、岵山铺村、狮子岗村、下湾村、王家岭村、石家沟村、武家洲村、小街村、安洼村、裴岭村、陈岭村、叶沟村、新建村、王沟村、泉沟村、马沟村、种子坪村、黑龙泉村、官富山村、穆家山村、石门村、秧地沟村、七里边村。(80个自然村,245个村民小组)

淅川交通概况 淅川 淅川-区域概况,淅川-资源状况

淅川香花镇香花镇
位于淅川县西南部,县城东南55千米处。总面积364平方千米,人口4.8万人,代码:411326103。境内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195.76平方千米。1994年撤乡建镇。2006年,辖29个村委会:香花村、阮营村、土门村、北王营村、西岗村、蒿溪村、黑鱼沟村、三碑岗村、何家沟村、贾沟村、宋沟村、周沟村、胡岗村、赵庄村、新黄庄村、吴田村、刘楼村、张寨村、陈岗村、杨河村、槐道沟村、东岗村、杜寨村、张义岗村、南王营村、柴沟村、乔庄村、雷庄村、白龙沟村。(312个村民小组)

厚坡镇
位于邓州、内乡、淅川三县(市)结合部。面积154.1平方千米,人口7.6万人。代码:411326104。辖41个村委会:后街村、阎寨村、张楼村、杨安村、杨窝村、蒋营村、后寨村、马庄村、王营村、王寨村、王沟村、胡湾村、立新村、严营村、张寨村、王岗村、陈营村、齐湾村、岗西村、刘营村、韦集村、小王营村、柏扒村、孙寨村、胡坡村、饶营村、饶西村、付营村、赵寨村、马王岗村、王河村、裴岗村、唐庄村、前河村、唐湾村、大寨村、李寨村、李华庄村、前街村、芦嘴村、张庄村。(516个村民小组)

九重镇
位于淅川东南部。面积134.4平方千米,人口5.4万人,代码:411326105。辖28个村委会:九重村、解放村、更生村、夏庄村、下孔村、孔北村、王家村、刘沟村、张楼村、水闸村、薛岗村、王楼村、太平村、张河村、程营村、刘家营村、周岗村、武店村、陶岔村、张家村、张冲村、花栎扒村、邹楼村、王岗村、曾岗村、范岗村、高家村、孙营村。

盛湾镇
位于淅川县西南部。面积317平方千米,人口5.2万人,代码411326106。辖54个村委会:盛湾村、黄龙泉村、瓦屋场村、土地岭村、单岗村、姚营村、陈岗村、周湾村、衡营村、花棚村、秀子沟村、阴坡村、白亮坪村、瓦庙村、黄庵村、天池村、岔河村、养河村、大干街村、小干街村、小坑村、旗干村、阎沟村、王沟村、杨岗村、柴店村、兴华寺村、马沟村、马湾村、马山根村、马川村、河扒村、宋湾村、贾湾村、蚂蚁沟村、陈营村、鱼关村、胡营村、王楼村、金池村、田川村、裴营村、横山村、芦庄村、陈庄村、袁坪村、王庄村、瓦房村、分水岭村、水泉村、井沟村、陈沟村、剑沟村、泰山庙村。(516个村民小组)


淅川双河镇金河镇
位于淅川县城西部,东临鹳河,南与老城镇接壤,西与大石桥乡毗邻,北与毛堂乡相依。面积153平方千米人口4.1万人,代码:411326107。原辖36个行政村,300个村民小组。2006年,辖2个社区、34个村委会:金河社区、金汇社区、姚湾村、石井村、北沟村、袁家村、杨家村、王岭村、茶亭村、观沟村、魏岗村、山根村、全店村、张湾村、后湾村、后洼村、后河村、龚井村、魏庄村、徐家岭村、蒿坪村、莲花村、东升村、丰华村、元山村、涧沟村、黑水庵村、李家湾村、玉皇村、彪池村、火煤村、江沟村、杜湾村、后营村、中吴店村、下吴店村。

寺湾镇
位于县城西北部56千米处。面积144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代码:411326108。辖29个村委会:上街村、秦家沟村、园岭怀村、大华山村、杜家窑村、老庄村、夏湾村、杨凹村、下街村、前营村、西营村、孙家台村、孙家铺村、鹁鸽峪村、大坪村、高湾村、贾沟村、党岗村、清凉寺村、水田峪村、陈家山村、罗岗村、老庙村、杜家河村、黄连树村、赵河村、三泉沟村、大峪沟村、柳林沟村。(256个村民小组)

仓房镇
位于淅川县西南,东临丹江口水库,北接盛湾镇,西与湖北省丹江口市石鼓镇、凉水河镇相邻。面积153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代码411326109。2006年,辖13个村委会:仓房村、沿江村、刘裴沟村、侯家坡村、棠梨树村、周庄村、磨沟村、清泉村、杨湾村、胡坡村、王井村、党子口村、磊山村。(129个村民小组)


上集镇北塘村上集镇
位于县城城郊,东接西峡县的田关乡和内乡县的西庙岗乡,西邻马蹬镇。原辖38个行政村、398个村民小组。2006年,辖9个社区、38个村委会:丹阳社区、东方社区、谢岭社区、朝阳社区、罗寨社区、商圣社区、钟观社区、刘营社区、程家洼社区、关帝村、草庙沟村、槐树洼村、老坟沟村、李家营村、铁庙村、洼鱼河村、石咀村、梁洼村、肖山村、下集村、张营村、周岭村、蛮子营村、简营村、李山村、李营村、贾沟村、竹元村、韦岭村、魏营村、白石崖村、刘庄村、下张沟村、杨营村、青龙村、北岗村、缸窑村、三关岈村、山根村、水田村、大坪村、塘坊村、东川村、陈家庄村、东沟村、大龙村、石板河村。

马蹬镇
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东南部,距县城28千米,地处丹江口水库北岸。2006年,辖34个村委会:黄庄村、杜岗村、苏庄村、石桥村、小草峪村、青龙咀村、葛家沟村、黑龙村、关防滩村、余沟村、云岭村、白渡滩村、吴营村、曹湾村、崔湾村、向阳村、高庄村、邢沟村、北山村、张竹圆村、杨营村、陈店村、周营村、早行村、任沟村、桐柏庙村、寇楼村、熊家岗村、观沟村、金竹河村、张岭村、马家村、孙庄村、财神庙村。

西簧乡
位于淅川县西北部,东邻毛堂乡,南连寺湾镇,西交荆紫关镇,北接西峡县丁河、重阳二乡。2006年,辖25个村委会:关帝庙村、卧龙岗村、柳树村、落阳村、桃花村、柳林村、白庄村、崖屋村、新建村、穆家沟村、带河村、李湾村、张南沟村、河北营村、大石河村、前湾村、谢湾村、代兴沟村、流西河村、七棵树村、黑马庄村、樟花沟村、解元沟村、毛家庄村、下梅池村。(169个自然村,180个村民小组)


淅川毛堂乡蔬菜大棚毛堂乡
位于淅川县西北部,北与西峡县相邻。2006年,辖32个村委会:毛堂村、闫家沟村、老沟村、下沟村、板山沟村、窑沟村、桥沟村、党院村、铁僵沟村、朱家营村、马沟村、石门观村、庙沟村、白树村、裰落墓村、老坟岗村、老田村、安沟村、洞河村、白水河村、高沟村、骡子沟村、南泥湖村、毛湾村、大泉沟村、小泉沟村、石槽沟村、纸坊沟村、店子街村、曹庄村、贾营村、银杏村。(245个村民小组)

大石桥乡
位于丹江河北岸,距县城38千米,东与老城镇相连,南与滔河乡隔江相望,西与寺湾镇毗邻,东临毛堂乡和金河镇。2006年,辖31个村委会:大石桥村、温家营村、磨峪湾村、柳家泉村、清风岭村、姚家湾村、纸房沟村、贾洼村、东湾村、杨营村、西岭村、张湾村、东岳庙村、郭家渠村、毕家台村、段台村、荆巴岭村、刘家沟村、刘家坪村、池塘垭村、泉水沟村、横沟村、上横沟村、石燕河村、石燕岭村、郑家岭村、陡岭村、孙台村、关田村、茅坪村、袁岭村。(154个自然村,270个村民小组)

滔河乡
位于淅川县西南部,距县城56千米。2006年,辖50个村委会:黄桥村、张庄村、凌岗村、孔家峪村、黄楝树村、姬家营村、老人仓村、尚岗村、岳凹村、阮伙村、杨伙村、朱家沟村、龙潭沟村、白沙岗村、东闹峪村、横岭河村、刘伙村、水田营村、周湾村、闫楼村、周家沟村、申明铺村、大山根村、文坎村、白杨坪村、金营村、双庙村、寺沟村、下寨村、朱家山村、门伙村、盆窑村、余营村、上寨村、罗山村、陈家湾村、梁庄村、白亭村、清泉营村、姬家堰村、严湾村、喻家沟村、贺家坡村、石庙湾村、东沟村、周营村、姬家山村、陈家洼村、万家岭村、蔡家村。(210个自然村,354个村民小组)

淅川县_淅川 -南水北调


淅川地势图南水北调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京津冀等地人民用上优质纯净的丹江水,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淅川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本着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把政绩融在清水里,把丰碑刻在青山上”的指导思想,团结带领淅川人民,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县、生态示范县、旅游名县”这一目标,强力实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战略,克难攻坚,锐意进取,大力推进造林绿化,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淅川县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工业企业治污力度,最终取得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农业特色产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经济强县格局。2006年,淅川县实现生产总值70.2亿元,是2002年的2.3倍,人均突破12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8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02年净增1.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3:55.6:19.1,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淅川县_淅川 -经济建设


淅川综合体育场淅川县不经国道,不通铁路,人称河南“小西藏”,特殊的县情使淅川在一定时期内处于滞后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淅川个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仍长期被贫穷、落后的阴影所笼罩。

1985年,淅川县财政收入1701万元(时价,下同),人均纯收入125.9元,92%的农民处于温饱线以下,80%的行政村不通路、不通电,人畜饮水靠肩挑屋檐接,劳力中文盲、半文盲比重高达86%。1986年,淅川县被国务院重点为贫困县,1994年又被列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点县。

工业经济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先后关停淘汰近百家“五小”企业,上马了一批工艺先进的新项目。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县属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民营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技改投入逐年加大。四年累计投入12.8亿元,先后实施了5万吨大电解、2.3万吨铝冷轧、22万伏变电站等120个重大技改项目,催生了一批骨干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了5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由4家发展到8家,铝业集团年产值突破20亿元,电业局晋升为国家大型企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一体两翼”三个园区初具雏形,企业群体不断壮大。2006年,淅川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18.4亿元,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增速。

淅川县_淅川 -农业发展


淅川农业淅川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淅川县70%以上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农村。农村工作历来是淅川县工作的重头戏,县委、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去年以来,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淅川县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湖桑、林果、辣椒、畜牧等产业稳步发展,市场建设得到加强,龙头加工企业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对农业产值和农民现金收入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向农村倾斜,群众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正在逐步得以解决。农建、沼气、林业生态建设等工作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三是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通过发展民营经济、组织劳务输出等,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致富,非农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不断提升,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四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集中淅川县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建成了一批新农村典型,展示了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三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本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但农村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见新房不见新村,见新村不见新貌,畜禽粗放养殖、柴草乱堆放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个别村镇污水横流,垃圾围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二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较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农业“望天收”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三是农业产业层次低。农业耕作粗放,科技长入步伐缓慢;没有形成比较明晰的农业产业,没有一个产业形成链条,成为群众致富的渠道。辣椒、柑桔等产业品种退化,管理粗放;龙头企业个头小,拉动作用不强;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四是农村各种矛盾比较突出。“两会”债务问题,大部分乡镇清欠力度不够,效果欠佳。土地延包问题、移民启动问题等还比较突出。同时个别基层干部作风浮躁,处事不公,引发一些不稳定因素。


淅川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工作事关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事关社会大局稳定。没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农村崭新面貌的出现。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经济强县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五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分别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一系列基本思路和重要举措,奏响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的时代强音。“三农”工作从基础地位到首要位置,再到共产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说明党中央对“三农”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培育了“双椒”、湖桑、林果、烟叶等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对农业产值的贡献份额达75% 以上。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宝春源、丹江湖乳业、春雨葛业等为龙头的10余家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带动辐射能力增强。农产品名牌效应扩大。“香花”辣椒和“丹水”鱼分别被命名为中国和河南省名牌农产品,香花“双椒”市场被商务部纳入中国“双百市场”建设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完成大面积造林60万亩、封山育林3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9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3.6%提高到37.9%。新建沼气池9600个、水利工程393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万亩、节水灌溉4万亩、旱保田2.3万亩。农田水利建设连续两年获得河南省“红旗渠精神杯”,连续四年获得市“兴水杯”,丹江湿地保护区获国家批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得到加强,新农村试点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淅川县完成农业产值30.3亿元,比2002年净增9亿元。

淅川县_淅川 -第三产业


淅川生态建设淅川县旅游开发力度加大。高起点编制了丹江风景名胜区发展总体规划和主要景区详规。景区建设快速推进,香严寺维修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建成了坐禅谷、福森生态苑等一批精品景区,2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丹阳宾馆、楚都饭店晋升三星级宾馆。

丹江风景名胜区纳入伏牛山地质公园成功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渠首―丹江―香严寺―坐禅谷”成为河南省精品旅游线路,渠首淅川品牌日益响亮。商贸流通日趋繁荣。淅川被确定为中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示范县,受到商务部表彰。

交通运输、房地产、金融保险、文化休闲业得到较快发展。2006年,淅川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2亿元,出口创汇282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073万美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4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

以生态旅游为主线,强力突破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围绕打响“渠首生态游”和“商圣文化游”品牌,重点建设了渠首生态园、香严寺、坐禅谷、范蠡公园等景区景点,建成3A和2A级景区各两个、三星级宾馆两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被确定为中国20个示范县之一,是河南省唯一国家级示范县,出席中国、河南省现场会并作典型发言。

淅川县抢抓南水北调机遇,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坚持政策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项目两手抓,四大班子定向招商,鼓励引导干部职工外出招商引资,开放的触角伸向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政策性项目争取、开放的领域、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总量都有较大突破。“十五”以来,共争取政策性项目200多个,落实资金19.8亿元;落实招商项目300多个,引进外资18.3亿元。

淅川县强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优势。淅川县动员社会力量,持之以恒打翻身仗,群众走路难、用电难、吃水难、入学难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累计投资4亿多元,建成50多项重点市政工程,初步建成了具有山水园林风格的生态旅游城市。

淅川县_淅川 -城市建设


淅川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
淅川县城面貌变化巨大。累计投资3.1亿元,建设了综合体育场、范蠡公园、中心文化广场、滨河路、鹳河橡胶坝、东环路等60余项市政工程,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18.4万人,城区街道得到拓宽改造,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实施了撤镇设办,形成了东、中、西三大城市板块,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得到上级充分肯定。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建成了丹江度假疗养基地等一批精品工程,扩大集镇面积15平方公里,荆紫关镇被确定为中国重点镇和历史文化名镇。淅川县城镇化率达到36.8%,居南阳市前列。公路建设力度加大。投资7.72亿元,实施了上九、内淅、淅西、上荆等30余项重点公路项目,修建和拓宽改造干线公路109.6公里,新修县乡公路224.9公里、通村公路1211公里,所有出县通道全部建成二级以上油路,90%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65%的行政村通班车。以“两桥四码头”为代表的南水北调复建项目陆续开工。电力建设,投资5亿元以上,建成了四座11万站,开工建设了淅川南22万站,升级了一批变电站,实施了农网改造,完成了城网改造,年供电能力达50亿度。通讯建设快速发展,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

社会事业
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确立,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办学条件和教育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南阳信息工程学校晋升为国家重点职业中专,县一高被评为省示范性高中。文化文物工作取得新进展。建成了图书馆、体育馆,香严寺、荆紫关古建筑群晋升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明显加强。建成了县疾病防控中心和县医院传染病区,15个乡镇卫生院基础条件得到改善。计划生育新机制初步形成,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移民六年扶持政策得到落实,后期扶持工作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信访稳定等工作不断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荣获“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

淅川县先后荣获“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文化先进县”、“中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国家长防林工程重要基地”“中国小城镇建设先进县”、“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中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03年被推选为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之一。

淅川县_淅川 -历史文化


淅川风景名胜淅川古为商於之地,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和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900年历史,有450年建都在淅川;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南北文化的交汇点。越大夫范蠡、史学家范晔、文学家范启、范泰、经学家范宁、《神灭论》作者范缜、书法家李衮,以及近代诗人余杏雨、著名水利专家朱华航、医学家阎仲彝等皆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的代表作至今闪烁着淅川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智慧。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使淅川境内文物古迹珠玑遍地,被称为“文物大县”。

淅川境内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已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铜禁、王子午鼎、石排箫等稀世珍宝,曾引起国内外史学家的极大关注,并在日、美、德、法等国巡回展出。

淅川铜禁的出土,将中国熔模铸造工艺历史提前2000多年;这里有中国中南13省市保存最完好的清代五里长街,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命名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与白马寺、相国寺、少林寺并称“中州四大名寺”的千年古刹香严寺,它是大唐高僧慧忠国师的道场,唐宣宗李忱为躲避宫廷内乱,曾隐居于此,落发七年。寺内的大雄宝殿至今仍完整保存着盛唐时期中原地区最大的壁画,其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均属一流。

淅川风景名胜众多。有被誉为“亚洲的水库之王”、“流动的黄金海”、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水库,雄伟壮观的天下第一渠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奇峰林立、迂回曲折的丹江小三峡,中州四大名刹之一香严寺,飞瀑鸣泉的世外桃源坐禅谷,如梦如幻的神奇世界八仙洞,被誉为绿色海洋、天然氧吧的龙山景区,北方13省(市)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荆紫关清代一条街等等著名景点16个。其中丹江风景名胜区、千年古刹香严寺、清代五里长街被列为河南省8大重点旅游线路之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80103/112370.html

更多阅读

2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 萍乡市芦溪县

目录· • 行政区划· • 交通概况· • 资源概况· • 旅游资源· • 民俗文化·• 行政区划·• 交通概况·• 资源概况·• 旅游资源

金徽酒 徽酒的痛点与爆点(上)

徽酒是中国白酒行业一支十分重要生力军,其战略思维、品牌定位、精细营销、市场扩张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创造了中国白酒行业著名的“东不入皖,西不入川”区域封锁模式,成为业界津津乐道传奇。但是,徽酒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

白云镇 白云镇-乡镇概况,白云镇-经济建设

白云镇位于贵州省平坝县城西南面,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约8公里,周围与平坝县的天龙镇、羊昌乡相邻,与西秀区的黄腊乡、刘官乡、大西桥镇接壤。白云镇辖22个行政村,86个自然村寨,182个村民小组,境内驻有国营黎阳公司本部和011第二设计所,总人

声明:《淅川交通概况 淅川 淅川-区域概况,淅川-资源状况》为网友文良学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