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石鼓文_石鼓文 -字体
石鼓共十只,
石鼓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以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其字已多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其书传为史籀手笔,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之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堪称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康有为称其“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采。”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学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学小篆,百无一失。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正宗,无不临习。
石鼓文的字体,上乘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乘《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铭文盖十行,器五行,计121字。其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行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有秦朝强悍的霸主气势。)法则,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流传石鼓文最拓本,有明代安国藏的《先锋》、《中权》、《后劲》等北宋拓本,现在日本。
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刻于花岗岩石上,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石鼓文的书风以工整严谨着称。笔划之间的间距十分停匀,线条粗细也一律相等。字形构架还有不少大篆的方法,因此体势以平稳安详胜;当然,正国为它是出自秦人之手,因此它也已含有后来秦代小篆的那种工稳平均的审美趋向。在看来,这种趋向是表明了当时人崇尚正规、严谨、细致的“时代”倾向。应该说:这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至后于后来吴昌硕写《石鼓文》写出强烈的动势,这是吴昌硕出以已意的主动追加,并非是《石鼓文》的本来面貌。但也正因为此,在学《石鼓文》似乎已有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忠实于原作的一丝不苟;别一种是象吴昌硕那样的掺以已意另出新招。
石鼓文_石鼓文 -文物流传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
言诗一首,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猎碣”。因被弃于陈仓原野,也称“陈仓十碣”。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石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