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蔡荣生案透视"特招":高考特招成腐败重灾区
高考特殊类型招生成腐败重灾区?――从蔡荣生案透视“特招”腐败
今年高考前夕,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受贿罪被逮捕。经查,蔡荣生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为考生提供帮助,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
蔡荣生案背后隐藏的高考招生腐败牵动公众的神经,高考特殊类型招生暗藏哪些腐败环节?如何杜绝“特招”腐败?
“点招”、艺考、补录,“特招”腐败几何?
蔡荣生案揭开了“特招”腐败的冰山一角。梳理近年来的高招腐败案件,招生黑幕触目惊心。
2010年,吉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于兴昌在学生择校、考试录取、调换专业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多次非法收受或索取他人财物共计953万元,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2012年,辽宁省招办两名干部因涉嫌收受巨额贿赂,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几年前,湖南省也曝出教育考试院监察处原副处长谭博文等,将69名未上线考生“弄进”大学。
记者调查发现,自主招生、艺术类招生及补录已经成为“特招”腐败的重灾区,严重危害教育公平。
自主招生沦为“点招”通道。尽管教育部已经明令禁止“点招”,高校也对“点招”避而不谈,但记者调查得知,一些高校仍然会留出少量机动招生名额,对教职工子女、“校董”子女等实行特殊录取。“教职工子女只要达到本一线就可以录取,还可以根据相应的分数挑选专业。”东部一所本科院校教师告诉记者,只要是学校正式职工,其第一代直系亲属高考时报考本校都可以享受招生优惠政策。
“校董”是“点招”的另一受益者。在一些高校,每人每年给高校捐资便可成为“校董”,获得相应的“点招”指标。一企业主告诉记者,他是某知名高校的“校董”,每年向这所高校捐助100万元,作为“回报”,每年学校招生时就会给一个“点招”指标。“这个名额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亲属用,也可以送给生意合作伙伴或者有所求的官员。”
艺术类招生专业性强,存在“自由发挥”空间。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谈到“艺考”时说:“只要事先买通考官,现场随便画一笔,就能被称作大师之作,外行人根本看不懂。”一位艺考生家长表示:“艺考基本是学校想要谁就是谁,不过费用不低,光打通关系就得十几万元。”
补录环节藏“暗箱操作”。一位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透露,每年高考录取结束后,由于招生指标未完成、被录取考生放弃等原因,一些高校会通过补录完成招生计划,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够严,补录成为权钱交易的另一个重灾区。北方一所大学艺术系主任告诉记者,补录时将录取线下浮3分至5分,考生每下浮1分录取,收取1万元,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这个机会,一般是有关系、有钱的才能被录取。
权力缺乏监督,寻租滋生腐败
蔡荣生案引发了社会对于特殊类型招生公信力的质疑。一些教育专家和家长认为,高校自身的趋利性,特殊招生的不公开,行政权力的介入,监管机制的缺失等因素直接造成高招腐败。
“少数考生可通过自主招生录取,部分考生可获得补录的名额,个别人才有机会调换专业……”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认为,由于缺乏监督,高校拥有的权利变成了某些人手中特权,成为滋生高招腐败的土壤。
“特招”腐败的本质是权力寻租。某高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几年,学校每年“点招”收费都在1000万元以上,已经成为教师福利和学校发展经费的重要来源。一些高校也不得不留一部分“点招”指标,以应对来自上级领导以及对学校有重大贡献的各界人士的压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自主招生模式下,想要阻止权力寻租并不容易。从最初的材料审核、初试、复试再到最后的公示,这些环节中如果行政力量干预学术力量公正选拔,难免会加大权力寻租的空间和可能。
监管缺失也为“特招”腐败打开方便大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透露,不少学校内部决策没有民主决策,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往往沦为摆设,招生指标成为少数人权力寻租的资源。
破除制度弊端,加强外部监督
2014年高考前夕,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着力加强对招生权力的制约,重申严禁出台含有违规“点招”录取等与国家招生政策相违背的招生办法,对于复查中不达标或通过“点招”等途径违规录取的学生,一律不予学籍注册。
“特殊领域的高招腐败严重侵害了大多数考生的合法权益,破坏了高考招生的公平公正,为教育领域腐败提供温床。”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一定要坚守这条底线,这是教育的职责和意义所在。
“特招”腐败如同毒瘤,需要猛药医治,阳光公开是良方。储朝晖说:“要通过制度约束行政权力,不能让行政权力在灰色的空间运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宋乃庆也表示,要健全各项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管理,做到防微杜渐、取信社会。
杜绝高招腐败,还需致力改革,破处制度弊端。殷飞认为,高考改革即将从“单兵突进”进入“全面突围”的新阶段,这不仅要求国家加强顶层设计,更需要各地勇于“趟地雷”,向既得利益群体开刀。
一些教育界人士和专家认为,包括自主招生在内的单项改革很难根除当前高考制度的弊端。今后,高考制度改革要坚持系统思维,在探索招考适度分离的基础上,全面统筹推进社会化考试、学生综合评价、高校多元录取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铲除特招腐败需先认清其危害
关于特招腐败可能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当万千普通家庭的孩子在高考的战场上披荆斩棘时,这些有关系、有门路的特招生们却可以提前享受“被录取”的快意与潇洒。如果分析特招腐败的因素,从宏观层面说不外乎教育产业化、高校行政化等,微观层面说无外乎监管缺失、制度不规范等,如果分析遏制特招腐败的措施,也无外乎健全各项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管理。特招腐败的原因显而易见,治理途径也是有据可循、有规可依,可是如果没有认清楚特招腐败的危害,就无法形成全社会对特招腐败深恶痛绝的氛围,治理特招腐败自然就缺乏动力,所
记者调查发现,自主招生、艺术类招生及补录已经成为“特招”腐败的重灾区,严重危害教育公平。自主招生沦为“点招”通道。尽管教育部已经明令禁止“点招”,但记者调查得知,一些高校仍然会留出少量机动招生名额,对教职工子女、“校董”子女等实行特殊录取。“教职工子女只要达到本一线就可以录取,还可根据分数挑选专业。(6月9日新华网)
关于特招腐败可能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当万千普通家庭的孩子在高考的战场上披荆斩棘时,这些有关系、有门路的特招生们却可以提前享受“被录取”的快意与潇洒。如果分析特招腐败的因素,从宏观层面说不外乎教育产业化、高校行政化等,微观层面说无外乎监管缺失、制度不规范等,如果分析遏制特招腐败的措施,也无外乎健全各项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管理。特招腐败的原因显而易见,治理途径也是有据可循、有规可依,可是如果没有认清楚特招腐败的危害,就无法形成全社会对特招腐败深恶痛绝的氛围,治理特招腐败自然就缺乏动力,所有的原因分析就会成为老生常谈,所有的措施也都会在纸面上呼呼大睡,特招腐败依然会大行其道。
笔者对曾经看过的一副讽刺招考不公平的漫画,测高仪比喻录取标准,三个孩子都达到了,第一孩子以实际身高达标,第二个脚下垫着钞票,第三个被人抱着,以身高达标的孩子满脸困惑,而另外两位却是一脸得意。这幅漫画就深刻折射出高校录取制度的不公平,困惑的孩子刚刚接触社会就品尝到了不公的味道,而特招腐败最大的危害就是严重践踏社会的公平。高考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几乎是唯一的上升渠道,这条无比狭窄的渠道历来被视为最公平、最严格的制度,更是社会公平元素中最具说服力的典范。当金钱与权力腐蚀这堵公平的铁壁铜墙时,品尝录取不公的孩子的心境恰如刘德华《天意》中所唱“我不怕痛,不怕输,只怕是再多努力也无助”。在笔者的学生岁月,老师的子女享有种种特权,他们可以不经选拔直接参加各种竞赛,可以无条件的评优评先,这种特权现象想必令很多经历者都曾痛彻心扉过。由此可见特招腐败对公平的戕害远非一时一域,而是恒久地深入心扉,造成难以抚平的心灵伤疤。
特招腐败让高校享受着权力寻租带来的真金白银,殊不知享受这些真金白银无异于饮鸩止渴。著名学府之所以令人向往,就是因为其美誉度及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有其精神层面的影响力与号召力。而招生丑闻的发生就是高校自毁长城之举,当高等教育工作者不再尊崇陶行知而摧眉折腰事权贵时,当大学里不再以学识品德评价人才时,当大学的课堂上坐着的不是踏实勤勉的有为青年而是游戏人生的膏粱子弟时,大学还能谓之大学吗?特招腐败的横行就是高校公信的一种慢性自杀,这种腐败之风侵蚀着学生的灵魂,象牙塔里的龌龊不除,莘莘学子那颗求索真理的心安放何处?
特招腐败祸国殃民,摆布着踏实肯干者的命运,左右着公平正义的实现,严重透支着大学品格。它变相鼓励着歪门邪道、金钱万能、权力至上等不良风气,它不断验证着“拼爹、拼关系、走后门”是成功的捷径,它还不断地挤压平民子弟改变命运的空间。面对毒性如此猛烈的特招腐败,我们治理的步骤是否应该再快些,我们的手段是否应该再重些,我们的决心是否应该再坚定些。
文/刘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