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县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四川盆地东部,隶属于四川省广安市,是中央直辖市--重庆市北部的重要服务、能源和人才支点城市,成渝经济圈范畴城市,川陕渝鄂重要公路交通要道。邻水县是四川省距离重庆主城区及国家四大新区之一的重庆两江新区最近城市,东、南分别与重庆市垫江县、长寿区、渝北区接壤,西、北分别与华蓥市、前锋区、达州市相连。全县辖18个镇,27个乡,人口103万,幅员面积1919.22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1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万,全县城镇化率达39.1%。
邻水县_邻水县 -?县城概述
邻水县
邻水县古称邻州,始建于梁大同三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现隶属于四川省广安市。全县幅员面积1919平方公里,共辖18个镇、27个乡、480个 行政村、41个居委会,人口103万。 邻水县立足达渝,沪蓉高速公路交汇于县城的交通优势,紧邻重庆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实行统筹协调发展,以城市发展为龙头,强力拉动各大产业的发 展,城市面积扩大2.2平方公里。
邻水县_邻水县 -历史沿革
邻水民间流传着一句口头语:“邻水无水,大竹无竹,开江无江,平昌不平。”邻水县境内有两条干流,一条是东槽的大洪河,一条是西槽的御临河。据《四川通志》记载,大洪河在古时候称为邻水,御临河称为小邻水。邻水旧县志称为东河和西河。《舆地纪胜》称为大邻水、小邻水。
老民与新民
在我们邻水,有“新民”“老民”之说。那么,什么是“老民”,什么是“新民”呢?这得从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的故事说起。
在我国历史上,蒙古(元)同南宋王朝经过了长达48年的战争,而四川地区则是双方斗争的焦点。频繁的战斗,使四川的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到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四川人口锐减到只有98542户、615772人,而邻水在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6年)则少到只有几百户人家。元末,湖北随州(今湖北随县)农民起义军出兵攻巴蜀,并在重庆建立“大夏”国。为加强统治,扩充实力,湖北随洲农民起义军将原籍乡民大量迁蜀,特别是在川东一带开垦防务。
明末清初,清军对四川境内张献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镇压和对叛将吴三桂的平定,前后有40余年,加之瘟疫流行,四川人口再次锐减。邻水地处川东要冲,饱受战乱之苦,以致于境内出现“十里无人,百里无烟”,“群虎白旦出游”的现象。邻水甚至从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到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17年间无知县,县署名存实亡。清朝从顺治到乾隆几代皇帝都非常重视四川的安定问题,提出一系列“安民”、“宽民”政策。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四川巡抚奏请“聚两湖、两广、闽、黔之民以实东、西川,耕于野”。从此,从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向四川大量移民。在康熙年间,多半移民都是官府强迫入川的,也就是民间流传“被官府捆绑双手一队一队赶来的”,四川人上厕所名叫改手,也源于此事。在两次大规模的“移民填川”中。对第一次即元末明初长达半个世纪的从湖广来的移民被称为“老民”,也就是老移民;对第二次,即从清代近一百年的移民被称为“新民”,也就是新移民。
第一次移民中先后有甘、王、冯、陈、周,吴、刘等40多个姓氏迁入邻水,主要生活在九龙、丰禾、复盛、八耳、石永、观音、牟家、合流及县城四郊的平坝、浅丘等土地肥沃之地。老民至今已传30代左右。第二次移民中先后有谭、袁、何、余、雷、吕、张、夏等56个姓氏4万余人迁入邻水。他们大多数在入川过程中,均靠近同姓落户创业的深丘、山地、土质瘦薄的地方。新民至今已传15代左右。
遥想当年,先祖们移居邻水世代艰苦创业,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邻水。我们要珍惜这段凝重的历史,发挥我们的创造精神,努力建设新邻水。
南朝
梁武帝大同三年(537),析宕渠县(秦置宕渠县,县域包括今达州、巴中、广安、营山等地,治今渠县土溪镇)始置邻山县、邻水县,属同时新置的邻州(省级)、邻山郡(市级)所辖(由于当时的建制比较混乱,二县城及州治、郡治均设在金城,今大竹县四合乡)。
邻水县寄理于州城(今大竹县四合乡两条大河汇合处)。隋朝时从州城迁至岳池溪(昆楼镇,今兴仁镇),宋朝时县城迁徙至今天的鼎屏镇.元朝时县省,明朝复置,清属四川顺庆府,民国初属四川嘉陵道。
唐《元和郡县志》载:邻山,“在邻山县西四十里,此山重叠,邻比相次”,故称邻山。《四川通志》考证曰:“今有西山,在大竹县西四十五里,邻水出焉,盖即古邻山也。”《元和郡县志》又称:邻水“在邻水县,其源出县邻山”,此水以源于邻山(今铜锣山)为名。清李元着《蜀水经》对大小邻水记载甚详:“邻水有二源,俱出大竹县西邻山……,大邻水为东溪,小邻水为西溪。谓之邻者,重山邻此而相次也”。《太平寰宇记》称:邻水县“因彼州水以名之”。唐代改邻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