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1879年―1942年),原名庆同,官名干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1920年初潜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1927年7月离开中央,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原四川)江津。1942年5月逝世。他是杰出的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着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着作选编》等。
陈独秀简介_陈独秀 -个人思想
政治观点
陈独秀
1.民主主义是“超时代”、“超阶级”的,是“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对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实施的范围有广狭而已”。未来世界,将实现“无产阶级民主制以至全民民主制”。
2.社会主义是很长的历史阶段,根本目标是发展经济,使最大多数人民幸福。建设社会主义要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不能马上废除私有制,初期允许多种经济成分,而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
3.肯定“前期”苏俄,否定“后期”苏俄。斯大林在苏俄的恐怖专政,是苏俄制度造成而非个人品质问题;“任何独裁制度和残暴、蒙蔽、欺骗、贪污、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可能分离的”。没有民主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的社会主义,相成而非相反;斯大林式的官僚政权绝不能创造社会主义,苏联早已不是社会主义。
4.世界大战中不能引发革命,殖民地不能获得解放独立。“此次若是德、俄胜利了,人类将更加黑暗至少半个世纪,若胜利属于英、法、美,保持了资产阶级民主,我们如果能努力自新,不再包庇贪污,有可能恢复以前半殖民地的地位,倘若胜利属于德、意、日,我们必然沦陷为殖民地”。
5.放弃对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的信仰。
文艺观
陈独秀的观点:文学之文以情为主,应该华美而不重实用。他曾有“华美无用之文学”的措辞,钱玄同提出质疑,此“无用”二字是否与一贯之主张有冲突。其实,此“无用”二字表达了陈氏一种很重要的文章观念。所谓“无用”,即无实用之意,并非无价值。文章区别于文学,正是在实用与不实用上划清界线。应用之文以理为主,应该朴质而有用,清除“阿谀、虚伪、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的恶劣文风。魏晋以后,应用之文骈化倾向日益显着,大有不骈就不能作文的趋势;唐宋古文家企图扭转这种风气,其策略不是促进小说的发展,戏剧的新生,以减轻应用文体肩负的美文职能,反而加速了应用文体文学化的步伐,使其变得更加小巧精致,更加失去了应用的品格。所以,无论是骈文还是古文,都未能将应用文体引向健康发展的方向。陈独秀一针见血地指出:“碑铭墓志,极量称物,读者决不见信,作者必照例为之。寻常启事,首尾恒有种种谀词。居丧者即华居美食,而哀启必欺人曰,苫块昏迷。赠医生以匾额,不曰术迈歧黄,即曰着手成春。”陈独秀深谙此弊,提出将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彻底分家,得到了《新青年》同仁的一致赞同。经钱玄同、刘半农的进一步论证补充就完全具有实际的操作价值了。(摘自《应用写作》杂志1994年第4期第45页《“五四”现代应用文发展简述》)
陈独秀简介_陈独秀 -个人着作
文选
主要着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着作选编》等。
1984―1993年间,三卷本《陈独秀着作选》相继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编者写于1991年12月的“编辑说明”中说:“对于陈独秀诋毁中国共产党,诬蔑工农红军和反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错误言论,本书全文照录,不予删节,以供读者研究和批判”。字里行间,“批判”遗风犹在,且不无防身自保之虑。
2009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陈独秀着作选编》六卷本,辑文890篇,272万字。较原三卷本600多篇、162万字,多出200多篇、115万字。校正旧编中错、别、漏字句上千处。新辑作品主要是档案文件、新发现的文章书信,以及音韵学、文字学方面的着作。其中有陈独秀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主持特别委员会的发言,五卅运动中在《热血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在南京狱中写给汪原放的54封书信,入川后写给台静农等人的近百封书信,等等。
《陈独秀着作选》第六卷,收入陈独秀音韵学着作《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连语类编》以及与他的学生、语言学家魏建功来往书信。文字学着作,收入《小学识字教本》、致台静农、陈立夫、陈可忠等人书信。
陈独秀文字学著作
《小学识字教本》,是陈独秀文字学研究集大成之作。1929年写成《中国拼音文字草案》,售予商务印书馆。当时,陈独秀是当局通缉的“共党首领”,自然不能出版,书稿亦杳无下落。居川期间,陈独秀在《实庵字说》《识字初阶》基础上,写《小学识字教本》。原定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出版,并两次预支稿酬一万元。教育部长陈立夫认为“小学”二字不妥,建议改书名为《中国文字说明》。陈独秀以“小学”乃音韵字、文字学综合之古称,也是他研究文字形、声、义三者统一而非三者分立的特点,拒改书名。此书不能出版,他令家人不得动用稿酬。《小学识字教本》书稿由国立编译馆油印50册分赠专家。梁实秋分得一册,十分珍爱,日后带往台湾,请专人描清字迹不清处,影印500册,仍感不佳。再请人费时十月,将全稿重描无误,书名改作《文字新诠》,隐去作者姓名与《自叙》,代之以梁序,于1971年由台湾语文研究中心影印出版。梁私下告友人,此为陈独秀遗作。《小学识字教本》得以传世,梁氏功莫大焉。
在狱中,陈独秀写了《荀子韵表及考释》、《实庵字说》、《老子考略》、《中国古代语音有复声母说》、《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连语类编》、《屈宋韵表及考释》、《晋吕静韵集目》、《戊寅年登石笋山》《干支为字母说》等音韵训诂学着作。
书法
抗日战争时期的陈独秀
陈独秀论书法,有一则佳话流传甚广。即我们都知道的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早年就是受了陈独秀的一语“刺激”,而发愤练字,终成一代大师的。当时陈与沈还不熟悉,但性格率直、快人快语的陈独秀初次相见,就当面说:“昨在刘三壁上见了你写的诗,诗很好,而字则其俗在骨。可谓诗在天上,字在地下!”刘三则是江南名士刘季平也,其时刘三和苏曼殊以及陈独秀、沈尹默等,都是东瀛留学归来常在一起诗酒风流的名士。沈尹默并不因陈的批评为忤,相反后来沈入北大任教,还把陈推荐给了蔡元培校长,并委以文科学长之职,足见旧时学人谦虚宽博之胸怀。陈独秀批评沈尹默的字“俗在骨”,实际上也是透露了他自己书法上的审美观。一般以帖学为宗的书法,若无厚实的北碑为底,用笔单调柔弱,则容易滑向“媚俗”一路。这一观点也和清代末期由尊帖转而尊碑风尚是一致的。不过后来即便是沈尹默的书法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了,但陈独秀在肯定的同时,依旧保留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在1941年给台静农的信中说:“尹默字素来工力甚深,非眼面朋友所可及,然其字外无字,视三十年前无大异也。存世二王字,献之数种近真,羲之字多为米南宫临本,神韵犹在欧褚所临兰亭之下,即刻意学之,字品终在唐贤以下也。”反观陈独秀自己的书法则是碑帖结合,写得汪洋闳肆、兼备众体。
诗词
《哭汪希颜》
陈独秀手稿
凶耗传来忍泪看,恸君薄命责君难。英雄第一伤心事,不赴沙场为国亡。历史三千年黑暗,同胞四百兆颠连。而今世界须男子,又杀支那二少年。
寿春倡义闻天下,今日淮南应有人。说起联邦新制度,又将遗恨到君身。
《题西乡南洲游猎图》
勤王革命皆形迹,有逆吾心罔不鸣。直尺不遗身后恨,枉寻徒屈自由身。
驰驱甘入棘荆地,顾盼莫非羊豕群。男子立身唯一剑,不知事败与功成。
《记戊寅年登石笋山》
悠悠史海、惊鸿掠过、念冯唐、秋不悯蝉语吱吱、独坐溪头思太公、登峰顶,神往春秋与聃同。
芸芸众生、吾似故人、憎郭开、寰不惜廉颇凄凄、庚未及甲忧社稷、居简舍,垂叹功成木应朽。
经历了政治上的跌宕起伏,陈独秀晚年自南京出狱后,他谢绝了高官厚禄的邀诱,蛰居四川江津,在贫病交迫中埋头于作书写诗和文字学研究。其间对书法的爱好始终未有懈怠,即使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当他得知欧阳竟无珍藏着东汉隶书佳拓《武荣碑》时,以诗代简,向欧阳竟无“索借”,诗曰:“贯休入蜀唯瓶钵,久病山居生事微。岁暮家家足豚鸭,老馋独羡武荣碑。”欧阳得诗后只得割爱以遂其心愿。另外,晚年的他尤以大量的精力撰述了文字训蒙的专着《小学识字教本》,但稿件送审时,教育部长陈立夫认为书名不妥,要陈独秀改书名。陈独秀坚决不同意,并说“一字不能动”,把预支的八千元稿费也退回去了。最后直至1942年陈独秀因病谢世,《小学识字教本》仍未出版,成了他晚年未了的一大憾事。
其诗作可以分为三类:
(1)表现理想抱负、批判黑暗现实。
早期所作《夜雨狂歌答沈二》、《远游》和晚年所作《金粉泪》56首及长篇五古《告少年》。托物咏志的《咏鹤》、《杂感》四首、《感怀二十首》深于寄托,伤时感事,虽表现手法较曲折隐晦,也应归于这一类。最早的作品为《题西乡南洲游猎图》,发表于1903年8月17日上海《国民日日报》。
(2)悼念亲人、酬答友朋之作
早年挽亡兄孟吉的《述哀》和晚年《挽大姊》皆为五古长篇,诗中分别铺叙诗人与兄姊患难相依的生活历程,抒发出于肺腑的深哀巨痛。
(3)山水游览与景物题咏之作
描绘山水名胜与四时风物以抒情寄志,是传统诗歌的大宗,艺术美最为突出。《陈独秀诗存》中,早期和晚年都有这一类作品,颇富意境之美。最早的山水诗为《华严瀑布》五言绝句组诗八首。
陈独秀简介_陈独秀 -亲属关系
原配高晓岚(高大众)(1876年-1930年9月9日),安徽六安霍邱临淮乡人,清末安徽统领副将高登科之女,育有三子一女。逝于安庆。
配偶高君曼(高小众)(1888年-1931年),高晓岚同父异母妹。育有二子一女。病逝于南京。
配偶潘兰珍(1908年-1949年),江苏南通人,因病去世于上海,无子女。有一养女,潘凤仙曾居于上海。
长子陈延年(1898年-1927年),曾任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广东、浙江及江苏区委书记。高晓岚之子。
长女陈玉莹(陈筱秀)(1900年-1928年),病逝于上海。
次子陈乔年(1902年-1928年),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北方区委组织部部长、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湖北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长等职。1928年6月6日,陈乔年在上海龙华的枫林桥畔就义。
三子陈光美(1907年-1999年),长期隐居蜀中,由于历史原因,此子一直未承认是陈独秀儿子。
四子陈松年(1910年-1990年),曾任安庆市政协常委,安庆市文史馆馆员,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幼女陈子美(1912年-2004年),妇产科医生。文革时经香港前往美加地区,后常住美国行医。她逝世后中国驻纽约副总领事崔爱民前去吊唁
幼子陈鹤年(1913年-2000年),与姐姐陈子美为一母所生,母亲高君曼,妻子许桂馨。在北大读书期间是当时北平的“三大学生领袖”之一。1938年底,陈鹤年携妻子和孩子去了香港,抗日战争期间又回内地。抗战胜利后,再度带全家定居香港进《星岛日报》工作。
传有孙子陈仲劲(父亲不明),曾在抗战时期参加“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一团第三总队,后经商,称祖父对他说“千万不要搞政治”。
养女潘凤仙,随潘兰珍姓,现居于上海杨浦区。
陈独秀简介_陈独秀 -冤案昭雪
改为所谓机会主义
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把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中的错误从“右倾投降主义”,改成为“右倾机会主义”。为什么抠掉了“投降”两个关键性的字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说:“被看作陈独秀犯严重右倾错误标志的对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问题上的让步,还有对蒋介石、汪精卫等的依赖,以及不重视党直接掌握武装的思想等,都是受共产国际的重大影响。”“因此,共产国际、联共(布)及其驻华代表对中国大革命遭受的严重挫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闹了半天,陈独秀犯的是没有识别和抵制住来自莫斯科制定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错误的性质是执行者的错误,错误的根子在莫斯科。
当家做不了主的总书记
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原苏共中央档案解密,暴露了陈独秀这个总书记难当得很。从1923年到1927年的5年中,苏共中央政治局为讨论中国革命问题开过122次会,作出过738个决议,平均两天半一个。大事如孙中山在世时为实现国共合作,要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小事如蒋介石执掌国民党大权以后,什么时候派什么人去找蒋介石谈话,谈话要注意什么等,都有指示。
陈独秀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苏共中央用这么多决议把他捆住,还派了共产国际代表指导、督促他执行,他受不了,曾发过脾气,说:“摆什么资格,不要‘国际’帮助,我们也可以独立干革命。”但他是共产党员,有铁的纪律管着,下级要服从上级,没办法,有不同看法,也得服从莫斯科,只好当一个当家做不了主的人。结果出了事,反而叫他来代苏共中央受过,太不公平了。共产国际的代表召开“八七会议”,甚至不敢让陈独秀参加会议。陈要到会上来,把莫斯科来的决议指示都实事求是摊出来,会还收得了场吗?于是只能缺席审判,把陈独秀搞下去了事。
陈独秀的罪名是斯大林定的
1927年8月1日,毛泽东化装成国民党军官,从长沙去武汉参加“八七会议”。8月4日,共产国际从武汉来了两个苏联人,找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易礼容等人开了一晚上会。中心议题是提出要湖南省委签字打倒陈独秀。陈独秀又没有叛变,没有退缩,易礼容等人想不通,拒绝了这一非分要求。会议不欢而散。苏联人回了武汉,在“八七会议”上就说湖南省委是“代表地主阶级”的,“八七会议”陈独秀下了台。
打倒陈独秀原因
据杨尚昆《关于“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问题》一文透露,1927年整个3月份,苏联《真理报》一直在说“蒋介石不得不服从群众的革命意志”。4月5日,斯大林说:“没有必要驱除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是服从纪律的。”话音刚落,4月12日,蒋介石就发动了反革命政变。5月13日,斯大林又到中山大学要学员仍相信武汉的国民党“是中国劳动群众反帝国主义斗争的中心。”又是话音刚落,7月15日,宁汉合流,武汉的汪精卫也跟上蒋介石反共了。这一下,斯大林怎么办呢?7月28日,他在《真理报》上发表的《时事问题简评》中说:“共产国际的领导是完全正确的。”他说导致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这一时期犯了一系列的极大的错误。”杨尚昆在文章中说:“斯大林没有作一点自我批评。”这就一下子把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全都推给了当时的中共中央和陈独秀。(《炎黄・春秋》2004年第1期)
应恢复历史地位
陈独秀是与孙中山、毛泽东具有同等重要历史地位的杰出人物!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现在对于他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他的历史地位逐渐得到了恢复。但是,对他的评价仍然分歧很大,他的历史地位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
对于陈独秀的历史地位,已经有很多论着进行了论述,但还是肯定得不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陈独秀至少有六大历史贡献、两大杰出成就,并为我们做出一个杰出的表率。
其六大历史贡献是:
第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
第二,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思想指导者。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那么大的影响,与他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高度评价五四运动历史功绩的同时,不能忘记陈独秀在其中的巨大历史功劳。
第三,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
第四,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现在说,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说法不准确。如果没有陈独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成立。仅仅这一条,他就可以名垂千古,光照千秋。
第五,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现在我们说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这是不科学的,毛泽东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而不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从中共“一大”到"五大"的领导集体,才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陈独秀才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这一代领导集体,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党的"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党的"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党的队伍也从50多人迅速发展到6万多人,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其功劳是不容抹杀的。
第六,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他晚年的民主思想,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对民主政治的最深刻的思索,至今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其两大杰出成就是:
第一,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至今仍给人很多启发。
第二,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大学者。他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如果不是后来转向政治斗争,他无疑会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杰出的大专家、大学者之一。
所谓一个表率,是说他一生一心为公,光明磊落,丝毫不搞阴谋诡计,不以权谋私,即使在艰苦困顿的晚年,他不接受敌人的馈赠,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刚强骨气和高尚人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生毫不妥协,坚决地揭露和批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和社会种种弊病,代表了社会良心,为后人做出了杰出的表率。
以上这几个方面,要做到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容易的,但陈独秀兼而有之。毫无疑问,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政治家和杰出的编辑出版家、大学者,是20世纪与孙中山、毛泽东等具有同等重要历史地位的中国最杰出的伟大人物之一。如果说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位杰出人物,那么陈独秀就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位杰出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我相信他的历史地位会越来越高,最终会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能够千古留名的少数人之一。
当然,陈独秀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缺陷和不足,犯过错误。他之所以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是因为他犯过严重错误。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袖有几个没有犯过严重错误呢?就拿功劳最大的毛泽东来说,同样也犯过严重的错误,他的错误甚至比陈独秀的错误更为严重。
拿陈独秀和毛泽东相比,他们的功劳同样伟大:一个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一个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一个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有些方面超过了陈独秀,如新民主主义理论、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哲学思想等,但有的方面则远远不如陈独秀,如对民主、科学等远远不如陈独秀那样重视。因此,如果拿同一个标准来衡量陈独秀、毛泽东两个人,就可以看出他们同样都是伟大的历史人物,都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应该给予同等的历史地位,不能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对于陈独秀所犯的错误应该怎么办呢?很多学者已经指出,他的错误主要来自共产国际,他不过是一个替罪羊而已。在当时的条件下,谁都不能不犯这样的错误,而且他对共产国际的一些主张还进行了抵制,如他从一开始就反对党内合作,因为党内合作这样的方式最后必然导致激烈的冲突。当国共发生磨擦后,他又主张退出国民党,改为党外合作。如果中国共产党当时按照他的主张退出国民党,就不会有后来的"清党"和惨败。
现在,戴在陈独秀头上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帽子已经被摘掉,中共中央批准的权威党史改成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好像比原来的错误减轻了一点。但我认为,所谓"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帽子,也不符合历史实际,因为这是斯大林和共产国际为推卸责任而硬扣到陈独秀头上的。说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就给人造成陈独秀搞机会主义、搞投机的印象。其实,陈独秀是一个毫无心计、光明磊落的人,根本没有搞什么机会主义,没有进行投机。他的错误,不过是执行了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其实质是教条主义 (我认为应是被迫执行的教条主义. )。 而且有的所谓错误,还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现在仍然指责的陈独秀对当时工农运动过火行为的批评,我认为陈独秀就是正确的。因为在统一战线的条件下,不能不照顾到联合者的利益。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也是反对过火行为,极力维护统一战线的。为什么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政策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对陈独秀则横加指责,彻底否定呢?对于历史的评价,应该坚持一个标准,而不能实行两个标准。
陈独秀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后来参加过"托派"。有的学者指出,"托派"主张也是对中国革命的一种探索,虽然是一种错误的探索。俄国已经给托洛茨基平了反,我们为什么还要抓住这一点不放呢?
陈独秀后来被开除出党,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他参加了"托派"。但有的学者已经指出,他被开除出党,主要是因为他反对李立三"毕其功于一役"的全国大暴动计划,反对在中东路问题上提出"保卫苏联"的口号。历史已经证明,李立三"毕其功一役"的全国大暴动计划是错误的,提出"保卫苏联"的口号也是错误的。因此,开除陈独秀的党籍也是完全错误的,应该予以平反。
陈独秀之所以会犯错误,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本质上是一个书生、学者,而不是一个善于搞政治的人,缺乏搞政治的经验和手段。搞政治,什么手段都可以采取,甚至无所不用其极,是一点书生气都要不得的。对于那种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像陈独秀这样的书生、学者是应付不了的,往往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他和瞿秋白一样,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都是一个悲剧。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误会。
最后,提出几个建议:一是应该尽快地恢复陈独秀旧居。现在各个地方都在极力维护和修复名人的旧居,但我们却把陈独秀旧居拆掉了,这是非常可惜的。应该尽快地恢复起来。
二是安庆、怀宁有陈独秀,是安庆、怀宁的光荣,应该大胆地打陈独秀的品牌,挖掘陈独秀文化资源,利用名人效应,促进现代化建设。
三是,全面恢复他的声誉、公正评价陈独秀,举办陈独秀诞辰日纪念活动,让对历史、对人民有巨大贡献的人受到后人的敬仰!
总之,陈独秀的历史功绩是不能抹杀的,他的错误是被夸大或者是被利用的,历史上给对他的评价是不公正的,他理应可以与孙中山、毛泽东一样得到历史应有的地位!
陈独秀简介_陈独秀 -故居
陈独秀故居位于重庆江津西南鹤山坪上的石墙院,距离城区约15公里。这里原是清光绪进士杨鲁丞的故宅,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风格。
-
石墙院以四周砌有二丈高的条石围墙而得名。陈独秀于1939年由附近的施家大院迁来此处,住在原杨二太太居室,陈独秀在此地一直住到1942年5月27日逝世,寓居时间长达四个年头,现保存下来的陈独秀遗物有棕箱、皮箱、衣柜、砚台、铜茶壶、皮包、衣物等共31件。
石墙院是陈独秀故居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处未受破坏的原始寓居地。
陈独秀是开中国新文化运动一代风气的先行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中国共产党的启蒙者和缔造者之一,是擎民族火炬的一代先驱。
陈独秀简介_陈独秀 -后世纪念
故居
鹤山坪石墙院位于重庆江津市南郊,原是杨氏乡绅的私宅。抗战时期陈独秀在此度过了他六十四年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自此,“石墙院”作为陈独秀先生晚年生活的客观载体备受注目。
墓地
陈独秀墓
陈独秀安葬于安庆市北门外十里乡叶家冲的一块坡地上。这是陈独秀灵柩于1947年从四川江津迁回家乡后与原配夫人高晓岚的合冢,2001年经保护性维修后,总面积1058.85平方米。墓坐北朝南,由墓冢、墓碑、墓台、护栏、墓道构成。墓冢高4米,直径7米,汉白玉贴面。墓碑通高2.4米,碑身高1.8米。墓台两层,正方形,通高2.4米,四周有汉白玉栏杆。墓南台阶与长30米、宽6米的墓道相连接。墓的两侧,各排列32株杉树,喻示着陈独秀走过的64个春秋;5棵龙柏松,则代表他曾经担任过中国共产党一大至五大的总书记或执行委员会委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