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军各部沿革简介 榆次 榆次-榆次简介,榆次-建制沿革

榆次位于我省中部的晋中盆地,是晋中市委、政府所在地,晋中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与寿阳县交界,西同清徐毗邻,南与太谷县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素有“太原南大门”、“省城门户”之称,是山西省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榆次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战国时期称“榆次”。秦隶太原郡。北魏、北齐两度易名中都县。1999年9月24日,行政区划改革,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晋中市(地级市),榆次市撤销,改称为晋中市榆次区。

榆次_榆次 -榆次简介


榆次古城榆次(Yuci),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战国时期就称榆次。秦隶太原郡。北魏、北齐两度易名中都县。公元 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置并州于榆次,越三年,复迁唐明镇,榆次复县制。以后历代县名不改。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1958年设榆次市,是晋中行署、晋中地区所在地。1999年9月24日,行政区划改革,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晋中市(地级市),榆次市撤销,改称为晋中市榆次区。
榆次位于山西中部的晋中盆地,东与寿阳县交界,西同清徐毗邻,南与太谷县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全区面积1328平方千米,人口五十三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辖6镇4乡9个街道办事处,283个行政村、61个社区,是晋中市委、政府所在地,是晋中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榆次_榆次 -建制沿革

榆次(Yuci),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战国时期就称“榆次”。
公元979年,宋太宗灭北汉,毁晋阳城,诏废并州太原府,废太原、晋阳二县,新置并州军事,移治于榆次。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以榆次地非要会”,移并州军事治所于太原新城,榆次复县制。以后历代县名不改。
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
1954年设榆次市,是晋中行署、晋中地区所在地。
1999年9月24日,行政区划改革,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晋中市(地级市),榆次市撤销,改称为晋中市榆次区。

榆次_榆次 -交通区位


榆次榆次素有“太原南大门”之称,是山西省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距北京约540公里,距天津约600公里,距省城太原约25公里。距新扩建的太原空港行程不到10分钟,该空港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备降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50余条,年旅客吞吐量194万人次。境内石太、南同蒲、太焦三线交汇与此,太旧、大运高速、108国道穿境而过,榆长、榆邢、榆盂、榆清省级公路纵横交错,在区内有榆次北集装箱堆场,交通的便利,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航空

榆次距离山西省最大的机场――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只有10公里。太原武宿国际机场是山西省国际航空港,也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备降机场。可保障B747、A340等机型的全载起降及世界最大机型空中客车A380机型的备降。加盟太原机场的航空公司有21家,执飞航空公司12家。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国内通航城市有46个,国外通航城市有法兰克福、巴黎、伦敦、纽约、旧金山、新加坡、吉隆坡、槟城、济州等十余个。2009年机场旅客吞吐量463万人次,吞吐量全国排名第29位。

铁路


榆次站榆次铁路四通八达,是石太、同蒲、太焦以及太中银四条铁路干线的交汇枢纽。榆次有始建于1907年的榆次火车站,现为太原铁路局8个直属站之一。2009年,榆次站完成旅客发送131.7万人次,货物发送518万吨,日均办理车数6952辆。
榆次有5个货场和21条厂矿铁路专用线。
榆次距华北地区第二大客运站―太原火车站25公里。

公路

榆次公路交通运输网,以榆次为中心,呈辐射状连接山西省内外,108国道、太原―长治、大同―运城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太原―旧关、大同―运城高速公路与冀、京、津国道主干线连成一片;榆长、榆邢、榆清省级公路纵横。截至2010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12.9公里,境内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00.1公里。

公交

市区共有37条交通线,390辆公交车,其中城区23条线路,市郊35条线路,行政村通客车覆盖率达98%。通往太原的901路,每2~5分钟一趟,年均客流量400多万人次。

榆次_榆次 -气候特点

榆次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9.8℃,降雨量418-483mm,年日照时数2662小时,无霜期158天。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9.8℃,降雨量418-483mm,年日照时数2662小时,无霜期158天。

榆次_榆次 -地理环境

地貌

境内地形总体为东高西低,海拔768~1814米,从东部的基岩山区经黄土丘陵、台塬区到平原区,依据海拔分为中低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平川区三个类型,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35.1%、40.6%、24.3%。

土壤

境内地带性土壤以褐土类型为主。全区范围内海拔790~1800米的广大区域均有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山地淋溶褐土、山地褐土、褐土性土、淡褐土。榆次隐域性土壤都在汾河一级阶地和潇河的阶地地形部位上,海拔在760~800米之间,其土壤类型均为半水成型的潴育性土壤、浅色草甸土、盐化浅色草甸土、草甸盐土等诸多土壤类型。

水文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2条,即潇河、涂河、龙门河、圪塔河、牛耕河、麻麻河、涧河、黑河、白龙河、泉子河、河口河、津水河。潇河是汾河的主要支流,涂河为潇河一级支流,其他均为季节性河流。潇河全长137千米,流域面积3720平方千米,潇河在榆次境内长40千米,境内汇入潇河径流面积46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77亿m3。涂河全长43.5千米,流域面积365.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724万立方米。

榆次_榆次 -行政区划

榆次区辖十个乡镇,九个街道办事处,是晋中市城市化和市民人口比率最高的区县。

辖九个街道办事处分别为:晋华街道办事处、经纬街道办事处、锦纶街道办事处、北关街道办事处、新建街道办事处、 新华街道办事处、路西街道办事处、安宁街道办事处、 西南街道办事处 。

辖十个乡镇分别为:郭家堡乡 、乌金山镇、张庆乡 、修文镇 、东阳镇、 北田镇、 庄子乡 、长凝镇 、东赵乡 、什贴镇

榆次_榆次 -旅游资源

31军各部沿革简介 榆次 榆次-榆次简介,榆次-建制沿革

榆次旅游资源丰富。榆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自然、人文资源,人文古迹众多,猫儿岭有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坐落在榆次老城的明代清虚阁全部为木制结构,堪称一奇;榆次城隍庙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并受到联合国的捐款修缮。榆次境内国家级、省级、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0多处,古代城池、衙署、寺观、庙坛、堡寨等遍布全区。形成了“庄园、老城、古村、森林公园”四位一体的格局。常家庄园享有“中国儒商第一家”的美誉,榆次老城是“中国封建城池文化的大观园”,乌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堪称“天然氧吧”。于2005年9月竣工开放的东赵后沟古村,被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保护示范基地。

榆次_榆次 -主要旅游景点

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榆次老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墙、古县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铺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为一体,融晋商文化、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三晋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同时,晋中古朴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赋予老城灵气与生机,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榆次老城占地100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60万不方米。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思凤楼、清虚阁、大乘寺、西花园、遗址公园、褚尚书书院、桑芸故居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风格及宏伟景观。2003年9月29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在榆次老城揭幕,100万平方米的老城与老城景区“馆园合一”。整个景区分为6个区域:民间文化博展区、民间传统文化演示区、民居文化区、市井商贸文化区、宗教文化区、文物古玩区。展品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中国民间习俗和民间文化。国内各大剧组在老城内成功的拍摄了《乔家大院》、《龙票》、《哥哥,你走西口》、《晋商》、《立秋》、《白银谷》、《幻影神针》、《李卫辞官》等10余部影片。

常家庄园

山西榆次常家,中国对俄贸易之第一世家。常家事业长盛不衰之原委,就在于该族深谋远虑,居富思危、课子苦读、家学渊源,代代恪守“学而优则贾”的家训,源源将优秀的文化人才输送到商界,经商集团保证了持久精英,纵横捭阖,将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完美地体现在经济意识与经营活动中,实现了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合一,遂咸清代驰名中外之儒商望族。经之后近二百年的完善,建成百余处房屋四千余间,楼房五十余幢,占地六十万平方米。院内楼厅台阁,雕梁画栋,精致恢宏,蔚为壮观。另有七处园林,名花古木,高阁低亭,曲廊斋坊,水溪池潭,在千里堡墙八道堡门的环围下,实现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遐想、可观赏、可浏览、可悦心、可咏叹等”八可”追求的理想精神庄园。现已修复的四万平米宅第,八万平米园林,虽只占原规模的四分之一,但基本上保持了庄园风格,再现了昔日风采。

后沟古村


后沟古村榆次后沟古村位于榆次区东赵乡,与寿阳县相邻,全村有75户人家、280多口人,是榆次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可考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庄建筑接近陕北窑居,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别致的古戏台、观音堂、菩萨殿,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003年1月,榆次后沟古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
2004年3月,榆次投资8000万元对后沟古村进行修复,工程按照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再次呈现了千年古村的田园风光,使它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处原汁原味的、较为完整的古村风貌建筑。

乌金山森林公园

国家级森林公园乌金山风景区,群峰耸峙,草木滴翠,灵泉淙淙,珍禽异兽无数。其主峰上建水晶院,有龙池,冬不冰,夏不涸。红沙山在乌金山东南,峭壁磷峋,沙石多红,有正寿寺,四围翠柏,其旁清泉溢出。阴山,在罕山西南,形势险峻,上有深洞,土塞罗列,为先年屯兵之所。大方山、中林山中揖群峰、松柏郁茂,四时浮青攒翠。五太山在河口村西北二里,下有五龙河。小五台山,在榆次城东北二十里,上建芦山寺,有九跃龙地。紫严山,接寿阳境,俗称长者头,相传为唐代华严经大师李通玄隐居处,中有华严寺,其山松柏丛生,蒜峪、芹峪二水俱出其下。

九龙国际滑雪场

九龙国际滑雪场是山西省内规模最大、滑雪条件及专业技术力量最强的旅游滑雪场,目前已跻身于全国主要滑雪场的前列。其位于榆次乌金山镇,滑雪场选址在黄河文化影视基地的中心,地处太原市与晋中市的交汇处,海拔高度900米,地貌地形开阔,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得天独厚。滑雪场从选址到滑雪道的开发以及设备的购置,都是在中国滑雪协会的专业指导下完成,滑雪场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建有多条初、中、高级滑雪道,总长度达2000米,雪场拥有滑雪器材1000余套,加之雪地摩托车、雪上飞碟等先进的滑雪设备,同时可容纳1500人滑雪,成为目前华北地区滑雪面积最开阔、规模最宏大、设备最安全、专业技术最强的滑雪场。 九龙国际滑雪场开辟多条适于初、中、高级不同滑雪水平的滑雪道,总长度2000多米,另外还建有儿童滑雪区、灯光滑雪区、跳台滑雪区、大场面滑雪区域以及滑雪圈道、狗拉雪橇道、越野滑雪道等,可容纳1000人同时滑雪、嬉戏。部分滑雪道可作为优秀运动员竞赛线路及冬夏训练场地。各种滑雪道经严格修整,平坦安全。

榆次_榆次 -经济概况

榆次农业产业发达。以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着力建设“蔬菜、红枣、畜牧、加工”四大基地。蔬菜面积34万亩,产量连续13年全省夺冠,无公害蔬菜认证品种达40多种。红枣面积30万亩,产量2200万公斤,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全区规模养殖小区达到120个,集约化畜禽饲养总量占到80%,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万吨。农副产品加工有丰元枣业、博瑞乳业等一批围绕菜、枣、乳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稳步壮大,白象方便面、恒顺精品醋、山西威特食品等加工企业相继投产,娃哈哈果蔬饮料和古船面粉项目等品牌项目落户我区。榆次工业基础雄厚。

榆次工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形成冶金、机械、电气、化工、煤焦、建材、轻纺、食品八大产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榆次工业园区和修文民营工业园的规划建设,构筑了全区经济发展新平台,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榆次工业园区先后被评为“山西省五大精品园区”、“先进民营经济园区”和“山西省示范工业园区”。2005年开工建设的榆次修文民营工业基地,总投资8000万元,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完成了核心区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

榆次商贸流通兴旺。榆次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商贾云集、经贸繁荣,以“晋商故里”著称。新型业态如华联超市、国美电器、三友电器、山姆士超市等纷纷抢滩榆次,建材、汽车、家具等30余家专业市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流通、大商贸、大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榆次_榆次 -人文特色


源池荷花榆次八景:

古曾有“榆次八景”之说,即“罕山时雨、涂水洪涛、龙门晚照、源池荷花、榆城烟柳、井峪寒泉、神林积雪、蔺郊无霜 ”

晋商文化中心:

晋商(Jin-Merchant ),山西商人,尤其是首创中国历史上票号的山西票号商人,商路遥远,汇通天下,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直至如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山西票号有“汇通天下”之称。
山西商人的活跃,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到明代已在全国享有盛誉。清代初期,山西商人的货币经营资本逐步形成,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从南自香港、加尔各答,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起大坂、神户、长崎、仁川,西到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有些商人甚至能用蒙古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俄语同北方少数民族和俄国人对答如流。可以说,从蒙古草原上的骆驼商队,到吴淞口正在出海的商船,都有山西人在计价核算,从呼伦贝尔的醋味,到贵州茅台的酒香,都有山西人在酿造叫卖。无怪有人说:“凡是有鸡鸣狗叫的地方,都有山西人”。山西商人活动过的地方遗址,至今到处可以看到:甘肃的老西庙、新疆的古城塔,昆明金殿的铜鼎、江苏扬州的亢园、安徽毫州的花戏楼,大都是山西商人创建的;安徽雉河集(涡阳)的山西会馆,曾经是捻军起义的发源地;著名的贵州茅台酒是1704年山西盐商雇杏花村汾酒厂工人和当地酿造工人共同首创的。以山西商人字号命名的城市街巷,至今犹存:张家口的日升昌巷、包头的复盛西巷、外蒙古科布多的大盛魁街、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宁武巷等等,无怪在东北流传着“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在内蒙流传着“先有复盛西,后有包头城”,在西北流传着“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的谚语。山西商人经商的地域之广,人数之多,确实是相当可观的。
晋商精神:开拓精神 冒险精神 敬业精神 群体精神
标志性建筑:晋商骆驼群雕

区花:月季

区树:国槐

榆次_榆次 -榆次特产


鱼羊包鱼羊包:鱼羊包被称为是一个汉字造就对“中华名小吃”,鱼羊包是用新鲜鱼肉,新鲜羊肉,家传老汤及多种调味作料混合制作而成的肉陷食品,其配膳独特.营养合理.制作精细.滋味鲜美.皮包陷嫩。

德盛园“头脑”:“头脑”是一种时令性滋补营养小吃。榆次的“头脑”最早,相传是根据明末清初山西著名人士傅山先生“八珍汤”的配方和工艺制作的。榆次城内南马道街有座古庙,名为“大乘寺”寺内建有藏经楼。民间传说,藏经楼落成后,傅山先生和其母曾在此住过一段时间。居住期间,因母年高体弱,为孝敬高堂老母,傅山研制了用四种原料配制而成的“四物汤”即“头脑”让母亲每日早晨服用,后增补改进,又增加四种原料,成为八种,俗称“八珍汤”。后传入民间,成了广大群众喜爱的滋补食品。在清代,榆次市面有数家店堂经营“头脑”,其中衙门街“德盛园”最为有名,堪与太原“清黄芪、黄酒糟、煨面、良姜为主体,腌韭菜为引,食用时佐以“销麦”“帽盒子”等面食,具有软、绵、香、甜热的特点,而且无腥味,食之可口,益气调元,活气健胃,滋补虚劳亏损,是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佳品。

榆次灌肠:榆次灌肠分红、白两种。红灌肠用鲜猪血与面知成;白灌肠不用猪血,故呈灰白色。榆次历史上以民国初期大乘寺街范庆林的灌肠最为有名。他制作的灌肠,每片先成团而后放开,不变不裂,故有“范一品”之美称。 榆次灌肠 历史悠久,用荞面蒸制而成,形状大小与烧饼相似,中间稍厚,四周略薄一年四季均可食用,相比之下,春、夏、秋三季以冷食为上,隆冬季节,热炒最佳。冷食时,灌肠划菱形块,辅以盐、醋、蒜、香油等佐料,凉爽、利口、香辣清香,令人食欲大增;热食时,把切好的灌肠用猪油烹炒,快出锅时,烹上醋蒜汁儿,香味诱人,食之清香可口。

打卤豆腐脑:豆腐脑这一小吃,各地均有,榆次豆腐脑别具特色,以材料和“打卤”见长。清朝年间,榆次小东关有个叫白海马的人,以制作豆腐脑而闻名四方。其豆腐脑由“三锅”组成:大铜锅里,是以上好的粉条、黄豆、淀粉及个中调料煮沸制面成的卤汁,出售时,将铜锅架在笼圈套盆里,下置木炭火盆,保持锅内温度;小火锅里钝着丸子、猪肉片、油炸豆腐条等;另一个直径尺余的大砂锅,俗称“皮锅”,内盛脑豆腐。食时,先将大锅里的卤汁一勺盛入碗底,再把脑豆腐放在卤汁上,最后把丸子、肉片、油炸豆腐条放在最上面,滴几滴香油,真是鲜嫩可口,香气四溢,再配以蒸馍、饼子,食毕浑身暖烘烘的,令人流连忘返。

晋中砂子饼:砂子饼,亦名疤饼。这种疤饼,直径一般是26厘米到33厘米,饼既薄而且脆,饼脸用卵石烙成,凸凹不平,因而有“疤饼”之称。

什贴毛谷小米:什贴小米脂肪和可溶性糖类的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也高于其它产地,由于营养价值高,深受当地群众欢迎。谷子的品种称:“毛谷”。这种谷子碾出的小米比一般小米颗粒小,色泽金灿灿。用其做成小米饭,金黄发亮,清香可口,越嚼越得,如果与南瓜、红薯同为同食,更是香甜可口,余味无穷。被称为小米“皇后”。

四眼井陈醋:老陈醋,具有一般醋的酸醇、味烈、味长等特点,同时,还具有香、绵、不沉淀的特点。另外,老陈酸储存时间越长越香酸可口,耐人品味。而且,过夏不霉、过冬不冻,颜色深橙,为山西醋中独具一格、质地优良的佳品。

三郝瓜:公元1703年,康熙巡示晋地,知县祖良才取来了闻名榆城的西瓜――“三郝瓜”献给了康熙,皇帝一尝“三郝瓜”龙颜大悦,再不能忘,就于第二年(1704年),规定“三郝瓜”每年向皇宫进贡。“三郝瓜”进贡一直沿袭了177年,到1880年光绪六年四月,曾国荃巡抚山西时,赶上山西连年灾荒,才请免“三郝瓜”进贡,朝庭批准永免。潇河的对岸有东郝、中郝、西郝三个村。中、东、西郝三村河边沙地较多,产好瓜,三郝村产的西瓜统称为“三郝瓜”。

长凝紫皮蒜:长凝镇地处榆次市东。长凝紫皮蒜,蒜皮紫红,头肥瓣大,辛辣味浓,皮松瓣紧,水气充足,鲜嫩可口,每头四瓣或六瓣,捣成蒜泥隔夜不变色。

榆次梨枣:素有“红似玛瑙甜如蜜,大似鸡蛋脆如梨”之美誉。更有“甜脆味美食之首,大密高产枣中王”的赞誉。

上戈小白梨:东赵乡上戈村地处丘陵地带,有史以来多植梨果,所产的小白梨最具特色,其特点是:色美皮薄,果嫩肉厚,汁多渣少,香甜味美。采摘后两三天再食,味道更美,一咬一口水,绵软可口,果核很小,几近无有,特别适宜老年人食用,久负盛名。

峪头南瓜:南瓜在榆次不论山区、平川、水地还是旱地均可种植,但峪头的南瓜别有风味,与众不同。其特点是:个大、肉厚、籽少、甜绵味香,含糖量高,外皮金黄色,内肉桔红色。秋后,人们用新产的小米煮上峪头南瓜,做成小米南瓜粥,看上去蜡黄发亮,吃起来香甜松软,更有米香,这小米南瓜汤着实让人大饱口福。在榆次民间流传着“峪头的南瓜,长凝的蒜,流村的姑娘不用看。”之美谈。

榆次_榆次 -科学教育

榆次境内的本科/专科高校有:太原理工大学轻纺美术与工程学院、晋中学院、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华澳商贸学院、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等

榆次_榆次 -金融行业

山西票号有“汇通天下”之称,票号是我国银行业的老祖宗,票号又叫票庄或汇兑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在票号产生以前,商人外出采购和贸易全要靠现银支付,在外地赚了钱捎寄老家也得靠专门的镖局把现银运送回去,不仅开支很大,费时误事,而且经常发生差错。这就迫使外出经商的山西商人不得不寻求新的办法。
现代榆次境内的银行主要有:四大国有银行(中、农、工、建),以及晋中商业银行(2007年成立)、浦东发展银行(2007年落户)、晋中农村信用社。筹备中的“晋商银行”也计划设置于榆次。
榆次境内的证券业主要有:山西证券、银河证券等
榆次境内的保险业主要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太平洋,新华人寿等

榆次_榆次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31814.43公顷,耕地面积48518.23公顷,榆次区(2010~2020)建设用地规划指标4250亩,根据《晋中市榆次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分析结果,榆次区易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为12165.96公顷,耕地后备资源为2678.94公顷。

矿产资源

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耐火粘土、砖瓦粘土、建筑用砂石等11种。
煤分布于区境北山地区的石炭系、二迭系地层之中,埋藏深度在45~150m之间,分布面积54.3平方千米,煤层总数8层,可采煤层为5层,可采煤层总厚度为9m。各煤层地质总储量7.17亿吨。

耐火粘土

集中产于北山地区的中西部河口沟、崇窑沟、峪口沟一带,赋存于石炭系地层之中,含矿层有6层,主要可开采层有4层,分布于太原组下部,总厚度为25m左右。该粘土据工业分类,主要是软质――半软质耐火粘土。初步调查,地质储量2950万吨。
建筑用砂、砾石主要产地有小峪口、鸣李、东赵、郭村、南合流、北后沟6处,赋存于上更新统――现代冲洪积层。分属于境内黑河、涧河、潇河、涂河水系,其中粗、中、细、砾石均有较丰富的资源储藏。

水资源

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043万m3,其中河川径流(地表水资源)量2512万m3,地下水资源量8168万m3,河川径流与地下水之间重复计算量为1637万m3。按2006年统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62m3,耕地亩均占有量129m3。

动植物

境内植物种类齐全,林木、果木、药材、花卉、藻类、菌类皆备,共有116科、892种,其中野生植物747种。具有植物资源丰富、植物起源古老、单种属植物较多等特点。动物种类计有陆栖脊椎动物27目231种,其中鸟类172种、哺乳类42种、爬行类12种、两栖类5种。

榆次_榆次 -著名人物

榆次历代名人有三国时魏国名将郝昭,两晋名著文坛的孙楚、孙绰,著名史学家孙盛、王溥,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皇后李三娘,明清时直臣循吏寇(天叙)侍郎、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90103/114793.html

更多阅读

《将・军》 《将・军》-内容简介,《将・军》-作者简介

《将・军》 是70后编剧、导演郭靖宇的作品,小说描述了清末民初,象棋世家出身的虞小白因父兄惨遭冤斩,与下人许大胆、革命党人黄敬章机缘巧合.共同刺杀县令.三人桃园结义,生死与共;后虞、许二人与黑帮老大常出海的情人沈红玉相遇,情感纠结,欲

31军各部沿革简介 营山县 营山县-建制沿革,营山县-简介

营山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介于嘉陵江与渠江流域之间,归属四川省南充市,是南充的东大门,与蓬安、仪陇、平昌、渠县四县接壤,有着东出达州通湖北,南向广安达重庆,西至南充进成都,北上巴中望秦川的地理位置。全县国土总面积1633平方千米,辖19个

声明:《31军各部沿革简介 榆次 榆次-榆次简介,榆次-建制沿革》为网友这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