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后皮肤颜色如何鉴别
拔罐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功效作用。由于中医讲究体质的辨证论治,拔罐后观察皮肤的颜色、气味等,可以了解此时身体的状况以及自身体质。下面一起来了解下拔罐。
拔罐,古时是用火使之产生负压,故称为火罐。拔罐疗法,它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在我国民间使用很久了。
新一代拔罐器是以利用机械抽气原理使罐体内形成负压,使罐体吸附选定的部位,使皮下及浅层肌肉充血,刺激人体皮部、经筋、经络穴位以达到排除毒素、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固本、促进新陈代谢、调动脏腑功能最终以达到净血血液的一种非药物自然物理生态疗法。
紫黑色
供血不足、有积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
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
风湿
鲜红而颜、局部发热
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
红而暗
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拔罐有助祛湿解暑
自古以来,拔火罐都是以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特定拔罐部位,产生刺激经络穴位,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拔火罐常用于感冒、颈肩腰腿疼痛、肥胖、头痛、中暑、青春痘、胃脘痛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的防治。
拔罐疗法具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温经散寒等功效。夏季拔罐除了解暑湿外,也有利于解决空调环境导致的汗孔闭塞,暑热内蕴不能发散,从而引起各种暑夹寒湿之症。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将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祛湿、解暑、逐寒等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1、起罐后,没有罐迹,或者虽有罐迹但立即消失,皮肤恢复如常,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邪较轻。
2、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淤现象。
3、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4、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就一,表示气滞血淤症。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6、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
7、罐印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
8、罐印呈青色,则表明为寒症。
9、走罐后出现大面积黑紫印迹,提示感受风寒。
10、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
11、罐体内壁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12、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
拔罐后,皮肤上的紫斑一般两周能消失。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拔罐也要“对症”
目前,拔罐方法最常用有抽气罐法、火罐法,根据需要,在具体运用火罐时,还有走罐、闪罐等方法。因此,拔罐可不是把罐子往背上一放就完事了。专家介绍,夏季拔罐需要针对病症,结合相对应的经脉位置或疼痛的部位来进行,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专家介绍了几种常见疾病的拔罐疗法:
1、感冒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位为主,采用走罐或留罐法,在大椎、风门、肺腧等穴位上用闪火法拔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待皮肤潮红,将火罐停于大椎、风门、肺腧等穴,留罐10分钟后起罐。专家提醒,操作时应注意轻吸,勿刺激过强,皮肤潮红即可。拔罐后最好盖住背部,免得受寒。
2、背腰痛背腰痛与感受外邪、跌倒损伤或劳欲过度等有关。在腰背部疼痛部位用走罐法,先在腰背部均匀涂抹万花油,将中号玻璃罐放在疼痛部位上,缓慢沿疼痛部位周围推进或拉回,如此往返推拉10-15次,反复操作,直至皮肤变深红或紫色为度。
3、肥胖拔火罐有一定的减肥功效,可以作为减肥的一种手段,配合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效果会更佳。拔罐减肥是通过刺激腧穴、调整经络达到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取得减肥效果的。取穴为:脾俞、胃俞、大肠俞、肺俞、天枢、水分、滑肉门、中脘、气海、带脉、足三里、丰隆、曲池,可用抽气罐或火罐拔以上穴位。
拔罐也要“对症”
医生提醒,玻璃罐临床用得较多,能及时观察皮肤的变化情况,但玻璃罐是用火来造成负压的,家庭使用火罐治疗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橡胶罐使用相对简单,但吸力不好掌握,也不能观察到皮肤的情况。家庭用罐选择真空罐比较合适。
当然,拔火罐过程中的操作细节,也会影响罐印的颜色及形状,比如留罐时间过长也可出现水泡。还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拔火罐,例如皮肤过敏、水肿、破溃以及一些出血性疾病患者,如果拔火罐不但可能无效,还可能加重原有病情。拔罐后留下的罐印是正常的,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正常情况下,7天左右都会基本消失。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1、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我常在临床上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来治疗、调节内脏功能。
7、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
9、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10、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
拔火罐时应该注意什么
(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赞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拔火罐的功效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火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时施行。
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消化系统适应症]
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急性及慢性肠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循环系统适应症]
高血压。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律不齐。主穴:心俞、肾俞、膈俞、脾俞。
心脏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运动系统适应症]
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主穴: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主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火罐,进行拔罐。
[神经系统适应症]
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
肋间神经痛。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坐骨神经痛。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主穴;大椎、膏盲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
颈肌痉挛。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肠肌痉挛。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面神经痉挛。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痉挛。主穴:隔俞、京门。
[妇科方面的适应症]
痛经。主穴:关元、血海、阿是穴。闭经。主穴:关元、肾俞。
月经过多。主穴:关元、子宫。
白带。主穴:关元、子宫、三阴交。
盆腔炎。主穴:秩边、腰俞、关元俞。
[外科疮疡方面的适应症]
疖肿。主穴:身柱、及疖肿部位,小型罐面垫拔。
多发性毛囊炎。主穴:至阳、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下肢溃疡。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急性乳腺炎。主穴;局部温开水新毛巾热敷后,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连续拨5~6次。
病症示例
感冒拔罐疗法
症状:畏寒发热重无汗,头痛身痛,可有鼻塞流涕。取穴:风池、大椎、外关
拔罐方法:
留罐法。取上穴,留罐15~20分钟。
腹痛拔罐
症状:胃脘以下发生疼痛,有冷痛,灼痛,隐痛、绞痛、满痛、胀痛、刺痛等
取穴:中脘、天枢、关元、气海、脾俞、胃俞。
操作方法
留罐法。取上面3―5个穴位,留罐10~15分钟
乳腺增生之拔罐疗法
症状:乳房内有硬结、月经前、生气后疼痛加剧,伴有口苦咽干,或喉中如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心烦易怒,心情不畅,同时伴有月经不调。
取穴:肾俞・檀中・肝俞・气海・期门。
操作方法:
留罐法。依上述穴位先闪罐拔罐潮红再留罐15~20分钟。隔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