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诗词原文,《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59年6月写的,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这首七律,记述了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七律 到韶山_《七律・到韶山》 -诗词原文


《七律・到韶山》《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1959年6月25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32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1959年6月

七律 到韶山_《七律・到韶山》 -诗词译文


《七律・到韶山》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
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
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
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
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七律 到韶山_《七律・到韶山》 -诗词赏析


韶山毛泽东故居

多少梦在一次次返回故乡,“归乡”主题又是古今中外多少诗人为之歌咏不断的主题。其中有老少皆知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也有喜欢西洋诗歌的读者熟悉的“在我那怀乡病的/神秘半月下/那来自耳朵的量过的痛苦”(引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希腊诗人埃利蒂斯《夜曲七章》中一小节),以及德国19世纪古典诗人荷尔德林的归乡和痛苦:“航海者愉快地归来,到那静静河畔/他来自远方岛屿,要是满载而归/我也要这样回到生长我的土地/倘使怀中的财货多得和痛苦一样”。
而诗人毛泽东也在辞别故乡32年后又重返他的出生地――群峰环抱,林木青葱的韶山冲(一个滋润而深具丰华的地名)。诗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笔触展现漫长的离别之后再见的心情呢?
仅一个“咒”字噙满了多少热爱,多少思念,多少沉痛的感慨。诗人为此(为流逝的漫长光阴)而诅咒岁月的流逝,他在痛叹光阴不在,痛叹整整32年见不到故乡的面容,只有魂牵梦绕,几度在睡梦中来回飘浮。岁月为何要流逝,如同光明的白昼为何要消失,这本是客观的情况,诗人自然明白,但“须知这是写诗啊”(毛泽东语),诗人要强调他对故乡的强烈情感,对时光不再的愤怒。犹如另一位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此时我想起了他)在面对他父亲去世后,曾写过一首激烈有力的诅咒时光流逝的诗《不要温柔地走进那良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温柔地走进那良夜/老年,应该咆哮/咆哮并怒斥光阴的消失”。一个外国诗人同样是以一种超极浪漫主义的大无畏情怀鼓舞老年人不要面对死亡温柔地就范,老年人应该比青年人更加怒气冲天,诅咒生命的消失,换句话说即诅咒岁月的流逝。从此可见中外诗人是有相同之处的,面对时光流逝,都齐发诅咒之声。
但毛主席不愧是写诗的大作手,在前二行痛表了对故乡的眷念之后,笔锋一转,进入对过去革命斗争的高亢回忆。毛主席带领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奋起造反,造国民党反动派这些罪恶“黑手”之反;“黑手”有称王称霸的皮鞭,但我工农革命武装有红缨、长枪在手。但斗争是艰难的,残酷的,牺牲是不可避免的。
第五、六句是全诗重点,同时也起到承接上下意义的过渡。这两句有石破惊天之慷慨,其中还有西风悲烈之声音,大义凛然之气势,气贯长虹之雄心。诗人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抑或真理):一个人壮志多多,也就牺牲多多,但这又何所惧,唯有大壮志者才能改天换地、破旧立新。在这两句的后面,诗人也流露出对牺牲的亲人、朋友、同志的无尽深情。因诗人一家就有六位烈士,而且韶山最早的五名党员也壮烈牺牲。但共产党员是不怕牺牲的。诗人已向我们表达了这样的心声,新中国是以无数先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
最后二行诗人异峰再起,即又起一层意思,与前面形成对照,留下空间。第七句一开始就是喜看大片庄稼在风中摇曳生姿,宛若千重波浪。这里的“喜”字与第一句中的“咒”字刚好构成鲜明对照,一咒一喜,大起大落,可见诗人内心峰回路转,点两极而场景不乱,心情错落有致,真非大手笔不能调度也。32年的历史在这“咒”与“喜”之间各就各位,画出丰富的长卷图。
最后收尾一行平添了一幅乡村农民喜获丰收图:在斜阳照耀下,农民英雄们收工归家,炊烟与夕辉映掩着幸福的暮色,和平、宁谧的夜晚就要来临了。在此,诗之余韵缕缕不绝于耳,令人从读此诗最初的激动幻化到静静的无边的遐思。

七律 到韶山_《七律・到韶山》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出生于湘潭县韶山冲一务农之家,后身历农、兵、学三界。少年读私塾,16岁入新式的东山小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入湖南新军当兵半年,退伍入长沙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进京,曾在北京大学工作,后返湘,于1920年秋在长沙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为13名代表之一。1923年在中共“三大”上,毛泽东又担任组织部长,党内地位一度仅次于陈独秀而居二把手。
在当时普遍矮小的南方人中,毛泽东身材高大,又清秀英俊。按郭沫若当年所记的见面第一印象,是“貌如妇人好女”。直至90年代初,粤港时髦小生又曾争相佩戴一种嵌有青年毛泽东照片的像章,即那张中间分头的英俊形象。
三湘有名的“润之先生”,1927年又走上井冈山与“山大王”交朋友,搞武装斗争,成为组织红军的“毛委员”。1931年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后,他又是政府的“毛主席”。从此,他同红军总司令朱德一起,以“朱毛”之称闻名天下,成为中国革命力量的象征。

七律 到韶山_《七律・到韶山》 -艺术特色

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诗词原文,《七律・到韶山》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两点:
1、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这首诗概括了32年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史。前四句写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斗争,后四句写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头两句由现实转向过去,用的是叙述语句;三、四句写革命者国民党反动派的激烈斗争,用的是描写语句;五、六句是对革命精神的赞扬,用的是议论和抒情语。七、八两句写的是农业丰收景象,用的是描写法。这样,把叙述、描写、议论等不同表现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就把不同时期不同画面,自然地连缀为一幅很长的历史画卷,舒展在读者面前,并从中流溢着作者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
2、语言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在语言运用上,它既具有古典诗词的典雅,同时又有现代汉语自然流畅、新鲜活泼的风格。"这首诗有的语言很通俗,如:“三十二年”、“农奴”、“黑手”、“鞭”、“牺牲”、等,都为大众所熟悉,一看便知其意,有的语言又很文雅,如:“别梦”、“依稀”、“逝川”、“霸主”等,都来源于古诗古语,这里作者却把雅、俗语言交融起来,组合成诗,增加了诗的精炼性,这种俗中有雅,雅中有俗的语言能增强诗的含蓄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90103/115903.html

更多阅读

《阿秋喇嘛先到的授记》续篇:亲历者的叙述/给拉尼玛

《阿秋喇嘛先到的授记》续篇:亲历者的叙述/给拉尼玛 特尼仁波切为给拉丹尼开示之时  说明:在末学撰写博文《阿秋喇嘛先到的授记》之时,由于相隔时间过久,已经无法想起那位汉僧的名字,于是询问了引荐汉僧前来的居士夫妻,得到了如下的

从《六人行》到《好汉两个半》 都市六人行 电视剧

《宋飞传》最终集:四个活宝跑到麻省,碰到抢匪行劫路人,他们非但没有提供帮助,反而站在路边嘲笑受害者的肥胖,最终因此获罪,因为麻省刚刚颁布了一条法律:不向受害者提供帮助的目击者必须坐牢。检察官召集这四个活宝以前的亲友前往法庭,于是前

《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下一句

《书到今生读已迟》林清玄是台湾著名高产作家,30岁之前已经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很多人说他文思泉涌,他却认为自己成功的诀窍是积累和坚持。关于积累和坚持,他说他是从一句古诗中悟到的,这句诗是:书到今生读已迟。他说:“我很喜欢

声明:《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诗词原文,《七律・到韶山》》为网友生命在继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