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简介 《狂人日记》[小说] 《狂人日记》[小说]-简介,《狂人日记》[小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4月,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编入《呐喊》。

狂人日记的作者_《狂人日记》[小说] -简介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者首次署笔名“鲁迅”。写于1918年4月,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后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由13则日记组成。它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

小说叙述了“我”中学时的一位好友,早些时候患了“语颇错杂无伦次,只多荒唐之贫”的疯病,成了所谓的“狂人”。“我”从他留下的两卷日记中了解到,“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塑造了一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斗士――“狂人”的形象! “狂人”形象丰富复杂、蕴藉深厚,但这个形象的反封建,并不具备彻底性与不妥协性。但忧愤深广的鲁迅,正是通过一个清醒深刻的思想者被封建宗法制度强行剥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而致“狂”,进而刻画了传统势力和礼教连“迫害妄想”症患者病发时的种种表现都不容许存在。最后,封建宗法制度与传统文化系统居然将“狂人”治“愈”,将原来与制度、文化格格不入的反对者驯服为其忠顺的维护者与奴才,以此揭露封建主义“吃人”的凶残、虚伪的本质。同时也暗示了狂人最终战斗和反抗的失败,进一步强调了启蒙的意义。

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在鲁迅看来,人民生活的拮据困苦还在其次,真正可怕的是人们心灵的麻木和思想的愚昧,正所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狂人日记的作者_《狂人日记》[小说] -艺术特色


《狂人日记》

小说在艺术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鲁迅所说的“格式的特别”。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了,一切都视为当然。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概括。

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采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和混沌。

作者对白话的运用,也达到了非常娴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它兜肚连肠的吐出。”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动作、有细节,用的都是标准的白话,自然朴实,却又处处生动形象,充满意趣。鲁迅正是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在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同时,很成功地与传统小说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才创造出了“日记体”这样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从创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记》主要采用的还是现实主义的方法。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读者通过作品中的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义,通过联想可以体会到作品的实质内容。作者既把狂人写得完全象一个狂人,而作为体现作者意图得艺术手段,他使读者的理解完全超越于这个手段,不仅构思颇见新意,而且结合得又天衣无缝,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狂人日记》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犹豫的揭露。同时,它又不是采用了传统的写实的手法,而是运用大量的具有现代特征的诸如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内面,甚至的中国文化的无意识。因此,这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作品。《狂人日记》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绩,对其也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狂人日记的作者_《狂人日记》[小说] -创作背景


发表在《新青年》四卷五期(1918年5月)上的《狂人日记》

鲁迅从日本回国后,鲁迅接连遭到严酷现实的打击,一度失望而沉默。正当鲁迅埋头在中国古文化中“钩沉”的时候,正当鲁迅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痛苦、焦虑的时候,《新青年》树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使鲁迅走出沉默将已数十年来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认识,浓缩在一篇小说里,与《新年青》同仁一起,站在了文学革命的最前沿,向整个封建社会提出了挑战。这篇非同凡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在中国仍至世界文学史上以“处女作”成名的作家为数不少,但在37岁时才发表处女作,而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并成为大文豪的作家却为数不多。鲁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革命造成的机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文学革命,也就没有鲁迅。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之前,不但写了《文化偏至论》、《魔罗诗力说》等文学论文,翻译了许多“域外”的进步小说,还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其主要思想都在于唤起人们的觉醒。

然而,作为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声音虽然激进,但毕竟缺少呼应,不能造成一个运动。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发难后,虽然也一时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动,终于形成了一股势力,其影响就震撼人心了。

狂人日记的作者_《狂人日记》[小说] -主题思想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简介 《狂人日记》[小说] 《狂人日记》[小说]-简介,《狂人日记》[小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狂人日记的作者_《狂人日记》[小说] -人物形象


歌剧《狂人日记》剧照

《狂人日记》的丰富深邃的思想是通过狂人的形象表现出来的。“狂人”这一形象,使鲁迅先生激烈的反封建思想的凝聚,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反封建的文学形象,已经和鲁迅一道载入史册。狂人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奇特而复杂的艺术形象,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人,他的言行,他的思维,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疯狂的特征。但另一方面,在狂人的臆想疯话中更包含着深刻的真理,他的精神品格具有清醒的反封建战士的特征。

狂人具有现代意识和反传统的精神及民族忧患意识。在狂人的全部日记中,都是对“人”的强调,对于“真的人”和没有吃人的社会的渴求。狂人还进一步以进化论的武器对这种罪恶的吃人制度给了彻底的否定,正是用了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的发展,狂人才对中国历史的“从来如此”的老谱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否定:“吃人的事,对么?”“不对?他们何以竟吃?!”“从来如此,便对么?”,他坚信,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憧憬着“真的人”出现。

狂人还具有自省精神。他不只是看到别人有吃人的心思,他还清醒的人是到自己未必无意识之中也吃了几片肉。他不是只把自己放于批评者的地位,只批判别人身上的封建传统思想,他把自己放于全民族的一分子的地位,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民族中的一员。他进行严格的自审,直率地严肃地批判自己身上的封建传统思想,发出了“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的深深自责。

狂人是丰富复杂的形象,从他是一个狂人来说,他的想法很糊涂,他只想到别人吃他,包括给他找人治病的大哥。从他是一个革命者来说,他又是敢于打破传统的先驱者,是对将来有预见的十分清醒和勇敢的人物。狂人身上同时体现了疯狂与清醒这一矛盾的特征。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一个既疯狂又清醒的狂人形象,以狂人这样一个既平常又特殊的人物为主人公,既表现了近代中国社会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遭遇和思想趋向,又以他精神病人的锐利眼光和偏执态度,彻底揭露了封建主义的吃人本质,宣传了现代民主科学精神。狂人形象的出现为新文学描写普通人物和劳动人民开辟了道路,并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狂人日记的作者_《狂人日记》[小说] -深刻意义

《狂人日记》木刻画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作用!你们也会吃尽。”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不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确实远远超出了文学的领域。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这也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掌握狂人形象的关键,就在于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的理解。

狂人日记的作者_《狂人日记》[小说] -作品评价


《狂人日记》版画

《狂人日记》以它丰富的内涵、精湛的技巧揭开了新文学的第一页,也为新文学奠定了一个极高的起点。当读者溯流而上的时候,彻耳的是这一声响亮的呐喊。它的出现犹如一缕春风,吹开了中国白话短篇小说崭新的一页,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沈雁冰在《读<呐喊>》一文中:“那时《新青年》方在提倡‘文学革命’,方在无情地猛攻中国的传统思想,在一般社会看来,那一百多页的一本《新青年》几乎是无句不狂,有字皆狂的,所以可怪的《狂人日记》夹在里面,便也不见得怎样怪,而曾未能邀国粹家之一斥。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狂人日记》于是遂悄悄地闪了过去,不曾在‘文坛’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与后来郁达夫的《沉沦》、汪静之的《惠的风》等作品相比,《狂人日记》确实“不曾在‘文坛’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没有因此而展开一场文艺论战;但是,《狂人日记》在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开拓现代小说的道路特别是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其影响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鲁迅的成功,又在于他对我们民族和社会的深刻认识。

茅盾:“这奇文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

狂人日记的作者_《狂人日记》[小说] -作者简介


鲁迅

鲁迅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 《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90103/116031.html

更多阅读

企划公司简介 《宫S》 《宫S》-简介,《宫S》-企划意图

《宫S》是由导演黄仁雷的以君主立宪制为社会背景的新作讲述一个青年摆脱皇太子的身份,寻找俗世间身份的另一个成长电视剧。MBC电视剧《宫S》在经历了众多风波之后终于顺利开播。宫s剧情介绍_《宫S》 -简介《宫S》中的“S”有着“新

声明:《狂人日记简介 《狂人日记》[小说] 《狂人日记》[小说]-简介,《狂人日记》[小》为网友花折亦无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