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木卡姆是一种融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表演艺术。每套刀郎木卡姆都由“木凯迪满”、“且克脱曼”、“赛乃姆”、“赛勒凯斯”、“色利尔玛”五部分组成,为前缀有散板序唱的不同节拍、节奏的歌舞套曲。刀郎木卡姆是刀郎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刀郎木卡姆_刀郎木卡姆 -信息
中文名:刀郎木卡姆
刀郎木卡姆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所属地区:新疆・喀什地区 ・ 麦盖提县
遗产编号:Ⅱ―70
遗产级别:国
申报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麦盖提县
刀郎木卡姆_刀郎木卡姆 -简介
刀郎木卡姆演唱
刀郎,亦被音译为“刀朗”、“多郎”、“多朗”、“多浪”、“多兰”、“多伦”、“朵兰”、“都兰”、“隋兰”或“道南”等。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个词汇是生活在从叶尔羌河和塔里木河两岸直到罗布泊地区的一部分维吾尔人的自称。他们生活的地区也就被称作“刀郎地区”。
刀郎木卡姆_刀郎木卡姆 -分布
“刀郎木卡姆”主要流布于喀什地区的莎车县、麦盖提县、巴楚县,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在喀什地区的叶城县、泽普县、岳普湖县,阿克苏地区的沙雅县、库车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轮台县、库尔勒市、尉犁县直至吐鲁番、哈密地区,也可看到“刀郎木卡姆”的影响。
“刀郎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十二木卡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刀郎木卡姆”根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叶尔羌河两岸的绿洲文化,含有漠北牧猎文化的因素,具有典型的‘多元一体’的特点。“刀郎木卡姆”属歌舞套曲。据民间艺人介绍,原来应有12部,但现在仅能搜集到9部,麦盖提、巴楚、阿瓦提三县间流传的各部“刀郎木卡姆”的名称和顺序有同有异。
刀郎木卡姆的唱词内容与维吾尔族所处的生态环境,所从事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维吾尔人特有的审美心理等息息相关,如表达男女情爱、哀叹人生、告诫哲理、思念双亲、乞求上苍等。
刀郎木卡姆_刀郎木卡姆 -历史沿革
麦盖提县央塔克乡的民间“刀朗乐队”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它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麦盖提县维吾尔族祖先在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叫作“巴雅宛”(旷野之意),后来经不断融和、衍变,到公元12世纪,发展形成了“巴雅宛”组曲,这就是“刀郎木卡姆”的雏形。后经著名维吾尔木卡姆大师阿曼尼莎汗(1534年生于新疆麦盖提县尕孜库勒乡,卒于1567年)的不断整理、规范、推广,形成了今天的“刀朗木卡姆”。
“刀郎木卡姆”原为十二套,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每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有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为木卡姆伴奏的乐器有沙塔尔、弹拨尔、热瓦甫、手鼓、独他尔等。但后来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刀郎木卡姆艺术大师、艺人的相继去世,其中三个木卡姆已经失传。现在的刀郎木卡姆演唱中仅有九个木卡姆。
维吾尔刀郎木卡姆,是十二木卡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公元十世纪,一直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也是维吾尔人民丰富的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她现今仅保存在刀郎维吾尔人民生活的地区,她的曲调旋律没有受到其他木卡姆或其他地方音乐的影响,始终保持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代表着古老的维吾尔木卡姆。
刀郎人有史以来一直居住在这片肥沃、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从事狩猎、牧业和后来的农业生产,用自己新勤的劳动,创造了无数的财富,使塔里木盆地日益繁荣富强起来;同时,他们也创造了表达自己美好心愿和内心情感的精神文明。那就是集演唱、弹奏于一体的,内容情感丰富、刚烈遒进,最富群众性、艺术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刀郎木卡姆。她是充分表达哀与乐、爱与恨和美好理想的精美旋律,她曲调古老,原始乡村生活气息浓烈,唱词优美、豪放、端庄大方。刀郎木卡姆的唱词主要由维吾尔民谣组成,每一个木卡姆都没有固定和规范的唱词,主要根据表演、演唱家的情绪和技巧而随之变化。因此,为刀郎木卡姆唱词的丰富多彩创造了广阔的天地。
刀郎木卡姆_刀郎木卡姆 -艺术特色
摄影家在捕捉刀郎艺人的神采,而刀郎艺人仿佛已进入无人境界.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唱词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诫、乡村俚语、民间故事等,其中既有民间歌谣,又有文人诗作,是维吾尔族人民心智的生动表现。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音乐形态丰富多样,有多种音律,繁复的调式,节拍、节奏和组合形式多样的伴奏乐器,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
木卡姆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阿拉伯、波斯、土尔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均有木卡姆,但就其种类来说,目前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最多,有一系列带有地域性特色的套曲,如《刀朗木卡姆》等。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其文化空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是刀郎木卡姆流派。
与“十二木卡姆”不同的是,“刀郎木卡姆”中大多数木卡姆的名称都是维吾尔语,也有几部“刀郎木卡姆”既有外来语名称,又有本民族语名称,说明维吾尔木卡姆可能经历过由本民族语名称向外来语名称转变的过程。
每一部完整的“刀郎木卡姆”都由简短的“木凯迪满”及“且克脱曼”、“赛乃姆”、“赛勒凯”、“色利尔玛”五部分组成,9部《刀郎木卡姆》共包括45段乐曲。“木凯迪满”意为“序言”、“引子”。“且克脱曼”意为“点”、“节拍”,由“且克脱”一词演化而来。“赛乃姆”原意为“偶象、神像、美人、美女”,又是在维吾尔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歌舞套曲的名称。“赛勒凯”又称作“赛纳凯斯”,由“赛勒克”(有学者认为意为“兴趣”、“意愿”)一词演化而来。“色利尔玛”被一些学者解释为“柔软”、“润滑”。
“外,安拉!”、“外,安拉!”、“外,安拉!外,安拉!”,“刀郎木卡姆”高亢的引子直冲云宵,那是“刀郎人”发自心灵的呼号,那是刀郎人对严酷生存环境的抗争!在刀郎艾捷克、刀郎热瓦甫和卡龙奏出的复调衬托中,领头的“木卡姆其”在用超乎寻常的高音诉说着心中的希冀。随后,几面甚至几十面手鼓一起敲响,那激越的鼓声震撼着每个参与者的心。每部“刀郎木卡姆”的后4部分都可作为群众性自娱舞蹈的伴奏,人们在不同节拍、节奏的歌舞曲中翩翩起舞,赶走了心中的愁云,驱散了身体的疲惫。比起“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的篇幅要短小得多,其每一部的演唱时间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