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镇在惠来县境东南沿海。镇政府驻地距惠城23.5公里。属沿海丘陵地带。面积49平方公里。2008年常住人口81021人。加上靖海电厂上万员工与惠来二中上万学生,人口超过10万。海岸线长22公里(分靖海港和靖海湾),是惠来县主要渔产区之一,惠来三大中心镇之一。
靖海东门 海滨长廊
靖海镇地处惠来县东南海隅,距离惠来县城26公里,境内多是山地,镇区背枕丘陵,面向南海。象崮驮古城,固有象城之称,靖江通湖海,固有靖海之名。此外,还有卵洲,靖江城和城之别称。镇政府驻地距惠城23.5公里。属沿海丘陵地带。面积4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公里,是惠来县主要渔产区之一。
靖海镇_靖海镇 -简介
靖海风能
在县境东南沿海。镇政府驻地距惠城23.5公里。属沿海丘陵地带。面积49平方公里。1987年人口5.3万人,其中 非农业人口9447人。海岸线长22公里,是县主要渔产区之一。象崮驮古城,固有象城之称,靖江通湖海,固有靖海之名。可谓古之象城,今之靖海。此外,还有卵洲,靖江城和城之别称。
靖海所是粤东地区海防前哨,屯兵要塞,惠来县之门户。有历代遗留的军事设防或遗迹。如位于靖海湾两侧,明代建造的南北炮台。北炮台称靖海炮台,南炮台称资深炮台,各有火炮八尊,营房18间。北炮驻专防千总1员,台兵47名。南炮台驻专防外委1员,台兵18名。在北门城外建村已831年的驿后村村南,曾建有“武陵驿”,驿站前面“驿前宫”依然存在。东门城外有“军校场”的旧址。还有从靖海城经驿站通往潮阳的部分“古石灰官道”。在靖海城东北面约五华里处,还有清代时建造的,古烟墩“峰火台”等。
靖海镇_靖海镇 -历史沿革
靖海金融
靖海在唐、宋之时,已有渔民居住。元顺帝(公元1333―1368年)时,大坭都后表楼十八乡村民因受海盗侵扰迁徙至此。小坭十八乡和石碑乡部分村民迁徙入资深。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靖海千户守御所。属潮州卫,设千总一名,额旗军一千一百二十一名。首任千总奚福聚。嘉靖二十八年,朝廷饬旨建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划归惠来县,时靖海所辖原大坭都和酉头都一部分。1948年靖海解放之前,整个葵阳关外的东区均属靖海镇管辖。解放后区域建置变化较多,1986年撤区建镇,辖二个居委会,一个渔民委员会和二十二个村民委员会。面积48.45平方公里,人口72978人。
靖海(所)建城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历经13年建成。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重修,雍正五年(公元1927年)再修。靖海镇所在地形如倒鼎、中央突起、四周较低。城高一丈四尺,城垣长五百零一丈。东西南北四城门由十字形街道贯通。城门均有瓮城及城楼。城墙内外两边以条石垒砌而成,中夯土。城墙布满垛口,垛上有望孔,城西为跑马道。四城门上分悬石刻牌匾:东曰“表海胜概”,西曰“靖海安澜”,南曰“化洽趋虞”,北曰“莱钥永固”。南城门及城墙1952年建狮石湖水闸时被拆除,东北面的城墙及城楼至今尚存。
由于靖海形似半岛,构成汕头至汕尾东西海城的转折点,为各类船只航海必经之道。在靖海镇附近约6公里处的坂美村海边上,是清光绪年间由英国万国公司建造过国际航海灯标一座,称“石碑山灯塔”。原塔高120英尺。此塔1932年由国民党政府接管,1942年拆毁,1948年复建。塔高改为110英尺。解放后1954年由人民政府复修,塔高33米,是南海最高灯塔。该塔1986年5月改装英国旋转聚光灯头,射程18海里。有诗云:石碑山下卷浪峰,巨塔雄威穿碧空,闪闪银光千里,指点迷帆映彩虹。具有建所已638年的靖海所和建城483年的靖海城,比惠来县分别早155年和25年,这足以说明,靖海城堪称惠来称之古城,靖海所堪称粤东之滨海古镇。
靖海镇_靖海镇 -发展情况
靖海湾
全镇有机动渔船263艘,总动力1.2万马力。年海洋捕捞量约5000吨。近岸海域多礁石,盛产友龙吓、鲍鱼、紫菜、石班、海胆等名贵特产。沿海岸有镇办盐场1个,村办盐场2个,合计盐田2405公亩,年产原盐1544吨。镇境内有海港2个,靖海港,是省进出口物资历装御点。港池水域面积50平方米,可容纳船舶约800艘;资深港,渔港港池可供200―300艘渔船停泊避风。沿海沙滩从1956年起开始种植木麻黄树,至1987年已形成绿洲。
全镇耕地1.36万亩,其中水田5468亩,主种稻、薯;盛产大蒜,年产3000吨。有镇办工业15家,主要产品有渔网、胶丝、塑料制品、水产品。198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712.98万元。有县立完全中学1所,镇办初级中学1所,小学14所,幼儿园5所,卫生院1所,影剧院1座。镇区有城,为明代靖海千户守驻御的驻地。历代为惠来东区重点圩镇。1987年镇区面积1.36平方公里。
靖海镇_靖海镇 -教育情况
学校
解放后,靖海中心小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50年11月开设“惠来县人民中学惠来分教处”,1952年春改为“惠来中学”,1953年3月又改为惠来第二中学。1958年9月招收首届高中一年级学生,并发展成为初、高中具备的全日制完全中学。1986年为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又增办“靖海镇中学”。靖海一带的学生,大多数天性聪明,勤学好练,不管过去或现在,学习尖子较多。
1965年惠来二中高中毕业生46人,参加高考,便有33人,考进各类大学,其中12人被录取进全国重点大学。历届参加高考成绩突出的靖海藉学生很多,新一代的文人学士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
靖海镇_靖海镇 -旅游资源
靖海镇
枕山面海的靖海镇,辖区内有峰高入云,朝暾暮霭的“刚警凌云”,有泉水清甘,取携不竭的“君子泉甘”;月夜皓魄,沉波垂丝的“南潭钓月”;有巍然尖耸,苍秀宜人的“尖峰挺秀”;有古树萧疏,野花芳馥的“大坭宿雨”;有状似陨星,巨石高叠的“叠石呈辉”;有峭石嶙峋,神威可畏的“将军山峙”;有烟笼四野,荷锄叱犊的“北野耕烟”。除此,还有很多等待开发的风景胜地。诸如“海角明珠”、“绿野金滩”、“狮湖映月”、“后表奇石”等都将是令人流连忘返的胜地。
靖海镇_靖海镇 -地方特色
靖海粤电
地形呈东南走向的靖海,海岸线长达22公里。海湾石与石碑山形成靖海崎角,中间凹入构成湾阔水深的天然海湾,金砂银波的海水浴场。靖海湾与石碑沃外,礁石纵横,堪称惠来县“东土屏藩”、“门户锁钥”。
得天独厚的靖海湾,滋生了优良的靖海港和资深避风塘,结成兄弟渔港,是惠来县两大海洋渔业捕捞基地之一。历史悠久的南门外延绳放钓作业,资深的拖风、扫莲作业,都享盛名。鳗鱼、石斑、鲨鱼和鱿鱼、乌贼、虾米分别为两地著名渔产品。由于海岸线长,沿岸礁石众多,是龙虾、鲍鱼、紫菜、海胆的生长地,于是靖海便就成了珍稀海产品的产地。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汕头日报》、《羊城晚报》均有“靖海话鲍鱼”、“靖海话龙虾”以及“靖海话豆 ”的专题特写报导。
靖海镇_靖海镇 -港口设施
景象
全镇有机动渔船263艘,总动力1.2万马力。年海洋捕捞量约5000吨。近岸海域多礁石,盛产有龙虾、
鲍鱼、鳗鱼、紫菜、石班、海胆等名贵特产。沿海岸有镇办盐场1个,村办盐场2个,合计盐田2405公亩,年产原盐1544吨。镇境内有海港2个,靖海港,是省进出口物资历装御点。港池水域面积50平方米,可容纳船舶约800艘;资深港,渔港港池可供200~300艘渔船停泊避风。沿海沙滩从1956年起开始种植木麻黄树,至1987年已形成绿洲(靖海镇靖海湾绿洲度假村)。
靖海镇_靖海镇 -基础设施
全镇耕地1.36万亩,其中水田5468亩,主种稻、薯;盛产大蒜,年产3000吨。有镇办工业15家,主要产品有渔网、胶丝、塑料制品、水产品。有县立完全中学1所--惠来二中(宝喜高级中学),镇办初级中学1所(靖海镇中学),小学15所,幼儿园20所,卫生院1所,影剧院1座。敬老院一个,老人俱乐部四个。镇区由九大社头组成。有靖电大道,工业大道,宝喜大道,大中街,奄泉路,环城路,新兴街等主要道路。
镇区有城,为明代靖海千户守驻御的驻地,历代为惠来重点城镇。因地形状似大象,故又有“象城”之称。
靖海镇_靖海镇 -名人介绍
戎铁文
戎铁文
男,汉族,1952年10月生,广东惠来靖海人,197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7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
1972.07―1975.06,惠来县靖海公社西丰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路线教育工作队队员、组长(1974.12吸收为国家干部);1975.06―1976.06,惠来县兵营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76.06―1980.06,惠来县委副书记兼神泉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80.06―1981.10,惠来县委常委兼团县委书记;1981.10―1984.04,惠来县神泉公社党委书记、惠城镇委书记;1984.04―1986.08,惠来县委常委;1986.08―1991.12,惠来县委副书记、县长;1991.12―1993.05,惠来县委书记;1993.05―1993.10,揭阳市委常委;1993.10―1998.08,揭阳市副市长;1998.08―2002.08,揭阳市委副书记;2002.08―2002.11,汕尾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党组书记;2002.11―2004.05,汕尾市委副书记,市长、党组书记;2004.05―2004.07,任汕尾市委书记;2004.07,任汕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0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10届人大代表。省第9次党代会代表。
林永青
林永青
林永青是惠来近代以来的第二位将军,也是目前惠来在军界最高级别的官员.
他是靖海人的骄傲,也是惠来人的骄傲。林永青将军的发展史,折射出靖海人顽强奋斗的精神面貌,他的发展史,对后来人来说,也是一种启发,一种引导,我又幸见过林永青将军两次,生活中的他,非常的简朴,生活中的他,是那样的平易近人。林永青,1999年12月海军广州基地副司令员,2001年12月任海军南海舰队副参谋长,2007年出任海军后勤部部长,海军少将军衔。
林宝喜
林宝喜
男,1931年出生,祖籍惠来县靖海镇前吴管区。现旅居香港,任香港宝景实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宝光电器金属塑胶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慈云阁董本局永远董事,惠来县政协委员,揭阳市政协委员。
林宝喜先生,1962年赴香港定居。他积极支持家乡发展经济,1984年至1992年在惠来县投资2000万港元,创办惠来县家用电器厂,工缴费居全县之首,1988年改为合资企业“惠来县家用电器实业有限公司",曾获广东省“三资企业‘金匙奖’"。
林先生爱国爱乡,热心家乡公益事业,1980年至1995年,先后捐资修建惠来二中、靖海前吴小学、镇卫生院,修路造桥和捐款救灾,捐资总值人民币1138.4万元。
1995年至2008年又先后捐资修建惠来二中高中部《宝喜高级中学》・宝喜大道等等。。。
靖海镇_靖海镇 -同名镇
简介
位于山东省荣成市境内南面,靖海镇以前镇政府驻地在沙窝岛街,水产加工业和石材业都很发达。2001年,撤销靖海镇,所属区域并入人和镇。
历史
靖海卫北齐时形成居民聚落,地名窑湾,宋时名普庵郡。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靖海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卫成村,村以卫名。传说靖海卫为凤凰的化身,是块宝地。凤凰头向东北,尾向西南。头处有仓房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凤凰就食此间香火。仓房庙不远处有城隍庙,庙里常传出钟声,据说是凤凰在鸣叫。传说靖海卫还有四宝,东北有太极图,可用来镇妖驱邪;西有金羊圈,每逢阴天下雨前,就会飘来一股膻味,给人以天气预报;南有马蹄泉,在海里面,每逢大退潮,就会露出一块石硼,石硼上面有一马蹄形泉眼,用手轻轻捧去上面的海水,就会涌出甘甜清爽的淡水;西北有金龟瞅北斗,据说如果将北面涨蒙岛的北斗瞅到眼前,靖海卫就会出两斗芝麻那么多的朝官(两斗芝麻用来形容非常多的意思)。
明代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御倭寇,在境内设威海、成山、靖海三卫和宁津守御千户所。卫、所皆隶属山东都指挥使司。
清代
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卫置荣成县,县治在今荣成市成山卫,属登州府。同时裁威海、靖海二卫并入文登县,设威海、靖海二巡检司。
靖海镇_靖海镇 -区划
靖海卫北齐时就有人居住。宋时名普庵郡。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靖海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卫成村,村以卫为名。1030户。
涨?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海岸,海潮涨落,时有大雾??,故名。631户。
西北海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处沙窝岛西北海岸,故名西北海。80户。
许家屯明永乐年间,许姓建村,故名。130户。
东刘家疃明万历年间,刘姓建村,名刘家疃。1960年分成两村,该村以方位称东刘家疃。106户。
西刘家疃明万历年间,刘姓建村,名刘家疃。1960年分成两村,该村以方位称西刘家疃。106户。
连家卧龙明成化年间,连姓建村,因此处有条小河形似卧龙,故名连家卧龙。251户。
秦家竹村明正统年间,秦姓徙至一片野生毛竹之南建村,故名。207户。
张家竹村明嘉靖年间,张姓徙至一片野生毛竹之南建村,故名。367户。
晏家庄明永乐年间,晏姓建村,故名。358户。
韩家疃明嘉靖年间,韩姓建村,故名。285户。
孙家疃清顺治年间,孙姓建村,故名。属韩家疃村委会辖。
高家庄清顺治年间,高姓建村,故名。属韩家疃村委会辖。
王家竹村明崇祯年间,王姓建村,因村处一片野生毛竹之南,故名。215户。
宋家竹村明末建村,因村建于王家竹村西,故称小王家竹村。1947年改称宋家竹村。93户。
沙北头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处沙窝岛之北,故名沙窝岛北头。后简化为沙北头。262户。
灶户明永乐年间,王姓建村,以烧盐为业,故名灶户。455户。
孙家卧龙清顺治年间,孙姓建村,因村东北有一条蜿蜒石线,形似卧龙,故名孙家卧龙。后简化为孙家庄。1981年恢复今名。135户。
姜家沟清顺治年间,姜姓建村,地处沟夼,故名。60户。
团栾明建文年间建村,取诸姓团聚之意,故名团栾。302户。
东邵家山明洪武年间,邵姓徙至卧牛山西南侧分东、西各建一村,该村以方位称东邵家山。301户。
西邵家山明洪武年间,邵姓徙至卧牛山西南侧分东、西各建一村,该村以方位称西邵家山。347户。
兴隆山东清初建村,因村处兴隆山东麓,故名。属西邵家山村委会辖。
炮前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炮山之南,故名。220户。
万家疃元末,万、贾两姓建村,名万贾疃。后贾姓迁出,更名万家疃。345户。
寨东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处两兵寨之东,故名双寨子东。后简化为寨东。270户。
胡家庄明天启年间,胡姓建村,村处大庄之西,名小西庄。后更名胡家庄。176户。
石头桥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临古石桥,名石桥子。1981年更名石头桥。88户。
西北河明永乐年间,崔姓于小河北岸建村,名北河。后以方位称西北河。308户。
中北河明嘉靖年间,连姓于小河北岸建村,名连家北河。后以方位称中北河。354户。
东北河清顺治年间,杨姓于小河北岸建村,名杨家北河。后以方位称东北河。130户。
窑沟明崇祯年间建村,因修卫城在此建窑烧砖瓦,故名。280户。
寨前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处古兵寨之南,故名。380户。
瓦房疃明嘉靖年间,盖姓建村,名盖家庄。后以村有瓦房改称瓦房庄。1981年更名瓦房疃。115户。
蒋家疃明永乐年间,蒋、贾两姓建村,名蒋贾疃。后演音为蒋家疃。210户。
冯家疃清康熙年间,杨姓徙此为冯姓看庵,名杨家庵。后冯姓迁此,改称冯家庄。1981年更名冯家疃。56户。
金沟明正德年间建村,因村西沟内多出云母砂,金光闪闪,故名金沟。230户。
大庄明天启年间,张姓由晏家庄迁此建村,名小晏家庄。后因村落扩大,改称大庄。358户。
小庄清乾隆年间,张、李两姓徙此为五柳村看庄子,因处五柳之南,故名小南庄。后简化为小庄。207户。
泊子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泊地,故名。170户。
老军屯明永乐年间在此设屯,系老兵退役聚居之地,故名。245户。
赵家庄明嘉靖年间,许姓建村,名许家庄。后赵姓迁此,更名赵家庄。163户。
顶子前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顶子石之南,故名。500户。
山西头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处槎山西麓,故名槎山西头。后简化为山西头。782户。
南道清宣统年间建村,因村处祖籍山西头村前大道之南,故名。属山西头村委会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