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语言学中古音 中古音 中古音-简介,中古音-语言环境

属于汉语学专业,是我国汉语语音发展中经历的一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中古音的关键时期。

中古音_中古音 -简介


中古音中古音是汉语语音史的一部分,是汉语语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所谓“中古音”,是指从隋经唐至宋这个历史时期的汉语语音。我们知道,隋朝享祚不永,而唐和宋却保有相当长的时间。因此,也可以说,中古汉语的语音,主要就是指唐、宋时期的语音。从隋至宋,大约包括从公元581年至1278年共697年的时间。这段时间的汉语语音,承接着更古时期的语音发展而来。而在中古时期,汉语的语音又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已经大体上奠定了近代汉语语音的基础。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古音是汉语语音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上古音、近古音(魏晋时期的语音)和近代音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汉语语音发展的一个转轴。

中古音_中古音 -语言环境

隋唐之际,我国黄河流域的文化和经济事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唐朝统一了中国之后,政治上也呈现了较为稳定的局面。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对汉语共同语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都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研究中古汉语的语音状况,首先就是要研究共同语语音的状况。唐宋之际的中古时期,是否有人们所说的共同语呢?是否存在一种共同语的标准音――正音呢?这种正音又是以什么地方的语音为依据呢?这些问题,过去在学术界中,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因此,在探讨中古音的语音系统之前,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先作一番探究,在这种探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论述中古音系本身。
过去某些学者在叙述中古汉语的语音时,主要以中古出现的韵书如《切韵》或《广韵》作为依据。我们认为,中古这些韵书的出现,有它们一定的时代背景,有它们的局限性。也就是说,这些韵书所表现的语音系统,并不能真正反映出中古汉语共同语语音的实际面貌。这主要是由于这些韵书并不是反映一时一地之音。在它们身上,包含有某些古音和方音的成分。既然如此,我们想要探究一个比较真切地反映中古时期汉语共同语语音的音韵系统,就不能专主这些韵书。
在介绍了中古时期汉语共同语语音的状况和研究资料之后,我们进而论述中古语音系统本身。在论述中,我们以中古韵书为重要依据,然后参合其他语音材料来说明中古音系的诸般问题。我们希望描绘出一个比较切合历史真实的中古音系统。当然,中古音所包容的历史年代长达七百年之久,在这七百年中间,语音不可能没有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中古音的描述,也不是列出一个声、韵、调系统便可完事。当然也不可能分为更细碎的历史段落,列出更多个反映不同时期语音的音韵系统。我们只能概括出一个更具代表性、更能反映中古音面貌及发展大势的语音系统。至于此一系统之中各种音素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我们只能在各个具体的问题中加以说明。我们所拟定的中古音系,大体上是代表唐宋之交(或者说是北宋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语音概貌。在此之前或之后的发展变化,就只能在各项说明中加以阐述了。
总之,我们期望着这种探索能够不断进行下去,深入下去,使汉语语音史的研究,能够创造出更多一点儿成绩。

中古音_中古音 -韵书介绍

东方语言学中古音 中古音 中古音-简介,中古音-语言环境

中古音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现存的最早的韵书,有三国时期李登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的《韵集》。但这两本书早已亡佚。唐代封演的《闻见记》说,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而《韵集》是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各为一篇。但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根据《颜氏家训・音辞》所说:自兹厥后,音韵蜂起,各有土风,递相非笑。由此可见,六朝后,是韵书的在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的韵书。

《切韵》音系


切韵

《切韵》是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本已佚。英国stein氏在敦煌得唐写本切韵凡三种,皆残缺不全,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切韵是由陆法言所作。《切韵》自序说:“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谐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脂鱼虞,共为一韵,先仙尤侯,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陆法言,又叫陆词。

唐时,孙缅等人因切韵注有差错,文复漏误,加以修订,称为〖唐韵〗,现已存残卷。到宋时,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陈彭年邱雍等人,奉诏重修,称为《大宋重修广韵》。一般认为,切韵代表了隋唐时期的音系,可以上推古音,下推今音。同它是中古文学语言的标准,唐宋以来,诗词的作者,以这个音系押韵。

根据序言,切韵未必是一时一地的实际语音,比如支与指,鱼与虞,当时的普通人已不能分别,陆法言是依照古音和方音,制定出来的,故而许多音韵家不把切韵当作隋朝的实际语音支研究。

广韵人体例以四声为纲,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卷,平声分上下卷。共26194字,分为206韵。其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每卷之内,把同韵的字收在一起,选第一个字为韵目。

1.东董送屋

2.冬 宋沃

3.锺肿用烛

4.江讲绛觉

5.以纸置

6.脂旨至

7.之止志

8.微尾未

61.凡范梵乏

每个韵目之下,韵母都相同,但声母不一定相同,又根据声调划出“小韵”,也就是同韵字,广韵共有3890个小韵。

广韵的韵母


广韵

广韵共有206韵。有的一韵是一个韵母,有的一韵包含几个韵母,故而清人通过系联,认为广韵的韵母共有311类。

广韵的规定了韵之间的互相通用和独用。如:

东,独用。

支,脂之同用。

到了宋淳佑十二年,平水人刘渊把206韵并成107韵,叫《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后人又减去一韵,为106韵,一般叫平水韵,或诗韵。

广韵的声母

广韵的声母是人们根据反切上字推求出来的,各人各有不同。如:清代陈澧为四十类,黄侃为四十一类,高本汉为四十七类,周祖谟为五十一类。

王力为三十五类:

邦滂并明(唇音)

端透定泥来(舌音)

知彻澄(舌音)

精清从心邪(齿音)

庄初崇山(齿音)

章昌船日书禅(齿音)

见溪群疑(牙音)

影喻晓匣(喉音)

广韵的声调

中古声调有四个,平上去入,实际调值已不可考,前人略有描述: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

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唐处忠和尚)

中古音_中古音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00103/118575.html

更多阅读

1760个甲骨文字检索表 甲骨文字诂林

鸟瞰甲骨学全景的工具书《甲骨文字释义》-中国青年网[转载]上古音、中古音查询系统【东方语言学网】。韩建周、牛海燕伉俪出于对甲骨文的热爱,在多年摭取、选拣、积累的大量甲骨文资料的基础上广搜众说,博采兼收,系统研究,精心编选,并不

中国历史上十大伟人生平简介 伟人生平事迹

在中国历史的滔滔长河中,他们是巍然耸立的山岳;在中国历史的沧桑禅变中,他们是坚如磐石的中流砥柱;在雄踞世界的东方文明中,他们是雄才伟略的辉煌巨星!他们终结,他们开辟,他们缔造,他们成就了华夏。一、黄帝(华夏始祖)黄帝 (公元前2697-前2599

声明:《东方语言学中古音 中古音 中古音-简介,中古音-语言环境》为网友夕阳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