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明外史》以报馆记者杨杏园与妓女梨云、女诗人李冬青的爱情故事为贯穿线索,背景宏阔,叙事从容、豪门、妓院、剧场、公寓、会馆、学校、高级饭店、俱乐部、庙宇、名胜、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上到总统、总理、下到妓女、戏子,穷尽名色人等。是一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风俗图,堪称经典之作,至今读来仍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春明外史_《春明外史》 -简介
《春明外史》《春明外史》本书是著名章回小说大师张恨水的早期代表作,曾名噪一时,人人传阅,洛阳纸贵。本书以白描的手法,写了杨杏园、梨云、李冬青等人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对底层社会小人物的举手投足、情趣追求描写得呼之欲出,又有“野史”之趣,耐人寻味。《春明外史》以报馆记者杨杏园与妓女梨云、女诗人李冬青的爱情故事为贯穿线索,背景宏阔,叙事从容、豪门、妓院、剧场、公寓、会馆、学校、高级饭店、俱乐部、庙宇、名胜、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上到总统、总理、下到妓女、戏子,穷尽名色人等。是一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风俗图,堪称经典之作,至今读来仍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小说情节是虚构的,可并非完全出于幻想,作为“野史”的小说更不是毫无根据的胡诌。有人把《春明外史》当作“鸳鸯蝴蝶”之流,其实这是误会,所谓杨杏园、梨云、李冬青等,不过是把许多故事穿在一起的一根线,没线就提不起这一串故事的珠子。所以,读《春明外史》时,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杨杏园与梨云、李冬青等人的恋爱经历上。
春明外史_《春明外史》 -作者简介
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岭头乡黄岭村人。生于江西广信小官吏家庭,肄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后历任《皖江报》
总编辑,《世界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京人报社社长,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1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24年4月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晚报・夜光》副刊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这部长达九十万言的作品在此后的五十七个月里,风靡北方城市,使张恨水一举成名。1926年,张恨水又发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但真正把张氏声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集于一体的长篇《啼笑因缘》。
1934年,张恨水到陕西和甘肃一行,目睹陕甘人非人类的艰苦生活,而大受震动,其后写作风格发生重大变化,士大夫作风渐渐减少,开始描写民间疾苦(如小说《燕归来》)。抗战爆发后,他将很大精力放在写作抗战小说中,其中受后人重视的是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魍魉世界》(原名《牛马走》)。抗战胜利后,他的一些作品致力于揭露国统区的黑暗统治,创作了《五子登科》等小说,但均未产生重大影响。
春明外史_《春明外史》 -内容详情
在创作方法上,这部作品本来要走《儒林外史》的路子,但父亲觉得以往这一类社会小说都有个共同的毛病,就是说完一事,又递入一事,缺乏骨干的情节。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通篇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因而显得结构松散,层次不鲜明,高潮也起不来。于是他煞费苦心地先安排了一个主角,又安排了几个陪客。书中主角杨杏园、梨云、李冬青的爱情故事,起的是穿针引线作用,为的是引出当时政治上、社会上种
《春明外史》由于父亲是新闻记者,他熟悉这方面的生活,也就把书中的主角派为新闻记者,因为职业的关系,引出的事自然顺理成章,毫不牵强附会。这样,说些社会现象,便可归到主角的故事上,同时,又可把主角的故事发展到社会上去,全书就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的写作方法,父亲曾向读者交过底:“把这法子说破,就是用作《红楼梦》的办法,来作《儒林外史》。”有关《春明外史》的这一创作技巧,王晓薇博士所著《分离与回归――谈张恨水的民族小说》一书。有人说,《春明外史》是父亲的成名作,也有人说是他的代表作,不管怎么说,父亲都认为这是他的“得意作”。所谓“得意”,是且不论作品的成功与否及别人评价如何,而是自己满意。可能因为这是父亲在北京问世的第一部作品,他花费了不少心血,故而“敝帚自珍”,也就是俗话说的:“孩子是自己的好”,他对《春明外史》是颇为珍爱的。父亲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向别人介绍说:“张恨水,就是写《春明外史》和《金粉世家》的。”而在私下,他则更加明显地露出这种“偏爱”之情。
至于评论界,凡是谈到有关父亲的事,或是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都少不得要提起这部书。《春明外史》在连载时,就引起过众多的评论,有的说好,有的说坏。说好的,称赞它是“婉而多讽”的“警世之作”;说坏的,则斥其为“礼拜六派的余毒,应该予以扫除”。自然,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父亲也从未深辩。他并且告诫过我们,不许为他的作品说话。父亲尚且如此,如今更毋庸我来置喙。总而言之,好也罢,坏也罢,《春明外史》受到广泛欢迎,不胫而走,却是事实。正因如此,方才受到了专家学者的注意。予笑语之曰:‘《春明外史》中之杨杏园,人谓即君自写照,果然。’恨水问:‘何所见而云果然为我自照?’予曰:‘我未见君前,脑海中想象之杨杏园,正与今所见之足下无异。’恨水遂执手大笑。此事印象极深,今匆匆将五十年矣。”此文写于1973年,今又廿有二年矣,铮洵先生当是90余高寿之老翁,因是署名,不知是哪位父执?再读此文,我亦不禁有“前尘回首”之慨了。左笑鸿叔在1983年重版的《春明外史》之代序《是野史》中有句云:“春明旧梦已模糊,今日惟存此一珠。”诚哉,斯言!
春明外史_《春明外史》 -赏析
《春明外史》近百万言,从1924年起在北京《世界晚报》副刊连载5年,1930年由上海世界书局结集出版。它是张恨水成为南北驰名的社会言情小说家的重要作品。它以才子佳人相悦相恋的“礼拜六派”惯用题材作为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连枝带叶地串连起旧京社会上自总统、经理、总长、大帅,下至学校、会馆、妓院的才子和风尘女子的诸色俱备的人物,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晚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单线串群珠的结构体制。主线和它所牵连的枝叶,一者倾于情,抒写着旧式才子的哀感缠绵的爱情心理;一者倾于理,借旧京名人的奇闻轶事,嘲讽着社会的堕落和荒唐。前者包含有作者这个皖中才子流寓京门的感伤的生活体验,后者则不少是作者作为报人所搜集到的社会新闻,因此有人主张把它作野史来读,认为熟悉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局内幕的人读它,是会产生“此中有人,呼之
《春明外史》欲出”的感慨的。
然而时隔半个多世纪的我们重读此书的时候,这种对号入座的对当时政局的抉微索隐的兴趣,已经非常隔膜了。我们还感兴趣的是它所展示的那个旧京世界,是作家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以及它半新半旧的艺术改良的文学形态。作品描写了皖中才子杨杏园旅居北京,对八大胡同的雏妓梨云一见动心。但是他的清贫,使他只有看着梨云和别的男子在汽车中谈笑风生的份儿。但是他的一份痴情,又使他在梨云病重的时候,日夜服待她,泪流满面地山盟海誓,三日天津之行后,想不到梨云已经香消玉殒,他就哀伤吐血,把自己一张相片伴她入土。其后他又结识大家庭庶出的零落女子李冬青,诗文相赠,柳下花前,杨杏园已说出“非冬青不娶”的约言了。但是冬青有先天暗疾,与婚姻无缘,就推荐另一少女史科莲和他交往。杏园却割不断和冬青和感情,对婚姻之事心灰意冷;史科莲觉得是自己妨害他们的好事,于是远远地离开北京了。杨杏园开始沉溺于佛学,病危时冬青赶到北京,他乙就像参祥的样子含笑圆寂了。
《春明外史》这里追求的才子佳人爱情已有了新的内涵,它发展了杨杏园、梨云之间那种风尘知己,怜香惜玉的感伤主义爱情观念,在一个漂泊才子和巨室庶出的零落女子之间早找某种“雅趣”爱情,并足以生理缺陷(而非社会缺陷)来显示和制造其人格上的纯洁。也就是说,它的爱情观是在浓郁的感伤主义气氛中,出乎俗而入乎雅了。以长篇书信的插入和中断为四段,作出较为细致婉曲心灵对话的处理,这也可以看为作者对旧派章回体叙事方式的改良。如果用过去评点派的术语来表达,这也可以称为“横云断出法”。由爱情部分转到社会相部分,作者采用晚清以来章回小说断续承接的方法。方先生见杨杏园难以从命,想把撮合之事暂时搁置,和他一同到馆子用餐。杨杏园听到隔壁雅座有男女说笑,从板缝中窥见是有一面之交的官僚甄大觉,说话声音略高一些,甄大觉即引女伶餐霞仙子过来寒喧。 其后就按下杨杏园这一头,专门写官僚捧女伶的一幕了。
这是一幕官僚捧女伶引起婚变的滑稽剧。甄大觉花重金为餐霞仙子置行头和登广告,并获得在京的姨太太“开放主义”的容忍,与她同行共宿。餐霞仙子有求于他,对他百般奉承,一且唱戏走红,就反唇相讥,不能当他的“姨太太的姨太太”了。他为了获得女伶的欢心,同意和她结婚,立即与姨太大离婚,当餐霞说出“我和你站在一起,人家还以为我是你的女儿”时,他又立即到理发馆剃去蓄了多时的胡子,还用上了美国撮脸药粉,想使自己“年轻十岁”。岂料餐霞并不赏脸,嘲笑他们间“有什么感情?不过你花了几个钱,赁我去取乐罢了。”他懊丧之余,从天津接回姨太太。但是姨太太也冷嘲热讽“你不要我吗?人家也不要你哩!”一旦发现他为了扫餐霞的面子,又去捧别的戏子时,就撇下两个女儿出走了。
餐霞和甄大觉的关系早已破裂,其余波又导致甄大觉家庭的破裂,焚琴的这一幕应该是余波的余波了。叙事者还有这份闲情闲笔,借胡琴、月琴这种牵系旧情的意象,淋漓尽致地宣泄当事人的一口闷气和恶气,而且把这口恶气和闷气宣泄到有点变态了。这属于借某种意象作为缘由的“后叙事”谋略。无论夸大细节,借戏做戏,还是意象性后叙事,都是我国传统小说中并不太陌生的叙事谋略,一经作者着意点化,便散发出对某些社会相的浓烈的讽刺意味了
春明外史_《春明外史》 -由来
《春明外史》,是张恨水在北京创作,并在北京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首部百万言长篇巨构。写这部小说时,他只有29岁。小说从1924年4月12日开始,在北京《世界晚报》副刊《夜光》上连载,直至1929年1月24日全部载完,长达五年之久,其间凡57个月。这部作品,从第一天见报起,就引起了北京各阶层不少读者的注意。连载不久,反响更加热烈,有些读者为了先睹为快,居然每天下午到报馆门口排队等报,而且是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风雨无阻,天天如是!
《春明外史》《春明外史》,自然也成了《世界晚报》的一张“王牌”。当《春明外史》写到第十三回时,曾由北京《世界日报》出单行本,发行不久,即告罄尽,接连数版,亦是如此。1927年11月,该报又将一、二集合并出版,很快也销售一空。1930年,上海世界书局将全书出版,上下共2函12册。发行前,出版者在上海《申报》、《新闻报》两大报上刊出巨幅广告,并将全书的八十六回目全文,用大字刊载,先声夺人,这在上海是罕见的,轰动了上海滩。书发行后,一版再版,都是很快销售一空。北京的作者打入上海滩,被各报约写小说,张恨水是“始作俑者”,而“张恨水”也就随着《春明外史》,成为南北皆知的人物了。
《春明外史》百万言,人物多至500余,它所涉及的社会面非常广,可谓包罗万象:议会、豪门、剧场、妓院、公寓、会馆、学校、庙宇、名胜、通衢、胡同、大杂院、小住户、贫民窟、俱乐部、高级饭店……其人物自然涉及各个层面,以至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在众多的人物中有总统、军阀、总理、总长、政客、流氓、遗老、遗少、文人、记者、演员、学生、妓女、议员、僧侣、作家以至拉车的、要饭的……这些人物,各有各的口吻,各有各的相貌,惟妙惟肖,传神阿堵。“春明”,原是唐朝都城长安城东面三门中的一门,后来则作为都城的别号,因而《春明外史》描写的就是20年代北京的事。当时,北京正是北洋政府的国都,所谓的“首善之区”,实则乌烟瘴气,昏天黑地。军阀官僚豪绅沆瀣一气,贿选总统,鬻官卖爵,贪污舞弊,酒肉征食,声色犬马。在“歌舞升平”的箫鼓乐声中,充斥着他们抢夺地盘、发动内战的枪炮声,也充满了百姓痛苦的呻吟。饿殍的血,灾民的泪,滴滴点点淌进了他们高举的酒杯。而北洋政府对新闻实行严格的管制,看到哪家报纸对他们稍露不满,就会下令停办,记者本人也会遭来杀身之祸。父亲有感于此,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就用了小说的形式进行揭露,大举挞伐,可说是“新闻外的新闻”。这就是张恨水创作《春明外史》的由来。
春明外史_《春明外史》 -后感
成语有'杏雨梨云',杏花如雨,梨花似云,形容春天的美丽。在这如雨似云的漫天花瓣中,仿佛身处仙境.读,一份哀愁流淌于心间。主人公杨杏园,一位客居北京的江南才子,似乎看透世情。在报社作编辑为生。自他那里,将北京当时的社会情况一一铺陈,各色人物栩栩如生。上至总统,总理,下至平民,平民陋室,高级饭店,影院戏场,甚至青楼妓馆,三教九流,无一不包。好比一副宏大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作者张恨水,20世纪中国最高产的作家之一,一生砌字两千余万。实在罕见,.由于时代的不同,作者的文字现在看来似乎有点生涩,但小说注重情节,瑕不掩瑜,倒也没什么了。
主人公叫杏园,和'杏雨'颇为相近。既有杏雨,岂无梨云。梨云,梨花似云,作女子的名儿,是再好也不过了。小说里,梨云十五六岁,雪肤花貌,聪慧玲珑,人如其名,确实是像梨花云似的动人.只可惜,可惜出身柳巷花街,这一辈子。也就毁在了这个出身上。里梨云算不上真正的主角,杨杏园初次到松竹班,与她算是一见钟情,而后杏园受朋友劝诫,决心与梨云交,"风月场上的人,与她们玩玩也罢,千万不可动真情,"梨云几天不见他来,心里自哀。不会写字的她写了一封别字连篇的书信送去,这番痴行倒底打动了杏园,彼此重修旧好......梨云身世凄惨,遇到钟情于她的杏园,也是天可怜见.小说中二人的情节不多,但每回看到都怀着一种极欣喜的心情.他们明明情已深深,却偏偏举止平淡,那种迫切的感觉,牵动着心底的喜悦,十分醉人.梨云虽然身陷风尘,但仍是那般纯真,难怪杏园自己思量:"我道妓女都是些下贱不堪的人儿,今天看来,也不尽然.那梨云就看着可爱."一块美玉沉在淤泥之中,怎么能不让人怜惜.
再后来,梨云毕竟是身处风尘,女子到此,不遇倒罢。此时遇着自己的幸福,身不由己之下,活着就格外凄惨。二人有了不小的误会,梨云心里难过,也不明说,只晓得背过去流泪。杨杏园一度没有再见她,梨云心病渐渐深重.遇着风寒,就一病不起。加上一直以来心里的疙瘩,自己不愿好,再灵的药也好不了了。杏园得知她病重,急忙来看她。果然他一来,梨云病就好很多,只是梨云心里的悲苦,大概也只有她一人尝得了。自己已经沦落至此,纵使自己病好了。,却又免不了今后的痛苦,不如死了解脱,许待来世生个好人家,再与他作夫妻罢。古时用结带表示相爱,梨云与他换了罗带,又是代表什么呢?可怜梨云一腔痴意,檀郎不知。杨杏园去了天津一趟。再回来时,已是阴阳两隔了,玄冰刻悔风吟恨。他的恸哭,可是代表了,那一段脉脉深情.梨云曾经枕过的枕头尚有余香,床边的寒梅尚在怒放,奈何斯人已逝。遥看春花朔雪中,杏园院子里那棵梨树,去年梨花如云时,与梨云尚是初识,如今雪压枝头,梨云已去,这树受不了寒,也不会第二次开花了。
春明外史_《春明外史》 -艺术特色
《春明外史》《春明外史》艺术上的特色,前文说过,父亲酷爱词章,而且也下过苦功夫。他认为以前的章回小说对于回目却都不太考究,而回目又是这一章书的“书胆”,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所以他煞费苦心地推敲,始创了“九字回目”,而且还定了几个原则:一、回目文字一定要切合本回的高潮;二、词藻要华丽典雅;三、所取字句和典故,一定是要浑成的,如以“夕阳无限好”,对“高处不胜寒”之类;四、回目成上下联,均为九字,求得一律;五、音调铿锵,平仄对仗,上联是仄声,下联必须以平声落韵……父亲这样做,无异是自找苦吃,有时为了一副回目,往往要推敲两三个小时。
虽然辛苦,但九字回目一出,立即得到不少读者的击节赞赏,尤其是深喜词章之人,不仅吟诵研究,且私淑者大有人在。当时就有一名叫郭竹君的读者,把《春明外史》的所有回目,全部用原韵和唱,投到《世界晚报》。那时《夜光》主编已是左笑鸿叔,他全文刊出。和诗步韵本是文人常见之事,但“和回目”,还属破题第一遭,引起不少读者的兴趣。
一位金寄水先生,他是多尔衮13世孙,世居北京,是父亲晚年的忘年交。金先生第一次到家做客,酒酣耳热之际,曾当着父亲的面,把《春明外史》的回目从第一回“月底宵光残梨凉客梦,天涯寒食芳草怨归魂”,到第八十六回“旧巷吊英灵不堪回首,寒林埋客恨何处招魂”全部背诵一遍,并且说,父亲主要著作的回目他都能背诵。这使我大为惊奇。寄水先生还说,父亲的九字回目一出,模仿者不少,后来他和许多朋友写小说均用九字回目,就是父亲的“私淑弟子”了。
《春明外史》中穿插了不少诗词,这些诗词在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及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本书一大艺术特色。此外,小说中还有二十多副对联、两篇祭文、一篇残赋、一篇劝进表,以及十几封文言尺牍。这些四六文大都出自杨杏园之手,虽然是文言,但与人物、环境、情节有着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读起来清丽感人,把气氛情绪烘托得十分浓重。说起诗词,还有几个小插曲。一次,父亲和成舍我先生到城南游艺园一游。当时,晚风习习,蛙声阵阵,星月朗朗,他们踏月散步,不禁诗兴大发,况且都是诗才敏捷的人,就在月下口占联起句来。事后父亲觉得所联之句颇合书中需要,便把它们移到《春明外史》中,这就是第八回“佛国谢知音寄诗当药,瓜棚迟晚唱咏月书怀”中的杨杏园、舒九成的联句。
春明外史_《春明外史》 -风波
《春明外史》《春明外史》连载时,还引起过一场“风波”,几乎使父亲下不了场。起因是书中被卖身青楼的清倌人梨云,虽和杨杏园相恋,而杨又无力为其赎身,最后因身世悲惨,一病垂危,奄奄待毙。读者早就对这位身陷地狱、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深怀同情,现在看到她将要妙龄天折,都不干了,纷纷写信到报馆,要父亲“笔下超生”,不许梨云死去,有的甚至写信骂父亲“狠心残忍”。
但是回目上已明明写出:“满面啼痕拥衾依绣榻,载途风雪收骨葬荒邱”,梨云是必死无疑了,况且这也是为了通过这个人物,来诅詈抗议那个黑暗的社会。父亲也是无计奈何了,只有在报上发表通信,说明深谢读者好意,但又不得不尔,请读者理解。当时,许多人将之称为“为梨云请命”。
春明外史_《春明外史》 -意义
《春明外史》全面真实地描写了北京各个方面的生活。张恨水父亲虽寄居北京数年,但对一切都总葆有新鲜感,尤其是对那些老北京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事,更加敏感新奇,可以说,《春明外史》以杨杏园的故事为轴心,向我们展开了一幅20年代的北京风俗图,读者既可作为民俗资料来看,也可作为民国初年的野史去读。世居北京,出身天潢贵胄的金寄水先生,对北京历史的沿革、掌故都素有研究,他说:“恨老不是北京人,反而比我们看北京看得清看得准,对北京语言,也比我们敏锐,所以要想知道旧时的北京,就看《春明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