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本科师弟报考东北大学,打电话问我计算机专业哪些导师水平比较高。对于我们这些外校考过来的学生来说,选择导师真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也非常有难度的事情。导师的水平和带学生的态度,对两年硕士学习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跟了一个好导师,不但能够得到高水平的指导,在毕业找工作或者出国深造时还能得到导师的帮助。相反,有些不负责任或者水平太差的导师,别说指导了,连给学生安排个座位配个电脑都做不到。东大的本校生经过了四年的学习,对专业内的老师都很了解了,甚至有些很早就已经在某个老师手下开始做项目。可是对我们这些外校生来说,只能通过学院主页上少得可怜的信息中猜测每个导师的情况。自从开始读研以后,我对整个东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情况渐渐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写下这个帖子,除了回答我师弟的问题,也希望对以后从外校报考东北大学计算机同学们在选择导师时有所帮助。
从信息学院的主页上可以查到,计算机系目前有四个研究所,分别是(1)计算机软件系统及应用研究所,(2)计算机系统研究所,(3)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4)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其中(1)里面的导师基本都是东软的,因此选择这些导师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会去东软做项目。这种状况有利有弊。利是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就积累一定的项目经验,而且毕业时如果想进东软工作应该是水到渠成。弊是这些导师都很忙对学生的指导比较少,学生基本就相当于一个省钱的劳动力。
其余三个研究所都是东大校内的老师。很多外校考过来的学生在选择这些老师时,由于对老师本人和研究方向都不了解,唯一能参考的就是老师的职称,也就是尽量选择那些教授,而非副教授。这种方法还是比较可行的。当然,这也不绝对。有很多年轻的副教授,能力水平很强,只是由于年龄的关系暂时还没有评上教授。相反,有些教授,本身水平未必很高,或者水平很高但是年纪大了责任心下降。如果想做出准确的判断,就只有对导师本人的科研学术成就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行。
下面首先推荐几个大家公认的牛导师:
于戈教授。研究方向,数据库。985计算机首席教授。
王国仁教授。研究方向,数据库。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
王兴伟教授。研究方向,网络。杰出青年基金。
张斌教授。研究方向,服务计算。院长。
王义教授。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千人计划学者。
朱静波教授。研究方向,自然语言处理。
不过这些导师是不太容易收外校来的学生的,因为东大本校的保研生很早就把这些导师的名额占满了。我选导师的时候,曾经联系过上述其中一位(名字就不说了),就因为没有名额被客气地回绝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我也知道有外校来的同学跟了上述导师,我估计这位同学必有过人之处。
那么,如果没有机会选择以上这些公认的牛导师,那么在选择其他导师时,究竟该如何判断一个导师的水平呢?
下面我就介绍一些可以参考的指标:
首先是导师承担的项目情况。
一般来讲,承担项目数目比较多,经费比较多的导师是可以优先考虑的。有了项目,研究生的学习才有了课题,有了经费,研究生的学习才有了物质基础(实验设备,电脑等)。一般来讲,项目比较多的老师,科研水平自然也比较高,否则也没有办法申请到项目。项目分为两种,一种叫纵向项目,即国家投入的项目,比如 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等。这类项目研究的性质比较强,所做的工作比较前沿。另一种是横向项目,即公司出钱做的项目。这类项目通常比较实用,有点类似于小的IT公司里做的事情。很难说哪种类型的项目好,但是,无论哪种项目,都需要老师有相当的水平和能力才能申请到。此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只有项目的其负责人才有意义的,而参与人的分量就大打折扣了。因为很多项目在申请时,需要组建一个团体,凑够一定人数,所以许多项目里挂名的老师作为参与人是什么也不做,也分不到多少钱的。因此,如果你看到有某个导师,参与了许多项目,而没有作为负责人主持过项目,那意义就不大了。当然,另一个问题是如何知道一个老师的项目情况呢?这个比较难统计。很多老师都会把自己的项目情况列在学院主页导师查询的相应链接里。如果没有列上的,就只能自己去打听了。
其次是导师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情况。
注意这里我说的是“高水平论文”,而不是“论文”。以前我把发表论文看到很神秘,现在才知道,发论文其实不难,真正难得是发表高水平论文。我实验室的师兄说,发表一篇顶级学术会议的论文比发表一百篇国内普通期刊的论文还有分量。可是,对于还没进实验室的菜鸟来说,怎么才能识别一个老师发表的论文的质量呢。最近我刚刚学到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首先一个判断标准是“总引用次数”,即一个老师发表过得每篇论文被其它论文引用的次数之和。道理很简单,只有论文的水平高,有价值,才会被别的论文反复引用。另一个判断标准复杂一些,叫“H-index”,具体的定义大家可以上网查。据说这个标准比总引用次数更能准确反映一个人的科研水平,至于为什么,我也不太清楚。
下面是我总结的计算机专业“总引用次数”高于50或“H-index”高于5的老师(按总引用次数排名)。前面的数字为“H-index”,后面的数字为“总引用次数”:
1.王义 35 5744
2.于戈 16 947
3.王国仁 15 902
4.王兴伟 11 425
5.朱靖波 8 407
6.张斌 11 370
7.杨晓春 8 339
8.关楠 9 248
9.申德荣 5 105
10.赵海 5 98
11.袁野 6 95
12.王大玲 5 89
13.鲍玉斌 5 64
14.马宗民 3 61
15.毕远国 3 55
前6位就是上面推荐的公认比较牛的导师。
其中排在首位的王义教授,总引用次数达到了五千多次,比所有其他上榜老师的总和还多,实在是很夸张。这是因为王义教授是从欧洲高水平大学回来的。
于戈教授,王国仁教授,王兴伟教授,张斌教授这几位都是东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中流砥柱,除了科研上的成就以外,也都担任学校和学院的要职。
排在第5的朱静波教授的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理解,科研实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最近还发在人工智能领域一个特别牛的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
排在第7的杨晓春教授的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据说非常有实力,发表过SIGMOD,VLDB等许多高水平论文。
第8位关楠是80后,是王义教授培养出来的学生,发表过许多嵌入式系统方面的高水平论文,还曾经得过顶级会议的最佳论文奖。申德荣教授的研究方向是数据库,她的研究组还完成了许多重要的项目,比如辽宁省的成人高考自动阅卷系统等等。
赵海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嵌入式系统,领衔一个嵌入式工程中心,在科研和实践两方面都颇有建树。
袁野副教授是80后,是王国仁教授培养出来的学生,发表过许多数据库方面的高水平论文。王大玲教授和鲍玉斌教授都是于戈教授的合作者,研究方向为数据库,都是论文项目两手硬的优秀老师。
马宗民教授是从国外高水平院校回来的高水平研究者,不但发表过许多高水平论文,还有多部英文专著。毕远国副教授是80后,是赵海教授培养出来的学生,曾经在加拿大留学,发表过许多高水平论文。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物联网工程研究所的邓庆绪教授,他原本也是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后来去了新成立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当所长,他的两项指标分别为7和157。
最后,选择导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老师本身的品行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就是老师在学生中的口碑。
有些导师,对学生异常苛刻,动辄辱骂学生。在这样的导师手下学习工作,即使做再有意思的项目,也会让人很痛苦。而且,我觉得作为一个研究生,本来就更多应该靠自学,因此一个导师在品行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比在知识方面的教育更重要。不过,对一个导师品行的判断,比对项目和论文水平的判断要难得多。只有通过和导师本人或者其实验室同学的接触,才能慢慢体会到。
这就是我对东北大学计算机专业优秀硕士生导师情况的一点总结。当然,我上面没有提到的老师中,有许多也是非常优秀的。而且,根据个人对职业前途规划的不同,并不是只有那些最“牛”的导师才最适合自己。总之,如果想在选择导师时更加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还需要同学们自己和导师多多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