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而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该书读来意境深邃,耐人寻味。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的范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内容简介:

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瓦尔登湖》记述了作者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

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一)

一边读《瓦尔登湖》,会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梭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眸子,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不禁会好奇,生命中怎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瓦尔登湖读后感 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

梭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对这寂寞乐在其中。梭罗曾说:“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 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然地等待了一个世纪,依然不倦怠的孤独的不紧不慢的对每一个读者叙说着一个男人在湖畔寂寞的光阴。

梭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生机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落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他就这样“活过每一个季节;呼吸空气,喝水,品尝水果,让自己感受它们对你的影响”。《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木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中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梭罗的一生是智慧的。隐逸的生活中,梭罗总沉心思索。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梭罗并不排斥,只是批评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去城里消磨时光。”但是,梭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简朴。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他多余的东西摒弃,全然不顾同时代人如何对我们指手画脚。 《瓦尔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人们应该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社会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梭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中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如何寻觅内心的平和与从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乐,如何从杂乱的人际网中脱身,重新审视自己,也许从《瓦尔登湖》中,你会得到启发。

瓦尔登湖已不单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谛,追寻简单的人们梦中,都有不一样的“瓦尔登”。正如梭罗所说:“一本真正的好书教给我的远不止只是阅读它。我必须很快将它放在一边,然后按照它来生活。我始于阅读,终于行动”。相信我们都会到达梦中的瓦尔登。

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二)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三)

当夜幕笼罩大地,远处灯光依稀,闪烁在建筑工地,我的心灵也随之渐渐超凡脱俗于喧嚣的世俗,回归于一片沉寂。无论白天的事物多么纷繁难解,它们都会沉积,铺在瓦尔登湖之底。每个人心底都可以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瓦尔登湖》带给我的是这种心境,一种自然和返璞归真的思考方式,以及将实物升入精神的思想境界。《瓦尔登湖》不是小说,没有故事情节,有的是自然的事实和深沉的思考,但它值得细细思读,理解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凝结了作者的感悟与思想,描摹出生活的本味模样。

《瓦尔登湖》记述了梭罗在他两年中的湖边隐居生活。他描绘了大自然的新奇与美好,延伸了无限的感慨与思考。他将两年的观察与思考合成一年来写。自然的规律是恒久不变的。梭罗是一个自由的人,他拥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最重要的是,他乐于探索未知世界——这个世界还包括他的内心。他鼓励人们纯洁与简单,勇于按照人们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尔登湖的寂静给了作者思考的空间,使作者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无聊的应酬和社交活动等。他在湖边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实并未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准确地说,梭罗所厌恶的是毫无真诚与热情的社交活动,而且它们常常与豪奢联系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

立在清澈的碧蓝色湖水旁,那幢他亲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凭直觉和自己的意愿,来到这里进行他的生活实验。整整三百页的纸张,都透露出对“我”这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固定的习惯。作者在湖边隐居的确——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生活的实验。并且带领读者同他一道,在情节的发展之中,获得无法言喻的启迪。

限于人生阅历和学识的浅薄,我不敢说这十几万字我都能读透,更何况它囊括了太多的内容。然而无论如何,每个人结论都会是相同的,只不过理解的程度深浅不一而已。的确,这本书很难读,凡是浮躁的心情都不得不抛弃这本书。另一方面,唯有沉静的人在沉静的时空中方可与这高尚的思想共鸣。一旦沉静的心读进来了这本书,必获益匪浅。

我们所阅读的,并非是褒贬“仁义道德”之流,而是真理。书中描写的全部是真实的大自然,与城市中灯红酒绿的嘈杂迥异,湖边的鸟兽虫鱼鸣叫的喧嚣更接近于自然的真理。更广义地来讲,作者竭力强调的心灵和精神上的宁静和探索,并非简单的远离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林。这显然不符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尔登湖是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作者以及每个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变仅存在山林中的,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尔登湖边始终是一位占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样能够凭自己的意愿,到内心的海洋中探索。

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可惜地感觉到,城市离真理太远了。城市在人们的意识中建造起来,早已被人类狭隘的观念充满了。作者逃离都市,隐居湖畔;同样他也逃离固定的思维模式,隐居到自由、孤独的思想中去。作者因为贞洁,以至于他都感到自己永远不能拥有绝对纯洁了;来不及为自己的兽性哀悼,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人类更高的天性去生活。

他不去追名逐利,又困惑于我们顽固的思维方式。有时你感到他在颠倒是非,其实每次都有一个思维敏捷的人紧跟他的思想,跃过腐朽思想的栅栏,体悟到其中真正的含义。因此,贫穷可以是富有,劳动可以是苦役,虚度光阴、野蛮可以是高尚,聪明可以是愚蠢,购买可以不花费任何钱财,最终复杂也可以是简单。要想做到这一切,就得回归到最基本的精神实质。

水的简单赋予了它最丰富的内涵。就好像科学家合成出的物质,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简单一样,《瓦尔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巅峰。

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四)

现在人越来越让人想不通了:工资待遇越来越高了,房子车子越来越好了,穿着打扮越来越美了,健康指数却越来越低了!幸福感越来越少了…….

我要的幸福飞到哪里去了?这个我们一直求索的问题,在今年演绎的尤为激烈。先是年里年外央视科教频道毕淑敏老师带大家《解读幸福密码》。接着范伟将一家兄弟姐妹的幸福赛在国人面前,《老大的幸福》接连创纪录的横扫各大卫视。而今年辽宁的高考又将这一热点推向高潮。寻常巷口,茶余饭后,大家议论的何为幸福;床头榻上,人们扪心自问:我幸福吗?

这个时候,读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或许我们就明白了许多。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题词道:"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像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

在另一篇日记中,他说:“我必须承认,若问我对于社会我有了什么作为,对于人类我已致送了什么佳音,我实在寒酸得很。无疑我的寒酸不是没有原因的,我的无所建树也并非没有理由的。我就在想望着把我的生命的财富献给人们,真正地给他们最珍贵的礼物。我要在贝壳中培养出珍珠来,为他们酿制生命之蜜,我要阳光转射到公共福利上来。要没有财富要隐藏。我没有私人的东西。我的特异功能就是要为公众服务。”

读着《瓦尔登湖》,我就来到梦中的瓦尔登湖旁,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纤尘不染。 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徐迟语)时阅读。我想,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所以我穿着草鞋,不停地在寻找。让鞋沾一点湖水的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让灵魂接近湖水,与它融为一体。这已不是时尚,而是必需。梭罗说,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祈求神灵,一定是虔诚地拜祭。

有时仿佛来到了桃花源,行走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土地上,触摸“良田美池桑竹”,和着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趟过这里的小桥流水,来到碧水蓝天、鸟语花香、袅袅炊烟的胜境,只觉腿脚无力,不想挪移。

有时徜徉在“冲虚”中,御风而行。没有负重,周围清凌凌的,一根根筋脉都暴露在风里。拙朴的线条和稚嫩的花纹上有我本真的原形。我成了田野的一簇芦苇,安静而不张扬,平常而不虚伪。我想,列子是不是就这样挥动衣袂,飘飘前行?

但是,梭罗不是陶潜,也不是列子,大多数读者喜欢把这些人归为一类,其实没有真正的理解梭罗。梭罗从来就不逃避!

梭罗告诉我们要走在殷实的土地上。他努力指引人们自力更生,它敦促人们活出真我、勇敢地发现并实现自己的信仰。只有读懂了这些,我们才不罔读,才叫善读。

走在殷实的土地上, 我们的脚从来都不怕弄湿,湿了反倒增强它的耐力;也从来不脏,不怕破旧,拍拍上面的尘土,就还会洁净如初;不用打磨和精心呵护,只需亲近土地,那是粗糙的可爱的原始生灵,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的痕迹。

于是我坚信了:人生最大的幸福并不是拥有巨大的财富,重要的是心灵的充实和自由。汲汲于名利和物质享乐的人反而会常常感到疲倦、无聊和空虚。

于是我明白了《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幸福的解释。“幸福是指生活状况称心如意,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感觉快乐;一个家庭的美满。”原来幸福从来就是简单的,她没有躲藏,没有飘忽。她也无需打造,无需刻意,只要感觉回到最初的简单,就是幸福。所以怀有赤子之心的人们往往是最幸福的。

我忽然间理解的在承天寺夜游的东坡,何以唱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顿悟喜悦;理解了为何痛苦之下的贝多芬依然能谱出《欢乐交响曲》;理解了沈从文为什么有那有如水一般的博大胸襟;理解了张兆和何以98岁高龄仍浑身洋溢着青春。

幸福,是扑面而来的清风,会随时抚摸你的脸;幸福是小女孩手中的棒棒糖,虽然简单但融入的味道永远是甜蜜;幸福不是风雨过后的彩虹,停留的只是一瞬间的美。幸福只需要一双翅膀!一双能够接近阳光的翅膀就够了。

炎炎烈日,手捧《瓦尔登湖》,一股清凉溢满全身,心清气爽。感谢《瓦尔登湖》,它让在城市里面喧嚣的我们找到一片干净的、安静的、清净的地方。更让我们明白生活从来就没亏待我们,幸福一直在我们身边。

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五)

近来拜读了梭罗的名作《瓦尔登湖》,虽然是一本散文集,却蕴藏着金矿,颇富人生哲理,读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很简单:1845年3月,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才回到康科德城。

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却在书中透露着一种恬淡的生活气息,一种超脱世俗的人生状态,不禁让人想起王国维的一段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梭罗虽不是诗人,却有着诗人的气质和心境,读着他的《瓦尔登湖》,清新的文字犹如拂过湖面的清风,清爽怡人,令人身心俱获澄澈,颇有出世之心,居住于瓦尔登湖畔,可仰观宇宙之大,以通古今之奥;可俯察人生之妙,以明得失;亦可冷观世态炎凉,以避尘嚣。瓦尔登湖,因梭罗的到来更显得宁静,梭罗的生活因瓦尔登湖的滋润而更显得澄明如水。

梭罗的生活,是简单而朴素的,这是一种回归,一种向自然的回归。他幽居于瓦尔登湖,断绝与尘世的人事纷扰,靠着一把斧子建造了自己的小木屋,他终于有了容身于这广阔天地中的一席之地,毕竟这不是在中国那个久远的年代,有时竟连一个知识分子的容膝之地也没有,这是在民主的美国,一百多年前的美国,他本可以过着很安适的生活,而他却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那深深的澄澈,或许,这便是他的生命追求——一种澄澈的生命境界。在有了小木屋之后,他开始了简单的生活,从事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自给自足,为最基本的生活提供一些食物,这种接近于原始的生活方式,通过瓦尔登湖四周的森林与外界的经济交换隔得很开很开,而这正是梭罗所乐意看到的。

没有红尘的纷扰,没有人事的纠葛,只有碧波如洗的瓦尔登湖相依相伴,简直就是美国版的世外桃源。设若是陶渊明还活着,我想,他应该会很愿意端着酒杯,隔篱呼取,与梭罗尽饮。一年之中花六个星期来劳动,把剩下的时间都拿来阅读写作,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生活啊!试看今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00103/119242.html

更多阅读

维瓦尔第《四季》里的“秋” 维瓦尔第 四季 冬

点击此处下载春夏秋冬全部曲目,所有曲目均为本人采用德国进口原装进口CD转换为MP3格式。秋天是一个如诗如梦的季节,我爱秋天,更爱秋天的田野。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来到广阔的田野,欣赏美丽的田园秋色。秋天的田野景色多么美丽,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

《李尔王》读后感 201302 我曾经听过一个和《李尔王》有几分相像的童话,其中的国王也有两个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一个直率的小女儿。当小女儿拒绝奉承父亲而被驱逐时,从她脸颊上流下的眼泪变为了晶莹剔透的钻石。最后国王意识到自己的

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 g大调协奏曲 维瓦尔第

维瓦尔第(1678-1741年)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作曲家片名:四把名琴与《四季》编号:Philips 422 065-2小提琴:阿卡多乐队:拿波里合奏团据菲尔.G.古尔丁著的《古典作曲家排行榜---50位伟大作曲家和他们的1000部作品》中记载,在巴洛克时期(16

声明:《瓦尔登湖读后感 暑假《瓦尔登湖》读后感》为网友帅炸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