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海峡,又名雷州海峡、雷琼海峡,是海南岛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之间所夹的水道,海峡全部位于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周高中低,为―东北―西南向狭长矩形盆地,中央水深80~100米,东、西两口地势平坦,水深较浅。海峡区海流较强,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海流自西向东流动,流速大,其他季节均由东向西流动,流速小。海峡是东南沿海进入北部湾的海上要塞,因海南岛的别称琼州岛而得名,为中国三大海峡之一。琼州海峡东西长约80千米,南北平均宽为29.5公里,最宽处直线距离为33.5公里,最窄处直线距离仅18公里左右。
琼州海峡隧道_琼州海峡 -概况
琼州海峡琼州海峡和渤海属于中国的内海。政治上的内海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西接北部湾,东连南海北部,呈东西向延伸,长约80公里,宽20~40公里,最窄处18公里,面积0.24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114米。
海峡全部位于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周高中低,为―北东―南西向狭长矩形盆地,中央水深80~100米,东、西两口地势平坦,水深较浅。海峡区海流较强,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海流自西向东流动,流速大,其他季节均由东向西流动,流速小。海峡是东南沿海进入北部湾的海上要冲。
在中国华南地区,海南岛与大陆上广东省的雷州半岛遥遥相望。它因海南岛又名琼州岛而得名。它是我国的三大海峡之一。琼州海峡最宽处直线距离为33.5公里。
琼州海峡南岸南渡江三角洲凸出于海峡中,其突出点成为海峡南岸东端的岬角,后海至天尾间的礁石群便成为南岸西端的岬角。北岸西端的突出点为灯楼角,东端的突出点为排尾角。琼州海峡与渤海海峡、台湾海峡比较,有四点相异之处:地理纬度低;是岛屿与半岛之间的水道;海峡海底地形是一个潮流深槽;海峡中没有岛屿。琼州海峡连通北部湾和珠江口外海域,是海南省和广东省的自然分界。
从地质学上讲,琼州海峡位于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断陷的中部,而断陷指的是受地壳断裂带造成的地块下陷。根据最新研究,从晚第三纪(距今2500万年前―250万年前)开始,由于地壳断裂和地块差异性运动,导致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地块断裂下沉,形成地堑式凹陷。冰后期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了凹陷潮流的反复冲刷,波浪和河流的长期塑造,最终形成今日的琼州海峡。而6000多年来,海面上升到与目前相当位置后,地壳运动的升降趋势小。
琼州海峡两岸的海岸曲折,呈锯齿状,岬角和海湾犬牙交错,而它的海底基本上是个潮流通道,其大体组成为一个中央潮流深槽及东西两端两个潮流三角洲。深槽是潮流强烈冲刷的地方,槽内地形起伏不定,深槽主槽轴水深大于80米。在深槽形成的深水盆地中,却还断断续续地分布着椭圆形的隆起地形,它是由潮流冲蚀而成的。
琼州海峡东口,在水深30米以内发育着一个潮流三角洲。其间浅滩和水道相间分布。它们从海峡东口向东大致呈扇状辐射排列。
在海峡西口,水深20米以内也发育着一个潮流三角洲,其间长条形的浅槽和水下浅滩相间分布,它们自海峡西口向西北方向呈辐射状排列。
琼州海峡隧道_琼州海峡 -地理归属
琼州海峡琼州海峡属于我国的南海,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西接北部湾,东连南海北部,呈东西向延伸,长约80公里,宽20~40公里,最窄处18公里,面积0.24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114米。
海峡全部位于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周高中低,为―北东―南西向狭长矩形盆地,中央水深80~100米,东、西两口地势平坦,水深较浅。海峡区海流较强,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海流自西向东流动,流速大,其他季节均由东向西流动,流速小。海峡是东南沿海进入北部湾的海上要冲。
在中国华南地区,海南岛与大陆上广东省的雷州半岛遥遥相望。它因海南岛又名琼州岛而得名。它是我国的三大海峡之一。琼州海峡最宽处直线距离为33.5公里。
琼州海峡南岸南渡江三角洲凸出于海峡中,其突出点成为海峡南岸东端的岬角,后海至天尾间的礁石群便成为南岸西端的岬角。北岸西端的突出点为灯楼角,东端的突出点为排尾角。琼州海峡与渤海海峡、台湾海峡比较,有四点相异之处:地理纬度低;是岛屿与半岛之间的水道;海峡海底地形是一个潮流深槽;海峡中没有岛屿。
海南省和广东省的自然分界
琼州海峡连通北部湾和珠江口外海域,是海南省和广东省的自然分界。
琼州海峡隧道_琼州海峡 -形成原因
从地质学上讲,琼州海峡位于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断陷的中部,而断陷指的是受地壳断裂带造成的地块下陷。根据最新研究,从晚第三纪(距今2500万年前―250万年前)开始,由于地壳断裂和地块差异性运动,导致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地块断裂下沉,形成地堑式凹陷。冰后期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了凹陷潮流的反复冲刷,波浪和河流的长期塑造,最终形成今日的琼州海峡。而6000多年来,海面上升到与目前相当位置后,地壳运动的升降趋小。
琼州海峡两岸的海岸曲折,呈锯齿状,岬角和海湾犬牙交错,而它的海底基本上是个潮流通道,其大体组成为一个中央潮流深槽及东西两端两个潮流三角洲。深槽是潮流强烈冲刷的地方,槽内地形起伏不定,深槽主槽轴水深大于80米。在深槽形成的深水盆地中,却还断断续续地分布着椭圆形的隆起地形,它是由潮流冲蚀而成的。
琼州海峡东口,在水深30米以内发育着一个潮流三角洲。其间浅滩和水道相间分布。它们从海峡东口向东大致呈扇状辐射排列。
在海峡西口,水深20米以内也发育着一个潮流三角洲,其间长条形的浅槽和水下浅滩相间分布,它们自海峡西口向西北方向呈辐射状排列。
琼州海峡隧道_琼州海峡 -跨海通道工程
海底隧道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勘查研究有进:
国家发改委、铁道部、交通部和海南省、广东省在北京签署会议纪要,明确未来的跨海通道为“公路铁路两用通道”,标志这一重大工程前期工作已实质性启动。
琼州海峡是全国3大海峡之一,位于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长约80公里,宽20至40公里,平均水深约44米,最大深度120米。
1994年至2002年,广东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开展对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的研究,收集了社会经济、交通运输、气象、水文、地貌、地质、地震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对建设跨海通道工程的必要性、建设时机和技术标准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2005年8月,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就琼州海峡跨海通道规划问题在海口市召开了工作会议。会后由交通部牵头,与广东、海南两省交通厅共同组成规划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
2007年4月,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在海口组织召开了琼州海峡跨海通道规划研究报告专家评审会。据了解,周期长、难度高、投入大,将是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需要直面的三大问题。海南省公路学会理事长施耀忠介绍,琼州海峡具有水深、风大、浪高、流急、地质构造复杂、地震烈度较高、通航要求较高、环境影响敏感点较多等特点。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规模浩大、工程艰巨、技术复杂、投资庞大,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在经济上是可以承受的,技术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
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前期工作实质性启动
海底隧道建设一条连接大陆的通道,让琼州海峡天堑变通途,是海南人民千百年来的一个梦想。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标志着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跨海工程前期工作有了实质性动作。
会议原则通过了《琼州海峡跨海工程规划研究工作方案》和《琼州海峡跨海工程规划研究工作大纲》,跨海工程将统筹考虑公路铁路两用,实行公路铁路合建已成为各方共识。会议明确了规划研究的时间进度,课题组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最终报告。同时,规划研究的重点着眼未来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
省委副书记、省长、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罗保铭,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方晓宇,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广东省副省长佟星,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综合处负责人,还有来自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的专家们,现场勘察了海口市天尾角和临高县金牌港,听取了工程勘察的基本情况汇报。
罗保铭在下午的致辞中,首先代表省委、省政府和840万海南人民,向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他说,琼州海峡跨海工程是世界级的工程,有着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此次会议就是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有关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罗保铭说,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在经济上、技术上都具有了可行性,进一步推进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建设的时机和条件不断成熟。跨海工程将与环岛高速公路、西环铁路和正在建设中的东环铁路相联结,使海南真正并入全国公路铁路网。
罗保铭表示,作为跨海工程的最大受益方,海南省将与各方一道,共同努力,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为此,海南已将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列为全省头号重点工程,专门成立了高规格的推进琼州海峡跨海工程领导小组,并设立跨海办,明确了工作机构、责任人、责任单位等,竭尽全力做好跨海工程的有关协调、沟通和衔接等工作。
会议由方晓宇主持。他在总结时表示,海南将全力为项目前期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坚决完成好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加强对琼州海峡南岸项目备选用地的预留控制,为顺利推进项目创造有利条件。
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课题总体组负责人分别在会上汇报了《琼州海峡跨海工程规划研究工作方案》和《琼州海峡跨海工程规划研究工作大纲》。陆东福、翁孟勇、佟星,以及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综合处负责人分别讲话,代表中央部委和广东省表示,将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全力以赴,各尽其职,共同推进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实现琼州海峡天堑变通途。(记者陈成智侯小健通讯员陈涛)
琼州海峡跨海通道“超级工程”实现有望
海南省公路学会理事长施耀忠介绍,琼州海峡具有水深、风大、浪高、流急、地质构造复杂、地震烈度较高、通航要求较高、环境影响敏感点较多等特点。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规模浩大、工程艰巨、技术复杂、投资庞大,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属于超级工程。
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在经济上是可以承受的,技术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
卫留成表示,目前,国家发改委、铁道部、交通部等有关部门对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都表示了明确的支持态度,现在应该扎扎实实做好前期工作,争取“十二五”期间完成立项并实施。
跨海工程三种选择
在广东省前期研究后提出的方案中,有悬索式跨海大桥、斜拉式跨海大桥、沉管式隧道及需要建设两个人工岛的桥隧结合方案。4个方案的所需资金分别为352.96亿、326.58亿、485.47亿和475.51亿。
目前国内外已建成的跨海工程,采用的多是以下三种主要形式。就目前工程技术水平来看,建设琼州海峡跨海通道这样的超级工程已不成问题。
跨海大桥
第一种选择:建桥
大桥从23海里的海面上横跨而过,没有亲眼见过的人很难想象得出这样的宏大的场景。不过,正成为世界桥梁技术输出国的中国,在这样的桥梁技术方面并不会有太大的难题。
据了解,中国已建或在建的江阴大桥、润扬大桥、苏通大桥等一系列大跨度桥梁,引起了不少国家的瞩目,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均提出要与中国合作建造大跨径斜拉桥、悬索桥的意向。此外,东海大桥还有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的建设,给我国的跨海大桥技术提供了很多实战经验。
第二种选择:隧道
也有专家提出,修建桥梁往往受跨度、水深的影响,且建成运营后也同样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而修建海峡隧道既可以穿越较大跨度直接连通海峡两岸,又可以在运营后很少受气象条件影响,能保持连续通行。
据了解,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是最早提出在琼州海峡建设海底隧道的人。在其与他人合作的论文中认为,为了减少工程投资,琼州海峡隧道方案可为铁路隧道,汽车通过隧道时,可采用穿梭列车来运载,这与世界各大海峡隧道的方案是一致的。如果让汽车直接通过隧道,通风是个关键问题,必须扩大隧道断面,增加通风设备,并在海上修建多个人工岛。
第三种选择:桥隧结合
桥隧技术在我国铁路建设中常用到,但在跨海工程中还不多,目前在建的上海长江隧桥工程采用“南隧北桥”方案,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桥隧工程。在琼州海峡的跨海方式,桥隧结合也是选择之一。如广东前期研究的报告中,桥隧结合方案造价在大桥之上隧道之下,从两岸建桥,海上建设两个人工岛,在接近海中央时进入隧道。
琼州海峡隧道_琼州海峡 -海峡两地
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雷州半岛为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因多雷暴而得名,南北约140公里长,东西约70公里宽,面积7800余平方公里。雷州半岛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临南海,西滨北部湾,南隔约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雷州半岛上的主要城市为湛江,对外有黎湛铁路、粤海铁路连接。
地质与地貌:雷州半岛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位于北纬21°15′~21°20′,东经109°22′~110°27′。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0.78万余平方公里。
雷州半岛属于华夏台背斜、雷州台凸的一部分。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形成规模巨大的构造盆地──琼雷凹陷。在盆地的第四纪更新世沉积地层中间或夹有玄武岩。当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上升为陆地后,火山继续活动,玄武岩又覆盖于第四纪地层之上。中更新世末,上更新世初,琼州海峡相对断裂下陷,致使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分离。
半岛地形单一,起伏和缓,以台地为主,次为海积平原。地面坡度一般仅3~5度。半岛北部为和缓的坡塘地形,海拔25~50米,多湛江系滨海相。惟遂溪、城月、湖光岩一带为玄武岩台地,海拔45~55米,台地上有螺岗岭、交椅岭和湖光岩等7座火山丘。其中湖光岩为具有火山口湖的盾形火山,海拔60米左右,湖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8公里,面积约3.6平方公里,蓄水7万立方米。湖面海拔23米,水深20米以上,最深处35米,已低于海平面。半岛南部玄武岩台地更平坦,分布有10座火山丘,一般海拔25~80米,高者达200米以上,如石卯岭高259米,石板岭高245米。沿海有海蚀和海积阶地。
半岛三面环海,岸线长约1180公里,连海岛岸线总长达1450公里。东海岸沿海有海成平原,外缘多沙泥滩,并有东海、南三和硇洲等岛屿。东海岛有海堤与大陆相连。西海岸具高岸特征,多砂堤、□湖分布。半岛南部海岸港湾众多,有红树林和珊瑚滩。雷州湾、英罗湾、流沙湾等滩涂广阔。
河流与气候:雷州半岛河川短小,呈放射状,由中部向东、南、西三面分流入海。东流有遂溪河、城月河、南渡河(擎雷水),南流有流沙河等,西流有海康河等。年均径流系数仅1~2%。地下水资源丰富。钻孔到达承压水层时,自流喷水,水质好,量多,但埋藏较深。气候:半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在23℃以上,最冷月均温超过15℃,极端最低温一般大于4℃,全年无霜。0℃左右低温仅见于个别年份。年降水量1300~1700毫米,由东向西渐减。降水集中夏、秋两季,多暴雨。12月~翌年3月的降水量不及年总量的10%,且年变率大。一般10年有6年春旱。半岛上海陆风明显,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均风速3.5~4米/秒。夏秋间多台风暴雨。影响半岛的台风年均约5.1次。
土壤与动植物:半岛土壤以砖红壤为主,水土流失严重。谷地为冲积土,海滨为盐土。天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以热带性常绿树种为主。但天然森林多已无存。小片次生林仅见于村边和南部台地。林地多为人工栽种的桉树林。滨海有红树林和沙荒草地。由于森林殆尽,著名的徐闻虎亦已少见。
发与利用:半岛开发较早,汉代海康已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但嗣后发展缓慢。1949年以后,半岛成为中国剑麻主产区和重要的热带作物基地,新的蔗糖生产基地之一和广东省珍珠养殖的重点地区之一。半岛工业有甘蔗制糖、晒盐、剑麻加工、罐头、纺织、造船、化学、家用电器等。主要城市湛江市位于雷州半岛东北缘,为南方天然深水良港,可泊5万吨级货轮,亦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海南岛
海南岛海南岛简称琼,为中国一个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岛屿概况:海南岛位于我国雷州半岛的南部。从平面上看,海南岛就像一只雪梨,横卧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之上。
海南岛的长轴呈东北一西南向,长约300余公里,西北一东南向为短轴,长约180公里,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海南岛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琼州海峡宽约20公里,是海南岛和大陆间的海上“走廊”,又是北部湾和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由于邻近大陆,加之岛内山势磅礴,五指参天,所以每当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之时,站在雷州半岛的南部海岸遥望,海南岛便隐约可见。
地理环境:
海南岛是一个美丽富饶,历史悠久的海岛。在地质时期,海南岛原与华夏大陆相联,生断陷形成的岛屿。早古生代时(距今5.7亿年前―4.4亿年前),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地区是一个沉降带。加里东造山运动使雷琼地区上升成陆,形成以北东方向为主的一系列断裂褶皱带,使早古生代沉积的地层发生了质变。到晚古生代(距今4.4亿年前―2.3亿年前),海南岛陆块相对稳定。但印支运动又促使岩浆活动强烈,形成现在海南岛广泛分布的花岗岩体,构成了山地,也筑成了海南岛的基础。后来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又使这个花岗岩穹窿发生强烈的断裂,形成几条大的东西向断裂带,使断裂以南大约三分之二的区域抬升,称为海南构造隆起,且1亿多年以来一直在上升;断裂以北发生下陷,称为雷琼凹陷。然而,在第四纪以前(250万年前),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还连在一起,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夏地块的延伸部分。到了大约更新世(距今250万年前―l.5万年前)中期,由于火山活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发生了断陷,变成了琼州海峡,才使海南岛与大陆分开。以后海平面多次升降又使海南岛与大陆多次分离和相连,到第四纪冰期结束,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才形成琼州海峡和海南岛现在的形态。
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海南构造隆起是海南岛中部不断抬升,逐渐形成了现在海南岛的地貌特征;山地位于中央,丘陵、台地、平原依次环绕四周。海南岛平均海拔2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岛的25%,100米以上的平原、台地占三分之二。
琼州海峡隧道_琼州海峡 -相关新闻
跨海通道有望2012年左右动工建设2009年3月,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两部两省首次举行会谈,明确了未来的跨海通道为公路铁路两用通道。成立了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领导小组、技术顾问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标志着四。
2009年6月,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在海口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重点研究了运输需求、通道位置、建设条件和规划编制方案等。11月,规划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琼州海峡跨海工程规划研究报告》,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琼州海峡是我国三大海峡之一,水道平均宽度为29.5公里,最窄处19.4公里,水深40―160米。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和粤琼两省多次就琼州海峡跨海通道进行工程前期研究和前期协商。随着琼州海峡跨海工程的建设,以海口为中心的6小时经济圈可达广州、桂林、南宁,12小时经济圈可达武汉、上海,运输时效性提高明显。
规划研究报告指出,未发现琼州海峡的地质条件对通道建设构成颠覆性影响的因素,无论是桥梁还是隧道方案,以目前工程技术水平和快速发展的趋势来看,通过专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在工程上是可行的。结合项目前期工作和勘察设计需要的时间,可考虑在2012年左右开工建设,2020年左右建成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