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皮肤病,亦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病原真菌所引起的人类皮肤以及黏膜、毛发和甲等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皮肤癣菌侵犯表皮,所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多呈水疱鳞屑型表现,损害多限于一侧,初发生小水疱,数目多少不一,疱液干涸后脱屑,范围日渐扩大,久之脱屑处皮肤粗糙增厚,皮纹宽深,失去正常的光泽,柔韧性,触之有粗沙感。
真菌性皮肤病_真菌性皮肤病 -病理概述
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由致病真菌感染所引起,可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两大类。在中国90%以上的真菌病属浅部真菌病,真菌只侵犯表、角质层、毛发和甲板。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的称深部真菌病。
真菌性皮肤病指手,足,甲癣指(趾)间及掌、跖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称为手癣和足癣,侵犯指(趾)甲者称为甲癣。足癣在浅部真菌中发病率最高,而且是产生手癣,体癣,股癣的根源,应积极防治。
真菌性皮肤病_真菌性皮肤病 -病理病因
浅部真菌病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其病原菌可分为:真菌性皮肤病
皮肤癣菌
寄生在皮肤角蛋白组织致病真菌统称为皮肤癣菌。该菌凭其侵犯组织不同和培养特点差异把它再划分以下三属:
(一)毛癣菌属:侵犯皮肤、毛发和甲。本菌属已查明有13种可使人类致病。常见有黄癣菌、红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彼等培养特点呈棒形大分子孢子,壁光滑。
(二)孢子菌属:侵犯毛发及皮肤,在中国以铁锈色小孢子菌、羊毛样小孢子菌等为多见;这些培养特征是梭形大分子孢子,壁有刺。已报道有8种能引起人类发病。
(三)表皮癣菌属:侵犯皮肤和甲。本菌属仅絮状表皮癣菌一种可使人类致病,其培养所见呈杵状或梨形大分子孢子。
上述三属的皮肤癣菌,感染人体后可引起组织反应而发生红斑丘疹、水疱、鳞屑、断发、脱发和甲板改变等。按其侵犯部位差别,临床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和甲癣。
角层癣菌
寄生于皮肤角层或毛干表面的致病真菌可谓之角层癣菌。此类癣菌又分两型,即角层型和毛发型。前者有花斑癣菌、红癣微细棒状杆菌,曼逊氏癣菌及威尼克氏癣菌;后一型有腋毛癣菌。由于角层癣菌是寄生于人体组织的表面,故一般不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即使有也极轻微。
真菌性皮肤病_真菌性皮肤病 -流行病学
真菌性皮肤病浅部真菌病流行颇广,遍布在世界各地区,在我国也是常见多发病。发病率,据上海几家医院报告,该类皮肤病占皮肤科门诊患者总数的第二或第三位,有的甚至居首位;某部队依据1985年空军医院调查滇桂前线官兵发病情况的资料:该院对某集团军2370名官兵进行查体,结果发现罹患浅部真菌病的人有1414名,占被检人数的59.66%;在附属一、二院对1955-1964年门诊初诊费40731病例统计,本类疾病6108例占15.98%。浅部真菌病发生与菌种类别、个体抵抗菌力及环境有关,但这一类皮肤病之所以流行这般广泛,发病率如此之高,究其原因可能与下面因素有关:
一.真菌生活力极强:该菌不含叶绿素、无光合作用能力,只凭寄生或腐生来生存。真菌喜好潮湿温暖的环境、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6℃,在pH值此3.0-10.0条件下皆可生长。虽然对高温(45℃以上)抵抗力弱,但温度在4℃以下却有很强适应力.对紫外线、放射线等也有相当的抵抗力。由此可见,真菌对生活条件要求不苛刻。故此,人们可从大气中、动植物的体上、人类粪便、地板上和土壤里等可培养检出致病真菌,总之,真菌生活能力极强,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处不存在,所以真菌感染人类的机会自然也随之增加。
二.带菌者是造成浅部真菌病菌流行传播的主要原因:由于人们对癣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因而不重视它,有病往往任其发展。以足癣而论,多数患者,病情不很严重,仅微痒而已,故从不主动去求医;某些病人即使有较明显症状,亦仍不积极医治,缘于患病日久,习以为常了;还有部分患者,虽经治疗而获痊愈,但因感染源没有控制,又无预防措施,所以往往再次复发。以上例举的三种人都是带菌者,其最终造成后果:对已则可能引起自身传染而招引他处发生癣;对社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周围人群传播。
真菌性皮肤病三.致病真菌传播场所广泛以致预防颇困难:引起本病传播场所相当广泛,可以通过公共物品,象拖鞋、浴盆、脚盆、毛巾、理发工具等而使病原菌广为传播。由此可见,上述公共场所必须有严格管理制度和消毒措施,否则欲控制其发病率则不容易实现。
四.机体自身抵抗力强弱对本病流行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虽然有人认为真菌传染力低,即便在趾间,如果局部不破伤,还是不易发病。但众所周知,不讲究个人卫生的人;患有全身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长期因病而使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生素等。以上情况,无疑将对癣病的发生起促进作用。
五.外界环境与癣的流行也有重要关系:真菌喜在潮湿环境中生长繁殖,故本病好发于趾间,并多见在湿热地区和炎热夏季发病或加重。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浅部真菌病是具有一定传染性,既可自身传染,也可传染他人。本病传染方式:一则直接接触传染,如头癣的发病往往是直接接触罹患头癣的儿童或患有癣病的动物后引起;二则间接接角传染,如经常使用癣病患者用过的东西,象拖鞋、枕巾、擦脚布等就可能发生癣。
真菌性皮肤病_真菌性皮肤病 -临床症状
花斑菌真菌性皮肤病,亦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病原真菌所引起的人类皮肤以及黏膜、毛发和甲等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真菌性皮肤病有:
一、花斑癣和马拉色菌毛囊炎:两者为同一种嗜脂酵母―正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不同皮肤病变。花斑癣亦称汗斑,表现为细碎脱屑的斑片,伴色素沉着和或色素脱失。马拉色菌毛囊炎又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表现为痤疮样丘疹。在正常人皮肤可寄生此菌,但在多汗、多脂、不勤洗澡、不勤换内衣、患有慢性病、营养不良时,或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的病人或慢性感染时容易发病,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较为多见,以青少年发病为主,16-40岁为高发年龄。人体上半部毛囊皮脂腺丰富,为本病的好发部位。
二、皮肤癣菌病
1、头癣:头癣是一种头皮毛囊的皮肤癣菌病,通常可导致炎症性或非炎症性脱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前儿童。头癣在显微镜下有三种类型:发外型、发内型和黄癣。临床表现为脱发和鳞屑并常伴炎症反应。
2、体股癣:体癣和股癣是指光滑皮肤表皮的皮肤癣菌感染,股癣系专指发生于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体癣。患病初期时皮肤发红,出现针头大或米粒大小红色斑丘疹、小水疮、但边缘清楚,随着病情进展,皮损逐渐向外扩大,而中心部分愈合,扩张的边缘可见明显的水疮、丘疱疹、多同心圆形,面积可大可小,自觉瘙痒。发病率的高低受气候条件、患者职业或生活习惯、卫生状况、机体抵抗力等诸多因素影响。
3、手足癣:手癣和足癣是指发生在手足皮肤且除其背面以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尤以足癣常见,人群患病率高达30%-70%。易感因素为气候湿热、足部多汗少脂以及局部欠透气、患糖尿病等。
手足癣分为三种类型:鳞屑角化型、水疱型、擦烂型。
鳞屑角化型主要表现为皮肤角化过度、粗糙无汗、干燥、有鳞屑、角化和破裂,可引起疼痛。
水疱型表现为散在或群集的深在性小水疱,发生在掌跖或指(趾)间,自觉症状为剧烈瘙痒。水疱可继发感染,引起淋巴结炎等。
擦烂型往往与水疱型混合存在,趾面皮肤浸渍发白,常因搔抓除掉浸渍的表皮,露出红润的湿烂面,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淋巴管炎、丹毒、蜂窝组织炎等。
甲癣4、甲癣和甲真菌病:是由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甲板和甲下组织的真菌感染。真菌往往来源于手足癣,侵犯指甲的真菌主要是红色癣菌,侵犯趾甲的多半是表皮癣菌,少数是白色念珠菌及红色癣菌等。为一常见病,多发病。年龄愈大,愈易感染。肥胖和糖尿病、HIV感染、滥用抗生素及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易发生此病。
三、着色芽生菌病或称着色真菌病:是由多种棕色(暗色)真菌引起的一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局灶性感染,最常累及部位是四肢,特征表现为逐渐增多的疣状增生和结痂性损害。常见于户外活动人群及赤足者。
四、孢子丝菌病:孢子丝菌病是由双相型真菌申克孢子丝菌所致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通常表现为淋巴管性传播,偶可引起肺、关节、骨或其他部位的感染。温带及热带地区常见,成人比儿童常见,尤其在经常接触土壤、植物或植物性物质的职业个体中更为普遍。
五、暗色丝孢霉病:暗色丝孢霉病是指由多种条件致病性棕色(暗色)真菌引起的皮下和深部组织感染。这种真菌不同于皮肤着色真菌病的病原菌,这些真菌的特征性表现为在组织中形成有隔菌丝相培养物中或多数病例组织中生长的真菌细胞壁中有色素形成。
六、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念珠菌病是指念珠菌属所引起的感染。30-50%的正常人的口腔和消化道中可以分离出念珠菌。正常妇女生殖道念珠菌带菌率也高达20%。念珠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为条件致病菌,易引起粘膜、皮肤和甲的感染,常见的有阴道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皮肤念珠菌病、甲念珠菌感染、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5种。
治疗主要以外用药为主,甲癣和甲真菌病、头癣、深部真菌病、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比较重的皮肤癣病等可内服抗真菌药治疗。
真菌性皮肤病_真菌性皮肤病 -治疗方法
手足癣:局部治疗为主,根据不同类型而选不同的抗真菌药。
水疱型:可用酊剂,复方苯甲酸酒精,复方士槿皮酊。
浸渍糜烂型:渗出液不多时用足粉,足爽粉;渗出液多用1:5000pp粉。
角化型:复方苯甲酸软膏。
甲癣:必须清除病甲,方法有外科手术拨甲;病甲清除后用碘酒清除真菌,直至新甲长出。
真菌性皮肤病_真菌性皮肤病 -个案病例
一、头癣
1、病因
头癣致病菌为毛癣菌属及小孢子菌属。白癣主要为铁锈色小孢子菌及羊毛样小孢子菌所致。黄癣由许兰黄癣菌感染所致。黑点癣的病原菌为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癣菌。本病由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感染所致。儿童多发。
2、临床表现
(1)、白癣:初起损害为片状毛囊性丘疹,很快变为覆有灰白鳞屑的斑片,逐渐扩展融合。头发易断、稀疏无光泽,发根周围有灰白色菌鞘包绕,自觉痒,发病于幼儿和儿童,至青春期趋向自愈愈后不留瘢痕,毛发可完全生长。拔取病发直接镜检可见发外有菌丝及孢子。
(2)、黄癣:初于发根部出现丘疹或脓疱,继而变为点状黄色或灰色结痂,并逐渐扩大增厚,中心凹陷,边缘翘起呈碟状,从中有毛发穿出,有鼠尿臭味。去痂后可出现糜烂面或浅溃疡面,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病发无光泽,易脱落,永不再生,自觉瘙痒。常于幼年发病至成人期不愈。拔取病发直接镜检,可见发内有菌丝或排列成行的关节孢子。
(3)、黑点癣:初起损害为小片丘疹、鳞屑,继而形成鳞屑性小斑片,亦可融合呈大片,患处头发出头皮即折断,在毛囊口留下黑点状残发。自觉痒愈后留有斑痕时可发生永久性脱发。儿童和成年人均可发病。拔取病发直接镜检,可见发内呈链状排列的较大孢子。
灰黄霉素3、诊断
根据皮损典型表现,结合真菌镜检或培养,容易诊断。
4、治疗
口服灰黄霉素,儿童每天20mg/kg,成人每天0.6-0.8g,1次或分两次服用,共服20-25天。每日擦药1次,可用5-10%硫磺软膏、2.5%碘酊,连续用2个月。
5、护理
(1)一般护理:本病多为间接传染,可因共同理发用具、枕头、帽子而传染,真菌感染的动物如猫、狗也可为传染源。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发现可疑患者应及时诊断,早日隔离治疗,以防造成流行。
(2)隔离:严格床边隔离,按时用药,一个疗程结束后,要全面消毒杀菌,更衣换帽。外用药治疗3个月时,查菌阴性者可解除隔离。
(3)注意药物副作用:用服灰黄霉素期间,应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二、手足癣及甲癣
是皮肤癣菌侵犯掌、跖、指(趾)间皮肤及甲板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
1、病因
手足癣的病原菌为表皮癣菌属,以间接传染为主;甲癣与手足癣多为同一致病菌,常继发于手足癣。
手癣2、临床表现
(1)足癣:根据皮损形态分为水疱型、擦烂型与鳞屑角化型。自觉痒,发生皲裂时可引起疼痛。足癣可反复发生,不易治愈,也可因搔抓继发细菌感染而形成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或丹毒。搔抓及用药不当可引起湿疹样改变。
(2)手癣:皮肤损害主要为水疱型和鳞屑型,常单侧发病于手指端屈侧,表现为小水疱、干燥脱屑、粗糙增厚,并逐渐扩展至掌心及邻近手指及甲板。自觉痒,由于摩擦及化学刺激可继发湿疹样改变。
(3)甲癣:真菌自甲缘或甲侧侵入,向内蔓延,使甲变型,增厚及凹凸不平,呈灰白色或污黄色,无光泽,本病多由手癣传染而来。
3、诊断
根据临床皮损表现及镜检。
4、治疗及护理
(1)治疗:以外用药为主,根据临床分型对症处理
①、水疱型。0.1%醋酸铅溶液泡洗30分钟后,涂10%的冰醋酸溶液或足癣粉。
②、擦烂型。使用足粉,待干燥脱屑后改用2-3%克霉唑
③、鳞屑角化型。10%水杨酸软膏或2-3%克霉唑软膏及其霜剂。
④、并发症处理。感染时局部及全身使用抗生素。并发湿疹时应先按湿疹处理。
⑤、甲癣治疗。每日用小刀刮除病甲变脆部分后,外涂30%冰醋酸或10%碘酊,亦可用醋浸泡。
(2)护理:
①、防止自身感染,避免搔抓。脸盆脚盆分开使用。拖鞋浴巾用后消毒。
②、外用足粉时应先将皮肤擦干;涂糊剂时应先将糊剂涂于纱布上,再贴于糜烂面。外用药期间,如局部出现红斑、水疱及瘙痒时,常为接触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进行抗过敏处理。
③、甲癣用药前,先用凡士林软膏涂于甲周,保护正常皮肤,再用药水涂于甲表面。
三、体癣和股癣
体癣除头皮、手足及指(趾)甲以外的浅部真菌病为体癣。发生在腹股沟及股内侧称股癣。(北京皮肤病医院,北京海文医院,专家门诊:http://www.hwyy120.com)
1、病因
病原菌为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及絮状表皮癣菌。
2、临床表现
初为红色丘疹或丘疱疹,逐渐向外扩大,中心消退,故皮损呈环状,环状损害相互融合呈多环形,边缘有干燥性鳞屑,自觉痒,夏季多发,青壮年多见,直接镜检可见菌丝。
3、诊断
根据典型皮损表现及镜检查菌阳性可诊断。
4、治疗及护理
(1)治疗:可选用各种抗真菌制成。成人皮肤较薄处及婴幼儿皮肤或有严重炎症时,不宜用高浓度及刺激性药物,可用3%克霉唑霜。
(2)护理:
①、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继发传染。
②、早治疗、彻底治疗,防止继发传染。
③、外用溶液时,应从外向内涂于皮损处,以控制皮损扩展。同时注意药物刺激与过敏反应。
④、外用药治疗期间,勤换内衣,将沾污内衣用开水烫洗或煮沸灭菌,床单、被褥要勤晒及烫洗。
真菌性皮肤病_真菌性皮肤病 -相关词条
手癣股癣足癣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体癣甲癣丘疹疱疹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