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之夕 梅雨之夕 梅雨之夕-概述,梅雨之夕-作家简介

《梅雨之夕》是心理分析小说家施蛰存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同作者的其它小说一样也描写了性心理、揭示了潜意识,但与《鸠摩罗什》、《石秀》等小说相比较,《梅雨之夕》显得文笔舒展,格调清新,艳而不俗。正是这种舒展而周密的心理描写和素雅清丽的格调使《梅雨之夕》成为吸引众多读者的名作。

梅雨之夕_梅雨之夕 -概述

《梅雨之夕》是心理分析小说家施蛰存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同作者的其它小说一样 也描写了性心理、揭示了潜意识,但与《鸠 摩罗什》、《石秀》等小说相比较,《梅雨之 夕》显得文笔舒展,格调清新,艳而不俗。 正是这种舒展而周密的心理描写和素雅清丽 的格调使《梅雨之夕》成为吸引众多读者的名作。

《梅雨之夕》几乎没有情节,它仅仅记 叙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 女之后的一段心灵历程。但在新颖而丰富的 心理分析学理论的指导下,作者以娴熟的文 字表现技巧对人物的心理层层剖析,把读者 带进了主人公那丰富多彩而又微妙曲折的内 心世界。一个已婚的青年男性与一位娇美的 少女萍水相逢,他会有什么心理反应 ?

首先是怦然心动。

傍晚的上海街头,梅雨蒙蒙,灯光溶 溶,下班后的“我”虽然手中有伞却并不急 着回家,而是揣着慵懒的情怀有意无意地观 望黄昏的街景。这时,“一位姑娘”映入了 “我”的眼帘,――“我”看到她从电车的 “头等车”里走下来,发现她没有带任何雨具。

梅雨“淙淙地”下着,没有雨具的她只 好跑到木器店的房檐下躲雨。“我开始注意 她的确美丽了”。青年女性的美包括“许多方 面”,如容颜姣好、风仪温雅、肢体停匀等, “我”觉得面前这位少女“是全适合这几端的”。她急于寻找人力车坐车回家,“孤寂地 只身呆望着这永远地、永远地垂下来的梅 雨”,“露着烦恼的眼色”,而“我”却暗喜 梅雨的淙淙,――是梅雨为“我”提供了欣 赏美的机会。当然,“我”想到了在家等 “我”回家“一同吃饭的妻”,但这仅仅是 “一闪念”而已。“我”开始为自己晚回家寻 找借口。主人公找出两个说服自己的理由: 首先,“我”对这少女没有什么“依恋的意 识”,“我”仅仅是把她当作“一个美丽的对 象”来欣赏;其次,她在“一重困难之中”, 作为男人的我不能弃之不顾。于是“我”不 仅心安理得地留了下来,而且还“不自觉地 移动了脚步站在她身边了”。

接着,“我”跃跃欲试。

雨继续下,“我”发现斜雨已打湿了女 子的绸衣,薄薄的黑色绸衣已失去了遮盖的 “效用”,“轻薄的雨”已画出了女子的臂膀 的圆润。马路上仍然看不到人力车的踪影,甚至连行人也没有一个,而雨还在下个不 停,晚风把“凉凉的雨丝吹向我们”。“我” 想到了自己手中的伞,渴望能做古代骁勇的 武士用盾牌遮挡流矢一样挡住飞来的雨箭, 用自己的伞护住这位可爱的姑娘。“我”关 切地注视着女子,希望她能觉察到“我”的 好意,并主动上前来寻求保护。然而,他看 到的是少女警惕的目光;他担心女子怀疑他 “没怀着好意”,因而只好自尊地移开了自己 的目光,打消心底刚刚萌发的的艳念。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雨还没有住。也许 少女失去继续等待的耐心,也许是她发现身 边的异性对她并无歹意,少女把求助的目光 投向“我”。“我”正以“怜悯的旁观的心 理”观注着女子,少女主动投来目光使 “我”的脸红了。“用羞赧来对付一个少女底 注目,在结婚以后,我是不常有的”,“我将 由何种理由来譬解我底脸红呢” ? ――也许 答案只有一个:一种被婚外异性理解和初步 接受后的欣喜与激动。“我”读懂了她的目 光所传递的信息,于是就大着胆子靠近了少 女,“将我底伞分一半荫蔽她”。“我”的尝 试终于取得了成功。

随后,男子开始想入非非。

如愿以偿的“我”十分激动,感到幸 福,血流在周身奔涌,“我”开始诧异我的 奇遇”;因为“近几年……除了和我底妻之 外”,“我”从没与其他异性并肩步行。然 而,在欣喜之际,“我”又有所顾忌:“我 们”的熟人“看见了这样的我们的同行,会 怎样想” ? 于是,“我”把伞压得很低,“人 家除非故意低下身子来”是“不能看见我们 底脸面”的。

她的发香使“我”沉浸在难以言说的欢 愉之中。“我”偷偷地“侧眼看她”,突然 “得到了一个新的发现”:原来她就是“我的初恋的那个少女,同学,邻居” ! ――那时 她才十四岁,分别七年……她一定是搬到上 海来了。然而,他尚未理清这一惊喜,又由 喜而悲:她今年二十多岁了,一定已成为他 人之妻,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啊 ! 进而,又变得忧心忡忡:我也结了婚,如果她认出了我,问我是否结了婚,我该怎样回答呢 ?

将路过的陌生女子认作是自己的初恋情 人,这实际上是一种由情感急剧波动所致的 情感错位,而这种情感错位又使“我”陷入 了情感危机。

就在这时,“我偶然向道旁一望”,忽然 发现妻子“倚在一家店里的柜上”,“用忧郁 的眼光”看着“我”和她。妻子在跟踪他 吗 ? ――疑心生暗鬼。

男子的心灵历程的最后一段是恋恋不舍、怅然若失。

“我”还在想入非非:一阵风吹来,眯 起眼的少女更加“娇媚”,我觉得她很像名 画《夜雨宫诣美人图》中的日本女郎;同这 样娇美的女郎共伞而行真是一种幸福,“在 旁人的眼光里”,“我……或许成为她底丈夫 或情人了” ! 就在这时,“我”耳边传来“这 样的嘤响”:不必送了,雨已经停了。“我蓦 然惊觉”,十分懊恼地收拢雨伞,“怨怼”老 天爷“不再下半个小时的雨”。“我”不甘心 于这场令人痴醉的艳遇就此了结,因而委婉 地提出了继续陪伴的请求:“假使没有妨碍, 让我送到了罢”;“假如还是下着大雨便怎么 了呢 ? ”但是,“我”不仅听到了少女外柔内 刚绵里藏针的谢绝,而且还看到了她脸上的 “特殊的端庄”,一种包含着少女们所特有的 矜持、自尊和提防的端庄。于是,“我”只 好知趣地告别。

姑娘“消失在黄昏里”,“我”带着无尽的遗憾、惆怅似梦似醒地上了人力车;恍恍惚惚,“我”总觉得“有一桩事没有做完 成”,“心里有着一种牵挂”。夜空中已出现 了星星,但“我”几次想把手中的伞张起 来。来到自家门前,“我”依然迷迷糊糊; 叩门,屋内的人询问“谁”,――这询问声 竟是那少女的声音 ! 走进家门,灯下的妻子 又变成了刚才那位在店铺里用忧郁的眼神看 着“我”的女子,直到妻子问“我”为何回 家这样迟,“我”的神态才彻底清醒。“我” 骗妻子说自己与朋友在途中吃过“小点”, ――“为了证实我的谎言,夜饭吃得很少”。

怦然心动――跃跃欲试――想入非非 ――恋恋不舍、怅然若失,作者周密而真实 地描述了主人公邂逅少女后的全部心理流 程。这种心理展示或心理分析是立足于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上的。

众所周知,施蛰存是“新感觉派”的代 表作家,同这个三十年代初兴起的流派的其 他作家一样,他的心理分析小说也深受弗洛 伊德的性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学说是关于人格结构及其内部冲突 的学说,大致可分为三个板块,即本能论、 人格结构论和心理解剖学说。本体能认为, 人性的根本就是由生物能 ( 或性能量 ) 转换 而来的心理能的发泄与反发泄;一切用于人 格做功的能量都出自本能。人体结构论是关 于本能的能量的投注和转移的理论。这一理 论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 ( 储存本能 的地方,是各种本能的驱动之源 ) 、“自我” ( 是协调本能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平衡机 能 ) 、“超我” ( 在良心、道德律令、自我理 想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它把本能力量转移 到实现理想、创造等方面上来 ) 。心理解剖 学说把人的心理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识、 前意识、潜意识;其中,潜意识与本能密切 相关,其中蕴藏有被压制的本能及与性相关 的情感。

《梅雨之夕》的心理分析立足于弗氏的 精神分析理论。作品注重描写主人公的潜意 识,尤其注重揭示人物的人格中的“本我” 与“自我”的冲突。在“怦然心动”阶段, 作者的文笔初步触及人物的潜意识。“我” 为婚外的异性所动,并把她当作“美的对 象”,主人公的这一心理活动并不排除“本 能”的暗中促动;而在欣赏异性时;“我” 自我辩白对异性绝对没有“依恋的意识”, 且不由自主地想到家中翘首以待的妻子,还 寻找晚回家的借口,这一系列心理活动则又 展示了主人公的人格深处的“自我”与“本 我”的交涉:“我”要发泄本能,“本我”要 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则既对“本 我”进行规范和抑制,又掩饰“本我”的越 轨冲动。

在跃跃欲试阶段,作品虽然主要写主人 公的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和展示显意识层面的 心理活动,但“我”企图接近少女和保护少 女的动机无疑是受本能推动的。试想,如果 面对的是一位男性,或者是一位老太太, “我”会耗费这么多心机吗 ?

在“我”想入非非时,作者有意刻画了 “我”的深沉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深处的“本 我”与“自我”的斗争。“我”隔着伞柄偷 看少女时,少女突然幻化成“我”昔日的恋 人;从表面上看,“我”的幻觉是由联想或 情感错位所致,但实际上是人物的意识活动 由意识、前意识而进入了潜意识。弗洛伊德 认为,人的无意识内有被压制的观念与情 感,尤其是儿童的性发育过程的创伤性经 验;由于种种原由,人们一般不愿或不能回 忆这些观念和经验,但在意识或心理“监 察”机制松懈时,这些被压制在潜意识里的东西就会冒出来,人们就会回忆起这些比 较“阴暗”的东西。――由于羞耻感和顾虑 道德谴责等因素的作用,也许“我”在婚后 一直不愿触及自己的初恋,但突然的艳遇所 致的兴奋与激动干扰了“我”意识中的“监 察”机制,因而沉睡在潜意识中的对初恋情 人的迷恋就苏醒了,无意识的非理性因素使 “我”一时误认为面前的少女就是昔日的情 人。担心遇到熟人而把伞压低和突然在道旁 的商店里看到了妻子“忧郁的眼光”,这些 行为和心理活动实际上展示了主人公的意识 或人格深处的“自我”与“本我”的冲突。 “本我”遵循着快乐原则,要主人公抓住机 会尽情享受与少女相处的甜蜜与快乐,但 “我”是有妇之夫,作为一个“绅士”,“我” 不由自主地想到妻子的责怪、担心社会的谴 责,甚至当即受到了良心的责备,于是,在 意识与潜意识的交汇之际,在理性与非理性 的较量之中,“我”的顾虑与内疚就外化为 妻子的忧虑,并且被投射到路旁店铺中的另 一女子身上。这种“本我”与“自我”的冲 突是极其真实的。它如实地展示了主人公的 心理矛盾:对自我声誉和对已有的家庭的维 护,对婚外异性的向往。

在怅然若失阶段,主人公更是频繁地往 返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意识,是一种注意 的感官,通过注意的活动,人们能够感知外 界的现实环境和各种刺激,而潜意识则是 一种非理性的不为人感知的心理现象。与少 女恋恋不舍地分手后,由意识统摄的各种感 官先后告诉“我”:雨住天晴,房内的答话 人是妻子,门前站着的是妻子等等,但蛰伏 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却仍存非份之想,还在追 寻那已不再存在的快乐――主人公觉得“有 一桩事还没做完成”,“心理还有一种牵挂”; 而潜意识的非理性因素则使“我”先后产生 一系列幻觉:误以为少女还在身旁,错把妻 子的答应听成少女的“嘤响”,又将灯下的 妻子看作店铺里注视“我们”同行的女子。

勿庸赘述,《梅雨之夕》的成功之处就 在于周密、细致入微而真实的心理描写,尤 其是对潜意识的性心理、性幻觉的展示。然 而,这种描写与展示的成功又与作者对性心 理描写的分寸感的得体把握和全篇的文笔舒 展雅致密切相关。作者立足于西方的现代性 心理分析理论而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我 们感觉到作者同时又接受了东方古老的儒家 伦理道德的规范:男子邂逅情女,虽然艳心 荡漾,但其言行皆“发乎情,止乎礼”,他 始终恪守着“君子好色而不淫”的中庸之 道;写男性的艳遇,展示人性的隐秘,作者 不仅剔除了俗艳的字眼,回避了露骨的场 面,而且还点缀了富有诗意的意境,溶入儒 雅的情怀,这一切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清丽 素雅与含蓄蕴藉,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典雅 的“中和之美”。

《梅雨之夕》令人久读不厌,其奥秘就在于作者描绘了一副清丽淡雅的心画,演奏了一首婉转细腻的心曲。

梅雨之夕 梅雨之夕 梅雨之夕-概述,梅雨之夕-作家简介

梅雨之夕_梅雨之夕 -作家简介


施蜇存(1905-2003年11月19日),三十年代著名小说家,其创作曾被呼之为“新感觉派”,作家也被归入与刘呐鸥、穆时英并列的“海派”。但确实地说,他当时的作品称为“心理分析小说”更为恰当,代表作包括以都市为背景的《梅雨之夕》及以历史为背景的《将军底头》等。他曾评价自己的小说“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轨道”,由此对中国小说发展作出了贡献,是有道理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00103/119817.html

更多阅读

胡歌杨幂刘诗诗袁弘老K埃及之旅_四夕 胡歌刘诗诗袁弘综艺

胡歌杨幂刘诗诗袁弘老K埃及之旅的经典照片,推荐...去埃及的精品照,值得一看哦~!!!看看云霆的鞋呵呵~很有架势阿. 不过后来相机坏了 呵呵~这背包得多少公斤?想谁呐?小心点..太逗了本来很冷帅的画面被那双鞋笑场了~呵呵她倆谁更美?厉害不过

费城惊喜之旅——创意无限在宾大 宾夕法尼亚费城

作为美国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正好位于费城,对于我这些“象牙塔朝圣狂热者”的人来说,可谓一个不容错过的景点!这次专门预留了半天时间顺道游览,并拉上第一天在旅社认识的中国朋友们一同前往。

声明:《梅雨之夕 梅雨之夕 梅雨之夕-概述,梅雨之夕-作家简介》为网友尘埃未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