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秒(rùn miǎo)是指为保持协调世界时接近于世界时时刻,由国际计量局统一规定在年底或年中(也可能在季末)对协调世界时增加或减少1秒的调整。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和长期变慢性(主要由潮汐摩擦引起的),会使世界时(民用时)和原子时之间相差超过到±0.9秒时,就把世界时向前拨1秒(负闰秒,最后一分钟为59秒)或向后拨1秒(正闰秒,最后一分钟为61秒); 闰秒一般加在公历年末或公历六月末。2012年3月,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宣布我国7月1日进行闰秒调整,届时将现7:59:60。2015年6月份,科学家们将再度给钟表额外增加1秒钟时间。
闰秒_闰秒 -简介
闰秒
闰秒是在协调世界时(UTC)中增加或减少一秒,使它与平太阳时贴近所做调整。UTC,是透过广播作为民用时的官方时间基础,它使用非常精确的原子钟来维护。要保持UTC与平太阳时的一致性,偶尔需要调整,也就是"跳个"1秒来做调整,就是所谓添加闰秒。闰秒时间现在是由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座标系统服务(IERS)来确认,而在1988年1月1日之前是由国际时间局(BIH)承担这项职责。
当要增加正闰秒时,这一秒是增加在第二天的00:00:00之前,效果是延缓UTC第二天的开始。当天23:59:59的下一秒被记为23:59:60,然后才是第二天的00:00:00。如果是负闰秒的话,23:59:58的下一秒就是第二天的00:00:00了,但目前还没有负闰秒调整的需求。需要时的日长度必须低于1750-1892年的平均日长度,才会累积足够调整1秒所需要的时间。除了每天4毫秒的波动外,日长度自1700年以来都保持一样。然而,从历史上的日食观测则显示,自西元前700年以来,每个世纪的日长度大约增加1.7毫秒。
闰秒_闰秒 -闰秒的原因
闰秒需要闰秒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平均太阳日的长度正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增加中,另一个原因是原子钟赋予秒固定的时间长度。而当结合时,就已经比当时的太阳时的秒短少了一点点。时间现在是以稳定的原子钟来测量(TAI或国际原子时),而地球自转有着许多的变量。
最初,秒是依据地球绕着轴自转和绕太阳的公转,以平均太阳日的1?86400来定义(参见太阳时)。到了20世纪中叶,很明显的,地球自转没有提供足够一致的标准,于是在1956年改以绕太阳轨道公转一年的时间重新定义秒。在1967年,秒又被以物理学的属性再一次重新定义:以铯133的振荡频率来定义秒,并可以用原子钟来测量。但主要由于潮汐加速,太阳日变成每世纪增长1.7毫秒(每世纪2.3ms,但冰河反弹会缩减0.6ms)
闰秒_闰秒 -产生原因
世界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一种是基于地球自转周期的“世界时”,另一种是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的“原子时”。前者因地球自转速率缓慢变化而不稳定,后者相对稳定不变。
自1958年人类启动原子时以来,两种时间尺度以各自的速率向前奔跑,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由地球物质分布不均匀和其他星球的摄动力等引起的)和长期变慢性,两者的偏差也在不断加大。
1971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议,以一种协调的时间作为人类所使用的时间,这就是“协调世界时”,它是用原子时稳定的速率,而时刻上逼近世界时,当协调世界时与原子时的偏差超过0.9秒时,给予协调世界时一个整秒的调整,这就产生了闰秒。
闰秒_闰秒 -调整规律
闰秒
从原子时诞生至今,人类的脚步一直快过地球。一直是人类在“等”地球,由于地球自转有长期减慢的趋势,所以通常情况下,每过一至两年,就需要闰秒一次,且一直是增加1秒。
闰秒是一个全球行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根据监测,对全球发布公告,一般在格林尼治时间12月31日(或者6月30日、3月31日、9月30日)的最后1秒实施“闰秒”。
如果是正闰秒,则在闰秒当天的23时59分59秒后插入1秒,插入后的时序是:……58秒,59秒,60秒,0秒,……,这表示地球自转慢了,这一天不是86400秒,而是86401秒;如果是负闰秒,则把闰秒当天23时59分中的第59秒去掉,去掉后的时序是:……57秒,58秒,0秒,……,这一天是86399秒。
以2012年6月30日闰秒为例,由于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提早8小时,因此中国将在2012年7月1日7时59分实施闰秒。时钟将通过以下方式同步“拨慢”:7时59分59秒――7时59分60秒――8时00分00秒。通常情况下,时间是从7时59分59秒直接到8点整的。但在闰秒时,早晨7时59分59秒之后,显示器还将出现60。
中国授时中心会将“闰秒”信息通过授时系统发播出去,高精度时间需求部门通过专用定时接收机接收无线电信时号,就会自动进行“闰秒”。
闰秒_闰秒 -调整历史
年份6月30日23:59:6012月31日23:59:60年份6月30日23:59:6012月31日23:59:601972年+1秒+1秒1987年+1秒1973年+1秒1989年+1秒1974年+1秒1990年+1秒1975年+1秒1992年+1秒1976年+1秒1993年+1秒1977年+1秒1994年+1秒1978年+1秒1995年+1秒1979年+1秒1997年+1秒1981年+1秒1998年+1秒1982年+1秒2005年+1秒1983年+1秒2008年+1秒1985年+1秒2012年+1秒闰秒_闰秒 -取消闰秒建议
全球定位系统服务界面委员会在得克萨斯州沃斯堡举行的第47届会议中宣布,他们已经邮寄出停止闰秒的表决案。这项表决的计划是:
2008年4月:国际电信联合会(ITU)的工作小组提出国际电信联合会的研究,推荐停止闰秒的7A计划案。
在2008年,研究小组通过邮件让各会员国投票表决该议案。
2011年10月:国际电信联合会无线电通讯组(ITU-R)释出他们的研究报告,StatusofCoordinatedUniversalTime(UTC)studyinITU-R,为2012年1月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做准备;报告上指出,到目前为止,在2010和2011年回应此议案的联合国机构,在192会员国中有16个做了回复,13个赞成改变,3个反对,正反比是13:3。
2012年1月:国际电信联合会决定在2015年的世界无线电会议中再决定闰秒的存废。法国、意大利、日本、墨西哥和美国倾向支持,加拿大、中国、德国和英国倾向反对。其它,包括尼日利亚、俄罗斯、和土耳其则呼吁要再多研究。BBC国家国际电信联合会决定进一步研究对大众传播社群的影响。
2015年:世界无线电会议将对此问题作成决议。
闰秒_闰秒 -现实影响
闰秒
虽然只是小小的1秒,但对人类的意义非同小可,如果“全球罢工”――国际上都不调整时间,按照以往的记录的偏差结果预测,大约5000年左右,人类使用的时间就会和自然时间有1个小时的误差,那时,习惯了的烈日当头不再是正午12点,而是出现在下午1点。
如果单个国家单独拒绝“闰秒”,一些高精度的系统就无法和世界衔接,都会出现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对航天、电子通信、全球定位系统等领域而言,几十亿分之一秒的误差也可能导致重大问题。
1秒钟其实也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证券交易、银行转账等过程中完全不能忽视1秒的重要性。例如,汇率变动的时间单位介于秒和毫秒之间,1秒之内,汇率可以跳动好几次;而在进行证券交易时,很多时候分秒必争,而争的往往就是短暂的1秒。
2015年6月全球迎"闰秒" 一秒时间足以改变
2015年人类迎来史上第26次闰秒,将出现在6月30日午夜,这也有可能会使互联网受创。因为协调世界时被用在很多互联网标准中,像网络时间协议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果出现1秒的误差,全世界那么多台电脑一下子都乱了套。或许,今年将采取“闰秒弥补”技术,每次增加几毫秒最终在6月30日午夜增加到1秒钟。
增加的这“一秒”,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来说,足以带来很大的影响。地球转了那么多年,误差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如果不设法校准,那么所有的当日都有可能变成昨日。
如果没有闰秒,约5000年后原子时将和世界时差1小时。在更遥远的未来,原子时意义上的正午,对应的景象则是满天星斗,这样一来,许多历史记载中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发生某事件”,将很难令后人理解,因为“某时”在彼时,对应的已经是完全另外一副景象。“这种局面意味着人类对于伴随自我进步的‘时间文化’的一次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