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津市 津市-历史沿革,津市-地理环境

津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傍澧水、滨洞庭,湘鄂边际工业重镇,历史上曾是湘鄂省际经济交流的要道,澧水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是国家确定的革命老区和比照西部开发的县市。1949年建市,与澧县几分几合,1988年确定为省辖市,由常德市代管。2012年辖5镇、2乡、4个街道和一个工业集中区,总面积55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建成区面积10.64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其中城区人口14万。

津市市_津市 -历史沿革


津市居澧水尾闾,素为湘北名埠,九澧门户。到明正德九年(1514年),“津市”始见经传,意谓“傍津设市”。未久,津市成为澧州七
津市镇之一。
明嘉靖年间,疏浚虎渡河,荆江南浸,泄于市区东侧六冢口(今小渡口),西水与北水顶托日剧,泥沙沉淀亦甚,市区三洲逐渐扩延,虎渡河遂成为津市通往湖北沙市、宜昌诸地的捷径孔道。至此,东西南北舟楫畅通,形成湘北水运的枢纽,入境商旅及移民随之增多。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文学家袁中道著《澧游记》,称津市“已是千户之聚”,时有布匹、南货、山货土产、饮食服务等商业店铺250家。明代中叶,土地兼并日烈,不堪忍受赋税与徭役之苦而被迫离乡背井的农民,纷纷流落津市,随之带来的各种技术和技艺,使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
从15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漫漫300余年,市区或曰村,或曰镇,或曰里,未派官员管理,始终处于自治状态,形成比较松散的社会环境,又因水运称便,易于集散,因此,凡有诸如战争之类的社会大动荡,遁此避难者蜂拥而至,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已至“市长数里,约万余户”,因“人杂事繁”,“移嘉山巡检司驻此”,津市建治伊始。到清朝中叶,市区日趋繁荣,“舳舻蚁集,商贾云臻,连阁千里,炊烟万户”,已成为“商人营业辐辏之区”,及至清朝末年,鄂西南和湘西山货、滨湖水产频频在此集散,导致城市发育倾斜于流通领域,津市遂成为湘鄂边境和九澧流域的中心商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境内常住人口1500户,暂住人口1410户,拥有各类店铺723家。
民国初年,津市人口逾2万人,“九省杂处”,构成与众迥异的独特天地。其间问世的商会,其头面人物多系商界腰缠万贯的大户,且与政界、军界显要联袂,不仅是维护商界利益的集团,也是左右津市局势的显赫势力。此时的津市商界不但在湘鄂边境地区和九澧一带独占鳌头,并在全省颇富声誉,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国24年(1935年)《湖南实验杂志》载述,当时津市境内经营棉花的商家数十户,集散
津市的棉花有25万担,营业额3000万元(法币),占全省销量43万担的55.7%,省会长沙棉花和棉纱价格皆由“津帮”商人定夺。津市亦为湖南省最大的桐油市场之一,全省年产桐油55万担,津市每年要集散10万担~13万担。
抗日战争期间,武汉、沙市相继沦陷,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水域布雷御敌,津市尚且偏安一隅,由是成为沦陷区移民歇身之地,人口即达10万余众,街巷人沸,郊野暴满,各路人马遂挂条竖旗,开店设坊,商务远比益阳市和湖北沙市鼎盛。据民国31年(1942年)统计,埠内有药铺36家、茶馆300余家、旅社和酒店76家、饭铺53家、熟食业25家、剧场5所,小商贩1000多户,商家3300户,为民国24年(1935年)的3.5倍。日本投降后,外地商家纷纷返回故里,而苛捐杂税日增愈甚,民国35年(1946年)税额比先年猛增14倍。同时,驻津国民党部队明摊暗抢,不堪忍受的商家携妻挈子迁徙异地,于是商务清淡,市面萧条,一度畸形繁荣的市场,如过眼烟云,飘然逝去。至民国36年(1947年),仅有商户500余家,为战时的1/7。
1949年7月23日,津市和平解放,8月3日,南下工作团抵津,成立中共津市市委会和津市市人民政府。
1949年11月26日,根据中央政务院关于人口不足5万人不设市的规定,常德行署决定改津市市为县辖市;1950年1月17日,湖南省临时人民政府决定津市市直接由澧县人民政府设区管理;时隔7个月,即同年7月12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又改津市市为地辖市,由常德行署领导;1952年9月10日,常德专署根据政务院新颁《关于调整紧缩编制的决定》,将津市市撤销,归并澧县管辖,由澧县人民政府在津市设县属区政府,随后,又改津市市人民政府为津市镇人民政府;事隔一年后,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53年9月2日,又传中央电示,“津市镇为澧水流域的重要商镇,为便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经核定改为省辖市,授权常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领导。”有鉴如此,津澧又分治,澧县津市镇又改称为津市市,成为湖南省九个省辖市之一,是津市历史上首次实行“省辖代管”体制。
1958年7月18日,常德地委又发出《关于澧县与津市合并的通知》,规定市委和市人委机关均保持原状,财经独立。至10月7日,又改为“彻底合并”,财经、计划归县统一,市属各个机构,同时受市委、市人委和县级同一机构双重领导;1961年7月24日,又将津市市改隶常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领导,津市第四次从澧县析出成为县级市;时隔不到二年,1963年5月29日,省人民委员会又转发国务院文件,撤销津市市,将津市行政区域划归澧县,从7月1日起,津市市改为津市镇,但干部管理、有关会议和工作安排,仍作县一级对待;1979年12月29日,国务院以国发290号文件批复,同意恢复津市市,并由常德地区领导,成为地辖市;1985年,津市郊区扩大;198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再次成为省辖市(县级),实行计划单列,由常德市代管。

津市市_津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津市市位于澧水下游、湘北边陲。地跨东经111°46'-112°40',北纬29°11'30"-29°39'40"。津市全境南北极长48.8公里,东西极宽2公里,总面积558平方公里。

地貌

津市属武陵山余脉向洞庭湖盆地过渡地带,地形以澧水为天然分界线,澧水西南岸为武陵山余脉,东北岸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边地,整个地势由南向东北倾斜。地表差异升降明显。最高点为棠华红颜寨,海拔377.1米,最低点为白衣镇建国村,海拔23米。北部为澧阳平原,地势平坦,河湖纵横,海拔32-24米。南部沿南、西、北边缘地带为丘陵岗地,呈“E”字形结构。东部边缘与洞庭平原相接,大小湖泊串珠密布。市境地貌属流水、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岗地、平原地貌类型。

水文


津市地处湖南4大水系之一的澧水下游,东濒洞庭湖、南临沅水,北近长江,西北道水、涔水、澹水回绕,澧水干流横贯全境,河岸长达76公里。
境内有大小湖泊21个,河流11条,水库29座,水塘8038口,总共水面1.2万公顷。南部0.4万公顷面积的西湖为湖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澧水干线由西往东入洞庭湖,北出松滋、虎渡两河沟通长江,形成为四通八达的水道网。

津市市_津市 -行政区划



津市
2002年12月3日,经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津市市阳由乡、窑坡渡乡,将其分别划入三洲驿、汪家桥、襄阳街、金鱼岭4个街道办事处。区划调整后,津市市辖4个街道、4个镇、3个乡;40个居委会、105个村委会。
2013年,津市市辖4个街道、5个镇、2个乡。[5]
三洲驿街道辖:后湖、桥北、柏枝林、三洲街、城隍庙、护市、蔡家河7个社区居委会。
汪家桥街道辖:汪家桥、新村、油榨坊、城东、澹津5个居委会。
襄阳街街道辖:襄阳街、汤家湖、大同、盐矿4个居委会;阳由、澧阳、荷花3个社区居委会。
金鱼岭街道辖:丝绸院、湖桥、文家湾、燕子窝4个居委会;明道、团湖、烟山、关山、大旗5个社区居委会。
新洲镇辖:东街、南街、北街、天子岗、嘉山5个居委会;杉堰、城内、豹鸣、南溪、白龙泉、长岭、荷花、草鞋、黄林、南江、车渚、南湖12个村委会。
渡口镇辖:界福、文昌阁2个居委会;新湖、民主、新民、新福、新合、三合、李阳、天鹅、双合、枫树、金盆、发瑞、茶场13个村委会。
保河堤镇辖:河口居委会;长寿、川门、花桥、田家山村、双合、澧赋、中南、七星、民主、中心、铜盆、青苗、荣台、大山15个村委会;西湖鱼场。
白衣镇辖:白衣庵、石板滩2个居委会;蒲山、金泉、天门、金林、红卫、红光、荷花、钟灵、会云、建国、齐心、双兴、柏林、永兴、金星、长安、和平、金山、大旗19个村委会。
灵泉镇辖:五泉铺居委会;戚家、关桥、同兴、五泉、鹿山、杨家、龙山、葵花、汉泗、复兴、兴隆、李家、马家13个村委会。
棠华乡辖:棠华铺居委会;岳山、奇龙、临东、黄金、双门、官堰、联合、礼安、新华、西湖、白云山11个村委会。
李家铺乡辖:官堰居委会;樟树、庙基、土桥、利兴、箭楼、灯塔、双坪、万家、双堰、同乐、清泉、梁家坪12个村委会。

津市市_津市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津市全境总面积55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32%,湖泊水面占14.6%,岗地占48.6%,丘陵占3.8%,低山占1%。
水资源

津市水系可分澧水、四口、西湖三个水系,其中澧水为湖南四大河流之一,过境总长47公里。羊湖口河面极宽处500米左右,刘公桥极窄处276米。历年最高水位43.34米,最低水位29.25米。最大洪流量为3040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22立方米/秒,年均流量460立方米/秒。除澧水外,市境内还有道水、澹水、涔水灯澧水支流、四口水系的松滋河、官垸河以及西湖水系的岗丘溪河等。湖泊星罗棋布,共有湖塘450余处,水面80余平方公里,总需水量9500万立方米左右。西湖、毛里湖、八宝湖、胥家湖等为其中面积较大者。津市地下水储量丰富,以涔澹农场至市北区地带为最多,0-7米以内单井日出水量,达2200吨以上,7米以下单井日出水量达1000吨以上。其他地段单井日出水量亦多在500-800吨左右。
矿产资源

津市矿藏主要有石煤、石灰岩、陶土、砖瓦粘土等,其中石煤储量约1600万吨,陶土储量约十几万吨。

津市市_津市 -人口

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津市 津市-历史沿革,津市-地理环境

2000年,津市市总人口243242人,各乡镇人口:三州驿街道25141,汪家桥街道25981,襄阳街街道15576,金鱼岭街道12390,新洲镇19823,渡口镇19963,保河堤镇23267白衣镇22101阳由乡17008,窑坡渡乡5614,灵泉乡12277,棠华乡14830,李家铺乡19106,涔澹农场虚拟乡10165。(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11年,津市市年末总人口26.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6万人。人口出生率7.51‰。

津市市_津市 -交通


津市市区公路四通八达。207国道贯市而过,北通鄂南,南接湘中,西抵湘西,与石长铁路、枝柳铁路和京广铁路相连;湘北公路连接常德机场,可飞抵京、沪、闽、粤等地的重要城市。傍市而过的澧水东入洞庭,西接长江,常年可通航300至500吨级船只,是湖南6大良港之一。

津市市_津市 -经济


2007年,津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6.1亿元,增加到35.6亿元,年均递增1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0.83亿元,增加到1.57亿元,年均递增13.6%,特别是2007年,增幅达到了2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26.7:38.6:34.7。
2011年,津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777446万元,比2010年增长13.5%。

工业


望夫石
工业是津市经济的主体和优势。上个世纪70年代,津市就是湖南省有名的工业重镇,斑马蚊香、麦穗味精等工业产品曾经红遍全国,上缴的税收曾占整个常德地区的50%。其后一段时期,因水运优势不再,体制机制僵化,津市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22.6亿元,增加到40.1亿元,年均递增12.2%;规模工业总产值由12.7亿元,增加到28.9亿元,年均递增18%;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3亿元,增加到7.3亿元,年均递增22.1%;规模企业户数由33家增加到47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8家;入库税金由5890万元,增加到9236万元。
2012年,全市有规模工业企业78家,园区规划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是省级工业集中区,已形成汽配、盐化工、纺织、造纸、食品五大工业支柱产业,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中意糖果、“雪”牌食盐全国驰名,“梅花牌”糖化酶远销美国。

农业


津市粮、棉、油等农副产品资源富足,形成了优质稻、棉花、油类、水产、蚕桑、蔬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10103/121096.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津市 津市-历史沿革,津市-地理环境》为网友凉介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