椋鸟,体长20公分(8寸),结实,有黑色虹彩,嘴锐长。已从欧亚引入世界大部地区(除南美洲外)。在北美洲有数百万只,是1890~1891年在纽约市释放的100只鸟的后代。在地上觅食,密集成群飞行;整年鸣叫,它模仿其他鸟的音调,亦发出本身的呼哧声。椋鸟,包括一些重要的食虫鸟类,翅较尖,尾短而呈平尾状,习性大都为地栖性,有的为树栖,喜结群。椋鸟是害虫的天敌,能捕捉许多害虫,一对正在喂养雏鸟的灰椋鸟,每天要捕捉400克害虫,很多国家都把人工制作的巢箱挂在树上,以便椋鸟前来安家,帮助人们消灭害虫。
椋鸟
椋鸟_椋鸟 -椋鸟椋鸟简介
椋鸟
椋鸟是害虫的天敌,能捕捉许多害虫,一对正在喂养雏鸟的灰椋鸟,每天要捕捉400克害虫,很多国家都把人工制作的巢箱挂在树上,以便椋鸟前来安家,帮助人们消灭害虫。椋鸟还是“口技演员”,它们不仅能学其他鸟的叫声,还能模仿青蛙、小马以及汽车喇叭甚至人的声音。椋鸟嘴微下曲,翼长而尖,腿和脚粗壮。主要为黑色,有金属光泽。椋鸟非常讲究团结友爱,它们对有伤病的同伴会做出令人类都赞叹关爱举动。
雀形目(Passeriformes)椋鸟科(Sturnidae)的大部分鸟类。尤其指紫翅椋鸟(Sturnus vulgaris),体长20公分(8寸),结实,有黑色虹彩,嘴锐长。已从欧亚引入世界大部地区(除南美洲外)。在北美洲有数百万只,是1890~1891年在纽约市释放的100只鸟的后代。尽管也吃害虫,但常损坏果实和谷类收成,还侵占当地鸣禽的巢穴。在地上觅食,密集成群飞行;整年鸣叫,它模仿其他鸟的音调,亦发出本身的呼哧声。印度到爪哇的斑椋鸟(S. contra, 参阅鹩哥〔mynah〕条)黑、白和红褐色,眼皮黄色。东非的栗头丽椋鸟(Spreo superbus)以及太平洋岛屿和澳大利亚东北部的楔尾灰椋鸟(Aplo
椋鸟迁徙nis metallica),羽衣有强烈的虹彩光泽。东非的金胸椋鸟(Cosmopsarus regius)体长36公分,绿、蓝和黄色,尾长。肉垂椋鸟(Creatophora cinerea)呈褐、灰和白色,繁殖期雄鸟变成秃的,露出发亮的黄皮,在头顶和喉部长出大肉垂。
雀形目(Passeriformes)椋鸟科(Sturnidae)的大部分鸟类由大约107种分布于整个欧亚大陆、非洲和北美洲的活泼、好寻衅的鸟类构成。体长16.5~42公分(6.5~16.5寸)。嘴微下曲,翼长而尖,腿和脚粗壮。主要为黑色,有金属光泽。一些有冠或有供炫耀的垂肉,或皮肤裸斑。在飞行或栖息时喋喋不休,经常大群地聚集在一起。分布广泛的紫翅椋鸟(Sturnusvulgaris)捕食大量的昆虫,但也吃谷物和小果实,与其他鸣禽剧烈地争夺食物。自从1890年引进北美(纽约中央公园)以来,此鸟已成群地增加,在城郊和市区普遍地被视为害鸟。亚洲鹩哥(Graculareligiosa)是著名的能学话的笼鸟。非洲牛椋鸟属(Buphagus)从大动物皮毛中啄食扁虱。有几种椋鸟现已灭绝,其中最奇怪的当属辉椋鸟(Aplonismavornata),1774年在太平洋的某个地方采到一个标本,此后便未再见到。椋鸟科隶于燕雀亚目(Passeres)。
椋鸟_椋鸟 -分类
椋鸟
椋鸟,包括一些重要的食虫鸟类,翅较尖,尾短而呈平尾状,习性大都为地栖性,有的为树栖,喜结群。叫声嘈杂,善仿其他鸟的叫声,有些种类在饲养条件下可学人语。食物多变,有些种是吃昆虫的能手,巢常营于树洞中。
椋鸟的种类有灰头椋鸟、黑冠椋鸟、丝光椋鸟、北椋鸟、紫背椋鸟、灰背椋鸟、粉红椋鸟、紫翅椋鸟、灰椋鸟、斑椋鸟、黑领椋鸟、红嘴椋鸟、家八哥、灰背岸八哥等。
灰头椋鸟
英文名称:Chestnut-tailedStarling
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
PASSERIFORMES>Sturnidae>Sturnusmalabaric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Gmelin,1789)
描述:中等体型(20厘米)的浅灰色椋鸟。头及后枕具丝状珍珠色羽,肩无白纹。与灰背椋鸟及丝光椋鸟的幼鸟的区别在外侧尾羽栗色,腰色深,两胁具些许棕色。
虹膜-白色;嘴-橄榄绿,嘴端黄色,基部钴蓝色;脚-棕黄色。
叫声:群鸟进食时发出吱吱的叫声。作高调的双音节叫声,单颤音、哨音及短而甜的鸣声。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方、缅甸、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亚种nemoricolus为四川南部、西藏东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广西西南部及香港低矮丘陵、开阔林地、农田及园林中的不常见鸟;在台湾也有出现。
习性:成群活动;常见取食于花期的Erythrina及Bombax植株。
黑冠椋鸟
拉丁文学名:SturnusPagodarum
黑冠椋鸟
英文名称:BrahminyStarling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Gmelin,1780)
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
PASSERIFORMES>Sturnidae>Sturnuspagodarum
描述:中等体型(21厘米)的椋鸟。头顶及长冠羽黑色,下体栗黄,尾及初级飞羽近黑,上体余部浅灰褐色。全长约190毫米。额至枕,冠羽均呈有金属光泽的黑色,头侧、颈侧、背的两侧、颏、喉、胸及腹皮黄色,各羽均具淡色轴纹;上体余部、翅上复羽、次级飞羽灰色,初级复羽和初级飞羽黑色,肩羽边缘白色。中央尾羽灰褐色,外侧尾羽暗褐色,白色的端斑,愈至外侧尾羽愈大。尾下复羽白色。各种环境均可见。以昆虫和植物种实为食。
虹膜-白色;嘴-基部石板蓝,尖端黄色;脚-棕黄。
叫声:咕咕高叫接常声和假声的变幻。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云南耿马
分布状况:偶见于云南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习性:常见于印度城镇、村庄及铁路沿线。群鸟共栖。
丝光椋鸟
丝光椋鸟
拉丁文名:Sturnussericeus
英文名:Silkystanling种命名人及年代:Gmelin,1788
俗名:丝毛椋鸟
分类: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
描述:体型略大(24厘米)的灰色及黑白色椋鸟。嘴红色,两翼及尾辉黑,飞行时初级飞羽的白斑明显,头具近白色丝状羽,上体余部灰色。
虹膜-黑色;嘴-红色,嘴端黑色;脚-暗橘黄。
叫声:尚无记录。
分布范围:中国、越南、菲律宾。
分布状况:留鸟于中国华南及东南的大部地区包括台湾及海南岛,冬季分散至越南北部及菲律宾。于农田及果园并不罕见,高可至海拔800米。
习性:迁徙时成大群。
丝光椋鸟是我国特产鸟类,在海南属于候鸟,也有部分留鸟。丝光椋鸟常在农田和村落等人类居住的区域活动和觅食,一方面易受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等危害,另一方面也常被人为捕捉,作为笼养观赏鸟出售。丝光椋鸟无论是分布区域还是种群数量,都呈现明显减少。丝光椋鸟已被国际鸟类保护联盟列入世界受威胁鸟类名目。
北椋鸟
北椋鸟
(Běi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