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简介 黔江区 黔江区-区情简介,黔江区-建制沿革

黔江区位于重庆市渝东南,处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于一体。黔江区东临湖北省咸丰县,西接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省利川市。截止到2013年,黔江区幅员面积2402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12个镇、12个乡。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黔江区户籍人口53.6万人(常住人口44.5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3%。黔江区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获得过“全市退耕还林工作先进区”、“最具风情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全国平安铁路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黔江区_黔江区 -区情简介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黔江自然风光神秘怡人。境内山雄水秀,植被葱郁,野生动物繁多,一片净土恰似重庆的“后花园”。其中地震堰塞湖小南海为重庆市第一大天然湖泊,碧水绿岛,四围青山,其地震遗址保存得极为完整。干支流纵贯黔江的阿蓬江河谷风光优异卓绝,在黔江境内形成了两大原始峡谷,两大天生桥群以及间歇泉、温泉、地下暗河、溶洞等自然奇观,令人叫绝。雄壮的武陵山奇峰异石,尚存的寺观或遗址折射出当年的宗教繁盛。此外还有仰头山森林公园、大板营原始森林以及八面山、麒麟盖、石钟山等丰富多采的自然旅游资源,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黔江境内遍布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珍奇独异。是一片神秘、美丽的土地,这里大自然造就了武陵山的奇峰延绵、怪石林立、奇峰异彩,危岩深峡、溶洞密布;有深山明珠―小南海地震湖,湖水清澈如镜、湖周秀峰环立、内、外八景格外诱人;神秘的官渡峡等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仰头山层峦叠嶂,林海浩瀚,林中色彩斑澜,幽深迷人;万涛烈士故居等更值一观。

黔江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季风明显,但辐射、光照不足,灾害气候频繁。气候具有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立体规律,是典型的山地气候。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区。建筑、穿戴、风格及文化习俗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淳朴浓郁。土家摆手舞、山歌、铜铃舞;苗族民歌、芦笙、木鼓舞驰名遐尔,特别是一年一度的黔江土家摆手节呼唤海内外朋友相聚黔城,同乐同舞。“赶年”、“赶秋”、“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仍继古风遗韵。

黔江的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旅游环境正日趋成熟,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景区建设稳步推进,星级饭店不断兴起。随着国道319线的等级提高、渝怀铁路建设的进展以及将要修建的舟白机场,将使黔江旅游功能日益齐备,形成良好的旅游接待条件。

黔江区_黔江区 -建制沿革


黔江区图黔江,《禹贡》为梁州之域。商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初,为涪陵县地。

黔江置县始于东汉。建安之年(201),益州牧刘漳接受涪陵县令谢本建议,析涪陵县置涪陵、永宁、丹兴、汉葭四县。丹兴县治设于今联合镇(古称楠木坪)。

清光绪《黔江县志》:“黔江,邑邻五溪,界古黔州及施州,为川楚僻路,天下有事,易扰难靖”。这里,与彭水、酉阳、秀山等地联片,史称“蛮夷之地”。蜀汉延熙十二年(249)五月,涪陵人徐巨杀都尉反,后主遣大将邓芝征讨,徐巨战死。事后,徙徐、蔺、谢、范等数千家于成都。公元280年,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涪陵郡下设涪陵、汉葭、汉夏、汉平等四县,丹兴废,其地入涪陵、汉夏二县。

西晋永嘉(306),今酉、秀、黔、彭等地“没于蛮僚”,历宋、齐、梁、魏、周等250余年。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少数民族首领田思鹤“以地内附”,归顺中原王朝,因而在彭水置奉州(建德三年改名黔州),县为其属地。

隋开皇五年(585)置石城县,兼置庸州,治所均设今县坝乡县坝村。大业三年(607)废庸州,石城县隶属巴东郡。《隋志》:“巴东郡统县十四,北极巫山、秭归,南至石城、务川最。石城县广矣。”

唐武德元年(618)石城县改属黔州,其县治移无慈城,即今县坝老鹰关。贞观四年(630)迁今联合镇。天宝元年(742)改名黔江,属黔安郡(黔州)。

五代十国时期,黔江属黔州。嘉庆《四川通志》:“天夏七年(90)年建据蜀,后唐长兴五年(935),孟知祥据蜀,黔州地属之。”

宋、元之际(960-1368),黔江“半没于夷。”清咸丰《黔江县志》:“黔江自宋、元以来,半没于夷,为龚、胡、秦、向四土豪所据。龚据水寨,秦据册山,胡据峡口,向据后坝。”县境周边为唐崖、忠路、大旺、石柱、酉阳等土司包围,对县境不断扩张蚕食。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玉珍据川,称帝10年,黔江县为其属地。

黔江地处川东鄂西交界处,周围土司长期争战不休,民族矛盾和地区矛盾尖锐复杂。因此,明王朝视这里为“地处蛮疆,犬牙交错”的军事要地,数次陈重兵于黔。洪武五年(1372)蓝玉征黔,省黔江入彭水县,洪武十年(1378),蓝玉再次征黔,驻官兵1216名,置黔江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四年,复置黔江县,所,县并立,文武兼治。黔江守御千户所隶四川都司所属的重庆卫,持续275年。

清初,黔江县属重庆府。康熙元年(1662),改黔江守御千户所为黔彭营,镇守黔江,彭水等县,兼辖酉阳、石耶、平茶、邑梅五土司。雍正四年(1726),改黔江县为黔江万。十二年(1734),含彭水县升为黔彭直隶万。为万治。十三年(1735)酉阳土司“改土归流”后,置酉阳直隶州,废黔彭直隶万,复置黔江县,属酉阳直隶州。

1911年11月13日,黔江“反正”,成立军政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黔江直属省。在四川“防区制”时期,黔江属刘湘防区。24年(1935)川政统一后,黔江属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即酉阳专区。抗日战争中武汉失守后,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部份机关迁驻黔江正阳乡大路坪。1946年,川黔湘鄂边区绥清公署(辖五十六军)设于黔江县城,以控制恩施、酉阳、铜仁、永顺、涪陵、芷江等6个专区及其县份。

1949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黔江,11月25日,成立黔江县人民政府,隶属川东行政专区。1950年1月23日,置酉阳专区,领酉阳、秀山、黔江3县。1952年9月,酉阳专区并入涪陵专区,黔江随之属涪陵专区。198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黔江县,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次年11月13日举行自治县成立大会,宣布自治县成立。

朝代建置名称隶属关系县治东汉丹兴县巴东属国楠木坪三国蜀汉丹兴县涪陵郡楠木坪晋“没于蛮僚”宋、齐“没于蛮僚”梁“没于蛮僚”魏、周“没于蛮僚”奉州、黔州隋石城县庸州巴东郡县坝乡县坝村唐五代黔江县黔州联合镇宋黔江县黔州、绍庆府联合镇元黔江县绍庆府联合镇明黔江县重庆府联合镇清黔彭万、黔江县重庆府、酉阳州三屯乡民国黔江县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三多镇中华人民共和国黔江县酉阳专区联合镇中华人民共和国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涪陵专区联合镇中华人民共和国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地区联合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黔江地区四川省联合镇西山北路中华人民共和国黔江开发区重庆市联合镇西山北路中华人民共和国黔江区重庆市城西办事处

黔江区_黔江区 -行政区划

重庆市黔江区由“四川省黔江地区”演变而来,原四川省黔江地区于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从原涪陵地区10县中将酉秀黔彭石五个自治县划出单设)成立,同年11月挂牌办公,辖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苗族自治县。

1997年纳入重庆直辖市管理,同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四川省黔江地区”,成立“重庆市黔江开发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重庆市黔江开发区、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设立“重庆市黔江区”,隶属重庆直辖市管理,也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区。全区共3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15个镇、489个村民委员会。

黔江区_黔江区 -辖区人口

黔江区简介 黔江区 黔江区-区情简介,黔江区-建制沿革

人口:2005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0.72万人,比上年增长1%。全年出生人口6878人,人口出生率为13.6‰,死亡率6.7‰,自然增长率为6.9‰。全区年末常住人口43.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2万人,全区城镇化率为27.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1952年,全区总人口为26.5万人,其中:男14.01万人,女12.49万人。

黔江系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在计划生育政策上区别于非少数民族地区,加之正处计划生育时期和传统观念二孩率较高的缘故,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市水平。

历史资料证明,1970年是生育增长最高时期,自然增长率达到34.7‰,出生率高达46.65‰,提倡计划生育后,自然增长率迅速回落。国家把计划生育纳入国策后,各级政府、部门常抓不懈,收到很好的成效,在各时期生育高峰期威胁下,人口增长率始终控制在10‰以内。

全区有中等专业学校2所,职业中学2所,年向各行各业输送2500人左右从事于经济建设,区外毕业返籍的大中专毕业生年近400人,他们都充实到各个行业。在职干部采取以函授、电大、进修、培训、自学等方法上档升级,提高文化知识水平。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推广科技应用得到广泛开展,民族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黔江区_黔江区 -风俗文化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4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好客,礼节周到,让人有一种入归之感。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是土家人将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娱乐,庄稼汉们吆嗬在一起对庄稼地进行除草时,农歌手在前面边打鼓边唱歌,薅草的农夫们手持薅草的锄头边听歌边干活。谁在劳动中偷懒,歌手就马上针对偷懒者编些歌来唱。谁在劳动中使劲地干,也能得到歌手用唱歌对她的赞扬。促使大家在劳动中不偷懒,个个都使劲。庄稼汉们感到在歌声中劳动非常欢快。

迎宾礼与日常生活


黔江区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席上,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美丽的“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即土家织锦,“西兰”,意即被面;“卡普”,意即花,直译为“花的被面”。它是土家族民间艺术的精华,色彩斑烂,朴实典雅,图案新奇,具有极高的实用与欣赏价值。

西兰卡普的图案,多用象征手法,直线造型。连续对称,呈单一型的演进变化,纺织时,以红.蓝.白等色棉线为经,各色丝.棉.毛线作纬,采用挖空工艺,手工挑织而成,粗犷洗炼,结构丰满,其传统图案有二百多种。
土家姑娘从小就拿牛角挑针,上木质腰机,学织西兰卡普。生活在黔江的土家人中,有不少打花能手。今天,西兰卡普已成了质朴.典雅.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之花,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

哭嫁和跳丧


黔江区

哭嫁: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新娘对家中每位亲人要唱一首,来一位亲朋又唱一首;遇上陌生人来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

一是 “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无论年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

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计掠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家安全的。

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

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

跳丧:与“哭嫁”不同,土家人的丧事却办得十分热闹。“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充分表现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

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丧鼓一响,相邻数寨齐来奔丧。所谓“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丧”。

仿佛亡人逝去,人们必得欢送庆贺。那灵堂上的舞者,每人手执一件乐器,鼓、锣、大钱、小钱、铰、唢呐等,由掌鼓师指挥。鼓声一起,或高歌狂舞,或轻歌曼舞。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其余三人边跳边唱,此名“坐丧歌”,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另二人边跳边唱,此名“跳丧鼓”;有时,四人围棺转圈,边跳边唱,此名“转丧鼓”,也有骑棺领唱的。曲调.有“撒儿嗬”、“叫歌”、“摇丧”、“将军令”、“正宫调”、“一字词”、“节节高”、“螃蟹歌”等数十个曲牌,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唱词,有歌颂亡人的,有赞美爱情的,有唱历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动物植物的,有猜谜的,内容十分丰富。土老师还借跳丧,规劝教育世人:哪怕你帝王将帅,也难免土内藏埋,哪怕你高官厚禄,无非是一坟棺材。从舞中、曲中、词中,哪儿有一点悲哀的痕迹!

土家人跳丧,一为死者歌功颂德,二为安慰死者家属,谁都把“跳丧”当做情谊的象征,说:“把不起耙把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送人情”。“跳丧”与巴人乐舞有着渊源关系。《夔府图经》载:“巴人尚武,击鼓跳歌以兴哀。……父母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众必跳。”《巴东县志》卷二十曰:“丧葬,殁之夕,其家具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呼达旦,或一夕至三夕,至十余夕不等。

“年节”和“舍巴日”

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是“年节”;节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

舍巴日 “舍巴”,意为“摆手”;“日”,即“做”。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它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摆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在“摆手堂”前举行。“摆手堂”,在土王祠。“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

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年节过年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将祖先祭祀日称为“过年”。但“过年”的时间,则因姓氏、宗支、地域而异,有的姓氏为三月三,有的姓为四月八,有的姓为七月初一。过族年,要在祠堂里举行祭祖仪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断,铁铳轰鸣,号角声声,“嗬喂”阵阵,其盛况是其它节日难以比拟的,后逐渐改为户祭。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也有祭冉宣慰、田宣慰、杨宣慰以及马伏波的。

祭祀的本族祖先中,扬姓祭杨再思,李姓祭“天”字辈的三祖先,部分彭姓和谢姓八部大王。祭祀毕,游乡串寨,走亲访友,对歌宴客,真是“满山满寨都是歌,宾客如流欢乐多”,长达三、五日之久。关于“过年”的来历,说法甚多。主要的有三种:一说祖先从湖南迁来时,有的坐杉木船,有的坐柏木船,有的坐青钢木船。因船速不一,到达有先有后,人们将到达的日子定为“过年”。于是,就有的为四月八,有的为五月初五,有的为五月十五了;一说祖先出征打仗,有的将出发的时间作为“过年”,有的则将归来的时间作为“过年”,以致时间不一。如李姓说:“天”字辈三位祖先七月初一出征时,全族团聚,以后年年七月初一纪念;一说八部大王于国有功,皇帝见他武艺高强,害怕皇位失落,便将他毒死在归途中,人们将他的殉难日作为“过年”日,以纪念他。这些,都与古代战争和民族的历史有关。

精美的刺绣,迷人的蜡染

黔江的苗族刺绣.蜡染手工制品久享名,饮誉国内外,刺绣以紫色为基调,工艺十分精湛。

蜡染更别具特色,独领风骚。苗家姑娘就常用自己的手工艺品刺绣和蜡染,来装点自己的花团锦簇的美丽青春。

刺绣 是在布讴上用五彩线绣出各种图案花纹。苗家女的刺绣技艺高超,刺绣前已成竹在胸,不需先在布上绘出草图,而是根据布的颜色和经纬,直接在布上用彩线绣出构思精七巧的长形、方形、圆形、锯齿形,然后将各种图案绣入其中,经过细针密线,形成绚丽多姿.五彩斑烂的花纹图案。苗族刺绣的运用,在生活中无处不见,大至厅室围帘、被面、服装,小至枕头、围兜、荷包、褡裢等,配以刺绣,无不精美动人。

蜡染久负名。由于蜡汁流动形成自然龟裂,还在布料上留下许多人工无法描绘的冰花,使蜡染画面产生一种奇特的艺术效果。穿上一件蜡染制品裙装,戴一顶蜡染太阳帽,妙龄少女如锦上添花,倍增风韵;在厅堂卧室,以蜡染品装饰点缀,更是赏心悦目,满室增辉。因此,蜡染在当代倍受青睐,已进入大都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工匝们采用浪漫手法,将现实中的湖光山色、花草虫鱼、珍禽异兽,加以变化、夸张,组合搭配,生动别致,栩栩如生,绝不拘泥刻板。各种动的和静的形体,整个图案既富有生活情趣,又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虹染,以其图案变幻无穷,取材丰富,线条粗犷,造型优美等特点,表现出苗族同胞开朗豪放的民族性格。

黔江区_黔江区 -文物古迹

渝东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首次记录: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底,在黔江区冯家坝镇茶花村红土弯老屋基洞出土了大批打制石器和更新世哺乳类化石,共得化石一百多件,多为动物牙齿,还有少量的骨骼碎片。初步鉴定,有哺乳动物化石二十一种,爬行动物一种,鸟类一种,无脊椎动物二种,共二十四种。还采掘到八百多件打制石器材料。其中包括原料、半成品、残片及石制品。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一九八六年元月五日,在秀山扁口洞发掘到更新世哺乳类化石达二十八种,其种类之多,居全省第二位。两地的重要发现,以大量的实物资料证实至少在一万年以前,渝东南地区就留下了人类祖先的足迹。

曾侯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10103/121948.html

更多阅读

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 小南海好玩吗

P01▲重庆市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重庆与湖北交界处,距黔江城北部30余公里,车程约一小时。是一个融山、海、岛、峡诸风光于一体的高山淡水湮塞湖泊,也是国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地震遗址。小南海地震遗址是小南海地质公园最

重庆黔江到张家界自驾车路线 重庆到张家界路线

重庆黔江到张家界自驾车路线:黔江—-——(国道)----→咸丰—-——(国道)----→湖南龙山——(国道)----→桑植县—→张家界--杨家界门票站、天子山门票站.重庆过来约6小时左右330公里或正门森林公园进山.(接站在桑植县城到张家界市区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沙坝乡卫生院简介 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沙坝乡卫生院简介(原广元市元坝区沙坝乡卫生院)本院是一所综合型卫生院,始建于一九五六年,占地面积1800m2,科室设置有内﹑外﹑妇﹑儿﹑中西医结合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口腔科﹑中医骨科、预防,妇幼,农合等临床科室﹑有放射﹑B超

黔江:充满土家风味的洋芋饭

春节,带孩子去了重庆武隆的仙女山滑雪,回程路上,临时决定在小城黔江住一晚,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多么的英明。黔江,这个位于渝、鄂、湘、黔边界的巴渝小城,非常的干净整洁 ,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又以土家族和苗族人居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

声明:《黔江区简介 黔江区 黔江区-区情简介,黔江区-建制沿革》为网友绾起梨花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