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女,汉族,1924年12月27日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历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2013年12月8日,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红派艺术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吸收京剧、昆剧、话剧、歌剧、西洋歌唱、电影等技巧,创造出龙头凤尾、跌宕起伏、音域宽广、清脆秀丽、刚柔相济的唱腔风格。红线女饰演过《一代天骄》、《昭君出塞》、《关汉卿》、《搜书院》、《李香君》、《山乡风云》、《白燕迎春》等剧目,折射出妇女在追求自由、民主、正义道路上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其中《荔枝颂》以粤曲去颂唱“南国荔枝红”,寓意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如火如荼,与时代主旋律完美契合,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粤剧也因红线女而被周恩来同志誉为“南国红豆”。至今,许多粤剧演员和民间粤剧社团、私伙局,唱腔和表演,仍都以红派艺术为典范。
红线女_红线女 -红派艺术影响深远
红线女
2013年12月,新华网发表题为《红线女粤剧流派是中华文明和岭南文化不朽丰碑》的文章,文章指出,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如果将“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之始对应理解为现代粤剧史开端的话,那么,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花旦行当发展进程中则具有初创和里程碑意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
署名文章指出,红派艺术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三座高峰:
第一座高峰,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红腔风格的形成。其中,1951年,红线女在香港演出《一代天骄》,在剧中以动作、表情来丰富唱音,香港媒体出现了“女腔”一词,红腔自此确立,风靡海内外。这个时期,红线女在香港演出了《一代天骄》、《昭君出塞》、《苦凤驾怜》、《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代表剧目,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结合个人的声线条件,融汇创造出“甜、脆、圆、润、娇、水”的红腔风格,把粤剧花旦唱腔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凌所说的:“音质优美,基础深厚稳实,音色清脆秀丽,富有变化,高、中,低音区的声音统一、匀称,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别宽阔,又柔美而有力度。”
第二座高峰,出现在1955年至文化大革命前,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在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唱腔进一步发展,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1955年,红线女从香港回到广州,在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的前身)工作,对自己的唱腔和舞台艺术作进一步锤炼。这个时期,在唱腔上,吸收了京剧名家梅兰芳唱腔、昆剧、话剧、歌剧、西洋歌唱、电影等技巧,唱腔表现力更为丰富。这个时
红线女期,红线女的戏路进一步开拓,演出了《关汉卿》、《搜书院》、《李香君》、《打神》、《山乡风云》、《刘胡兰》等代表剧目,她突破了传统粤剧中单纯表现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的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表现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正气凛然的性格特征,唱腔为了与人物性格统一,表现出了婉约之中带有悲壮的刚柔相济风格。现代剧《山乡风云》,更是在现代戏和传统表演程式的结合上获得了标志性的突破,既没有生搬硬套传统行当的一招一式,又使全部表演合乎戏曲规律,演艺服务于角色的创造,使演出更贴近生活、真实自然,形象丰满、刻画淋漓尽致。《山乡风云》被认为是粤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第三座高峰,出现在文化大革命后至今,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舞台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唱腔的表现更加细腻,更加融入生活,达到了大气深沉、柔韧有余、炉火纯青的境界。红线女不断创新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样式,演出了现代剧《白燕迎春》、《西关女人》,历史剧《昭君公主》等,并将“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同时搬上舞台,在70多岁高龄之时,将四位妙龄少女的艺术形象演绎的迥然有别、惟妙惟肖。这个时期,红线女还参与编写和自导自演了多部粤剧,并率先探索以交响乐等西方乐器伴奏粤剧。
署名文章还指出,红派艺术的社会意义是深刻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
第一,艺术技巧推陈出新。据考证,粤剧起源于明代中叶,是由北方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唱腔,融汇珠江三角洲当地民间音乐,而形成以梆子、二黄为主腔的剧种。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西方自由民主思潮推动着中国社会各领域出现了改革,粤剧也从此打破了数百年来一直对外来剧种的依赖,开创并确立了自己的程式、唱腔和舞台艺术,涌现出了如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千里驹、桂名扬、廖侠怀、白玉堂等一代宗师,现代粤剧史由此开篇。红线女的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艺术花旦行当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初创和里程碑的意义。
红派艺术在唱腔艺术上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吸收了京剧等其它剧种、以及美声歌唱、电影等的技巧,结合个人的声线条件,融汇创造出了龙头凤尾、跌宕起伏、音域宽广、清脆秀丽、刚柔相济的红腔风格;在舞台艺术上,以粤剧传统花旦舞台功架为基础,吸收了京剧名家程砚秋的身段艺术,并将俞振飞、周小燕、朱传茗等戏剧名家的艺术融为一炉,突破了传统粤剧中单纯表现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戏路极为宽广,不论古代的小家碧玉、宫廷贵人、青楼妓女,还是现代革命女性,都能涤尽铅华,展示出东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气质、高洁端庄的风韵,表现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正气凛然的性格特征,以及在抗拒苦难或悲剧命运中磨砺出那富于韧性的品格,表演细腻传神。现代剧《山乡风云》,更是在现代剧和传统表演程式的结合上获得了标志性的突破,被认为是粤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红线女意识到,用粤剧来表现现实社会生活,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表演程式,必须服从于剧情内容、服从于人物身份和性格,她大胆改革
红线女,突破了当时演现代剧要么生搬硬套传统表演形式、要么象话剧那样纯自然生活化的表演,《山乡风云》既没有生搬硬套传统行当的一招一式,但全部表演都合乎戏曲规律,这样演出就更贴近生活、真实自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更加丰满、人物性格的刻画更加淋漓尽致。其中,红线女饰演的红军女连长刘琴,同时又是乔装深入敌人巢穴的一名女教师。以红军女连长形象出现时,吸收了小武的身段,飒爽中带凝重,轻而不浮、猛而不燥,节奏分明,深得其妙,既符合红军部队的实际操作,又符合戏曲表演程式。对月抒怀及与敌人正面斗争的情节,用的则是小生身段,温文典雅,但既然是红军干部,故演来潇洒轻盈而不飘滑。刘琴既现英风、又潜文质,使她后来乔装教师,有了内在的依据。红线女的红派艺术,是经过多年的长期舞台实践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首首名曲皆脍炙人口、海内外广为传唱。粤剧也因此而被周恩来誉为“南国红豆”。
第二、思想内容与时俱进。红线女名剧名曲的思想内容永远是引领着时代前进步伐、折射出时代光辉的!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与时俱进,饰演过《昭君出塞》、《关汉卿》、《搜书院》、《李香君》、《山乡风云》、《白燕迎春》等众多代表剧目,她担当正印花旦角色,剧中塑造的王昭君、朱帘秀、翠莲、李香君、刘琴、沈洁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深入人心,这些涵盖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典型,无不折射出为追求自由、民主、正义和妇女解放,而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这种主题思想与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思潮汇流,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启发意义。其参演的《荔枝颂》,更是将地方特色文化与时代主旋律巧妙融合到了极致,众所周知,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荔枝是古今中外驰名的岭南佳果,以粤曲去颂唱“南国荔枝红”,寓意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如火如荼,作品既体现地方文化典型性,又与时代主旋律完美契合,故而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珠江礼赞》则是热情讴歌了站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浪潮上的广东在先行先试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触发人们心声共鸣。
第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艺术技巧推陈出新、思想内容与时俱进,是红派艺术影响深远的先决条件。而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在海内外演出粤剧数量多达近百部,这在粤剧史上也是罕见的。红线女艺术中心的成立,对弘扬粤剧文化和红派艺术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红线女老师热心培养粤剧后人,当今许多著名粤剧演员,甚至连民间粤剧社团、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红派艺术为典范。红派艺术可谓传遍万户千家、影响甚大、深入人心。
红线女_红线女 -生平经历
人物概述
1924年12月27日,出生于广东开平水口泮村。
红线女
1938年,师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起艺名小燕红,后同班著名艺人靓少凤对她讲述了“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改艺名为红线女。
15岁加入马师曾剧团。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沦陷后,随马师曾的太平剧团(抗战剧团、胜利剧团)在广东、广西各地演出,在两广地区崭露头角。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香港,学京剧3年,同时向声乐专家求教,并吸收电影的表现手法,并演出于港、澳、穗及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
1952年,在香港组建真善美剧团,并与马师曾、薛觉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
1955年,返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先后在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工作,曾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并曾当选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先后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乡风云》、《昭君公主》、《白燕迎春》等许多剧目,她所塑造的翠莲,朱帘秀、王昭君、李香君、刘琴、沈洁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深入人心,形成独具特色的“红派”表演艺术。她所创造的“红腔”,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许多“红腔”名曲,《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被视为经典,脍炙人口、广为传唱。
2009年,红线女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2013年12月8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8岁。
从艺经历
20世纪40年代
1940年,红线女随何芙莲临时搭班于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靓少凤喜欢红线女聪明听话,勤奋好学,有空便对她悉心教导,尤其在用气发声功法和行腔叶字技巧方面,红线女受益良多,为她打下良好的唱功基础起了很大的作用,靓少凤还认为红线女当时用“小燕红”的艺名不好,建议改为“红线女”。1941年在上海演出,红线女当上了第三花旦。是年年底,日军占领九龙和香港,红线女住在师父家中练功,帮做家务,还替师父摆地摊卖衣服。1943年,她在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这个艺名。从此,她成为马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以后到抗战大后方广西等地演出了许多马派剧目,如《苦凤莺怜》、《斗气姑爷》、《软皮蛇招郡马》等。她扮演各种不同性格类型的女性角色,适应各种不同的表演风格。虽然觉得吃力,但她拼命地学习、钻研,逐渐打开一条宽广的戏路,为她后来驰骋于舞台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成功地塑造多彩多姿的艺术形象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70年代
红线女
20世纪50、60年代,红线女曾随团赴朝鲜、越南演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她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澳门等地,进行演出和讲学,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在当地掀起“红线女热”,为传播粤剧艺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友好情谊作出了贡献。红线女还参加了香港、澳门庆祝回归的演出。
红线女一贯热心扶掖后辈,辛勤培育新人。早在1973年,她便负责广东粤剧训练班,担任专职教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之后,她指导青年剧团、实验剧团,组建红豆剧团,负责培训工作,开展改革试验,积极培育人才,培养、造就了许多优秀青年演员和艺术人才。
1998年,由广州市委、市政府投资兴建的:“红线女艺术中心”组成,举行了落成典礼暨红线女从艺60周年庆祝大会。几年来,在红线女的亲自策划、领导和参与下,“中心”先后录制了《红线女艺术之路》电视艺术片和《红线女音像艺术大观》等一批音像制品,拍摄了粤剧动画电影片《刁蛮公主戆驸马》,编辑出版了《论红线女舞台艺术》评论集和不定期学术刊物《红线女艺术研究》,举办了“爱心助学”义演等活动。
红线女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她在艺术舞台上驰骋70多个春秋,受聆于前辈,浸润于传统,博采众长,脱颖创新,创造出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红腔”唱腔艺术和“红派”表演艺术;她对艺术如痴如醉,永不停步,矢志追求真、善、美。她以其出众的才华、杰出的成就,独领风骚于当代粤剧艺坛,她的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为粤剧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红线女的堂伯父邝新华,是同治年间粤剧再度兴起时的著名武生。他在广州重建粤剧行会组织八和会馆,并被推为“会首”,更因其演艺高超,同行尊奉为泰山北斗。红线女的外祖父声架南是驰名于东南亚的武生。舅父靓少佳是历任人寿年、胜寿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在省、港、澳、美国和东南亚均享有盛誉。舅母何芙莲也是著名花旦。红线女生长在这样一个与粤剧渊源很深的家庭,从小就受到粤剧艺术的熏陶,八、九岁时就跟留声机学唱粤曲。经常在父亲招待客人时,被叫出来演唱一曲,得到客人的夸奖和父亲奖励的二毫硬币。抗日战争前,家住广州西关,常随母亲到戏院看戏,回来在家中仿效演唱。1938年因日军侵华而失学,同年7、8月间,随母亲经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学艺,取艺名小燕红。1939年春节,在胜寿年班首次登台演出。从此,她在戏班中练功、学唱,夜场演出扮丫环、宫女的角色。在香港郊区演出日场时,也担任一些戏份不多的配角,在“天光戏”中,还有机会演主角。
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她不甘做资本家、“班蛇”的摇钱树,用私房钱组建真善美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50年代初,又组建了红星粤剧团,与马师曾领衔来广州演出了现代戏《珠江泪》等剧。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骄》、《王昭君》,改编《蝴蝶夫人》和莎翁名著的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天赋,嗓音条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了使海内外观众为之倾倒的“红腔”,把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而红线女也就成为举世闻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地“音质优美,其基础深厚稳实,音色清脆秀丽;富有变化,高、中,低音区的声音统一、匀称,很少有歌者能像她那样,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别宽阔,又柔美而有力度”。
1955年,红线女抛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显赫位置和极其优越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大陆参加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工作。自此以后,她更如饥似渴地学习。学后而知不足,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程砚秋帮她设计身段、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为她丰富《思凡》的唱腔;还有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她都虚心请教。她把所学、所识和所获,化为艺术血液,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素养,在《搜书院》、《昭君出塞》、《苦凤驾怜》、《打神》、《李香君》、《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剧目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她塑造的王春娥、焦桂英、林黛玉、李香君、王昭君、翠莲等―系列妇女形象里,不论小家碧玉、大家闺秀、宫廷贵人或青楼妓女,都能荡尽艳丽的铅华,清除庸俗的珠光宝气,展示出东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气质、高洁端庄的风韵以及在抗拒苦难或悲剧命运中磨砺出的富于韧性的品格。而在《关汉卿》的朱帘秀的形象里,则又透露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的侠肝义胆和凛然正气。她演出的《山乡风云》,在现代戏和传统戏表演格式的结合上,又跨了一大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线女一家受到滋扰和迫害,被逼离开艺术行业,到广州街道打扫,并且多次被“造反派”剃“阴阳头”。1967年被下放到广东英德茶场劳动。
20世纪80年代后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粤剧舞台演出的不景气,为振兴粤剧,她奔走呼号,身体力行,重排旧剧,编演新戏。1988年国庆前夕,红线女率广州粤剧团到北京举行了“红线女专场”,独领风韵的“红腔”再以醇美、委婉的风姿撩拨着观众的心扉;1994年,红线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成功地塑造厂一个外科医生沈洁的艺术形象。她不辞劳苦送戏下乡,还到学校演出、讲课,致力于培养和争取新一代观众,她竭尽心力创办红豆粤剧团,身教言传,提携新秀,培养粤剧艺术接班人,她率团晋京演出、出国交流,力振粤剧昔日雄风。[3]
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红线女共拍摄了70多部电影,演出了近200个剧目,既有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又编演外国名剧和现代戏。作为“民间艺术大使”,多次向东南亚和美洲的广大观众传播戏曲文化,以优美的乡音、乡情滋润着无数华侨的心田。
红线女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有50多年是学习、工作、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党和政府的教导、支持,人民群众的哺育,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的关怀鼓励,使她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质的飞跃,同时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创造天地。她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她全心投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虽有过坎坷,却不改其志;她始终牢记毛主席在1958年给她的信中提出的希望,身体力行,努力做“劳动人民的红线女”。红线女以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和人生道路证明,她真正成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家。对于红线女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人民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嘉奖。
为了表彰红线女对党的文艺事业的杰出贡献,广州市委、市政府兴建了“红线女艺术中心”,1998年12月20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隆重举行“红线女从艺60年庆贺活动”暨“红线女艺术中心落成典礼”,全国各地的文艺界要人名流以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港澳等地的“红派”挚友、剧界同仁300多人出席了盛会。73岁的红线女仍参加演唱晚会的演出,敢于向自己的高龄挑战。
广州市委副书记、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号召文艺界的同志向红线女学习,学习她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学习她对事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不离不弃、锲而不舍的坚韧毅力,学习她为攀登艺术高峰不畏艰辛、刻意求精、勇于改革、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学习她为培养接班人呕心沥血、甘当人梯的高尚情操。要求大家共同努力,为弘扬粤剧艺术、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红线女_红线女 -艺术活动
艺术荣誉
红线女
1957年7月29日至8月10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演唱《昭君出塞》、《荔枝颂》,获东方古典歌曲比赛金质奖章。
1985年,获美国亚洲协会和联合国交响乐协会分别颁发的“杰出艺人奖”和“太阳和平奖”。
1990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
1992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
2001年6月15日,红线女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接受“2001年度最杰出艺术家”的终身成就奖。这是由美国纽约州文化事务部设立的,每年向在艺术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的亚洲艺术家颁奖。
2001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文化部首届“造型和表演艺术创造研究成就奖”。
2002年1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红线女“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
2010年4月7日,获“白玉兰”终身成就奖。
2010年12月21日,获广东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2011年6月29日,获广东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2年2月27日,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活动年表
1985年,1985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唱粤剧《花市》。
1989年10月12日(农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中国唱片总公司为庆祝中国唱片出版事业40周年,在北京隆重举行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共设2个奖项,88个单位和个人获奖,红线女入获奖之列。
1995年1月31日(农历乙亥年正月初一日),1995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演出节目:广东粤剧《荔枝颂》(广东南方歌舞团舞蹈)。
2005年5月26日(农历乙酉年四月十九日),佛山电视台琼花艺术剧院成立。
佛山是粤剧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佛山电视台琼花艺术剧院是佛山市委、市政府为传承粤剧文化、振兴佛山粤剧、打造佛山城市文化品牌而成立的。成立庆典晚会于晚上在佛山市体育馆举行。京剧艺术家梅葆玖登台献艺,演出著名梅派剧目《贵妃醉酒》片段。粤剧大师红线女也出席庆典晚会。
2005年10月31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廿九日),“中华之声――2005年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第一场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
演唱会邀请京剧、粤剧等8大戏种的名家同台演出。演出节目粤剧《昭君出塞》。
2005年11月8日(农历乙酉年十月初七日),红线女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粤剧名伶、国家级艺人红线女获香港浸会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以表扬其斐然的艺术成就。这是在浸大举行的第四十六届毕业及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典礼上颁授的,典礼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暨浸大监督曾荫权主持。
2005年12月18日(农历乙酉年十一月十八日),广州红豆粤剧团十五周年志庆暨马红艺术流派经典剧目展演举办。
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优秀流派艺术,建设一流的粤剧艺术表演团体,2005年12月18日至12月20日“广州红豆粤剧团十五周年志庆暨马红艺术流派经典剧目展演”盛大文艺活动在南方剧院举办。本次演出汇集了粤剧界倪惠英、欧凯明、曾慧、梁耀安、姚志强、卜灿荣、苏春梅、张雄平、杨小秋、叶蓓等多名粤剧演员和演奏员,其中上演的经典剧目《搜书院》、《关汉卿》已经多年未在广州舞台露面。本次庆典展演期间还举办一系列活动,包括修改原有的马红流派剧目《苦凤莺怜》、《刁蛮公主戆驸马》在广州周边地区演出;邀请中央电视台戏曲栏目录制马红代表剧目;重点组织《苦凤莺怜》的剧本修改和重排,为红豆团的丑生张雄平申报中国戏剧梅花奖;请红线女老师及著名演员谈艺术与人生。
2006年4月8日(农历丙戌年三月十一日),研艺粤剧音乐社举行“研艺爱心夜”义演。
研艺粤剧音乐社在吉隆坡市政厅视听中心举行“研艺爱心夜”两晚义演。红线女为演出站台。研艺粤剧音乐社的两晚义演受惠单位包括马来西亚临终关怀协会、爱心善终协会、慈爱福利中心及佛教慈济功德会。
2006年8月20日(农历丙戌年七月廿七日),陈晓明粤剧表演艺术感恩演出专场举行。
由广东粤剧院主办、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和广东八和会馆协办、广东粤剧院二团承办的“陈晓明粤剧表演艺术感恩演出专场”在南方剧院开场。阔别舞台20余载的陈晓明重新为戏迷演绎了代表作《搜书院》、《春郎削发》、《红梅记》、《红楼梦》等折子戏。广东粤剧界新人麦玉清、曾小敏等与其搭档表演。20多年前离开了粤剧舞台后,陈晓明曾从事饮食行业的经营。他表示,虽然离开了粤剧,但心里依然眷恋着它,如今能重新站在粤剧舞台上,陈晓明显得有些激动:“我要多谢黎子流老长,没有他的支持演出就搞不成了!”而谈到举办这场演出的目的,陈晓明解释道:一是为了筹款,帮助旧戏班老人解决困难;二是为了纪念他的恩师陈笑风和小结一下自己的艺术人生。当晚,除了数百位戏迷热情捧场外,从小就相识的香港著名艺人卢海鹏也专程赶来观看了现场演出。而一直以来给予陈晓明帮助的粤剧前辈红线女还到后台给予正在化妆的陈晓明以指导。
2006年9月6日(农历丙戌年闰七月十四日),红线女艺术中心成立十周年庆贺活动举行。
红线女艺术中心举行成立10周年庆贺活动“知遇之恩,知音之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发来贺辞:美在人间;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为此次粤剧界盛会开腔献唱;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代表广州市委、市政府赠送了一幅红线女肖像画的纪念品;全国人大华侨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广东省长卢瑞华,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等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2006年9月13日(农历丙戌年闰七月廿一日),南沙粤韵情―名家粤剧粤曲欣赏会暨专题研讨会举行。
2006年9月13、14日,广东及港澳粤剧界的上百位知名人士齐聚南沙,参加“南沙粤韵情―名家粤剧粤曲欣赏会暨专题研讨会”。
欣赏会上,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登台演唱粤曲《西楼恨》。原广州市长黎子流,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宝、倪惠英、陈小汉、小神鹰等都有精彩表演。次日,年近八旬的粤剧大师红线女特意赶来参加研讨会,与会专家就粤剧发展中所面临的如何融入时代、如何提高艺术水平、如何改革创新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2006年9月28日(农历丙戌年八月初七日),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老艺术家之家成立仪式暨中秋茶话会举行。
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老艺术家之家成立仪式暨中秋茶话会在广州举行。广东省政协主席、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陈绍基出席并讲话。陈绍基指出,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成立以来,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以“繁荣”为宗旨,在“繁荣”上下功夫。这次成立“老艺术家之家”是计划开展的8项任务之一,目的就是为老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发挥余热的平台。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基金会董事长戴德丰,广东省政协秘书长、基金会名誉副理事长杨懂,以及广东省、广州市文化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陈小汉,著名粤剧编剧家秦中英以及来自广州、深圳、佛山、湛江、茂名等地的老艺术家共130多人参加了活动。
2006年11月26日(农历丙戌年十月初六日),在粤港澳“粤剧日”举行。
在广州,推广活动共组织了来自全市30多个私伙局及剧团近1000名演员在20多个演出点参加演出,活动将覆盖广州市中心城区越秀区的大街小巷。在主会场英雄广场,红线女以及倪惠英、郭凤女、梁耀安、曾慧、黎骏声等出席。红线女为启动仪式致词,而倪惠英、郭凤女等则会现场献演名剧选段,专业剧团还表演经典折子戏。此外,英雄广场四周还有设12个粤剧展示棚,展示粤剧戏服、道具、脸谱等,还有现场演示扎狮子头等。人民公园、海印欢乐广场等分会场也有各自的主题。而当晚在越秀区文化中心小剧场还有香港剧团的演出。在香港,自中午12时半至下午5时半,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各项精彩免费节目,包括飘色巡游、舞蹈表演、粤剧演出、粤剧戏服穿戴、名伶签名会、游戏摊位、展览等。除文化中心外,全港各区也同时举行响应粤剧日节目,计有粤剧、粤曲演唱会、展览、电影放映等。八和会馆于同日下午1时30分,在高山剧场剧院演出“古腔粤曲演唱会”。
2007年1月14日(农历丙戌年十一月廿六日),历时10天的“走进新农村”―广州市艺术院团新春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在增城市文化广场以一场粤剧晚会落下帷幕。
在粤剧晚会中,广州粤剧团团长、当家花旦倪惠英为了让村民和农民工兄弟看到好戏,打破剧团的界限,和广州红豆粤剧团的著名粤剧演员欧凯明合作,联合演出了一段粤剧经典对唱《十绣香囊》;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老师,听说剧团要去农村演出,亲自打电话到市文化局要求参加演出,红老师说:“我是人民的艺术家,一定要为人民演出。”当天晚上,红线女老师站在了增城人民的面前,显得很是振奋,她用悦耳动听的“红腔”表演了两首粤曲《珠江礼赞》、《荔枝颂》,掀起了晚会的最高潮。
2007年2月8日(农历丙戌年十二月廿一日),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老艺术家之家2007迎春茶话会举行。
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老艺术家之家在广州举行迎春茶话会。广东省政协主席、繁荣粤剧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陈绍基,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基金会理事长戴德丰,广东省政协秘书长、基金会名誉副理事长杨懂出席了活动。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陈小汉,著名粤剧编剧家秦中英等130多人参加了茶话会。
2007年4月11日(农历丁亥年二月廿四日)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召开。
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广东省政协机关召开。广东省政协主席、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陈绍基作了讲话,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梁国聚等出席了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基金会理事会成员增补名单,聘任红线女女士为荣誉理事长,陈笑风先生为名誉副理事长。
2007年8月22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初十日),澳门永乐戏院演出《山乡风云》。
澳门永乐戏院由珠海粤剧团演出――现代粤剧《山乡风云》。演出由红线女任艺术总监,珠海粤剧团团长、红线女的入室弟子琼霞担任主演。
2007年11月19日(农历丁亥年十月初十日),佛山市粤剧曲艺促进会成立。
佛山市粤剧曲艺促进会在顺德成立。陈绍基、欧广源、黎子流、卢汉超、红线女担任该会荣誉主席,顺德戏剧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梁志成担任首任主席,顺德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廖宇光担任执行主席。当晚,位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