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热点问题常常让大家感到困惑,比如房价为什么这样高、看病为什么这样难等等。那么对这些热点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呢?《七个"怎么看"》这本书是"理论热点面对面"品牌的最新作品。人们关注的很多热点问题,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在书中,作者梳理出七个公众关注的问题: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及腐败。针对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欠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等七个人们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宣部理论局组织力量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组织中央有关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共同分析,组织专家学者同实际工作者一起研讨,广泛征求理论界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实事求是地指出了这七个问题,客观辩证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了这七种病的病根。
七个怎么看_七个怎么看 -问题由来
刘云山强调:七个怎么看
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周爱兵介绍,一是深入城乡基层进行调研,了解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关心什么问题;二是对今年两会期间的社会热点进行认真分析;三是认真分析、征求网民意见。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反复讨论,集中概括出这七个问题。
“七个怎么看”完全以民生问题作为切入点,关注公众最关注的问题,直面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些办法
。
七个怎么看_七个怎么看 -国家重视
学习了解“七个怎么看”
新一期《求是》杂志刊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0年4月10日在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讲话的部分内容。刘云山强调,当前主要解决“七个怎么看”,即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把思想统一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上来。
刘云山指出,党员干部要以理想信念为重点,结合社会思潮发展变化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刘云山强调,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引导党员干部把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统一起来,使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成为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过程,成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过程,成为提高工作能力和本领的过程。当前,要特别注意把加强学习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在复杂形势下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
七个怎么看_七个怎么看 -政策对症
治病,首先要找到病因,才好对症下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同样如此。只有认真分析看病难问题的形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中医讲求“望闻问切”,“七个怎么看”讲求调查研究。针对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欠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等七个人们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宣部理论局组织力量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组织中央有关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共同分析,组织专家学者同实际工作者一起研讨,广泛征求理论界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实事求是地指出了这七个问题,客观辩证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了这七种病的病根。
比如说,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七个怎么看”指出有自然、历史、政策、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再譬如说,就业难问题,有人看到“招工难”,就简单认为“就业形势好转”, “七个怎么看”认识到用工信息不对称等造成“招工难”的因素,揭示了深层次的就业结构矛盾。又譬如说,教育不公问题,普通人总是批评国家教育投入不足,《怎么看》告诉我们,产生这个问题更有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政策制度不完善、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等多方面的因素。
病灶明了,下药是关键。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要打破旧框框、突破旧思路,形成最大范围的共识。“怎么看”是为了“怎么办”。“七个怎么看”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既深入解读党和国家围绕这些问题的决策部署,又科学阐明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思路,为铲除这些病根开出了好药方。这有利于人们增强对中央精神的了解,增强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也有利于国家更好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
七个怎么看_七个怎么看 -深层解读
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西部贫困地区
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差距长期过大,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地区差距长期过大,容易加剧地方利益竞争,出现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等情况,区域间的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会增多,直接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
发展不平衡--西部贫困地区
而且在过大的发展差距下,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资源、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会不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这将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它们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发展差距过大,会导致沟通理解障碍,滋生冷漠、不满、对立、仇视情绪,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一些地方社会仇富心理滋长、群体性事件增多等,与发展差距过大有很大关系。
发展不平衡问题若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一些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能否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挑战。发展不平衡,说到底就是发展不科学的表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根本要靠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现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深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既切中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要害,又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根本思想武器。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逐步推进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
怎么看就业难
就业难
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尤为重要。我国的劳动力人口近8亿,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特殊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让更多的劳动者获得工作岗位。
就业难
就业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古人说:“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一个人只有从事某种职业、某项工作,付出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才能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计、改善生活。同时,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还能够享受劳动的喜悦,体验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成就感,实现有尊严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说,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前提。只有人们都有工作干,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人心才会思安,才会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社会才会稳定发展。充分就业也有利于减少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发展的事实也说明,失业率过高往往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归根到底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就业岗位上创造出来的。如果大批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不创造财富却在消耗财富,必然削弱经济增长的活力。同时,只有实现充分就业,使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才能刺激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
。
怎么看看病难
看病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型健康问题不断出现,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然比较强烈。据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有41.2%的居民对门诊服务不满意,44.2%的居民对住院服务不满意。看病难,就是人们对看病就医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满意之处的概括,仔细分析,主要“难”在以下四个方面:
到大医院看病难。一进大医院,最直观的感受是“三长两短”――挂号、候诊、拿药时间长;医生问诊、检查时间短。
挂专家号更难。由于对医生的具体情况不了解,不少人一生病,无论大病小病,总觉得找个专家看看,心里更踏实。而大医院的大专家人数又非常有限,因此造成了专家号一“号”难求的局面。
医药费用负担重。2009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60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5952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是农民年人均收入的1.12倍!2008年全国医院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991年的12.5倍和10.1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0%和14.5%,比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增长率高10多个百分点。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用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整个家庭。那些没有参加医保的群众,更是倍感负担沉重。
农村居民看病最难。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不仅医疗资源不足、技术薄弱,而且看病就医极不方便。很多农民为了看病要跋山涉水,走上十几公里、几十公里路。一些得了疑难杂症的农民为了确诊病情或者寻找希望,要到县外、省外,甚至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医院就医,这不仅增加了就医难度,更加重了经济负担。
看病难的原因
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公立医院趋利化;医保保障水平低;药品价格虚高
。
怎么看教育公平
教育不公平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问题。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
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由此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时有发生。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受到群众广泛关注
。
怎么看房价过高
高房价下的房奴
安其居,才能乐其业。住房是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住有所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课题。确实,我国部分城市的房价确实明显偏高,人们所热议的高房价,主要还是针对一些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而言的,不同地区、不同城市房价水平的高低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作出客观判断。
高房价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投资推动;资金推动;地价推动;制度原因。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高房价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在住房领域的反映。比如,长期存在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大量人口向东部地区和大城市集中,造成这些地区住房压力过大;比如,现行的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不对称,成为引发“以地生财”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腐败现象在房地产领域比较突出,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执行力弱化;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着影响。高房价不单单是房地产领域的问题,而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怎么看分配不公
分配不公平
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公平,一般地讲,反映的是人们追求利益分配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人们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分配不公的现象,许多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比如,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比如,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比如,垄断行业收入畸高。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再比如,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还比如,违反分配政策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地方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不及时,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不相符。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收入差距并不完全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其中也有由于个人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不同、贡献高低造成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必然的、应该的,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那些不合理、不合法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才是分配不公的表现。因此,理解分配不公关键是要明确分配公平的标准是什么。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应看分配与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是否相称,贡献多则收入多,反之则收入少;在再分配中,主要应看政府是否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福利等手段对分配进行必要的调节;在三次分配中,主要应看高收入群体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拿出部分财富帮助困难群体
。
怎么看腐败现象
反腐败
随着一桩桩大案要案被查处,一个个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在提升;但在现实生活中,腐败仍然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果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观察,我国的反腐败形势正在呈现逐步深入、健康发展的态势。从量化分析来看,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每年受党纪处分人数约占党员总数的比例总的趋势是下降的。2003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职务犯罪数量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下降。从民意调查数据来看,国家统计局连续多年的调查显示,2003―2009年,群众对反腐败工作成效的满意度平稳上升,从51.9%提高到69.2%,群众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从68.1%上升到82.6%。这说明反腐败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是,当前腐败消极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腐败活动向一些关键领域、社会领域扩散,高中级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严重,一些腐败分子集政治蜕变、经济腐败、生活腐化于一身,案件类型多样化,作案手段日趋复杂,呈现隐蔽化、智能化的特点。
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现状,要坚持用全面、客观的眼光来分析,既要看到我国反腐败工作取得的成效,又要对当前严峻的反腐败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腐败是人民的大敌,是党的大敌,也是国家的大敌。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发生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只有从制度上构建遏制腐败蔓延的堤防,才能有效防治腐败。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和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