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概述,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发现

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其核心内容是: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

操作条件反射_操作性条件反射 -概述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

(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

(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

(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

(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操作条件反射_操作性条件反射 -实验发现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斯金纳提出要注意区分“引发反应”与“自发反应”,并根据这两种反应提出了两种行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如在巴甫洛夫实验室里,狗看见食物或灯光就流唾液,食物或灯光是引起流唾液反应的明确的刺激;后者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如白鼠在斯金纳箱中的按压杠杆行为就找不到明显的刺激物。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如游泳、写字、读书等等。

操作条件反射_操作性条件反射 -基本观点

1、把重点放在外显的行为之上,而不是放在需要、动机、需要的满足等内部心理方面。
2、强调环境条件和刺激,但并不否认人们具有需求、价值、信念以及
3、讨论的重点是:先行的刺激一反应行为一行为的结果。

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概述,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发现

操作条件反射_操作性条件反射 -反射学说

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所建立的原理,在许多动物和人类的学习中得到印证。

例如,鸽子偶一抬高头,受到强化,此后会继续抬高它的头;婴儿偶尔叫一声"妈",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斯金纳甚至依据这个原理,训练两只鸽子玩一种乒乓球游戏,获得成功。实际上,只要巧妙安排强化程序,可以训练动物习得许多复杂的行为。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

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斯金纳总结说:"如果在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削弱。"可见,与条件作用的形成一样,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

例如,白鼠的压杆行为如果不予以强化,压杆反应便停止。学生某一良好反应未能受到教师充分的关注和表扬,学生便最终放弃这一作出良好反应的努力。

但是,反应的消退表现为一个过程。即一个已经习得的行为并不即刻随强化的停止而终止,而是继续反应一段时间,最终趋于消失。斯金纳以实验表明,一只已经习得压杆反应的白鼠在强化被停止之后,仍然能按压杠杆达50-250次之多,然后最终停止反应。至于消退的时间,则与该习得反应本身力量的强弱成正比,即如果原来反应非常牢固,那么消退的时间较长,反之亦然。例如,在上述实验中,受过多次强化的白鼠在强化停止后,可连续按压杠杆250次左右,而仅受过一次强化的白鼠在强化停止后连续按压杠杆的次数为50次左右。所以,消退过程的时间长短也是斯金纳衡量操作性条件反射力量的一个指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30103/127449.html

更多阅读

工具性条件反射(InstrumentalConditioning)77-78 80 79 78 77 76 75

工具性条件反射(Instrumentalconditioning) (也称, operantconditioning): 又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个体学会那些能产生正面结果并避免负面结果的行为。产生消退时必然的,但可能是间隔性的,过一段时间正强化有可能再出现。比如,你喜

史上最具操作性的追女孩子的技巧系列精品教程 操作性条件反射

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性感模特军装照(组图)拥有洁白肌肤的雅嫩美眉(组图)当你望着街上漂亮的MM,你却没有勇气行动时,你可曾摇头苦笑!当你看见别人拉着美女,在大街上亲吻你可曾黯然叹息!当你无法忍受那种饥渴的时候,你可曾在暗夜里SY!…… ……? …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例子

最初,巴甫洛夫仅仅是一位实验生理学家,他专注于自己对消化系统的研究,直到19世纪末的一天,在研究胃反射的时候,巴甫洛夫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喂食的时候,狗也会分泌胃液和唾液。比如,在正式喂食前,如果狗看见喂养者或者听见喂养者的声

法律无可操作性等于无法 法律上无法履行 解除

法律无可操作性等于无法曹众 孙小灵首发《公民与法治》2014年第15期良法必须要能得到普遍遵守。然而,法律文本中的“纸上谈兵”或是“稻草人”,在现实情境下并非个案。  如,《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

声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概述,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发现》为网友追梦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