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剧 桂剧 桂剧-剧种简史,桂剧-桂剧唱腔

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广西汉族地方戏曲之一 。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流行于流行于广西汉族说北方话(官话)的地区,如桂林、柳州、河池、南宁等市和梧州北部地区说“官话”的城乡,深受桂林人民的喜爱。桂剧是在清代嘉庆年间,湖南祁剧传入桂林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语言变化,才渐演变为桂剧。其存在历史大概有二百年左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因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创作、改编、新编桂剧《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而成为中国十大戏曲剧种之一。

桂剧 桂剧 桂剧-剧种简史,桂剧-桂剧唱腔

桂剧_桂剧 -剧种简史

桂剧是发源于桂林,流行于桂北广大城乡的地方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桂剧唱腔,以弹腔为主体,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和杂腔小调。桂剧伴奏乐队,分文、武两场。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声调优美,抑扬有致。表演质朴细腻,唱腔委婉动人。


桂剧

明末清初,昆山、弋阳和乱弹等腔已流行于桂林一带。


桂剧

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桂林已有独秀班等昆班。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又有湖南祁阳班频繁到桂林演出。祁阳班在桂林演出期间受广西官话(桂林话)影响,逐渐改变语音。一部分祁剧艺人落户桂林后,开始用桂林话演唱祁阳戏,时人称为桂林班,后人即称之为桂剧。最早的桂剧班社,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唱多种声腔的三合、三庆等名班,之后又有瑞华、老仁和、上升、卡斌、锦华等班。从光绪八年(1882)开始,桂林各地相继出现宝华群英、翠华、兰斌小社等桂剧科班,自此桂剧与祁剧逐渐分野,但桂剧与祁剧艺人时有相互搭班演出,相互聘师传授技艺。桂剧剧本的创作可追溯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唐景崧为“桂林春班”撰写《看棋亭杂剧》40出,成为桂剧第一批独有剧目。

第一个桂剧女科班福珍园创办于1912年,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女科班兴起,培养了一大批女演员,尤其是和园甲、乙两个女科班对桂剧发展影响较大。之后男女科班达30多所,为桂剧培养了不少人才。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桂林建立起第一个戏院--景福园,之后又相继建起和园、仪园戏院。之后又相继建起和园、仪国戏院。这些戏院竞相去上海等地聘请京剧演员来桂林演出,自此京剧遂不断流入,使桂剧得到学习和借鉴。从此,桂剧逐渐进入剧场作固定性的演出。这些戏院竞争相去天津、上海等地聘请京剧演员来桂林演出,自此京剧不断流入,在剧目、表演、化妆、服饰、布景等方面,京剧艺术对桂剧的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1938年后,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应聘来到桂林从事桂剧改革工作,建立了广西戏剧改进会;1939年成立桂剧实验剧团,由欧阳予倩任团长,建立导演制,吸收新唱腔,编演新剧目,采用布景,美化舞台,开办桂剧学校,使桂剧有了新的起色。30年代末40年代初,欧阳予倩为桂剧创作、改编和加工整理一大批新剧目如《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并经他指导排练,参加1944年西南剧展展演,效果极佳,广获好评,桂剧从此进入中国十大戏曲剧种行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剧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53年,广西省国营桂剧艺术团成立,为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艺术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后一段时期桂剧在桂林、柳州两市及北部较大县镇普遍设立了专业剧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桂剧的黄金时代,广西省桂剧艺术团带《西厢记》、《春香传》等剧到湖南、上海、广东等地演出,演出剧目除大量移植各地优秀剧目外,还有许多经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与此同时,广西各地也出现一批较好的剧目,如《拾玉镯》、《穆桂英》、《太白傲考》、《闹严府》、《打棍出箱》等,成为各地经常上演的剧目。“文化大革命”(1966-1975年)期间,传统剧目停演,县一级的桂剧团全部撤消,省、市桂剧团上演《红灯记》等“革命样板戏”。1976年以后桂剧逐渐复苏,学习、移植了一批古装戏,如《十五贯》、《西厢记》、《小刀会》,还先后创作了历史剧《太平军》、《永安城》、《闯王司法》、和现代戏《儿女亲事》、《一朵鲜花》等。

桂剧_桂剧 -桂剧唱腔

桂剧唱腔,以弹腔为主体,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和杂腔小调。弹腔音韵格律与京剧大体相同,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分南路(京剧二黄)和北路(京剧西皮)两大类,并各有反调“阴皮”和“背弓”。北路高亢雄壮,南路委婉低沉,阴皮则略带凄婉悱恻。高腔,源于弋阳腔,是一种由曲牌缀合组成的曲牌体,曲调高亢、悲壮。昆腔,即昆曲,曲调委婉低回,格律比较严格。吹腔,有笛子伴奏的“安庆调”和唢呐伴奏的“七旬半”、“五句半”、“三句半”,曲调诙谐、轻快,多插入弹腔使用。 桂剧伴奏乐队,分文、武两场。文场以胡琴(京胡、二胡)和弹拨器(月琴、三弦)为主,称为“三大件”,间用笛子、唢呐。武场有战鼓、桂锣、小锣、钹等,其中以桂锣最有特色。 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声调优美,抑扬有致。表演质朴细腻,唱腔委婉动人,犹如一江漓水,清澈明亮,又如一树桂花,馨香扑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若有机会到桂林旅游,切莫错过对桂剧的欣赏。

桂剧_桂剧 -桂剧特点

桂剧剧目相当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

桂剧与湖南南部的祁剧,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过去常在同一地区流动,艺人互相搭班演戏,互聘师傅传艺,在剧目、唱腔等方面,都有较多相似之处。桂剧的传统剧目,艺人中间素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其中约80%为弹腔剧目。据1956年统计,已搜集到的整本戏171出,小杂戏351出,有一部分剧本则是从京剧移植而来。只有唐景崧编辑的《看棋亭杂剧》40种及欧阳予倩在抗战时期所编的剧本,才是桂剧独有的剧目。在桂剧的传统剧目中,大部分是历史故事,多在庙会草台连本演出,表演粗犷质朴。如刀马旦的“马步”和武生的“紫金冠”,特色显着,为人称道。在城市演出,则以“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表演细腻,造诣较高。如《拾玉镯》的做功,《抢伞》的舞蹈,《紫房别》的“罗帽”功夫等,均脍炙人口,反映了桂剧的主要特色。

桂剧汲取祁剧、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唱做念舞俱重,尤以唱工细腻、做工传神见长。桂剧的声腔音乐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以弹腔为主体,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


桂剧

小调等。弹腔,分南路(二黄)和北路(西皮)两大系,其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北路高亢雄壮,南路委婉低沉;阴皮略带凄婉悱恻,背弓则长于表现悲壮凄惨的情绪。高腔,源于弋阳腔,是一种由曲牌缀合组成的曲牌体,曲调高亢、悲壮,其演唱特点是仅用锣鼓伴奏和人声帮腔,不用管弦乐器。昆腔,即昆曲,曲调委婉低回,格律比较严格。吹腔,即安春调或安庆调,男女不同腔,男腔端庄、潇洒,女腔流利、活泼;用笛子伴奏,以唱为主,唱念结合,曲调诙谐、轻快,多插入弹腔使用。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声调优美,抑扬有致。表演质朴细腻,唱腔委婉动人、清澈明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桂剧在表演上侧重做工,。即便武戏也多是文做,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桂剧的伴奏乐队分为文场、武场。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堂鼓、小堂鼓、板(扎板、摇子)、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这些乐器在音色上各有特色,是桂剧各声腔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桂剧_桂剧 -发展沿袭

桂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净、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另有一些跑龙套的下手,统称为“杂”。各行当在表演上风格各异。

生行:稳健持重,雍容大方。如《六部大审》的闵爵,《杨衮教枪》的杨衮,《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

小生:潇洒飘逸,清秀俊雅,武小生则儒雅英武。如《黄鹤楼》的周瑜,《柴房别》的李旦,《枪伞》的蒋世隆 等。

旦行:或端庄华贵,或倩丽灵巧,佳者唱做兼备,文武俱能。如《桃花教疯》的桃花,《桂枝写状》的李桂枝,《斩三妖》的苏妲己等。

净行:雄浑威凛,刚武火爆。如《鸿门宴》的项羽,《芦花荡》的张飞,《司马洗宫》的司马师等。

丑行:滑稽而不鄙俗,诙谐而不油滑,轻松自然,恰到好处。如《化子骂相》的孙巧儿,《古董借妻》的张古董,《乙保写状》的何乙保等。桂剧无摇旦专行,摇旦脚色常由副净、丑、夫等行演员兼演,表演重诙谐。如《拾玉镯》的刘媒婆等。

上述各行除杂外,均有应工戏。如生,凡老生戏均能饰演;外主演挂白髯的老生戏;末主演桂花(灰)髯的老生戏;小为文小生,主演文戏;武为武小生,主演武戏。旦,凡旦行剧目都能饰演;占多演文戏;贴多演武戏;夫主演老旦戏。净须文武皆能,但侧重于唱功戏;副净戏路类似京剧的架子花脸;末净多饰演不挂髯口的花脸(粑粑脸)角色。(此类角色也可由武小生开脸饰演)丑、副丑原均为文丑,丑主演官衣、褶子戏,副丑主演袍裙、富贵衣戏,后吸收京剧表演,副丑逐步成为专工武戏的武丑。杂为杂角,多演家院、中军一类角色。随着清末 “三小戏”的兴盛,桂剧旦行又逐渐细分为正旦、闺门旦、背心旦等。

桂剧现行的行当体制仍以生、旦、净、丑为主,在饰演现代剧中的角色时,则多打破行当界限,而以剧中人物性格为依据,由具备相应条件的演员饰演。

粤剧与桂剧是一对孪生姊妹,都是由湖南的祁阳剧嬗变而来的。

可以认为桂剧直接来源于祁剧,而祁剧也是粤剧的其中一个来源,从这一个意义来说粤剧和桂剧这“一对孪生姊妹”就是“同宗系分支”的历史关系。换过另一种更加科学的说法,粤剧和 桂剧是皮黄戏这个“宗系”经过湖南传入两广而逐渐形成具有不同风格和特色的两个“分支”。我们只能够把粤剧和桂剧当作两个“分支”并列而提,探讨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扎根于民间的桂剧融会了广西特有的风土民情和人文特点,逐步形成了细腻婉约、灵秀生动、刚柔并济、富有乡土气息的风格特色和贴近生活的质朴简约之美。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桂剧已陷入濒危境地,传统流失,人才断档,剧目和技艺失传,民间演出举步维艰,桂剧原有的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正日渐淡化,需要采取措施,及时发掘抢救保护桂剧,使这一濒临消亡的古老剧种重新焕发生命力。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桂剧_桂剧 -桂剧现状

扎根于民间的桂剧融合广西特有的风土民情和人文特点,逐步形成了细腻婉约、灵秀生动、刚柔并济、富有乡土气息的风格特色和贴近生活的质朴简约之美。由于各种原因,桂剧已陷入濒危境地,传统流失,人才断档,剧目和技艺失传,民间演出举步维艰,桂剧原有的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正日渐淡化,需要采取措施,及时发掘抢救保护桂剧,使这一濒临消亡的古老剧种重新焕发生命力。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儒还乡》 《大儒还乡》是广西桂林市桂剧团精心打造的精品节目。它讲述了广西历史名人、清代一品官吏、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陈宏谋一生清正廉洁、求真务实的感人事迹。年逾古稀的陈宏谋取道运河回广西桂林老家养老,告老还乡之际,偶然得知自己20年前在陕西推行的种桑织绢之举,实际上是一起坑农害农的假政绩,他离任后,所创 “秦绢”名牌,成了后继官员的面子、造假工程。大儒陈宏谋痛切反思,就此演绎出官场君臣、师生、亲情的大碰撞。而在封建王权下,陈宏谋求真之路终未果,在对清纯漓江的无限向往中客死异乡。

该剧曾先后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广西第五届文艺创作“铜鼓奖”、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优秀表演奖”、全国地方戏剧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一等奖,2006年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2007年广西桂剧《大儒还乡》获得第十二届文华奖文化剧目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30103/12757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十大地方剧种 中国地方戏曲剧种

中国十大地方剧种(转自赵燮雨新浪博客)显然,曾经是四面红旗之一的沪剧早就跌出前十名了。原文地址:中国戏曲十大地方剧种作者:晋剧百达通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中国的戏曲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多彩,约有三百六十多个剧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是世

中国十大戏曲种类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唱词通俗易懂,唱

家乡的风水公案:宰相——陈宏谋?覃宏谋?

——转自老桂Veteran的博客。(融安吾桑梓地也!)平时读书看报,对陈宏谋其人也略知一二,尤其是前两年桂林市一出桂剧《大儒还乡》更使陈宏谋名噪一时,知道其为桂林乃至广西封建时代级别最大的官员和难得的清官。而对覃宏谋,在05年姑父和爸来

经典戏曲电影版大全774部 戏曲大全mp3下载

戏曲电影大全 经典戏曲电影版详细介绍1黄梅戏《春香闹学》电影版2泗州戏 拾棉花(李宝琴)3黄梅戏电影《血泪恩仇录》14黄梅戏电影《血泪恩仇录》25黄梅戏电影《血泪恩仇录》36黄梅戏电影《血泪恩仇录》47桂剧电影《拾玉镯》18桂剧电影

贵州侗戏 贵州黎平地坪侗戏

贵州侗戏是一种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少数民族戏剧形式。它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亦受到了汉族地方剧种的影响。对其作用较大的剧种有贵州的花灯戏、湖南的阳戏和花鼓戏、广西的桂戏和彩调。艺术交流较为密切的是桂剧和彩调。吸收过这些

声明:《桂剧 桂剧 桂剧-剧种简史,桂剧-桂剧唱腔》为网友甘愿装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