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曲剧表演艺术家,9岁时以主演《七仙女》一举成名,有“九岁红”之美誉。
王秀玲_王秀玲[曲剧表演艺术家] -人物简介
王秀玲
王秀玲1935年出生,1949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六岁随第一代曲剧老艺人胡定和父亲王俊卿学艺,九岁登台,有“九岁红”之美誉。1946年随父参加“延玉剧社”和“许昌民众剧社”,1949年在西安参加“新生曲剧社”,1954年参加新成立的郑州市曲剧团,1960年调入刚成立的河南省曲剧团。曾任演员队队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联委员,省政协委员。
王秀玲_王秀玲[曲剧表演艺术家] -艺术生涯
1958年,毛主席接见王秀玲
在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一大批流传至今的舞台形象,主演了一百多部剧目。她的表演细腻、新颖,唱腔甜美、清脆,形成了“河南曲剧”艺术流派中非常重要的“王派”艺术。1956年结业于文化部戏曲演员讲习班,受教于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先生;1958年获得河南省第一届戏剧汇演“优秀演员奖”;1959年她主演的传统名剧《风雪配》赴京演出,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1年河南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搬上银幕;1964年主演的《游乡》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中南戏曲观摩演出,轰动了省港澳三地,各地报刊纷纷发表评论盛赞她出色地表演艺术。接着,珠江电影制片厂又将此剧拍摄成彩色艺术片;同年,在河南省和郑州市戏曲汇演中分获“表演一等奖”;她主演的《红楼梦》、《风雪配》、《庞九壶坐轿》等剧先后被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并被唱片公司制成唱片、盒带、光盘等公开发行,并成为团里久演不衰的精典保留剧目。1979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1985年出席全国第四次剧代会。
王秀玲_王秀玲[曲剧表演艺术家] -艺术特色
有“活林黛玉”美誉的王秀玲,在人物的塑造及表演和唱腔的把握方面均十分到位:忧伤、哀怜的眼神,细腻、委婉的唱腔,使活脱脱一个林妹妹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一个心地高洁的大家闺秀,却只能寄人篱下;极富反抗精神,但又孤立无援;向往自由的爱情,但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内心善良,但身处压抑的环境,因而异常敏感,只能终日以泪洗面。王秀玲演活了林黛玉,而演林黛玉的同时也让王秀玲对表演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表演不能只求形似,而要让人物活在舞台上。认识的升华使她的表演有了质的飞跃,等到1956年她在文化部戏曲演员讲习班受到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等大师的指点后,她的表演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继林黛玉之后,王秀玲没让观众失望,她又拿出了新作《风雪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欢快、喜悦、甜美的高秋芳,完成了自己的又一个代表作。剧中“洞房”的表演和唱段至今仍脍炙人口,广为流传。1981年该剧还被河南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
王秀玲_王秀玲[曲剧表演艺术家] -经典剧目
王秀玲剧照
她从艺60余年来曾主演过100余部传统戏和现代戏,如《风雪配》、《拾玉镯》、《听琴》、《柳毅传书》等,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类型鲜活的少女、少妇形象,真不知有多少观众曾被她的舞台形象所征服。
王秀玲_王秀玲[曲剧表演艺术家] -培养人才
1993年王秀玲退休后,虽说不再参加团里的正常演出,但却退而不休,仍在发挥余热。她利用自己的大量休息时间,呕心沥血,培养出了乔杏娥、秦芳欣、刘艳丽、杨环、李卫红等多名卓有成就的青年曲剧表演艺术家,为“河南曲剧”的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秀玲_王秀玲[曲剧表演艺术家] -成就荣誉
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王秀玲,塑造了流传至今的舞台形象,形成了曲剧艺术流派中重要的“王派艺术”,被称为“活林黛玉”。曲胡演奏家宋喜元从事曲胡演奏50多年,她发明的便携式曲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06年5月22日晚在汝州举办的“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上被省文化厅授予“河南曲剧艺术家终身荣誉奖”。
王秀玲_王秀玲[曲剧表演艺术家] -相关评价
王秀玲扮相秀丽,音质甜美,她的唱腔清丽柔婉,吐字清晰,声情并茂,表演内蕴饱满,是曲剧闺门旦的优秀代表人物。
王秀玲的表演是对生活的提炼、美化和升华,她不夸张也不煽情,不装腔作势,她一心一意地追求表演的准确、精到、优美和分寸感,从而形成了清新自然的风格,因此她的表演悦目娱人、真实可信、感人至深却又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