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经祛斑胶囊主要成分为黄芪,菟丝子,墨旱莲等,具有养血调经,祛瘀消斑等功效。
调经祛斑胶囊是一款国药准字的妇科藏药,她系出名门,源自文成公主祛斑计,西藏活佛秘制,藏族人保存下来的千年古方,它秉承了“四部医典”中的“经斑同源”的理论,采集高原上的十五味天然名贵药材,以纯提技术提炼而成,以达到“补调通消,生肽络合”的疗法,有效治疗女性因代谢力下降和体内毒素淤积导致集体各功能衰退引起的痛经和脸上长斑等诸多妇科和疾病.一月,调经活血――活血化瘀,消散瘀滞;二月,保宫养巢――内调月里,清宫暖宫;三月,排毒祛斑――补血益气,外消色斑。调经祛斑胶囊_调经祛斑胶囊 -说明书
【产品名】调经祛斑胶囊
【拼音名】Tiaojing Quban Jiaonang
调经祛斑胶囊
【书页号】GWF─583
【标准编号】WS-10710(ZD-0710)-2002
【处方】 黄芪 菟丝子 墨旱莲 女贞子 枸杞子 当归 白芍 何首乌 地黄 熟地黄 桃仁 柴胡 阿胶 手参 红花
【性状】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灰棕色至棕褐色的粉末;气微,味微甘、苦。
【功能主治】养血调经,祛瘀消斑。用于营血不足,气滞血瘀,月经过多,黄褐斑。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6002
【用法用量】口服,一日3次,一次4粒。
【规格】每粒装0.3g
【贮藏】密封。
【有效期】3年。
【生产企业】青海省格拉丹东药业有限有限公司
【注意事项】1、
忌食辛辣、生冷食物。2、感冒时不宜服用,患有其他疾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3、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月经过多,或阴道不规则出血应去医院就诊。
4、月经量多服药5天出血不减少,应去医院就诊。5、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6、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7、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
触的地方。8、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调经祛斑胶囊_调经祛斑胶囊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或散在,针晶长20~ 90μm。草酸钙簇晶直径11~35μm,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中含数个簇晶。(2)取本品内容物5g,加乙醚4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当归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本品内容物5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丙酮-醋酸乙酯(5: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取本品内容物5g,加水50ml,加热煮沸15分钟,放冷,滤过,滤液用醋酸乙酯15ml振摇提取,提取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枸杞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 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氯仿-甲酸(3: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应符合胶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Ⅰ L)。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 水(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理论板数按芍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芍药苷对照品适量,用稀乙醇制成每1ml含 0.1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装量差异项下的内容物,混匀,取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稀乙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50 W,频率2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稀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放置30分钟,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粒含白芍以芍药苷(C23H28O11)计,不得少于0.40mg。
调经祛斑胶囊_调经祛斑胶囊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6b4b1b0100bja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