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红,1966年生,北京人。1980年进入中央美院附中,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1994年研读硕士。现任教于中央美院油画系。1990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1991年参加“新生代艺术展”,1993年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1994年在纽约举办“喻红、刘小东近作展”,1997年参加“第47届威尼斯双年展”,1998年参加成都“上河美术馆首届收藏展”,2000年参加成都“转世时代―2000中国当代艺术展”。作品还参加“第一届全国油画展”、“第七届全国美展”、“首届人体油画大展”、“八位女画家作品展”等。作品多为海内外私人收藏家收藏。
喻红_喻红 -参加画展
喻红
1986年油画《自画像》参加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油画展”。
1988年油画《寂静》等参加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油画人体艺术大展”。
1989年油画《自画像》参加在摩纳哥蒙特卡罗举行的“蒙特卡罗国际艺术展”; 《蝴蝶梦》参加在南京举行垢“第七届全国美展”; 《美发厅》等参加在澳门举行的“中国女艺术家精英展”;《金色的肖像》等参加在日本巡回展出的“中国女艺术家作品展”。
1990年油画《米色的肖橡》等作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女画家的世界展”;《怀旧的肖像》等20余幅作品参加首次在北京举办的“喻红油画展”。
1991年油画《初学者》等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新生代艺术展”;《烈日当空》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油画年展”;《情人们》等参加在北京举行的“20世纪・中国”展。 1993年油画《初学者》等参加在德国、荷兰、英国、丹麦巡回展出的“中国前卫艺术展”;《中国公主》等参加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威尼斯双年展”;《米色的肖像》参加在美国纽约苏荷区Z画廊举行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有玫瑰花的肖像》等参加在美国纽约苏荷区举行的“红星照耀中国”艺术展。同年拍摄电影作品《冬春的日子》。
1994年油画《艳阳天》等参加在美国纽约东村举行的“喻红、刘小东近作展”;《梦游》等参加在纽约西村举行的“转换”展;《金色的惊喜》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韩国女艺术家作品展”;《怀旧的肖像》参加在美国康州博物馆举行的“东西相遇”展;《走钢丝》参加在北京举行的“’94新铸联杯中国画・油画精品展”并获优秀奖;《圣婴》等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糸教师作品展”;《林中孕妇》等参加在北京国际艺苑举行的“女画家的世界”第二届展;《艳阳天》参加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黄花肖像》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画肖像百年展”;《初夏》等参加芝加哥Art-Misia画廊举办的“中国当代女艺术家联展”。第一届艺术与设计大奖赛候选人”。
2002年分别在北京远洋艺术中心和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目击成长――喻红作品展”。
2013年10月26日至12月10日 传承与前行――中央美院油画雕塑师生作品展?
喻红_喻红 -人物评论
喻红肯定不算是那种热心的画家,不是那种追求形式、制造效果的艺术家。好像正相反,她的主题一直盘旋在《追忆似水流年》那种由细节构成的小世界里,加上她那种纯正的苏联现实主义手法,每一个画面都隐约着一丝沉浸于心事的叙事气氛。90年代初作为新生代画家出名时,喻红的画就被认为有自传性质,即使她不画自己。对这一点她有充分的自觉:“我生活在人群里,发现了许多令人心灵感动又无法言表的东西,这些都是关于人性的敏感、脆弱、尊严、隔膜、无助、真诚和情爱的故事……所有人都被它驱使着,于是生活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它们成了我作品的主题。”
喻红_喻红 -重要展览
喻红刚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就参加了1989年轰动一时的人体大展、后来的“女画家的世界”和个人画展,这些机遇在别的艺术家那里通常会激发起一种对艺术、对社会的职责,尤其在那个对轰动一时的事件或思想充满渴望的时候。喻红之所以没有卷入从那以后一直持续着的风格、语言探讨的大潮,至少有部分原因是她对任何一种时髦的警惕,还有她对叙事的兴趣。如她所说:“画画就是说话,是和语言平行的表达手段。”从她被列为新生代画家起,她就使关于风格的追问变得与她无关,在画面上坚持一种少有的冷静和主观的平铺直叙。而越是这样,她在构图和色彩上主观倾向越是突出地给人不一般的印象,那些人物无比简单普通,但是只要你留意就会感觉到他们都是过渡性的替代物。它们总是有一种诱惑,然而,你又会出于羞于落入陷阱或什么原因,抵抗这种诱惑,在半推半就中它会促使你与某种空气相通,这种空气才是真正的故事核心。
6月,在北京的远洋艺术中心展厅里,《目击成长》带动了不少人的共鸣。从这45幅作品中的任何一幅看,叙事和自传的外貌都比她以前的作品更明确,尤其是那种标准的家庭照片的构图。依然是喻红式的主观叙述的笔调使这些从照片移植来的画面脱离了照片性质,照片与观看之间的时间距离是既定的,哪怕它是昨天拍的,观看时一般伴随着飘渺的怀旧感,但是绘画与观看之间没有了时间距离。由于记忆与事实的差别,使叙事记忆的绘画比记录事实的照片更有情绪上的真实感。
喻红个展“忧云”:人们终究都是为情怀所动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中最受关注的女艺术家之一,喻红的曝光率实在可以再高上许多,但她还是没办法适应过多高光的时刻,安静地呆在798的工作室创作才是最能让她安心的事。不过时隔两年,在2011年于上海美术馆举办个展“黄金界”后,终于又迎来了她的全新展览“忧云”。
“忧云”这两个字很喻红,用这次展览策展人卢杰的话来说,“她的作品是非常概括、主观的,对生命进行了一种很文化、很综合的抽象认识,但绘画手法是具象的。”而“忧云”正是对一种似明非明的忧郁情绪的概括。
展览分为两个部分,入口左侧的展厅展出6幅形式感的3联绘画,分别命名为《素手》、《深潭》、《迷夜》、《蚊帐》、《记忆盒》及《抽屉》。“绘画在表述情绪忧郁的时候更为困难,它不像戏剧、文学那么准确、直观。”
喻红_喻红 -照片利用
喻红画作
与此同时展出的是喻红对另一系列照片的成功运用,与每一幅作品并列着一张同时间的历史照片。半岁时坐在童车里的喻红并列着1966年《人民画报》上毛主席首次检阅文革大军的照片;两岁
时在公园里,胸前戴着毛主席去安源的像章,并列的是庆祝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出版的庆祝会。6岁要上学了,开始有社会意识,她摆着姿势要学李铁梅,浑然不知那时候,毛主席正在跟尼克松谈话,世界上的事远比李铁梅复杂。8岁她开始学画,那时候心中的标准就是画并列在一起的那张批林批孔宣传画。1984年,18岁的她抱着吉他模拟着小资情调了,那一年《解放军画报》第二页上刊登着国庆35周年的阅兵式。1991年她和刘小东在纽约结婚时,《山东画报》报道了最初的有奖销售活动。1994年以后的记录都由两幅画构成,多出的一幅是她的女儿,目击成长又多出了一重目光。
画展之后,喻红说:“你看吧,每年都有大事。”从审判“四人帮”到大兴安岭大火、三峡大移民、特大洪水、大片别墅区的建造,最后一组是《三联生活周刊》2001年第37期报道“9.11事件”的封面,那一年她和20年前的同学重返美院附中坐在20年前的座位上,她的女儿戴着红领巾走在上学的路上……
按照喻红的说法:“出生在这个地方、这个时间,是女性,就已经决定了人的绝大部分,人所能做的只是微调了。”所以在这个展览上,她采取了历史照片与成长自画像并置在同一空间和时间的结构,这样就化解了双方各自意义上的封闭性,疏通了一条可以互为参考的开放语境。虽然如此,但是这里的文本与视觉像两股平行的能量――记录与记忆、客观与主观、远和近、宏大与平凡、权威与私人――几乎没有真正的交点,也不作相互间的因果回应,社会历史的重量和人性的固执坚韧,是哪一方在催促着生活?
喻红_喻红 -人物采访
人物周刊:这次的作品需要观众仰视,在技法上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喻红:肯定不一样。平时画在画布上,是立着的;这次所有画布都是裱在板子上,板子铺在地上,将近有一年时间都是跪在地上画的。
人物周刊:想通过让观众仰视改变什么?
喻红:仰视常常用于观赏洞窟壁画、教堂壁画,大多与宗教有关,但我的作品把宗教的东西去掉了,回归我们过去看世界时的敬畏感,现在人类过于自我膨胀。
人物周刊:《目击成长》系列和《她》系列是你的主要作品,都用了照片和绘画并置的方式,出于怎样的考虑?
喻红:照片和绘画都是平面的视觉形象,都是关于真实性的。某种角度说,摄影更真实,但摄影也经常是不真实的,人们都在照相时摆出自认为最好的pose,是不是真实的一面,难说。我把照片和画摆在了一起,从不同角度看人怎么在社会中生存、想让社会怎么看她。《她》系列的照片都是她们自己提供的。我画了20多个人,大多数人提供的照片是在旅游景点摆各种造型或者在照相馆里穿上民族服装、时髦衣服,摆成杂志上明星们的样子。看来媒体对人们的审美影响非常大。
人物周刊:你并没有只是照着照片来画。
喻红:对,融合了我对她们生存环境和状态的理解。
人物周刊:《目击成长》反映了你的某种历史观,在你看来,什么是真实的历史?
喻红:我怀疑有绝对真实的东西。比如说那些照片都是咱们国内的媒体发表过的,经过一层层新闻机构的审查,代表的是国家的声音,它有一个国家价值观在后面。
人物周刊:《目击成长》系列还在画?
喻红:还是每年一次。一年一年人会长大、变老,社会也从封闭到开放,未来几十年还不知道会怎么样,神奇而不可预料。
人物周刊:刘小东说艺术是注定失败的行业,成功只是幸运,你怎么看?
喻红:这可能就是他的想法。确实在艺术上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是非常难的。每年有那么多学艺术的学生毕业,有多少能继续绘画?5年后再去看看,10个里面可能只有两三个还在画,因为他学到的技能不太能维生。比如你学律师,不能当大律师,当个小律师维生也没什么问题。绘画自始至终都在跟自己较劲,先说服自己了,才会有下一步。
人物周刊:说服自己做什么?
喻红:比如说画什么。画布上可以画任何东西,但你只能画一样。以前就是不能说服自己,不知道要画什么,耗着,直到有一天能回答这个问题。
怎么现在的理想都成这样了
人物周刊:“85新潮”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喻红:那是非常开放的时期,各种媒介、新鲜东西很有冲击力。我才20岁出头,也会去参加他们的一些展览,但相对来说不是特别积极,因为我对时髦东西很怀疑。小时候看“文革”,这两天是这边游行贴大字报,过两天那边又把前头的擦掉重写。
人物周刊:你拍过两部片子:张元的《白线》和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
喻红:《白线》是张元的毕业作品,比王小帅那个早几年。《冬春的日子》是一部完整的电影,《白线》只是10分钟的短片。我当时的状态也是要毕业了,心慌慌的,不知道将来要往哪个方向走。当时物质上没有太多的不安全感,不像现在一毕业就要买房,只是精神困惑。我觉得我是个随时可以从头再来的人。
人物周刊:你经历了中国社会变化最大的40多年。
喻红:从威权政治文化到现在越来越开放,对我们来说是好事,但对更年轻的人来说不一定是好事。他们直接面对商业社会,而不是政治体制,所有东西都用钱量化,很可怕。在商业的压力之下,你不跟着它走就死路一条。它看起来自由、多元,其实控制力都渗透到细枝末节了。
人物周刊:物质化时代让艺术家有不适感。
喻红:当然,所以我觉得我出生、成长的年代是比较好的。在小时候是被控制的、被规范的;到青春期,生命在张扬,意识形态也在张扬,挺合节奏的。现在的人小时候吃喝玩乐很自由,走向社会发现那么多压力把他固定在那儿,反而不好。孩子回来跟我说,学校老师讲:“你们不好好学习,将来去公司都会被炒鱿鱼。”这就是老师给他们描绘的美好前景!仅仅是坐公司,按部就班,做不好还会被炒。我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实现共产主义!(笑)虽然很空,起码有个高度,怎么现在的理想都成这样了?他们看上去选择很多,但其实没有选择,只有按社会给定的这条路走下去。就像我画的《天梯》,每个人只有那一条梯子,不上则下。
人物周刊:在你看来这40年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喻红:人都不健康了,不快乐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可能是全世界最快的,工作压力和家庭责任也是最为沉重的。
人物周刊:你自己呢?
喻红:尽量让自己慢,现在还是太快了。比如做这个展览,定了档期,就必须在这个时间完成,惟一选择就是加班。一天要画八九个小时,经常画到半夜,也特别累。
人物周刊:现在还有人生困惑吗?
喻红:不太有了,因为我接受了。困惑是因为你觉得:为什么是这样不是那样?如果接受了它就应该是这样,虽然不合理或者不喜欢,就没有什么困惑了。
人物周刊:你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喻红:我觉得人生总体是悲观的。你去看生命里有趣的东西多还是无聊的东西多,可能是一半一半,甚至无聊的更多些。但如果你天天去看这个,不肯接受,你就没法活了。就好像要交罚单,你死活不交,最后只能自己倒霉。
《新民周刊》专访“我还是希望每一张画一笔一笔慢慢地画。性格就是这样,那只能这样了。”
作品
1993年,王小帅以中央美院附中校友刘小东、喻红为原型,拍摄了处女作《冬春的日子》。与电影中画家冬最终精神失常、妻子春流产的凄惨情形迥异,今天
的刘小东已是画作拍卖动辄过千万元的画家,妻子喻红也像姥姥给她取名时期望的那样“长大后越来越红”。
物质上确实中产了,但这对艺术伉俪的生活,确实像喻红8年前在一份自述中形容的那样:“时间改变了一切,现在我们都变成少年时代最厌恶的中庸无聊的中年人。”
时隔16年,王小帅再度以喻红为主角,于2009年拍成纪录片《冬春之后――喻红篇》。片中,刘小东满坏醋意地追问喻红是给谁发短信,偶尔戏言“我们现在没有爱情了”;取道敦煌去甘肃盐官探望在那里写生画马的丈夫时,喻红获知公公突发脑血栓,却犹豫着要不要立即告诉刘小东……
《冬春之后――喻红篇》的最近一次放映是8月7日晚,配合着喻红在北京798艺术区尤仑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最新个展“金色天景”,这一为期两个月的展览将持续至9月15日。9月4日,喻红将与敦煌艺术研究院的修复专家李波进行“敦煌在那儿”的对话。
“金色天景”中的《天井》、《天问》、《天择》和《天幕》,其创作蓝本分别是:意大利天顶画《大力神和四季》、敦煌莫高窟321窟主室西壁壁画《赴会佛和菩萨》、哥雅的铜版画《荒诞的行为》,以及新疆克孜尔千佛洞205窟中的《四相图》。
这四幅大画延续了广东美术馆去年5月的“喻红:时间内外”展中的《春恋图》(2008)与《天梯》(2008)的思路与风格,《春恋图》与《天梯》是喻红分别根据宋徽宗临摹的唐代张萱《捣练图》和埃及西奈山凯瑟琳修道院的中世纪绘画画就,只不过去掉了蓝本中的叙事元素和宗教元素。
四幅新作均被置于展厅屋顶,成为一个现代艺术空间里久违的人造“天顶画”,喻红尝试“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重新解读,结合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反省,创作出跨越不同文化藩篱、直追生命本质的作品。”
创作和日常生活(如果它们可以区分)中的喻红其实都很传统。虽然被西方艺评家贴上女性主义的标签,但喻红新浪博客的很大部分篇幅都是介绍丈夫的创作和展览近况。她和刘小东的工作室毗邻,在798艺术区的最纵深处,我认为以他们的财力不必如此节俭,但这个16岁孩子的母亲却保持着绝大多数北京女孩儿的勤俭,表示自己向物业讨价还价的能力还不够强。
自1980年分别从北京和辽宁考入中央美院附中始,喻红的生命就和刘小东联接在一起了。记者们总会一次又一次地问她,对于与同时出道的丈夫在创作效率和画价上的“差距”作何感想。我想,即使略微厌烦,喻红也不会真的愤怒,她有她的艺术观――虽然她不一定那么健谈,她有她的艺术定力。
喻红_喻红 -副局长
喻红,女,1963年3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工作履历:曾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二研究所外贸经营处副处长、处长兼外事办副主任;北京奥组委技术部总体规划管理处处长;北京奥组委技术部二级专家、北京理工大学场馆团队服务部副主任;现任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工作分工:负责质量认证、科技方面的工作。分管科技和认证监管处、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科技发展中心、中关村产品检测和质量认证服务中心;联系海淀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密云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喻红_喻红 -大学教授
基本信息
姓名 喻红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68年12月
学历 研究生
学位 博士
职称 教授,博导
职务 系副主任
所在院系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430071
研究方向 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与防治;生物技术工程与医药研究
主要学术专长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心血管病理生理学
主要社会兼职 兼任湖北省及武汉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部通讯评审专家;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及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等杂志论文评审专家。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7.9-1992.6 武汉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92.7-2000.7 武汉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助教、讲师。
1994.9-1999.6 武汉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硕博连读心血管内科专业学
习,获医学博士学位。
2000.7-2005.12 武汉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副教授,系副
主任,硕士生导师。
2001.10-2002.9 法国南锡第一大学科技学院酶分子研究所博士后工作。
2003.7-2005.10 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脂质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2005.12-2008.6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
硕导,系副主任。
2008.06~现在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博导,
系副主任
教学情况
承担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4)、7年制、8年制(5)、医学预防专业(4)、医学检验专业(4)、护理学专业(3)和口腔医学专业(5)等多个专业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任务。
在《西北医学教育》、《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和发展研究》上发表教学论文4篇。主编《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Experimental manual in medical biochemistry》、《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指导》等教材三部,参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图表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案例版)等教材三部。
曾主持武汉大学医学院、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的教学课题及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目前负责医学本科生“生物化学实验”――武汉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医学基础研究技术”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科通开课建设项目。
学术研究
曾赴法国和美国工作三年余,一直保持稳定的研究方向,逐步形成研究特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杰出人才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等多项课题,目前在研经费达90余万元。已在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Protein Sci., J lipid Re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