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tǔ)蕃(bō),7~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
吐蕃_吐蕃王朝 -概述
吐蕃王朝
吐蕃部落发展到公元六世纪时,已经是奴隶社会的阶段。这时它的第三十一代赞普达日聂司当政,经济、政治力量已相当强大,达日聂司已筹划要建立王朝了。生产亦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出现了吐蕃七贤的第三个贤者俄朗赞芒,此人是达日聂司的一个大臣。他的主要功绩是教人们烧薪成炭,作这冶炼金属的燃料;开始冶炼银、铜、铁,并发明在河流上架设桥梁;农业上,发明木犁驾在牲口上,利用畜力犁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具的改革,金属武器的制造,吐蕃部落威胁着附近部落的安全,而一些部落的臣民慑于吐蕃的强大,悄悄地前来投诚。最著名的有赤邦松的大臣娘・曾古和韦・义策等,潜入雅砻河谷的青瓦达孜,与达日聂司盟誓征服苏毗部落的大事。
达日聂司的儿子朗日伦赞继承了他父亲的事业,当他成了三十二代赞普时,雄心勃勃地试图很快吞并周围部落,率兵往北进发,兼并强邻,扩大领地。但是,当朗日伦赞向外扩张旗开得胜的时候,部落内落矛盾也爆发出来了。旧贵族把朗日伦赞毒死。于是,统一高原的重担便落在他的儿子松赞干布肩上。
松赞干布是西藏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西藏历史上是一位拥有无与伦比的功绩和威望的雄才大略式的领袖。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少年登基,十三岁时便当了吐蕃部落的第三十三代赞普。他年少有为,又有几个得力的大臣当帮手。便先平息内乱,稳定内部,巩固王权,迁都拉萨(逻些)。然后发展经济,制定法律,统一官制兵制,划分军政区域,任命官员、派遣将领,建立了统一的吐蕃奴隶主政权,出现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吐蕃王朝。使吐蕃的疆域扩展到北至吐谷浑,南至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今印度),东与唐朝相邻,形成了有史以来吐蕃疆域最大的时期。
松赞干布安定了整个西藏地区,农牧业生产飞快发展。这时,牛羊遍野、农田成垅,农业上已有防旱、排涝措施。在松赞干布当政时期,他的一个大臣吞弥桑布扎,是吐蕃史上第四个贤者。他带领一批人,不辞辛苦去天竺学习梵文,并结合西藏实际情况,创造了三十个藏文声母和四个韵母的拼音文字。自从有了文字,藏族历史得到记载,文化艺术发展便更加迅速了。
吞弥桑布扎作为吐蕃社会的第四贤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整个吐蕃社会中,还有三个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贤者。第五个贤者是公元七百五十四年赤德祖丹当藏王的时候出现的,名叫赤桑羊顿涅的大臣。他的主要贡献是统一了度量衡单位,并主张用货币交换,促进商业发展。公元七百七十八年赤松德赞赞普在们时,他主持兴建了桑耶寺,又派七个富家子弟出家当僧人,这在藏史上被称为“七觉士”。同时,赤松德赞又请来内地和印度的高僧到桑耶寺讲经传法、翻译佛经,佛教大兴。这时又出现一个贤者,名这郭・赤桑尧拉,这个人的功绩是主张把住房从山上搬迁到平地来定居,并在房屋四周开垦荒地;他又主张把山上溪流引到平地进行灌溉,奠定了流传至今的西藏村落的形式。第七个贤者是赤德松赞的一位臣子,名叫达赞冬司,此人主张分清敌我,对敌侦察清楚,狠狠打击;对内部人民的过错,用以劝说和罚金,不宜过于残酷。这种不采用酷刑的主张,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上的进步。
阿里古格王宫遗址
吐蕃社会从部落到王朝时期,几百年中,先后出现七个才智出众的人物,人们称之为吐蕃七贤。吐蕃七贤的排列与记载,藏族史书各持其说,这里根据的是达仓在译师西绕仁青坚增所著的《大吐蕃史》。
公元634年,吐蕃王朝已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王朝,这时中国中心部位的汉族王朝是强盛的唐朝,唐朝当时是世界上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同一时代的两位天才政治家、军事家松赞干布和唐太宗李世民,都适时地掌握了客观需要,以蕃唐通婚的形式,建立了友好和平关系。
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起,比较注重利用佛教思想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力宣扬佛法,所以佛教在西藏得到较快的传播。西藏的第一座寺院是桑耶寺,它坐落在山南地区泽当以西20公里处。创建桑耶寺的是公元755年即位的吐蕃赞普赤松德赞,赤松德赞是金城公主的儿子,他被藏史誉为松赞干布以后的第二名王。赤松德赞不仅治政有方,而且本人是虔诚的佛教徒。他曾派专使去印度迎请莲花生入藏,翻译经论,宣传佛法,并历时10年建成具有藏、汉、印三种形式和风格的桑耶寺。开光典礼当天有7人出家,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批出家僧人。而桑耶寺的建立,标志着吐蕃、唐朝、印度三地宗教文化在赤松德赞时期融汇在吐蕃。
公元7至9世纪期间,吐蕃通过与唐朝联姻结下良好关系,但也时有边境争端摩擦。吐蕃王朝的第三名王赤祖德赞执政后,派遣使团赴唐请盟,唐朝皇帝唐穆宗命宰相及大臣17人与吐蕃使臣在长安西郊结盟。公元823年,在拉萨立会盟碑,双方表示共崇旧好,息战言和。从此,唐蕃纷争基本结束。赤祖德赞执政时期笃信佛教,在各地兴建寺庙,并规定7户平民供养1个僧人,僧人集团的势力愈来愈大,因而引起了以赤祖德赞的哥哥朗达玛为首的旧贵族集团的不满,他们谋杀了赤祖德赞,立朗达玛为赞普。
朗达玛以灭佛教为名,清除异已,对佛教势力进行大规模的镇压,激起佛教徒及民众的极大愤慨,公元846年,不得人心的朗达玛终被一名叫作拉隆贝吉多杰的僧人刺死。贵族大臣们又分别挟持朗达玛的两个儿子,争权夺利,使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加上连年灾荒,吐蕃各地连续发生大规模的平民和奴隶起义。公元877年起义军攻占琼结,掘吐蕃藏王陵墓,吐蕃王朝从此彻底崩溃。从此,西藏高原陷入内战和分裂的局面,贵族割据、土王林立,并一直延续了四百多年。这就是西藏古代社会的轮廓。
吐蕃_吐蕃王朝 -噶氏家族的专权
强盛时期
松赞干布去世后,其孙芒松芒赞(《新唐书》作乞黎拔布)继位,国事由大相噶・东赞代行,是为噶氏家族专权之始。
噶・东赞当政期间,抚服边地,规定赋税,区分“桂”(武士),“庸”(奴隶)等级,清查户籍,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也日臻完备。噶・东赞为人沉勇有谋,善机变,用兵有节制,在吐蕃王朝中,声名显赫,是一个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相。667年(唐乾封二年),噶・东赞卒,其子钦陵兄弟先后执掌王朝实权。在噶氏家族掌权的50年间,吐蕃王朝的实力又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对外不断进行武力扩张。
670年(唐咸亨元年),吐蕃攻占安西四镇: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区县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于阗(今新疆和田市西南),构成了对唐朝一向重视的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即“丝绸之路”的威胁。唐朝派出以薛仁贵为首的10万大军攻吐蕃,在大非川(今青海省共和县切吉草原)遭到钦陵的阻击大败。吐蕃攻占安西四镇,既可镇慑西羌诸部,又把持了这一通商要道上的税收,而且四镇之地距吐蕃本部不远,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便于控制,因此,吐蕃争夺唐朝安西四镇蓄谋已久。安西四镇既被吐蕃攻占,唐蕃之间的征战日趋频繁,此时吐蕃的军事力量正处在强盛。发展的时期。
噶氏家族擅权期间,芒松芒赞及其子丁颉蛏芒布结(《新唐书》作器弩悉弄)都是年幼即赞普位,王朝的军政大权一直控制在噶氏家族手中,赞普位高而无实权。钦陵驻军于今青海省东部,实力有增无已,而且还培植了一批雄厚的亲信势力。在钦陵当权期间,曾经发生过大藏地区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起义事件(687)。大藏(rtsang―chen)疑是大宗(tsong―chen)之误写。宗,即宗喀(今青海省涅中县),为钦陵驻军所在地。
在吐蕃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是对立的阶级。王室和贵族是奴隶主阶级。奴隶主以下的都是属民。属民包括平民和奴隶。奴隶中的一部分是从被征服地区掠夺来的人民,一部分是平民在阶级分化中破产下降而变成奴隶的。奴隶要为奴隶主从事生产,或被用于家务劳动及随军的勤杂人员,这一部分奴隶称为“庸”,奴隶主还把一部分奴隶和平民编入军旅,让他们参加作战,这一部分人被称作“桂”。作为社会等级,“桂”的地位显然要高于“庸”。奴隶主阶级豪华奢侈,以残暴的刑杀维护其统治,甚至将奴隶殉葬,或作为盟会祭天的牺牲。当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压迫达到一定极限时,其贪婪的刀锋又转向平民。吐蕃的贵族将领,在对外进行武力扩张时,劫掠财富,中饱私囊,虏获人丁,以扩充奴隶的数量。对内则是征调频繁,加重赋税。使奴隶和平民不堪其苦,促使吐蕃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衰落
吐蕃王室对于奴隶和平民的剥削压迫,与贵族奴隶主殊无二致。但是,贵族将领们的跋扈专横,拥兵自重,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大不利于王室的集权统治,王室亟需稳定局面以巩固集权,贵族将领的行径,构成了对王室权力的严重威胁。此时,吐蕃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逐渐深化了。
676年(唐仪凤元年)芒松芒赞去世,其子丁颉蛏芒布结即赞普位,贵族及地方豪酋,多拥兵作乱者,王室将乱事次第平息。695年(武后天册万岁元年),丁颉蛏芒布结已届成年,首先处死噶氏家族的重要成员赞辗恭顿,随后于698年(武后圣历元年),以“出猎”为名,先派兵执杀钦陵的亲信2000余人,再派人召见钦陵,钦陵拒不受命,丁颉蛏芒布结亲自领兵讨伐,未战,钦陵兵溃自杀。钦陵弟赞婆率钦陵子莽布支投唐。唐封赞婆为“归德郡王”,授“辅国大将军”,封莽布支为“安国公”,授“左羽林大将军”。按,莽布支疑是钦陵子论弓仁,《新唐书・论弓仁传》对其封赠有异说。噶氏家族对吐蕃王朝的专权至此告终。
清水会盟前的蕃唐、蕃诏关系
吐蕃和唐朝之间,原与吐谷浑、党项、白兰诸部相隔,双方的军事力量,最初并未直接接触。松赞干布在向唐朝请婚之前,即曾在吐谷浑部及松州施展武力。松赞干布去世后,噶氏家族专权,钦陵等人都致力于军事扩张,唐军在大非川失利后,不仅吐谷浑复国的计划破灭,而且使安西四镇成为唐蕃长期争夺的要地。丁颉蛏芒布结在位初年,“吐蕃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