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鸭跖草 鸭跖草-形态特征,鸭跖草-简介

鸭跖草,拉丁学名:(Commelina communis),别名碧竹子、翠蝴蝶、淡竹叶等。属粉状胚乳目、鸭跖草科、鸭跖草属一年生披散草本。鸭跖草叶形为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叶序为互生,茎为匍匐茎,花朵为聚花序,顶生或腋生,雌雄同株,花瓣上面两瓣为蓝色,下面一瓣为白色,花苞呈佛焰苞状,绿色,雄蕊有6枚。 产云南、四川、甘肃以东的南北各省区。越南、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北美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北美。

鸭脚板草_鸭跖草 -形态特征


鸭跖草

一年生披散草本。茎匍匐生根,多分枝,长可达1米,下部无毛,上部被短毛。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1.5-2厘米。

总苞片佛焰苞状,有1.5-4厘米的柄,与叶对生,折叠状,展开后为心形,顶端短急尖,基部心形,长1.2-2.5厘米,边缘常有硬毛;聚伞花序,下面一枝仅有花1朵,具长8毫米的梗,不孕;上面一枝具花3-4朵,具短梗,几乎不伸出佛焰苞。花梗长仅3毫米,果期弯曲,长不过6毫米;萼片膜质,长约5毫米,内面2枚常靠近或合生;花瓣深蓝色;内面2枚具爪,长近1厘米。

形态特征 鸭跖草 鸭跖草-形态特征,鸭跖草-简介

蒴果椭圆形,长5-7毫米,2室,2爿裂,有种子4颗。种子长2-3毫米,棕黄色,一端平截、腹面平,有不规则窝孔。

鸭脚板草_鸭跖草 -简介

鸭跖草为鸭跖草种植物鸭跖草的全草,茎圆柱形,肉质,长30~60厘米,下部茎匍匐状,节常生根,节间较长,表面呈绿色或暗紫色,具纵细纹。蒴果椭圆形,压扁状,成熟时裂开。生于路旁、田边、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缘阴湿处。

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西藏地区使用的鸭跖草,为同属植物大苞鸭跖草的全草。有清热,凉血,解毒作用。

鸭脚板草_鸭跖草 -异名


鸭跖草

鸡舌草、鼻斫草、碧竹子(《本草拾遗》),碧竹草(《本草图经》),青耳环花、碧蟾蜍、竹叶草(《竹谱详录》),耳环草(《世医得效方》),地地藕(《滇南本草》),蓝姑草、淡竹叶菜(《活幼全书》),竹鸡草(《濒湖集简方》),竹叶菜、淡竹叶、碧蝉花(《纲目》),水竹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露草、帽子花(《植物学大辞典》),三?子菜(《东北药植志》),竹叶兰(《贵阳民间药草》),竹鸡苋(《江西中药》),竹根菜(《四川中药志》),三角菜、牛耳朵草、鸭食草,水浮草、鸭子菜、菱角伞(《辽宁经济植物志》),碧蝉蛇(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竹管草、竹节草、鸭脚草、竹剪草(《江西草药》),兰花草、野靛青、靛青花草、萤火虫草、鸭脚青、挂兰青、鸦雀草、兰紫草、哥哥啼草、竹叶活血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竹叶水草、水竹叶草、竹叶青菜、鸭脚板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竹夹菜、翠蝴蝶、鹅儿菜(《广西中草药》),鸡冠菜、蓝花姑娘(《江苏药材志》),鸭仔草(《福建中草药》)。

鸭脚板草_鸭跖草 -分类学

1、穿鞘花属Amischotolpe

2、竹叶菜属Aneilema

3、假紫万年青属Belosynapsis

4、锦竹草属Callisia

5、鸭跖草属Commelina

6、蓝耳草属Cyanotis

7、银毛冠Cyanotissomalensis

8、鸳鸯草属Dichorisandra

9、网籽草属Dictyospermum

10、聚花草属Floscopa

11、银波草属Geogenanthus

12、新娘草属Gibasis

13、水竹叶属Murdannia

14、杜若属Pollia

15、钩毛子草属Rhopalephora

16、绒毡草属Siderasis

17、竹叶吉祥草属Spatholirion

18、竹叶子属Streptolirion

19、三瓣果属Tricarpelema

20、怡心草属Tripogandra。

鸭脚板草_鸭跖草 -简介


鸭跖草

来源 跖草种植物鸭跖草的全草。

化学成分全草含左旋-黑麦草内酯(joliolide),无羁萜(friede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acid),胡萝卜甙(dancosterol)和D-甘露醇(mannose)及正三十烷醇(n-triacontanol)。地上部分含生物碱:1-甲氧羰基-β-咔啉(1-carbomethoxy-β-carboline),哈尔满(harman)及去甲哈尔满(norharman)。花瓣含花色甙(anthocyanin),鸭跖黄酮甙(flavocommelin),丙二酸单酰基-对-香豆酰飞燕草甙(malonylawobanin)及鸭跖兰素(commelinin)等,鸭跖兰素是由丙二酸单酰基-对-香豆酰飞燕草甙(M)、鸭跖黄酮甙(F)及镁原子组成的复合分子,可表示为[(M)6(F)6Mg2]6。

药理作用 同属植物茎叶的水浸剂或煎剂能兴奋子宫、收缩血管,并能缩短凝血时间。

炮制 拣去杂质,洗净,切断,晒干。

性味 甘,寒。①《本草拾遗》:苦,大寒,无毒。②《滇南本草》:性微寒,味甘。

归经 《泉州本草》:入心,肝、脾、肾、大小肠诸经。

生境 生于路旁、田边、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缘阴湿处。

采集 6~7月采收,晒干。

鸭脚板草_鸭跖草 -植物形态


鸭跖草

鸭跖草一年生草本。

科名:鸭跖草科

茎圆柱形,肉质,长30~60厘米,下部茎匍匐状,节常生根,节间较长,表面呈绿色或暗紫色,具纵细纹。

叶互生,带肉质;卵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至2厘米,先端短尖,全缘,基部狭圆成膜质鞘,总状花序,花3、4朵,深蓝色,着生于二叉状花序柄上的苞片内;苞片心状卵形,长约2厘米,折叠状,端渐尖,全缘,基部浑圆,绿色;花被6,2列,绿白色,小形,萼片状,内列3片中的前1片白色,卵状披针形,基部有爪,后2片深蓝色,成花瓣状,卵圆形,基部亦具爪;雄蕊6,后3枚退化,前3枚发育;蜂蕊1,柱头头状。蒴果椭圆形,压扁状,成熟时裂开。种子呈三棱状半圆形,暗褐色,有皱纹而具窝点,长2~3毫米。花期夏季。

生于路旁、田边、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缘阴湿处。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西藏地区使用的鸭跖草,为同属植物大苞鸭跖草的全草。

应用:野生花卉,可植于湿地、疏林下或药草园。全草可药用。

鸭脚板草_鸭跖草 -生长习性


鸭跖草

常见生于湿地。适应性强,在全光照或半阴环境下都能生长。但不能过阴,否则叶色减退为浅粉绿色,易徒长。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弱光,忌阳光曝晒,最适生长温度20~30℃,夜间温度10~18℃生长良好,冬季不低于10℃。

对土壤要求不严,耐旱性强,土壤略微有点湿就可以生长,如果盆土长期过湿,易出现茎叶腐烂。

鸭脚板草_鸭跖草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热带,少数种产于 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产13属49种,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尤以西南地区为盛。产云南、四川、甘肃以东的南北各省区。越南、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北美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北美。

鸭脚板草_鸭跖草 -栽培技术

播种方法


鸭跖草

鸭跖草用种子繁殖可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在温室育苗。播种前用25~27℃温水浸种8~10小时后捞出,在25~27℃下催芽3~5天,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育苗可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式,在整好的畦内按10~15cm行距开沟,将催好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复土,稍加镇压后保持土壤湿润。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1周左右即可出苗,出苗后降低温、湿度管理,以免幼苗徒长。

扦插技术

鸭跖草的每个节都可以产生新根。将植株的茎剪下,在整好的田内按5×10cm的株、行距扦插定植。扦插后保持土壤湿润,光照较强时,应搭阴棚遮阳,避免失水过多而使扦插苗死亡。15天左右即可生根。

分株技术

春季在地上部分萌发前,将根挖出,分根定植。一般每块根可分为10株左右,按10×10cm的株、行距定植于大田。

田间管理

培养紫叶鸭跖草,一般每年春季换一次盆,盆土用园土加少量河沙即可。幼苗期放在具有散射光处养护,成株期放半阴处培养。虽然在室内光线明亮处也能生长,但长期置于室内光照较少处,则枝叶易徒长,叶片变薄而缺乏光泽,叶色变浅,因此,春、秋季节宜将花盆悬挂在中午受不到阳光直射的阳台或廊檐下,经常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同时保持盆土湿润。

每月施1~2次以氮肥为主的复合液肥。夏季放室内光照充足处,冬季悬吊在朝南窗前,则茎叶粗壮肥厚,叶面光亮。冬季要控制浇水,室温保持在10℃左右可安全越冬。枝条生长过长时应于春季结合换盆进行摘心,促使萌发分枝,使株形发育圆整。此外,对其萌生的蘖芽应及时剪除,以利新枝生长旺盛,株形整齐。剪下的枝条可作扦插繁殖用。

病害防治

夏季易发生介壳虫、红蜘蛛和蚜虫危害,可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灰霉病和叶枯病危害叶片,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

鸭脚板草_鸭跖草 -药用价值

性能

味甘、微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利尿。为消肿利尿、清热解毒之良药,此外对麦粒肿、咽炎、扁桃腺炎、宫颈糜烂、腹蛇咬伤有良好疗效。

药理作用:同属植物茎叶的水浸剂或煎剂能兴奋子宫、收缩血管,并能缩短凝血时间。

功能主治

行水,清热,凉血,解毒。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黄疸肝炎,热痢,疟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带,咽喉肿痛,痈疽疔疮。

①《本草拾遗》:主寒热瘴疟,痰饮,丁肿,肉症涩滞,小儿丹毒,发热狂痫,大腹痞满,身面气肿,热痢,蛇犬咬,痈疽等毒。

②《日华子本草》:鸭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气湿痹,利小便。


鸭跖草

③《滇南本草》:补养气血,疗妇人白带、红崩,生新血,止尿血、鼻衄血、血淋。

④《品汇精要》:去热毒,消痈疽。

⑤《纲目》:消喉痹。

⑥《本草推陈》:对血吸虫病急性感染发高热,大量用之。又用于急性传染性热病,发热、神昏、心脏衰竭。

⑦《四川中药志》:能清热利尿,润肺。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小便淋漓作痛。

⑧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脏性水肿,脚气水肿,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及结石。

复方:

①治小便不通:竹鸡草一两,车前草一两。捣汁,入蜜少许,空心服之。(《濒湖集简方》)

②治五淋,小便刺痛:鲜鸭跖草枝端嫩叶四两。捣烂,加开水一杯,绞汁调蜜内服,每日三次。体质虚弱者,药量酌减。(《泉州本草》)

③治赤白下痢:蓝姑草,煎汤日服之。(《活幼全书》)

④治黄疸性肝炎:鸭跖草四两,猪瘦肉二两。水炖,服汤食肉,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⑤治高血压:鸭跖草一两,蚕豆花三钱。水煎,当茶饮。(《江西草药》)

⑥治水肿、腹水:鲜鸭跖草二至三两。水煎服,连服数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吐血:竹叶菜捣汁内服。(《贵阳民间药草》)

⑧治沙鼻不时流血、鼻衄;地地藕,煎汤三次服。(《滇南本草》)

⑨治喉痹肿痛:(一)鸭跖草汁点之。(《袖珍方》)

(二)鸭跖草二两。洗净捣汁,频频含服。(《江西草药》)

⑩治小儿丹毒,热痢以及作急性热病的退热用:鲜鸭跖草二至三两(干的一两),重症可用五至七两。水煎服或捣汁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治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疮疖脓疡:鲜鸭跖草捣烂,加烧酒少许敷患处,一日一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治急性血吸虫病:鲜鸭跖草,洗净,每天五至八两,煎汤代茶饮,五至七天为一疗程。(《全展选编・传染病》)

?治手指蛇头疔:鲜鸭跖草,台雄黄捣烂,敷患处,一日一换。初起能消,已化脓者,能退癀止痛。(《泉州本草》)

临床应用

①防治感冒

取鸭跖草1~2两(鲜草2~4两),水煎2次分服。治疗130例,有效(1~3天内体温降到正常)109例,无效(4天以上退热)21例。预防以片剂(每片含干生药10.3克)内服,每日3次,每次2片;或用冲剂每日一包(含干草2两),开水冲服;亦可用煎剂内服。均连服4天。结果290人中无1例发病;而对照组(未服药)371人中,则有23人发病。

②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

取鸭跖草每天2两,煎服。观察5例,平均退热及腮腺消肿时间为2.8天,头痛消失为1.4天,呕吐停止1.2天,平均住院4.6天。

③治疗麦粒肿

取洗净的鲜鸭跖草茎1枝(或1段),用手挟持呈45度角置于酒精灯上燃烧上段,即可见下段有水珠泡沫液体沸出,随即将沸出的液体滴于脸结膜及睑缘(麦粒肿之局部肿胀处及周围),脸皮表面也可趁热涂之。滴药前结膜囊先用生理盐水冲洗。涂药后患者有舒适感,无需冲洗或作任何其他处理。共治61例,痊愈49例,好转7例。有的第1天见效,第2天痊愈。

鸭脚板草_鸭跖草 -鉴别方法

性状鉴别法


鸭跖草

全草长至60cm,黄绿色,老茎略呈方形,表面光滑,具数条纵棱,直径约2mm,节膨大,基部节上常有须根;断面坚实,中部有髓。叶互生,皱缩成团,质薄脆,易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9cm,宽1-3cm,先端尖,全缘,基部下延成膜质鞘,抱茎,叶脉平行。聚伞花序,总苞心状卵形,折合状,边缘不相边;花多脱落,萼片膜质,花瓣蓝黑色。气微,味甘、淡。以色黄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法


鸭跖草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方形或长方形,散有多数草酸钙小针晶,长7-12μm;气孔略突起于表皮,副卫细胞平列4胞型。

理化鉴别法


鸭跖草

(1)取本品粗粉2g,加水30ml,煮沸30min,滤过。取滤液2ml,加0.2%茚三酮乙醇液2-3滴,置沸水浴中加热5min,溶液显蓝色。

(2)取上述水提取液20ml,水浴浓缩至干,加8ml甲醇溶解,滤过。取滤液2ml,加浓盐酸数滴,再加镁粉少量,溶液变红色。另取2ml,加浓盐酸数滴,再加镁粉少量,溶液变红色。另取2ml加1%三氯化铝甲醇溶液数滴,溶液显黄色。

鸭脚板草_鸭跖草 -食疗价值

鸭跖草科草本植物鸭跖草和波叶鸭跖草的茎叶(苗)或全草。又称鸡舌草、碧竹草、耳环草、竹叶菜、竹叶水草、碧蝉花。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春季或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夏、秋季采者,亦可晒干备用。

[性能]味甘、微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利尿。

[参考]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八联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有明显解热作用。

[用途]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发热口干,或表热证发热;咽喉肿痛,痈肿疮毒,或毒蛇咬伤;痢疾;热淋,小便短赤,或水肿,小便不利而有热者。

[用法]煎汤,绞汁服,或拌食。

[附方]

1,薄荷鸭跖草汤:薄荷10g,鲜鸭跖草30~60g,芦根50g。加水煎汤服。

本方能解表清热。方中以薄荷疏散风热,鸭跖草、芦根清热退热,芦根兼可生津。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口渴,微恶风者。

2,鸭跖薄荷汁:鸭跖草120g,鲜薄荷60g。捣烂,绞取汁液,每次服1杯。亦可用凉开水适量兑匀,频频含咽。

本方以鸭跖草清热解毒,薄荷利咽喉。均用鲜品,效力尤佳。用于咽喉肿痛、梗塞不利属热证者。

3,鸭跖车前蜜汁:鲜鸭跖草、车前草各100g。捣烂,绞取汁液,加蜂蜜调服。

源于《濒湖集简方》。方中两者均能清热利尿、通淋。用于湿热小便不利,或热淋,小便短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50103/133819.html

更多阅读

艾草 艾草-形态特征,艾草-主要成分

艾草(学名:Artemisia argyi)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在诗经时代,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于针灸术的“灸”。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份。“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穴道,穴道

网纹草 网纹草-形态特征,网纹草-生长习性

网纹草又名费通草、红网纹草,为爵床科网纹草属植物。网纹草姿态轻盈,植株小巧玲玫,在观叶植物中属小型盆栽植物。由于叶脉清晰,叶色淡雅,纹理匀称,深受人们喜爱。其实网纹草的历史不长,自20世纪40年代被发现以来,仅仅半个世纪,至今,在欧美窗台

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猫爪草 猫爪草-基本介绍,猫爪草-形态特征

猫爪草,为毛莨科植物小毛莨的块根,因其块根肉质,数个簇生,近纺锤形,外皮黄褐色,形似猫爪而得名。该属植物多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球约有400多种,广布于寒温地带,我国有78种,9变种,主产于长江中下游各地,一般有小毒,有助于解毒散结之功效。除小

形态特征 鸦跖花 鸦跖花-英文名,鸦跖花-形态特征

鸦跖花,毛茛科、鸦跖草属。多年生小草本植物,高2-9厘米。生于海拔4300-15300米的高山草甸、高山灌丛中及石砾草坡上。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跖_鸦跖花 -英文名Oxygraphis glacialis跖_鸦跖花 -形态特

形态特征 鼠尾草 鼠尾草-简介,鼠尾草-形态特征

鼠尾草(学名:Salvia officinalis),又名药用鼠尾草、撒尔维亚,是唇形科鼠尾草属的一种芳香性植物。常绿性小型亚灌木,有木质茎,叶子灰绿色,花蓝色至蓝紫色。原产于欧洲南部与地中海沿岸地区。鼠尾草有许多不同的用途与功效,部份同属植物也有相

声明:《形态特征 鸭跖草 鸭跖草-形态特征,鸭跖草-简介》为网友一曲爱恨情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