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情怀 茹志娟 茹志娟-生平简介,茹志娟-母爱情怀

母爱情怀 茹志娟 茹志娟-生平简介,茹志娟-母爱情怀

茹志娟: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新时期以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家务事》。《一支古老的歌》等。


茹志娟茹志娟(女)(1925―1998)曾用笔名阿如、初旭。原籍浙江杭州,茹志鹃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等。新时期以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草原上的小路》(《收获》1979年第3期)、《儿女情》(《上海文学》1980年1月)、《家务事》(《北方文学》1980年第3期)。《一支古老的歌》(《文汇增刊》1980年第3期)等。

百合花 茹志娟_茹志娟 -生平简介

茹志娟生于上海。3岁时亡母,幼年随祖母做手工活为生。11岁进上海私立普志小学读书,一年后辍学。1938年祖母逝世,曾被送入上海基督会所办的孤儿院。后经补习插班入浙江武康中学。1943年毕业口上海,做家庭教师维持生计,此时在《申报》副刊发表作品《生活》。1944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发表小说《一个女学生的遭遇》。先后任文工团组长、分队长、创作组副组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创作的话剧《不拿枪的战士》获南京军区55年文艺创作二等奖。1955年转业到上海,任《文艺月报》编辑。出版小说集《关大妈》、《黎明前的故事》。1958年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延河》1958年3期),以细腻的笔触、清新的文风受到茅盾的赞赏,声誉鹊起。1960年起从事专业创作,出版了小说集《静静的产院》。“文革”中创作中断。1974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文艺组工作。1977年发表小说《出山》,重新开始创作。对历史现实进行反思,批判极左路线的作品《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等是其“文革”后的代表作品,文风柔美中见刚强。《剪辑错了的故事》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历任《上海文学》副主编、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协理事等职。还有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百合花》等,长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散文集《惜花人已去》等。1998年10月7日在上海逝世。

百合花 茹志娟_茹志娟 -母爱情怀


茹志鹃女儿王安忆从孤儿院走出的茹志鹃对母爱有一份特殊的理解,多少年后,当她成为中国杰出作家的时候,人们发现她的作品流淌出来的柔美情绪其实都可以用母爱来诠释。

茹志鹃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当她来到世界上时,家庭已经走向前所未有的衰败。3岁时,母亲因患白喉去世,接着父亲又抛下家眷不辞而别,幼小的茹志鹃只好跟着祖母奔走于沪杭两地,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在杭州,她跟着祖母糊火柴盒、磨锡箔;在上海她跟着祖母到别人家里翻丝棉、做女佣,或坐在破旧的灶披间里钉钮扣、缝贴边。茹志鹃童年的遭遇使她过早地感受到世态炎凉,对父爱母爱的强烈呼唤冲击着她的心。

1936年11岁的茹志鹃随祖母和四哥住在上海普志小学,她就近水楼台在这个小学读了二年级。然而第二年抗日战争爆发了,上海情形危急,祖母又带着茹志鹃和四哥回到杭州,在一个大杂院里租到一间房子住下来。不久祖母一病不起,丢下未成年的孙儿、孙女离开了人世。茹志鹃失去了世界上惟一的亲情。

失去祖母的茹志鹃和四哥先是由三哥接济,然后又被迫来到上海自谋生路。四哥进了一家钟表厂做学徒,茹志鹃则进了愚园路上的以内马利孤儿院。这是一所基督教会办的慈善机构,只收女孩。每日三餐粥,半天做工,半天读书,晚上便没完没了的祷告。茹志鹃对这种囚徒式的生活忍无可忍。为了逃出虎口,她以“死”要挟院方放她出去,最后三哥赔偿妹妹在院里生活数月的膳宿费,领走了妹妹。

茹志鹃怀着一颗忧伤而又迷茫的心在上海街头彷徨,后来才在三哥的支持下入了一所妇女补习学校,后来同学又介绍她入了一所由美国女信徒在中国开办的圣经学校。茹志鹃的文化基础是在这个时候打下的。

一年后,茹志鹃兄妹二人作为沦陷区学生免费插入天目山武康中学三年级。在武康中学读书时,她涉猎了不少现代文学作品,特别倾慕女作家庐隐及其作品,自己悲苦的身世和作品中凄惋感伤的调子有着强烈的共鸣。她在庐隐作品中找到了那一直荡漾在内心的女性的温柔和母爱的细腻。这股激荡于胸的情愫弥漫到她后来的作品中,也强化了后来她作为母亲的角色。她1958年发表的代表作《百合花》是典型的抒情心理风格的小说,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诗情和厚意,柔美、纤细,洋溢着深沉的女性气质,后来的《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剪辑错了的故事》、《儿女情》、《一支古老的歌》无不蕴含着像百合花一样迷离的女性的温存和冷俏。茹志鹃从武康中学毕业时,在上海一家私立小学任教。1943年她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结束了无家可归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初,茹志鹃与剧作家王啸平结为伉俪,育有二女一子。多少年渴望和积淀的母亲的激情终于得到释放。做了母亲的茹志鹃是兴奋和骄傲的。她认为母爱是神圣的,但并不深奥,如果归结为四个字,那就是“朴素”和“无私”。


茹志娟茹志鹃和她的二女儿王安忆被称为中国文坛柔美的母女花。外界注意到了王安忆的成长与她母亲茹志鹃之间的神秘链。人们甚至设想茹志鹃如何手把手引导女儿走向辉煌的作家之路。但茹志鹃却声言王安忆的文学之路是她个人的选择。王安忆也坦承她成为作家与她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母亲对她最大的影响是母亲的形象或角色而不是写作本身。王安忆1岁多便随父母到上海定居,在那里接受最初的教育,读小学时经常参加区、市的儿歌写作比赛会,对文学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其实当初母亲茹志鹃并不希望女儿将来成为作家,她倒曾希望女儿长大后能做个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王安忆上小学之后,茹志鹃特别关心她的算术,经常检查她的数学作业本。茹志鹃还买过一架旧手风琴,让两个女儿安诺、安忆安安稳稳地在家里学拉手风琴,免得在外面惹出麻烦来。也请过家庭教师,教女儿学英语。可王安忆却对文学情有独钟。小学二年级时第一次看图作文,别的小朋友三言两语就写完了,可王安忆一下子就用去了半个作文本。从此,她就有了专门的作文本,把自己想说的全记在那厚厚的本子上。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茹志鹃和丈夫去了“五七干校”,大女儿安诺去安徽当了插队知青。1969年初中毕业的王安忆也来到安徽五河县头铺公社大刘庄大队插队劳动。王安忆住在一个农民家中,与主人家的五个儿女同住一屋。在这样穷乡僻壤的农村里劳动,举目无亲,刚入社会的王安忆思想波动很大。母亲写信教导她如何面对生活,如何与命运抗争。

那时一天劳动下来工分刚够寄一封信。她平时在日记里写自己,在给母亲的信里除了写自己的思想、劳动外,着重写在农村的所见所闻。她在信中描写所在的村庄,周围的农民和男男女女的生活,写得很认真,很细致。她把日记和信当作小说来写,她在描写生活的同时认识了生活。王安忆也是从写给妈妈的信和日记里,无拘无束地、不知不觉开始了她创作前的练笔阶段。写作是女儿的选择,茹志鹃尊重她的选择。但她对女儿说,要当作家就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

王安忆创作的初期,茹志鹃还看过她写的初稿,尖锐地提过意见。王安忆去北京文学讲习所学习时,曾把她写的《幻影》寄给母亲看。母亲看了以后,就给父亲看,当母亲写回信时,详尽地提了意见。后来茹志鹃就拒绝对女儿的作品提意见了。她觉得作家不是靠改稿改出来的,要想做一名优秀的作家必须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探索。

女儿一开始不理解母亲对她的“冷淡”,后来才体味到母亲的良苦用心。这使得王安忆在创作上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文坛脱颖而出。1976年,王安忆的散文处女作在《江苏文艺》上发表,接着创作了取材于农村生活的《尾声》、《这个鬼团》、《小院琐记》等小说。1978年王安忆调上海《儿童时代》任编辑,1980年小说《雨,沙沙沙》在全国引起反响。

王安忆的笔下多是平凡的小人物,或凄迷执着,或倔强刚毅,但都饱满可爱、栩栩如生,无不贯穿了王安忆心中的"人性美"和"理解美"。她的小说《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在文坛上引发的震动,不仅是艺术的,也是人性的。评论家认为,也许是源于某种血脉相承的东西,也许是女性作家的共通,茹志鹃和王安忆母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思想底蕴,但作品中透出的清新、柔美和正义感同样精彩。

母亲对儿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茹志鹃经过苦难的童年,经过战争的洗礼,对人世间的爱怀着一种无比虔诚的态度。王安忆从母亲那里体味到一种母爱般的人间之情。有一次,女作家陆星儿生了病,王安忆马上从浦西赶去浦东,帮助办理各种杂事,料理她的生活。

1999年,在云南最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办了一个依靠社会助学的小学四年级班。收读的都是家境困难的女孩子。王安忆听到了这个消息,就与其中一位女孩子结“对子”,每年资助她上学的费用。像她母亲一样,她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一颗朴素而执着的爱心。生活上的王安忆浸润在自己的读写领地里,像一个农人一样,辛勤从事着自然诚实有所期待的劳动,朴素、安静,不制造话题和事件,更不炒作自己。理解和继承了母亲所有朴素的美德。

有人说,作为母亲,茹志鹃最大的骄傲就是二女儿王安忆的功成名就,但茹志鹃却认为,作为母亲,她只教会了孩子如何面对生活。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是茹志鹃赋予儿女们的智慧。她的大女儿王安诺在安徽农村饱受锻炼,凭着顽强的毅力度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日子,后来成为了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和文学编辑。她的儿子王安桅原来也只是一个售票员,但通过勤学苦练成长为电影剧本的编辑,完成编辑电影剧本上下集《走出地平线》、《无品文官浪漫曲》。其中《走出地平线》电影荣获1993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百合花 茹志娟_茹志娟 -德清缘


电影《百合花》茹志娟幼时家贫,3岁丧母。后随祖母辗转于上海、杭州两地袁靠家庭手工劳动艰辛度日。其哥茹笳,上海美专毕业,担任过某剧团导演,与国民党武康县县长杨维礼为旧识。当时上海在日军的铁蹄下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茹笳通过杨维礼的关系,1941年秋,把他17岁的妹妹茹志娟转到办在莫干山腰的后坞天泉寺的“武康县立战时初中”(前身是湖州东吴大学附中,1938年搬至莫干山遥现为德清二中)读书。当时校长为张镜心,老师有何建春、徐则达、陈锦枚、罗辛蒙等10余名,罗老师为茹志娟班的语文教师。

校址虽距敌占区有十余公里之遥,但日军时有窜犯遥为保学校安全,包括茹志娟在内的200多名师生,又搬迁至崇山环抱,异常偏僻的安吉县晓村何家祠堂上课。很多学生分散住在当地村民家中。不久,因条件艰苦,远离武康等原因,学生减至100多人,有3个班。1942年又搬回莫干山公埠局(现在的俱乐部处)。1943年7月,茹志娟在野武康立初中冶毕业,由她哥茹笳接回到上海,在颐生小学任教半年。

1943年11月22日,她的第一篇小说《生活》在《申报》发表,后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革命部队期间,创作不少歌词、快板和广场秧歌剧。1952年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解放后第一篇小说《何栋梁和金凤》。1958年3月在《延河》杂志上发表了成名作《百合花》。同年9月,被《人民文学》转载,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又被改编成电影,许多读过《百合花》作品的人都知道,里面有很多描写山冈尧搬扛毛竹等情形,应该说都是在德清、安吉时茹志娟生活见闻的某些投影。

2003年8月上旬,王安忆到德清寻找母亲青少年时的足迹。8月3日,到母亲曾经就读的母校――德清二中,寻访母亲当年的校友,德清二中离休的高级教师,曾与茹志娟同学两载的汪祖荣向王安忆讲述了1941年―1943年其母当时在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学习生活和避乱等情况。这段回忆使王安忆感触颇深。同年8月5日,王安忆又在原莫干山报社内为德清县60多位文学爱好者进行文学讲座,讲授了写作动机、写作背景、写作命题、写作方式等课题,并与大家进行座谈和面对面的交流,在德清的广大业余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百合花 茹志娟_茹志娟 -写作特点

茹志鹃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表现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诗情和厚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在劳动女性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和性格的贤淑。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百合花 茹志娟_茹志娟 -缅怀


茹志娟作品儿时跟茹志娟在文工团里战斗生活了好多年的邓友梅讲述:茹志娟很壮,两肩宽平,是力量型的女人。邓友梅说他很小的时候就编在茹志娟的班里,茹志娟是班长,又是大姐姐,待他情同手足。他的生活、学习及文学爱好,受茹志娟的引导、影响很大。他很怀念她,1998年去上海,和茹志娟的遗体告别,心里很悲痛、很乱。他说他一定要写点什么,《人民文学》约他写茹志娟,他正在沉淀情绪。跟茹志娟长别的当天,邓友梅便去了沂蒙山区,一是出差,二是重温当年。当年的沂蒙山青山绿水,曾经滋润了茹志娟和她的战友。毫无疑义,茹志娟是在沂蒙山上采摘了一朵百合花。

说到茹志娟的人格精神,邓友梅讲了一个例子。有一次行军途中,有一个女团员走不动了,茹志娟二话不说,背起来就走。邓友梅说,看到女同志背人,一路小跑,真是还没见到第二例。茹志娟能干,肯干,吃苦耐劳,而且性情爽朗、大气,鲜有女性的矫揉,这与革命队伍的锻炼有关,当然与她的身世也是有牵连的。

百合花 茹志娟_茹志娟 -贡献

茹志娟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百合花 茹志娟_茹志娟 -相关词条

西戎浩然吴强峻青碧野杜鹏程柳青曲波

百合花 茹志娟_茹志娟 -参考资料

[1]http://www.chinamengzi.net/mqj/dangdaimm/lidaixianmu/200707/1657.html
[2]http://dqnews.zjol.com.cn/jrdq/pdf/2008/04/0905.pdf
[3]http://www.sinology.cn/book/3/01-author/r/02-ru_zj/Webdoc/T0L5.html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50103/133937.html

更多阅读

戴望舒与施绛年、穆丽娟、杨静的爱情 戴望舒的爱情诗

戴望舒与施绛年、穆丽娟、杨静的爱情文/赵冬中国近代浪漫主义伟大诗人除了徐志摩以外,还有一位是戴望舒。他俩有太很多相似的地方;生在同一个时代;都是浪漫的诗人且早逝;生命中都有过三个重要的女人;心中最爱恋的女子都得不到,都以其倾

王志飞和前妻20岁儿子近照图 王志飞前妻

文/南唐遗少影视圈有不少大器晚成的男演员,他们有着出众的演技,却直到三十好几才大红大紫,比如张嘉译、孙红雷、吴秀波,还有王志飞。王志飞是中戏87表演班科班出身,毕业后的十几年也演了大大小小的不少角色,但同学娟子、傅彪等早早在演艺

《雪花的快乐》诗文赏析作者徐志摩 徐志摩经典诗文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

鲍志强:紫瓯上的情怀与天分

     一品茗香,茶、水、器、境一个都不能少,而紫砂壶与功夫茶,早在北宋时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欧阳修《和梅公仪常茶》一诗为证。  没有紫瓯,也有一品茗香,但精美的紫砂壶,却赢得了越来越多雅士们玩赏收藏。小小一把紫砂壶,凝聚的不

声明:《母爱情怀 茹志娟 茹志娟-生平简介,茹志娟-母爱情怀》为网友张望的时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