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古称“鞭蓉江”从浙闽交界的庆元县百山祖发端,直至温州乐清湾的岐头入海,流长386公里,系浙江第二大江,不仅秀丽多姿、娇媚如仙而且人杰地灵、物产丰饶。据调查,仅鱼类就有111种,尤其是生栖着珍稀淡水生物――鼋,它与大熊猫、金丝猴等一样,属一级“国宝”。
瓯江大鼋
瓯江大鼋
鼋,系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龟鳖目鳖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西游记》一书曾描绘,当年唐僧西天取经,路过通天河,被八百里河水阻隔,正犯难时,一只大鼋浮水作舟,驮着大师徒四人和白马过河。老人说,鼋背壳略凹的花纹,便是唐僧等人的足迹所致。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血战鄱阳湖,朱败被追,陷入绝境时,也幸得大鼋驭江脱险。朱称帝后,即封为“大将军”,或许鼋其貌不扬,头部常散生疣状突起,故被温州戏称之“癞头鼋”,《红楼梦》中宝二爷也曾说过“明儿掉到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吃了去”之语。且又有“团鱼精”之俗称。
据老人介绍,鼋极驯良,以鱼、虾、螺、蚬为食。鼋体椭圆、纵扁、头宽、前端呈环形、喙短、颈粗、头可缩回壳内、背甲呈暗绿色。鼋喜栖水质澄清,水流缓慢的深水江河中或山涧深潭、水库里。白天很少活动,夏秋时,遇天气闷热常浮水面,以肺呼吸,每年11月至翌年4月长达半年为冬眠期。但生长较快,250克的幼鼋经一年生长体重可达2公斤,成年鼋一般体重30公斤~50公斤,体长可达1.2米,每年5月~9月间为繁殖期。交配后的雌鼋,常趁夜幕来临或拂晓之前,悄然爬上砂滩,在向阳、干燥处用后肢扒沙,挖一深穴,将卵产入后即扒沙覆盖,并紧缩四肢,以身躯抹平压实后离去。通常每次产卵十多个至几十个,最多可达 100个,可谓“英雄母亲”。卵圆色白,直径40毫米,靠日光辐射进行孵化,一般约需一个月左右。奇怪的是,当到鼋浮游水面,肯定近日的气象会起变化,或台风、或燥热、或暴雨。如果鼋头朝潮上游方向翘头,可预测三天内即有暴雨洪水。准确、灵验、成为“晴雨表”。鼋全身是宝,肉性温、营养价值高,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用炙鼋甲泡黄洒,可治瘰疠、恶疮、痔瘘、风顽疥疮及杀虫,驱风之效”;内脏用于杀百虫、解丹毒、续筋骨、治妇人血热;脂可治麻风;胆性寒有毒、化生姜薄荷叶,可作催吐剂,亦可治喉痛,富于腹汁的鼋裙与熊掌并列,为最名贵佳肴,难怪《左传》中有郑灵公和公子宋为争食鼋肉,染指于鼎的记载。
瓯江作为鼋之故乡,也曾有辉煌。本世纪五十年代,瓯江水域常见大鼋身影,邑人为之津津乐道并引以为自豪。据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调查:瓯江大鼋的资源量在1966年还是十分可观的。“文革”时期,瓯江上出现专以滚钓捕的鼋人,几乎使大鼋遭受灭顶之灾。一方面,人类的酷渔滥捕使瓯江大鼋资源日见稀少,成了珍稀水生生物。另一方面因建筑需要大量挖掘沙石,使鼋的产卵场遭受破坏;日益繁忙的瓯江航运业以及日趋严重的水质污染,给瓯江大鼋的生存也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而使“大将军”家族日趋衰落。据最近科学部门的考察估计,瓯江现存鼋的总数不超过200只。
多年来,广大科学工作者对保护瓯江大鼋做了大量的工作。因为挽救瓯江大鼋,就是挽救瓯江;更是挽救人类生存的环境。但愿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欣喜地高歌一曲:归来兮,瓯江大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