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贝格(Sindborg),全名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Bernhard Arp Sindberg,1911年2月19日-1983年),原籍丹麦,后移民美国。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后,他参与了1937年冬至1938年春的“南京国际大救援”,在南京栖霞的江南水泥厂建立难民营,收容保护了1万多名中国难民和伤兵,并护送他们逃离杀戮,1938年辛德贝格回国受到奖章,被称为民族英雄。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有辛德贝格玫瑰园。
贝格_辛德贝格 -生平
早年经历
辛德贝格和他制作的巨大丹麦国旗,救助了上万中国人。
1911年2月19日,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出生于丹麦的奥胡斯。自幼喜欢旅行,曾骑自行车跨越了半个丹麦,还曾一直骑车到达德国汉堡的美军蒸汽机船。17岁时,辛德贝格的家人不再限制他,他到美国去旅行了三年,然后回到了丹麦。他加入了法国外籍兵团,但对同伴和兵团在摩洛哥的沙漠任务很不满。服役仅十个月后,他跑到了山里,作为偷渡者,乘坐一艘船回到了丹麦。
中国经历
1934年辛德贝格搭乘一艘丹麦商船来到中国,因和海关官员发生冲突被拘捕。辛德伯格跑了出来,做过多种工作。当日军侵占上海时,辛德伯格被为《每日电讯报》工作的英国记者派姆布劳克・斯蒂芬斯雇为司机之后的几个月,他们在上海四处探访,记录着战争的场面。有一天他们到一座水塔上拍摄日军对城市的轰炸,斯蒂芬斯被一架日本飞机机枪射杀。
1937年冬至1938年春,辛德贝格受雇于丹麦F.L.史密斯公司,在南京栖霞地区的江南水泥厂维护水泥生产设备。在这期间,辛德贝格与他的德国同事卡尔・京特、中国日语翻译颜柳风等人一起设立了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庇护了成千上万的难民和中国伤兵,并为南京城内从事人道救助的国际人士提供消息和食品。他将被日军残害的中国人从郊区送往医院,并从鼓楼医院和红十字会请来护士,取来药品、绷带,在厂里建立了诊疗所。
1937年12月1日辛德贝格来南京前于上海留下的“生死状”。
辛德贝格多次阻止日军进入难民营和工厂骚扰。为阻止日本人进入难民区,辛德贝格和京特在江南水泥厂周围插满丹麦和德国国旗。关于这件事,辛德贝格在和一位朋友的通信中曾描述过。信件的一些片段后被转引在《奥胡斯教区时报》1938年3月6日发表的《最大的丹麦国旗飘扬在中国南京》的报道中。报道引用了辛德贝格的这样一段话:“我在厂里升起了一面在中国最大的丹麦国旗。我还让人在厂房屋顶上用油漆绘出一面约1350平方米的丹麦国旗,从空中就能清楚地看到。我想这一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面丹麦国旗。”
辛德贝格还向国际社会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他记录了日军罪行的许多案例,将报告递交给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1938年在日内瓦举行的第24届国际劳工大会上,辛德贝格放映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记录日军暴行的影片。参加日内瓦会议的中国劳工代表团团长、时任中国劳动协会理事长朱学范在辛德贝格的护照上题词:“中国之友”。
1938年3月,在日军逼迫下,辛德贝格离开了南京,难民代表和流亡至沪的工厂经理称赞他“见义勇为”,并绣了一面条幅赠送给他,以示感谢与纪念。这面丝绸条幅宽36厘米,长98厘米,题头绣着“辛佩先生惠存”,正文是“见义勇为”四个黑色大字,落款是11位中国人的姓名。辛佩是中国难民对辛德贝格的昵称。2006年4月,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娜将这块丝绸条幅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美国经历
1939年,辛德贝格去了美国,加入了美国商船队,为二战时期的美国海军提供后勤支援。在美国期间,辛德贝格结识了许多中国朋友,但很少同人们讲他在中国所经历的事情。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当他多喝了几杯、兴致比较高时,他就会提起自己在上海以及南京经历的烽火岁月。
辛德贝格晚年生活在美国。1968年,他对外甥女玛丽安娜说起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虽然在当时已是30年前的往事,但辛德贝格的内心仍为那些无辜惨死的南京平民感到悲哀,并把这块丝绸条幅送给了玛丽安娜。
辛德贝格于1984年4月因病在美国去世,骨灰撒入大海。
贝格_辛德贝格 -感情生活
辛德贝格终身未婚,辛德贝格的妹妹比滕・安诺生透露,1936年辛德贝格在上海时,曾爱上一位家庭背景很好、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姑娘,然而两人最终未能结合。
贝格_辛德贝格 -拉贝日记
辛德贝格的妹妹比滕在旧金山整理兄长的遗物时,发现了辛德贝格留下的大量与南京大屠杀有关、揭露日军暴行的史料文件。虽然当时她不能估计这些东西的价值,但还是把所有资料带回了丹麦。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辛德贝格的事迹被湮没在历史之中。直到见证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被发现,辛德贝格这个《拉贝日记》里多次提到的人物才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2000年,中国有关方面与辛德贝格的家人比滕和玛丽安娜取得联系,辛德贝格的事迹才渐为人知。
贝格_辛德贝格 -辛德贝格玫瑰
辛德贝格黄玫瑰
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娜知道了舅舅的事迹后,决定为舅舅栽培一种特殊颜色的黄玫瑰。玛丽安娜说:“选择黄色是因为在丹麦文化里,黄色代表勇气。黄玫瑰是非常难以培育的。我想这也正如我的舅舅:勇敢,独特,不容易被轻易复制。”
玛丽安娜和园艺师花了4年时间将黄玫瑰培育成功,将其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
2006年4月,80岁的比滕老太太来到南京,亲手将黄玫瑰种在南京和平广场的苗圃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由此建起了“辛德贝格玫瑰园”。
玛丽安娜说:“正义是永远不会被忘记的。‘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不仅仅是为了怀念舅舅辛德贝格,它更象征着和平的愿望与永恒的纪念。”
贝格_辛德贝格 -纪念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
2014年4月27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和丈夫亨里克亲王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凭吊,是纪念馆建立29年以来首位到访的在任外国元首。丹麦女王会见了87岁(2014年)高龄的大屠杀幸存者苏国宝,他当年获得了辛德贝格的救助。此外,还有多位被辛德贝格帮助过的大屠杀幸存者在世,他们代表丹麦与中国,特别是南京的历史联系,这正是丹麦女王决定来到纪念馆的初因。
纪念馆工作人员为女王演唱了一首《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在辛德贝格玫瑰园,特邀随行访华的辛德贝格外甥女玛丽安女士向女王献上了一束“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在和平树旁,女王凝视着黄玫瑰花束,信手从中抽出一支,插在和平之树下松软的泥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