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概况 拉萨市 拉萨市-概况,拉萨市-历史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区府,有1300年历史。位于区东南,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北纬29°36′。东邻林芝地区,西连日喀则地区,北接那曲地区,南与山南地区交界。南北最大纵距202千米,东西最大横距277千米。总面积31662平方千米。总人口42万人。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俗民情独特、名胜古迹众多、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拉萨境内蕴藏着丰富各类资源,具有明显资源优势。现有土地4427.67万亩,其中耕地为80.74万亩,林地162.93万亩,牧草地3168.13万亩和若干其他用地。现已发现铜、铅、锌、金、地热、刚玉、石膏、自然硫、高岭土、重晶石、汉白玉、大理石等5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刚玉、地热、火山灰、自然硫等多种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境内江河年均径流量340亿立方米,湖泊储水200亿立方米,人均水量和每亩地占水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作物、动植物资源、药材资源异常丰富。全市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54.78万千瓦,地热田年热流量发电潜力15万千瓦,年太阳总辐射达202千卡/平方厘米。

拉萨市邮编_拉萨市 -概况


拉萨市

“拉萨”在藏语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西藏自治区区府,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河北岸,坐标为东经91°07′,北纬29°39′。东、东南邻林芝和山南地区,西、北接那曲地区,西南连日喀则地区。拉萨是西藏自治区行政中心,也是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宗教信仰中心。距北京市4483公里(公路里程)。全市行政区域东西跨距277公里、南北跨距202公里,总面积29518平方公里,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其中城市人口16万。民族有藏、汉、回等三十多个民族,藏族人口占87%。拉萨市下辖城关区及当雄、林周、堆龙德庆、尼木、曲水、达孜、墨竹工卡7县。拉萨市市花:格桑花(1995年确定)。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拉萨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俗民情独特、名胜古迹众多、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改革开放以来,拉萨市的“城市知名度”不断提高,继被评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2005年被“欧中国际旅游论坛”评为“欧洲游客最喜爱的旅游城市”,布达拉宫被评为“欧洲游客最喜爱的旅游景点”,2006年又入选全国30个避暑之都,排名第12位。

拉萨城风景优美,被称为“蓝色欢乐之波”的吉曲河(拉萨河),从白雪皑皑的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峰雪谷中奔涌而下,喷珠吐玉,雪浪飞翻,穿过无数森林峡谷,田园牧野,全长315公里,在曲水地方象鼻湾汇入雅鲁藏布江,形成了蓝白二水相互交融的雪域奇观。拉萨古城就伫立在这条蔚蓝色的吉祥河畔。城中布达拉宫高耸云天,街道纵横,高楼群集,车水马龙,色彩缤纷。

布达拉宫是国家 4A 级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拉萨市的中心。古城西北约 2 公里的红山上,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占地面积36 万多平方米,高177.19 米,东西长360 多米,由红宫,白宫两大部分组成,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红白相间,是集宫殿,城堡,陵塔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是拉萨市也是七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拉萨市邮编_拉萨市 -历史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拉萨,藏语意为“圣地”和“佛地”。公元633年,雅隆部落的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拉萨以吐蕃王朝都城的地位,揭开了它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定都前的拉萨是一片沼泽荒芜之地,定都后,筑宫堡、修河道、建寺院,奠定了拉萨城市的雏形。著名的大昭寺即在这一时期建造,山羊负土填湖的典故是建寺过程中的一段美丽传说。藏语羊叫“惹”,土为“萨”,由于大昭寺是最早的建筑,人们便以"惹萨"作为以大昭寺为中心的这一城市的名称。汉文史籍把“惹萨”一般译为“逻娑”、“逻些”。随着佛教的兴盛,人们把这个城市视为“圣地”,“拉萨”之名随之兴起,并取代了原有的名称。“拉萨”是藏语“圣地”或“佛地”的汉文音译。

自松赞干布始,吐蕃政权传9代赞普(藏王),均以拉萨为首府。13世纪中叶,元朝划分西藏为13个万户,蔡巴万户为其中之一,在拉萨颇有建树。14世纪初期,帕木竹巴先后征服了止贡巴、雅桑巴和蔡巴,进而掌握了全藏统治大权。帕竹在西藏建立13个大宗,拉萨属内邬宗。帕竹的统治中心虽在乃东,但拉萨以其宗教发展史上的圣城的地位和强大引力仍为帕竹政权高度重视。15世纪初,喇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到达拉萨,并于1409年亲自率师于拉萨东40公里的噶丹山兴建噶丹寺,成为宗喀巴坐床之所,今寺已毁。俟后又由宗喀巴弟子先后于拉萨城西建哲蚌寺,于城北建色拉寺。1642年,五世达赖在拉萨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1652年五世达赖赴京,受到清廷的隆重接待和册封,次年返藏。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地方政权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拉萨作为西藏地方首府,从此一直延续了下来。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扩建布达拉宫,至1653年基本竣工,五世达赖便由哲蚌寺移居于此。18世纪中叶以后,七世达赖在布达拉宫西2公里处修建了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园林”),后为历代达赖夏宫。1721年,清廷在拉萨设置驻藏办事大臣,1751年又在拉萨建立噶厦政府,并授权达赖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至清代,拉萨依然为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也日渐繁荣,国内各地及邻国商贾往来频繁。但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拉萨居民不过3万人,除少数贵族外,多为喇嘛、尼姑等,是一座中世纪的寺院城市。

195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管拉萨,1960年正式设立拉萨市。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拉萨成为自治区的首府和新兴城市。

拉萨市邮编_拉萨市 -自然地理

台湾历史概况 拉萨市 拉萨市-概况,拉萨市-历史

地形地貌


拉萨在西藏地图上的位置

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总面积29518平方公里,拉萨城区地势平坦,海拔3658米,两侧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拉萨河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市区南侧,拉萨河平原绵延数十公里,最宽处近10公里,河漫滩发育,由两级阶地构成。平原中部耸立着药王山和布达拉山两座孤峰。自然景观属高山半干旱灌丛草原类型,拉萨河南岸有局部沙丘分布。

气候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历史最高气温29.6℃,最低气温零下16.5℃,年平均气温 7.4℃;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但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最高温在夏季6月份,最低温在冬季1月份;拉萨降雨量少,但干湿季节明显,雨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而且多在夜间降落,所以夏秋两季气候温暖而湿润,不似冬春的干燥多大风,是旅游的黄金季节。不过,拉萨海拔3650米,空气稀薄,极易出现高原反应,所以体弱的人一定要准备好氧气袋、抗高原反应的药品和治疗腹泻、头痛的药品;当然由于太阳辐射较强,防晒霜(一定要高倍的)、太阳镜、遮阳伞/帽也是必备的,还有足够的衣物以应付较大的温差。

物产资源

拉萨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各类资源,相对于全国和自治区其他地市,具有较明显的资源优势。拉萨现有土地4427.67万亩,其中耕地为80.74万亩,林地162.93万亩,牧草地3168.13万亩和若干其他用地。拉萨现已发现铜、铅、锌、金、地热、刚玉、石膏、自然硫、高岭土、重晶石、汉白玉、大理石等5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刚玉、地热、火山灰、自然硫等多种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境内江河年均径流量340亿立方米,湖泊储水200亿立方米,人均水量和每亩地占水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作物、动植物资源、药材资源异常丰富。全市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54.78万千瓦,地热田年热流量发电潜力15万千瓦,年太阳总辐射达202千卡/平方厘米。

境内江河年均流量340亿立方米,湖泊储水200亿立方米,地下水丰厚,念青唐古拉主峰及附近约578平方公里的冰川和永久积雪带储存大量固体水。人均水量和每亩地占水量均高于全国水平。
农作物资源中粮食作物以青稞为主,次为小麦、豌豆、蚕豆、荞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兼有少量的大麻;蔬菜作物中马铃薯、大蒜、藏葱、藏罗卜、曼青等种植历史悠久,大白菜、小白菜、罗卜、甘蓝、芹菜、菠菜、空心菜、花菜、韭菜、莴笋、胡罗卜等在城镇郊区也广泛种植;随着高效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西红柿、辣椒、黄瓜、南瓜、葫芦、扁豆、茄子、西瓜、油桃、草莓等蔬菜水果品种达90余种。
拉萨共有木本植物(含变种)105种,其中乔木41种、隶属20个科。树种主要有高山松、乔松、西藏云杉、大果圆柏、侧柏、藏川杨、清溪杨、缘毛杨、银白杨、北京杨、新疆杨、小香杨、箭杆杨、山杨、优胜杨、钻天杨、加杨、长蕊杨、红柳、左旋柳、唐定柳、龙爪柳、垂柳、自榆、国槐、刺槐、复叶椿、臭椿、自腊、泡桐。干果油料树种有核桃和文冠果,果树有苹果、桃、李、梨、杏,可用造林的灌木有紫穗槐、沙生槐、沙棘、水柏胶、小叶杞子等。
动物资源中家畜主要有牦牛、黄牛、犏牛、马、骡、驴、绵羊、山羊和猪等。先后从区外引进28个家畜优良品种,包括黄牛有西门达尔、北京黑白花、滨州牛、三河牛、瘤牛,绵羊有新疆细毛羊、高家索细毛羊、茨盖羊和罗姆尼羊,山羊有陕西奶山羊、中卫山羊、绒山羊,猪有荣昌猪、内江猪、长白猪等。家禽主要有鸡、鸭、鹅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牦牛、野驴、黄羊、藏羚羊、野马、鹿、黑颈鹤、天鹅、藏雪鸡等。
药材资源中主要有虫草、贝母、红景天、雪莲花、大黄、羌活、独活、高山党参、臭党参、藏沙参、黄花、刺参、麻黄、藏荆芥、曼佗罗、麝香、鹿茸、牛黄、牛鞭等。

拉萨市邮编_拉萨市 -行政区划


藏族风格建筑

拉萨市辖1个市辖区、7个县,即:堆龙德庆县、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林周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和城关区。

拉萨市面积31662平方千米,人口42万人(2003年)。
城关区面积523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邮编850000。
林周县面积 4512平方千米,人口 6万人。邮编851600。县人民政府驻甘丹曲果镇。
当雄县面积12000平方千米,人口 4万人。邮编851500。县人民政府驻当曲卡镇。
尼木县面积 3275平方千米,人口 3万人。邮编851300。县人民政府驻塔荣镇。
曲水县面积 1680平方千米,人口 3万人。邮编850600。县人民政府驻曲水镇。
堆龙德庆县面积 2679平方千米,人口 4万人。邮编851400。县人民政府驻东嘎镇。
达孜县面积 1373平方千米,人口 3万人。邮编850100。县人民政府驻德庆镇。
墨竹工卡县面积 5620平方千米,人口4万人。邮编850200。县人民政府驻工卡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拉萨市邮编_拉萨市 -发展概况


拉萨市鸟瞰

20世纪50年代以前拉萨没有工业,仅有几家手工业作坊。西藏和平解放以后,新建了水电站、火电站、地热电站、水泥厂、化工厂、制药厂、电机厂、皮革厂、汽车修配厂、食品加工厂等百余家中小型工厂企业。食品工业为全市最大工业部门,织毯、制革等轻工业和民族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现已形成西郊及北郊工业区,城区以八角街为中心的老商业区已较前扩展了十几倍,宾馆、剧院、文化宫、商场、邮电大楼等现代化建筑相继落成。
拉萨河谷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适于农牧业发展。拉萨农科所和西郊八一农业试验场在拉萨河荒滩上种植冬小麦成功,并获得高产。萝卜、卷心菜等蔬菜也可种植,产量较高。
拉萨为西藏交通枢纽,对外交通主要靠公路,1954年12月25日青藏、川藏两条公路干线同时通车拉萨,后又修建了通往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中尼公路。1965年建成的拉萨大桥长533米,是西藏第1座城市大桥。航空运输已开辟有通北京、成都、西安、格尔木等地的航线。1987年又开通了拉萨至加德满都国际航线。贡嘎机场可起降大型客机,有长4000米、宽60米的跑道,为中国目前最长的飞机跑道。市境有西藏大学等高等院校。电视台、人民医院、藏医院、档案馆等也先后建立。

拉萨市邮编_拉萨市 -经济


布达拉宫广场

2005年,拉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78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2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09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0.4亿元,增长1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5496元,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3.2亿元,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亿元,增长33.3%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亿元,增长8.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00元,增长2.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2元,增长9.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九五”末的4.45:1缩小到“十五”末的3.22:1。全年出口总额达750万美元,商品房销售面积10万多平方米。接待国内外游客10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亿元,分别增长104%和76.4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2:23.2:69.6。

拉萨市邮编_拉萨市 -城市建设

2005年拉萨市完成国家投资22.51亿元,同比增长26.4%。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柳梧大桥、拉萨河城区段河堤防护工程进展顺利,金珠西路、当雄纳木错路、曲米路、八一路等重点工程交付使用,北京大道、江苏大道先后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经济技术开发区、柳梧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市级行政中心东移、拉萨花园工程全面启动。建立了15个市级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拉鲁湿地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市级财政预算基本建设资金3000万元、银行贷款1.31亿元用于市政道路建设维修、城市公园建设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

拉萨市邮编_拉萨市 -旅游景点


八廓街

拉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拉萨市有古迹200多处,已开发的旅游景点 20多处,待开发的景点30多处。拉萨市的名胜古迹主要有: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桑浦寺、拉萨大桥、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康熙碑、陆贡纪功碑、唐蕃会盟碑、龙王潭、公主柳、药王山等。其中市中心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拉萨地区其它主要的名胜古迹还有:达孜县的甘丹寺、林周县热振寺、当雄县的纳木错和羊八井地热田、墨竹工卡县的加玛明久林宫遗址和止贡寺、堆龙德庆县的楚布寺等。

拉萨市邮编_拉萨市 -交通


青藏铁路

拉萨贡嘎国际机场

青藏铁路:全长1080公里,于2005年10月全线贯通,2007年7月1日正式通车。

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等。

拉萨市邮编_拉萨市 -民俗文化


藏族服饰

藏族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争奇斗艳的民俗文化中的一朵耀目之花,它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现,以民族心理、伦理道德、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它是藏族民俗文化、古代文化、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历新年

藏历年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1027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藏族人民从藏历十二月份就作过年准备,这时家家户户开始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到了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农历初一,为藏历新年的第一天,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各家派人到河边背回新年的第一桶水――吉祥水,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此活动持续三五天,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

节日

牛王会:牛王会从农历八月十五日开始,一般延续十多天,有时甚至历时一个月之久。人数常达千人以上。在牛王会期间,人们请黑叭(巫师)念经、吹牦牛角、宰杀数十头牦牛或上百只羊,狂欢滥饮,无比热闹。

传昭大法会:是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届时拉萨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三大寺的僧人都集中在拉萨大昭寺。此法会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在拉萨举行的祈祷大会而延续下来的,并举行格西学位考试,西藏其他地方的佛教信仰者也前来朝佛。

酥油花灯节:藏历元月十五日,(2000年2月19日)也是传昭大法会的最后一天,是藏族人民规模宏大、绚丽缤纷的酥油花灯节。

萨噶达瓦节:藏历四月十五日(2000年6月16日),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辰、成道及圆寂的日子。也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藏历四月是佛日,因此,用藏语就称之为“萨噶达瓦”。每年的藏历这一天,藏族男女身着 节日盛装,按照他们的传统习俗,成群结队地汇集在雄伟的布达拉宫背后的龙王谭举行这圣大的节日,经过长期发展,萨噶达瓦节逐渐演变成为藏族人民春夏游园和预祝农牧业生产丰收的民众性节日。


雪顿节

沐浴节:藏历的七月上旬(2000年9月),是藏族人民具有一种传统的节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沐浴节要进行五六天,节日期间,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农村还是牧区,人们携带帐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拉萨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旁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游泳。

雪顿节:雪顿节是西藏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雪顿”的意思就是酸奶,雪顿节在十七世纪以前是一种纯宗教的节日活动,按藏传佛教格鲁的规定,每年的藏历六月为禁期,全藏大小寺院的僧尼不准外出,以免踏伤小虫,到藏历七月一日解禁的日子,他们纷纷下山,这时农牧民要拿出准备好的酸奶敬献。

赛马节:赛马是是藏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是农牧闲暇之余集合、交流农牧业 生产经验的场所,而且是藏族人民精神的展示。在所有民间传承流播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活动。赛马不仅以母题形式在节日中显现,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对马浓郁信仰之上的藏族人民,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民族传统的“赛马节”。

“望果”节:“望果”节是藏族人民一年一度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望”藏语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为转圈,“望果”是译音,音为绕地头转圈,“转庄稼地”的节日。

拉萨“煨桑”节

拉萨是藏传佛教的中心。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和其他寺庙群星拱月般地簇拥着布达拉宫,信徒多,祭祀香火自然也很旺。焚香祭祀是多种祭祀中的一种,藏人谓之“煨桑”,就是烟祭。
藏族原始宗教祭祀仪式,包括煨桑、血祭、跳神三个内容。在举行宗教仪式时,这三个内容,往往都是一并举行的。后来苯教还将其毫无变动地纳入自己的祭祀仪轨。佛教传入藏区后,除了在"血祭"这一内容上有所变动外,其余全部继承了下来。
“桑”是藏语的音译,其意“烟”或“烟火”。至于“煨桑”,较确切的译法应是“烟火祭祀”或译为“烟祭”。为什么民间有此俗称,那是因为煨桑这一宗教仪式,在近代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活动。从内容看,民俗的“煨桑”和宗教仪式中的“煨桑”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只是宗教的煨桑仅是祭祀仪式中的一个内容,而民俗中的煨桑是单独举行的。煨桑所用的材料有扁柏、小叶杜鹃、艾蒿、青松、糌粑等物品。
藏族先民的煨桑活动都是在部落外的山头或河岸上举行,煨桑时把扁柏、艾蒿、小叶杜鹃的枝叶堆起来,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然后由仪式主持者洒上一点水,点燃后祀神。
煨桑时一般还要念诵一种叫《小桑》的经文,或请喇嘛念,或者自己念。一般都认为莲花生大师创制的《小桑》经文,可以使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随时诵之,皆能心想事成,如愿以偿。煨桑作为一种祭祀祈愿的活动,在过去,几乎人人都参与,从官方到民间,尤其是在祭祀中更是如此。日常生活中,煨桑祭祀也占重要位置。
祭山祭水。祭山,即将五彩经幡、香枝和青稞酒等祭品携至本地附近最高山头的神坛上,进行煨桑以娱山神。祭水,就是至本地较大的河边树枝上悬挂五彩经幡,同时在河堤上煨桑祭祀水神。
祭屋顶神。一般住家屋顶四角筑有垛台,每个垛台上插上树枝,每个树枝上缀系五彩经幡。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意蕴。从上到下的顺序为蓝、白、红、绿、黄。民间传说,蓝为天,白为云,红为火,绿为水,黄为土,依次用羊毛线缝制。若以五行会意,则蓝为水,绿为木,红为火,黄为土,白为铁。所以常有以宅院主人属相颜色开头排列经幡颜色次序的习俗。屋顶山墙中间的墙垛上,置有陶制香炉,是主人煨桑的地方,每逢藏历每月初八、十五和三十日或大小节庆、婚嫁、旅行等喜庆之时皆在此炉中煨桑祭祀屋顶神。
祭诞神、地祗。在拉萨,凡藏族都有自己的诞神,藏族聚居区都存在地祗。一般每月要定时祭祀诞神和地祗。逢年过节也要祭诞神、地祗。此外,举行婚丧嫁娶、出门远行和驱瘟除邪等民俗事项时,更要祭诞神和地祗。祭祀的基本内容是煨桑、插经幡。侨居异乡的藏族也要定期遥祭。
祭舟神。每当过江河时,在上船前在岸边煨桑祭水神;上船后,往船首挂哈达、撒青稞,脱帽祈祷,以求神灵保佑平安渡过。
祭山口神。藏族每遇出行,便须翻山越岭。藏语称山头、山口为“拉孜”,过往行人按传统习惯,都要在此放置石块,以至石块成堆,藏语称“拉载”。石堆上一般插有经幡,挂有经文纸条和羊毛等。过往行人每到“拉载”处,无论身份高低,都必须下马,整衣以示恭敬,并将随带经幡、哈达或者经文纸条、羊毛等悬挂在经幡或杆绳上,然后煨桑,祈祷神灵截住妖魔,保佑旅途平安。祷毕,在场所有人员右手一把糌粑,面向“拉载”三呼“嗦”,然后高喊“古嗦,神灵保佑!”随之将手上糌粑撒向空中,仪式即告结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50103/134664.html

更多阅读

曼联队历史概况 美国历史概况

曼联队历史概况俱乐部名称:曼彻斯特联队英文名称:Manchester United FC俱乐部主席:主教练:福格森所属国家:英格兰官方网址:www.manutd.com俱乐部历史曼彻斯特联队是英国足坛的一支老牌劲旅,成立于1878年,当时是由英格兰开夏和约克夏铁路公司

芷江镇 芷江镇-历史概况,芷江镇-自然地理

芷江镇是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县治所在地,是全县政冶、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东与艾头坪、岩桥乡毗邻;南与麻缨塘、晓坪交界,西与木叶溪、竹坪铺相连;北与五郎溪、牛牯坪接壤。全镇总区域面积77.39平方公里。下辖:北街、东街、南街、前街

声明:《台湾历史概况 拉萨市 拉萨市-概况,拉萨市-历史》为网友品味分裂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