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的发源地,湟水源头,北接祁连县、门源县,东邻大通县、湟中县,南接湟源县、共和县,西邻刚察县。至2009年,海晏县辖4个乡镇,29个行政村,3个社区。 青新公路(国道315线)、青藏铁路横贯全境,是青海“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组成部分。1993年,海北州府搬迁到海晏县,现州府所在地海晏县西海镇距县城10公里。2013年上半年海晏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10元,较2012年增长15.7%;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258.21元,较2012年增长16%。
海晏_海晏县 -建制沿革
海晏县
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王莽在环湖地区设置西海郡,以程永为太守,郡治今海晏三角城。西汉末年废弃。
东汉永元十四年(102年)移金城西部都尉于故西海郡城,时称龙耆城,移民屯垦,数年后罢废。
魏晋时今海晏县地属羌人与鲜卑乙弗人牧地。
隋唐时为吐谷浑辖地。
唐龙朔三年(663年)后,被吐蕃占领,归吐蓄“青海节度使”管辖,宋代为河湟吐蕃哺厮咿属地,元、明时为藏族牧地。
明正德七年(1512年),海晏为土默特蒙古属地。崇祯十年(1638年)后,为西蒙古和硕特部辖地。
清雍正三年(1725年),编定青海蒙古5部29旗,统归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节制。海晏地区属和硕特蒙古南左末麻、南右后旗、东上旗。
民国初,海晏地区除上述各旗外,新增南右首旗、北中旗、南左后旗及察罕诺门汗旗(达如玉藏族),各头领听命青海办事长官(后改为蒙番宣尉使)统领。
民国6年(1917年),海晏地区凯来垭豁以西归都兰,以东归湟源县。
民国19年(1930年),海晏属都兰县地。
1943年海晏建县,为省直辖县,巴燕石咀口以西划归海晏县。
1949年9月11日海晏解放,1950年6月6日成立湟源县海晏行政委员会。
1951年6月19日恢复县制,成立海晏县人民政府,直属青海省人民政府。
1952年9月2日改称海晏县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1953午12月复称海晏县人民政府,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
1968年3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4月复为县政府至今。
海晏_海晏县 -行政区划
至2009年,海晏县辖4个乡镇,29个行政村,3个社区。
三角城镇:三角城社区、海湖社区、三角城村、三联村、西岔村、海峰村和黄草村;
西海镇:城南社区、城北社区、城东社区、城西社区;
金滩乡:岳峰村、金滩村、东达村、海东村、姜柳盛村、新泉村、光明村、道阳村、仓开村;
哈勒景蒙古族乡:哈勒景牧委会、永丰牧委会、乌兰哈达牧委会;
青海湖乡:达玉五谷牧委会、同宝牧委会、达玉日秀牧委会、达玉德吉牧委会、塔列牧委会;
甘子河乡:达玉牧委会、尕海牧委会、俄日牧委会、热水牧委会、托华牧委会、德州牧委会、温都牧委会。
海晏_海晏县 -地理环境
海晏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著名的青海湖北畔。是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的发源地,地处东经100°23′──101°20′,北纬36°44′──37°39′。东西宽85.7公里,南北长102.2公里,全县总面积4853.08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62万亩),县城位于县境东南部三角城镇,距省会西宁89公里。青新公路〈国道315线〉、青藏铁路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是青海“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组成部分。1993年,海北州府搬迁到海晏县,现州府所在地西海镇距县城10公里。 海晏县位于青海湖盆地东北部,祁连山系大通山脉的西南麓。全县最高峰为扎勒根山峰4583米,最低为水峡河谷海拔仅2726米,属高山地貌,其中山地面积占45%,滩地占40%,低山丘陵占10%,湟水谷地占5%。全县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000米以上,县城海拔3010米。海晏县属于高原亚干旱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凉爽,秋季短暂,冬季漫长。全县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日照时数2980小时左右,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年蒸发量为1581.75mm左右,无绝对无霜期。冰雹、霜冻、干旱、风沙灾害频繁。境内有大小河流82条,常年经流量17亿立方米。但近几年气候干旱、流量逐级减少。湟水河是贯穿县境东半部的主河流,境内建有东大滩水库(兼发电),是全省最大的调节性水库。全县水系年平均径流量为17亿立方米,地表径流丰富,全县海域面积约为556平方公里,占青海湖总面积的12.56%。
海晏_海晏县 -自然资源
林业资源
海晏县天然林面积45万亩,人工造林8.67万亩。
草场资源
海晏县
有草场362.5万亩,夏秋草场153.2万亩。畜均占有草场9.8亩。
矿产资源
海晏县主要有白云岩、硅石、石炭岩、砂子、粘土、大理石、花岗岩、矿泉水等12种。
动植物资源
兽类主要有普氏原羚、马鹿、雪豹、岩羊、棕熊、狼、猞猁等20多种。
野生植物主要有云杉、沙柳、柴胡、雪莲、杜鹃、青海当归等307多种。
海晏_海晏县 -人口民族
人口
2009年年末总人口3.4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46.7万人,海晏县人口出生率为9.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计划生育率达到98.9%。
民族
海晏县是一个以藏族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距州府西海镇5公里,系汉、藏、蒙古、回、土等9种民族聚居区。
海晏_海晏县 -经济概况
综述
2013年上半年海晏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64万元,较2012年增长19.5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15万元,较2012年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10元,较2012年增长15.7%;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258.21元,较2012年增长16%。
农牧业
海晏县
2013年上半年,藏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大棚种植树莓、
玉冠西蓝花等10余种特色果蔬100幢250亩,实现销售收入80万元,草场和耕地集约面积分别达到264.3万亩和2.85亩,集约率较2012年分别提高7.2和6.65个百分点、达到63.3%和71.68%。
上半年共繁活各类仔畜28.3万头只,繁活率达到 86.55%,完成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97万亩。海晏县奶牛养殖规模达到4195头,蛋鸡、生态鸡、大雁养殖规模达到7万只。累计舍饲养殖出售牛羊6.52万头只,实现销售收入5334万元。同时,完成蔬菜、苗木、油料、豆类作物种植3.97万亩。
工业
2013年上半年,海晏县共生产铁合金4.67万吨,精洗煤59.95万吨,碳化硅648吨,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3.49亿元,较2012年增长26.3%。
资产投资
2013年上半年,海晏县续建项目18项、新落实项目58项,开工建设项目62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9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118.4% (含飞地经济项目投资2.94亿元)。
海晏_海晏县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
2013年上半年,启动实施了总投资2972万元的县城幼儿园和9所村级幼儿园建设项目,海晏县入园幼儿达到626人,入园率达到83.7%,较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落实营养改善计划资金74.6万元、春季免费教科书资金22.44万元。
附:2007年幼儿园名单
附:小学一览表
学校性质班数在校生教职工专任教师学校占地面积海北州祁连山小学11小学241246615520160海北州西海民族寄宿学校12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小学16640503160030县城小学11小学17900474615900医疗卫生
2013年上半年,完成了县医院的100名人员总量岗位竞聘工作,自筹资金9.5万元,完成了金滩村卫生室新建项目。为3.67万名城乡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7.1%。
医疗机构:海晏县甘子河中心卫生院
。
民生事业
2013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28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1123人,参保率达99.8%;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79人,参保率达98.59%。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分别参保1422人、2676人和1724人,参保率分别达到80%、100%和100%。累计发放救灾款22.2万元、面粉110吨,发放低保金及各类补贴609.1万元。
海晏_海晏县 -经济发展
海晏县
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2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4119万元,增长8.4%,拉动经济增长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3679万元,增长35.2%,拉动经济增长9.8个百分点,是我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4023万元,增长5%,拉动经济增长 1.9个百分点。
全县完成财政收入1039万元,增长 20.5%,增收177万元,其中,中央收入完成153万元,增长71.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1万元,增长 12.1%,财政支出规模达到4923万元。
2006年,海晏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939万元;人均生产总值8072元。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14万元;全县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3万元;全县现有公路26条,通车里程559公里(其中包括境内国道、省道及干线公路6条,长287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1936辆;全县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70万元;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4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28元。
海晏_海晏县 -农业生产
2003年,全县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目标,农牧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县共育活仔畜135283头只,成活率89.48%。较上年提高 0.39个百分点,总增各类牲畜127431头只,总增率为33.96%,较上年增长 0.93个百分点;出栏各类牲畜127999头只,出栏率为34.17%,较上年增长 1.14个百分点;共出售各类牲畜111046头只,商品率为29.59%,较上年增长 1.1个百分点。到2003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存栏牲畜374721头只,其中适龄母畜17751头只,母畜比例 47.37%,较上年增长1.26个百分点。
畜牧业产业继续以加快牲畜周转,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畜种质量为基点,积极推广牦牛复壮和藏种公羊本品种先育工作。三月份从大通种牛场引进含1/2野血牦牛种公牛60头,八月份从祁连县引进藏系种公糕2894只,并组建白牦牛核心群1群50头。
牛羊育肥形势喜人,2003年,牛羊育肥贩运以“西繁东育”“自繁自育”的方式,加大牛羊育肥的科技含量,全县涌现出924户育肥户和20户贩运户,共育肥销售牛羊66518头只,贩运牛羊6954头只,共获销售收入2266.22万元,其中 ;牛羊育肥收入 2033.22万元,同比增长244万元,贩运收入 233.45万元。同时,相关部门牵头与草原兴发协调签订羔羊收购合同,共完成羔羊出售52871头只,实现收入598.28万元,人均增收99.65元。
畜疫防治扎实有效,畜疫防治工作是畜牧业生产与农牧民增收的一个基础环节,经全县各级农牧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畜疫防治任务,对2003年上半年发生的两起猪W病,采取了“早、快、严、少”的灭病措施,共捕杀猪14头,果断彻底的进行焚烧深埋,消毒面积5800平方米。并对五乡一镇再次免疫注射,共免疫猪2215头,在抓好重点疫病防治的同时,继续加强绵羊痘、炭疽、猪瘟等常规的防疫工作,全县共注射各类疫苗240.65头只(次)。消毒圈舍53.81万平方米。继续坚持“防检并重、以检促防”的方针,年内共检疫各类牲畜909头(只),肉类18.1吨。
不断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共建成草原节水灌溉基地8250亩。支渠配套2850米,解决了1500人和 0.5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完成草地围栏23.2亩,围栏封育18.7万亩,建成两用暖棚160幢,高标准羊用暖棚105幢,配套羊圈105处,截止2003年底,全县各乡镇兽医站标准化建设进入竣工阶段,并在2004年投入使用。
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取的新进展。继续以“减粮、减油、扩草料“为思路,逐步向粮、油、豆、草多元化方向发展,年内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25447亩,同比减少7441亩,其中粮油播种面积分别为11633亩和5573亩,同比减少5019亩和180亩。推广良种作物12546亩,串换良种29.4万千克,粮油良种化程度分别达70%和79%。种植蚕豆1000亩,试种药材460亩,甘蓝型油菜1000亩,饲草料种植面积达7471亩。建成科技示范村1个,示范户50户。
2003年全县共完成各类造林任务8.67 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8亩,封山育林5.07万亩。退耕还林草3.2万亩,其中造林种草1万亩,荒山治理2.2万亩,涉及三乡一镇15个行政村13个社。封山育林1.57万亩。实施“三北”防护林3.9万亩。义务植树15.2万株。人工林病虫害防疫 2.2万亩。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依法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林业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
海晏_海晏县 -工业生产
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呈恢复性增长。2003年,继续推进企业重组和“以工富县”战略,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开工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华电海晏分厂完成投资项目,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产销两旺。原联营铁合金厂实现了产权转让,新建特种铸钢厂投入试生产。到2003年底,全县规模以上企业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500万元,增长67.7%,实现工业增加值1284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增长99.7%,实现销售产值6269万元,产销率87.4%。经济效率明显回升,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大幅度增加,2003年共生产硅铁6326吨,增长 59.3%;冻畜肉1328吨,增长38%;网围栏1548吨,增长 245.5%;铬铁1630吨,增长213.5%;红砖710万块,增长 1.4%。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9%,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个百分点。
乡镇私人企业
乡镇私人企业发展较快,2003年,全县经济贡献较大的私营企业有金宝农畜产品供销公司,岗坚网围栏厂、海晏县铬铁厂等。金宝农畜产品供销公司年内生产销售产量114吨。岗坚网围栏厂实现408吨,海晏县铬铁厂生产铬铁1630吨。另外,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970户。从业人员1239人。注册私营企业达16户,从业人员288人。为全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旅游业
旅游业发展潜力进一步显现。海晏县把旅游业作为县城新的增长点来精心培育。2003年争取省州政府的有关部门对沙岛景区开发的支持,在搞好各景区环保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和北京同德投资股份公司签订沙岛景区合作开发协议。到位开发资金750万元,合股成立青海湖沙岛生态旅游开发公司。与青海西陲古城旅游公司达成投资300万元的环湖东路下巴台嘴景区开发协议。使海晏县的旅游业呈现出勃勃的生机。2003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97.7万元。
海晏_海晏县 -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2003年海晏县抓机遇、争项目、促发展,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6893万元,增长22.5%,确保了20%的增长速度。其中:建设投资5248万元,城乡私人投资910万元,更新改选672万元;城镇集体完成投资63万元。2003年全县新开工项目24个,主要有哈勒景公路、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哈勒景草灌工程,退耕还林项目,天然林保护和“三北”防护林工程、藏区政权建设、乡镇“三站”、哈勒景寄校、阿尕图小学、金滩卫生院、企业技改等建设项目,交通、农牧业基础以及文教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县城电网改造、王洛滨文化广场、商住楼、县城道路排水、主要街道和小区照明工程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城镇建设投资规模达1500万元以上,市政设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县城面貌明显改观。
海晏_海晏县 -文化教育
认真组织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逐步加强,“两基”攻坚继续推进,2003年完成三角城镇、哈勒景乡“普九”初验。
教育投入稳步增长,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8所,其中民族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全县中小学在校生3262名。适龄儿童及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8.1%和92%。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以文化中心户为主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投资17.5万元建成社区健身广场,投资48万元建成老年活动中心。全县积极参加州庆和第二届王洛宾音乐艺术旅游节活动,协助省州有关部门圆满完成了张健横渡青海湖和第二届环青海自行车赛等大型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海晏知名度。广电工作不断加强,2003年完成了投资20万元的有线电视网主开网改造工程,全县广播和电视复盖率分别达到90%和86%。
海晏_海晏县 -取得成绩
卫生工作坚持一手抓“非典”预防,一手抓卫生改革与发展,建立和完善疫病预
防体系。积极推进亿万农牧民健康教育普及和农牧区中小学健康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新型的公共卫生监督和预测体系,依法加大对公共卫生和健康相关产品的监督力度。积极地创建农牧区卫生工作先进县活动,按先进县活动的目的、内容、标准、方法及要求在卫生系统内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经自查35项考核指标中有30项指标已达到考核标准。2003年全县继续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以“优质服务”为主题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4‰,计划生育率达96.4%,达到了三个到位,即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海晏_海晏县 -生活质量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农牧区税费改革运行平衡,坚持“一定三年不变”政策,全县取消了“三提五统”的提取,农牧民负担明显减轻。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29元,增长8.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805.7元,增长 7.6%,其中:农民1051元,增长 8.5%,突破千元,牧民2773.8元,增长6.6%。
积极落实各项再就业政策,根据青海省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海晏县积极筹措和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担保基金,落实小额贷款担保基金22.7万元,工商、税务部门免征下岗失业人员从业的税费8万余元,积极支持全县的再就业工程。2003年,全县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通过政府行为安置和临时性就业344人,其中:下岗人员30人,失业人员314人。
海晏_海晏县 -保险与金融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两个确保”成果得到巩固,2003年,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18.17万元,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费112.68万元,发放率100%。全县新纳入城镇低保对象89户,293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 99.86万元,实现动态管理体制下的应保尽保。落实救灾面粉380吨,救灾资金2万元,解决了1023户4777名受灾群众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急需。
金融运行质量稳中有升。2003年继续全力构建新的信用体系,积极开展“信用县”、“信用乡镇”、 “信用村”、“信用户”的四级信用体系创建活动。金融系统信贷支农力度不断扩大、效益明显。2003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193.1万元,比2003年初增加2650.5万元。其中:企业存款2524万元,增加691.1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113万元,增加1795万元,年内发放各项贷款5128万元,比上年增加873.4万元。
海晏_海晏县 -社会救助
2003年,团县委、县妇联积极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献爱心活动,共得到国外爱国华人资助资金3.53万元,社会各界人士资助资金1.023万元,资助222名贫困学生,为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积极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2003年初,在城镇道路建设中,县城主要街道建设了无障碍设施,并根据残疾人有关优惠政策的规定,减免残疾人税收8000余元,全县残疾人保障金足额收缴到位。
海晏_海晏县 -科技推广
2003年,全县注重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着力提高实际、实用、实效的农牧业科技普及率和到位率。切实加强农牧民培训,努力培养每户一名科技明白人。到年底,通过 多种形式的科技宣讲和培训,把良种栽培技术、暖棚养殖技术、牛羊育肥技术、田间病虫害防治技术、畜禽防疫技术推广应用到农牧业生产中,大大提高了科技含量。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宣讲30余次,培训农牧民629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24份。
海晏_海晏县 -精神文明
2003年,大力宣传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各乡镇、各单位也制定了具体贯彻意见。海晏县电视台开设《海晏视点》专栏对破坏公共设施、乱倒垃圾等违犯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了连续追踪报道,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县城为重点的文明城镇建设成效显着。2003年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6次以上,使城镇环卫工作与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有效地改善了城镇面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县2003年新建州级文明单位12个。文明楼院1个。农牧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结合“非典”防治工作开展了农牧民家庭卫生清洁评比活动,继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工作,共评比“十星户”1496户。认真组织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村)”军民共建、城乡共建等活动。为农牧民播放电影12场次,州歌舞团下乡演出4场。努力为农牧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03年又有5名贫困学生获得国家“西部助学开发工程”资助,其中大学生2名,高中“宏志班”3人。
海晏县[Hai Yan Xian]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州境东南部,县府驻地三角城(银滩乡境内),距州府驻地西海镇15公里。人口2.3万, 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22.1%,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7%。 面积0.5万平方公里。辖1镇、6乡。古为羌地。汉时置西海郡,南北朝至隋朝属吐谷浑政权辖地。唐、五代属吐蕃王国,宋属?厮?。明、清后为蒙古族土默特部属地, 1937年设海晏设置局。 1950年成立海晏行委,隶湟源县,1951年恢复县建制,次年改为海晏藏族自治区,1953年设海晏县。地处祁连山系大通山脉西南侧,属河西走廊至柴达木盆地自然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在3000米以上。主要河流有湟水河、哈景勒河、宝库河、水峡河、大通河、甘子河等。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2℃3.4℃,年降水量350毫米。工业和产业有冶炼、建筑、建材、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农牧结合,以牧业为主,主要牧养马、牛、羊等,其中细毛羊、牦牛以毛肉兼优闻名。还有鹿、獐、石羊、旱獭等珍贵野生动物和柴胡、秦艽、草雪莲等野生药用植物等资源。青(海)藏(西藏)铁路、青(海)新(疆)公路穿越境内。全县有中小学26所。医疗卫生机构8个。境内有汉代“西海郡古城”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汉代“石虎”、“尕海城”遗址和卡约文化“德州墓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
海晏_海晏县 -旅游景点
海晏地处美丽的青海湖畔和金银滩草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正在开发和有待开发的景区(点)有七处,其中国家级旅游风景区一处,省级旅游风景区四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处。这里有闻名于世的青海湖;有集沙地、湖泊、湿地为一体地沙岛;有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基地――原子城,有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的金银滩草原,有传说中西王母的故乡夏格日山,有俗称“西海第一神泉”的热水温泉,有历史悠久的西海郡古城遗址,有久负盛名的藏传佛教寺院;有原始纯朴的民族风情,有广阔壮美的大草原。海晏以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将历史与现实、人与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构成了雪域高原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在全省旅游开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青海湖
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位于海晏县西南部,面积4456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周围山峦起伏,群山环抱,湖畔碧草青青,湖面一望无际,碧波万顷,象一个巨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绚丽景色。每年春夏之季,青海湖冰雪消融,从南方迁徙来的棕头鸥、鱼鸥、斑头雁、鸬鹚、黑颈鹤等10余种鸟类共10万余只,栖息鸟岛、沙岛、海心山等,堪称鸟的王国。湖北岸的沙岛(海晏境内)是青海湖中最大的岛屿,沙岛周围沙山起伏,巍峨雄伟,顺山势眺望,黄沙绵绵,簇簇沙柳微风摆姿,并有几处水潭点缀,海鸟成群嬉戏,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实为一处海岸奇观。沙岛是整个青海湖最佳的自然风光旅游区。
青海湖在不同季节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山清水秀,湖岸草原葱绿,羊群如云,奶茶飘香,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冬季,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适宜于开展各项冰上运动。
青海湖离西宁百余公里,交通便利。早看日出,晚观夕阳西下的湖光山色或绕岛荡舟,或信步于大草原,定让您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沙岛
位于青海湖东北部,景区南临青海湖,北依金银滩草原和原子城,西望青海湖鸟岛,是青海省新兴起的一颗旅游明珠。岛内太阳湖、月牙湖、芦苇湖、天鹅湖点缀其间,金沙银沙交相辉映,海鸟成群,绿草镶翠,苇丛如画,阳光、沙滩、海浪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是一个集观光、旅游、科考、运动娱乐、避暑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风景名胜区。
这里的天格外高远明阔,这里的海分外的洁净蔚蓝,这里的沙滩特别的柔软金黄,这里的旅游设施齐备高雅,服务一流。沙岛旅游区备有各式游艇、滑沙器、沙地摩托、沙漠越野车、滑翔机、牵引伞、房车、环保车、马车等。游客可骑骆驼、乘马,可游泳,可小憩于民俗村,品尝藏式餐饮,观赏民族歌舞,领略藏区风情,别有一番风味。
美丽的沙岛已敞开她柔美宽阔的胸怀,热情欢迎四海宾客观光旅游!
芦苇岛
一汪约0.5平方公里的淡水中,长着很多很多的芦苇,也许是这里有了这些长势很旺的芦苇而得名吧。在芦苇湖湖心,有不少丈把高的芦苇形成了一个芦苇岛,与北坡的芦苇形成对映。
月牙湖
与芦苇湖一丘之隔,四周的沙山围着这湛蓝的湖水、成群的鱼鸥,还有那葱绿的水草上歇息着的小鸟。看到这些,能使您兴奋不已的。碧波万顷,浩浩荡荡。每年四、五月间,从遥远的南方,历经千险,迁徙到这里繁衍生息。
这里有红头的大雁,蓝屁股的野鸡,白肚皮的鸬鹚,灰翅膀的海鸥,黑羽毛的海燕,五颜六色。
太阳湖
因为海拔在这里所有的小湖中最高,水也最透明,所以称为“太阳湖”。这也是青海湖金沙湾于银沙湾的分界处。
年钦夏格日山
位于海晏县于刚察县交界处的甘子河大草原上,海拔4100米。年钦夏格日山藏语意为戴着白帽子的山神,相传是西王母修行居住的地方。山顶有一座3米,腰围3米的石柱,就是《山海经》记载的“昆仑铜柱”。
史料表明,海晏是西王母在青海湖畔建立少数民族古老王国的政治活动中心,西王母作为远古时代环湖地区的民族首领,受到了这个地区各民族的崇信和神化,同时,也倍受现代史学家们的关注,有关研究西王母的活动日趋浓烈。
热水温泉
俗称“西海第一神泉”,位于甘子河大草原。温泉县有泉眼9处,泉源暗通,水色清澈,四季喷涌不竭。水温57摄氏度,日出水量近千吨。泉水富含钙、锂、锶等各种微量元素,对皮肤病、风湿病、消化不良等有奇效,同时,也是开发矿泉水的优良水质。每逢夏秋,游人蜂拥,多来此洗浴疗养。
西海郡
俗称“三角城”,位于湟水河沿岸的金银滩草原上,是青海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郡建制的古城,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内出土文物众多,主要有虎符石匮、钱范、古货币等。虎符石匮是青海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有铭文的石刻之一。
原子城(核武器研制基地)
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从此,这次封闭了三十年的禁区――原子城――青海省海晏县核武器研制基地(代号221)揭开了她神秘面纱。这里有16.15米高的退役纪念碑、号称“亚洲第一坑”的填埋坑、原子城展馆、将军楼、爆破试验场等供游人参观游览。
白佛寺
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同宝山下,创建于1593年,是环青海湖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寺院有大小经堂八十九间,建筑雄伟,规模宏大,珍宝繁富。寺院的雕塑、壁画、绒绣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十世班禅大师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生前曾两次到寺院讲经。
东大滩水库
座落在县城东6公里处的金银滩大草原上,水库于1981年11月竣工,是目前湟水流域最大的调节型水库。水库大坝横截木里沟嘴,315国道、青藏铁路沿边而过,水库南岸有长1.2公里、宽50―80米的天然草场。库面上碧波粼粼,草场上牛羊成群,各类水禽常年栖息在水库沿岸,给长期工作在城市的人们一种天高地阔、神清气爽的感觉。
错褡裢
位于甘子河乡俄日村境内,有一大一小两个褡裢状湖,呈串珠状,湖面约1平方公里,水呈湛蓝色。湖西北部分有沼泽地,五、六月份,这里是丹顶鹤、白天鹅、黑鸭、黄鸭等鸟禽类的天堂,湖滨有少量的芦苇丛,随微风摇弋,煞是好看。
包忽图听泉
系蒙古语译音,意为有鹿的地方,海拔3400米,是湟水发源地。这里泉水众多,汩汩有声。泉水四周牧草丰美,除有高山柳、金露梅、银露梅、高山雪莲、鬼箭锦鸡儿等植物外,还有雪鸡、岩羊等珍禽异兽。
水峡情趣
水峡两面山峰青翠,云雾缭绕,山间泉水交错,溪流蜿蜒,水中卵石光洁如玉。每到夏季,满山的松、柏、羊、桦树和沙棘灌木丛郁郁葱葱。到了秋天,一片杨黄、松青、桦红、珍珠般的沙棘相映成趣,引人入胜。丛林中不时窜出一只只黄羊、野兔、红狐,飞出雪鸡、白灵,为水峡增添了无限生机。
尕海古城
地理位置
尕海古城是环青海湖古城池中的五城之一。于海晏县三角城同时建筑。此城选择了水草丰茂的湖滨草原。古城坐落在依山面水、平坦开阔的甘字河草原的东部腹地。历史上曾经是羌人活动的中心地带,属土谷文化范畴。汉武帝时期,北却匈奴,西逐诸羌。致使湟水流域许多羌人被迫迁往青海湖北部。这里羌人集聚,空前繁荣。矛盾也日增月激。草原上狼烟四起,羌人首领率兵从古城的东、南、北三道门出征,屡屡凯旋而归。听说有那么一次从西门出去,参战的将士们惨遭全军复没的结局。为此老百姓们把西门堵死了认为这是个凶门。
古城传说
传说只要遇上风调雨顺的年景,古城东面的山顶上,偶然会出现三只金色的鸽子,在太阳的余晖中盘旋几圈后,又神秘的消失掉,那咕噜咕噜的歌声回荡在无边的云际中,耐人寻味。
考古发现
古城的形式和布局呈正方形,城池为了适应以马代步和便于操练军兵的需要,东西长435米,南北长436米,城墙宽12米,高4。8米,城门宽7米属省文物保护单位。在解放初期,有一牧民在建造羊舍取土时,无意中从城墙一出土层中挖出了一具无头骸骨,手腕骨就将近有一尺八寸,骨骼已经被冰草穿透了。可以想象出当时这位羌人那身高八尺,体格健壮的形象。当然还有从古城中发现的灰色的陶片,残破的铜镜,五珠铜钱等文物。德州墓地
位于托勒乡德州村内,距县城45公里。墓地保存尚好,系汉代古墓,墓地曾出土有陶片、铜簇等物,为卡约文化墓地。属省级文物。
海晏_海晏县 -行政辖区
西海镇
Xi Hai Zhen]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辖镇。位于湟水河源头。州府驻地。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 还有藏、蒙古、回等少数民族。面积437平方公里。辖区内无村和会和居委会(正在筹建中)。1953年建达如玉藏族自治区。1958年至1993年为国营二二一厂驻地,该厂撤销后移交给海北州。四周环山,中间为沟谷滩地。主要河流有包哈图曲沁河,为湟水发源地。工业以电力、冶炼、化工为主。辖区内有州属同宝牧场,各种服务行业齐全。镇内的专线铁路和公路与青(海)藏(西藏)铁路、公路,青(海)新(疆)公路、湟(源)嘉(峪关)公路相连,交通便利。
银滩乡
[Yin Tan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9公里。人口0.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蒙古族等,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10%,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5.9%。面积268.3平方公里。辖三联、海峰、黄草掌、三角城、西岔5个村委会。1949年设三胜乡,1958年并入海滨公社,1961年分设银滩公社,1966年改为三角城公社,1978年更名为银滩公社,1983年改为银滩乡。地处沟谷滩地,包哈图曲沁河流过境内。产业以商贸、酿酒、畜产品加工为主。农业以种植青稞、油菜为主。牧业以养殖羊、牛为主。青(海)藏(西藏)铁路、青(海)新(疆)公路穿境。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海郡古城”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虎王府”。
青海湖乡
[Qing Hai Hu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辖乡,省绵羊改良基地。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2公里。人口1565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5.8%。面积482.9平方公里。辖莫湘滩、同宝2个牧委会。 1958年成立青海湖公社,1959年并入甘子河公社,1962年分设青海湖公社,1984年改为青海湖乡。地处湖滨滩地、山地。纯牧业乡,牧养牦牛、细毛羊等。青(海)藏(西藏)铁路、公路穿境,交通便利。197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农业先进社队”。
哈勒景蒙古族乡
[Ha Lei Jing Meng Gu Zu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辖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4.5公里。人口0.2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4.6%。面积394平方公里。辖永丰、哈勒景、乌兰哈达3个牧委会。 1949年属蒙旗乡,1953年为北山蒙古族自治区,1958年属海滨公社,1983年改为哈勒景蒙古族乡。地处青海湖北部沟谷、山地。产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纯牧业乡,牧养牦牛、细毛羊等。通县乡公路。198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托勒蒙古族乡
[Tuo Lei Meng Gu Zu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46公里。 人口0.1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8.6%。面积466.5平方公里。辖托华、德州2个牧委会。1949年属蒙旗乡,1953年改设北山蒙古族自治区,1958年属共产主义公社,1964年设托勒蒙族乡,1970年改为托勒公社,1983年改为托勒蒙古族乡。地处湖滨滩地、山地。产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以牧业为主,牧养牦牛、绵羊、马等。青(海)藏(西藏)铁路、青(海)新(疆)公路穿境。境内的“卡约文化德州墓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滩乡
[Jin Tan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0公里。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藏族等,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2.2%,藏族占总人口的3%。面积902.9平方公里。 辖岳峰、东达、海东、仓开、光明、道阳、新泉、姜柳盛、金滩9个村委会。 1949年属车泉乡,1953年属海东区辖乡,1958年属海滨公社,1961年分设金滩公社,1966年改为下巴台公社,1978年复名为金滩公社,1983年改为金滩乡。地处沟谷、山地,包哈图曲沁河流过境内。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青稞、小麦、油菜、马铃薯等。青(海)藏(西藏)铁路、青(海)新(疆)公路横贯境内。1994年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全优乡镇”。
甘子河乡
[Gan Zi He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辖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76公里。 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9.8%。 面积902.9平方公里。辖甘子河、峨日、热水、尕海4个牧委会。 1949年沿旧制设达如玉乡,1953年改设达如玉区,1958年并入共产主义公社,1961年分设甘子河公社,1962年改为甘子河乡,1970年又改为甘子河公社,1983年复称甘子河乡。地处沟谷滩地、山地,哈尔盖河流经境内汇入青海湖。以牧业为主,牧养绵牛、牦牛、马等。境内的“尕海古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