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行政区划 波黑 波黑-概况,波黑-区划

波黑,即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介于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共和国之间。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黑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一个共和国。首都萨拉热窝。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在南斯拉夫时期便是联邦内较贫穷的地区之一,独立后又发生了内战,经济受到严重损害。目前波黑经济正在渐渐复苏,同时还要进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该国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三个实体,其一为波黑联邦(又称穆克联邦),另一为塞族共和国,再次为布尔奇科特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本身仅为历史学上两个地理区域名称,时至今日在该国仍然没有直接使用这两个地理区域名称所代表的政治实体存在,仅有使用种族名称波斯尼亚人跟克罗地亚人(波黑联邦)、及塞尔维亚人(塞族共和国)所代表的政治实体存在而已。

波黑地图_波黑 -概况

国名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英语:BosniaandHerzegovina;波斯尼亚语/克罗地亚语:BosnaiHercegovina;塞尔维亚语(西里尔字母版):БоснаиХерцеговина)简称波黑。

国名释义


波黑“波斯尼亚”得名于“波斯尼亚河”,塞尔维亚语意为“寒冷”或“清澈”;黑塞哥维那”源自古高地德语,意为“公爵”。

首都

萨拉热窝(Sarajevo),面积142平方公里,人口42.4万人(2011年)。

国旗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旗是长方形的,长宽之比为2:1。蓝色旗面,图案为金黄色大三角形,沿三角形的一条边还有一排白色星星。大三角形的三条边象征组成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的三个主要民族,即穆斯林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金色即太阳之光辉,象征着波黑人民心中充满希望。蓝底色和白色五角星象征着欧洲,标志着波黑是欧洲的一部分。这面国旗采用于1998年2月10日。

国徽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徽图案与国旗相同。启用于1998年2月10日。国徽为蓝盾。一道白色的宽条斜贯盾面,上下各有三朵黄色百合花点缀盾面。黄色三角形代表组成国家的三个地区,也代表太阳,象征对和平的渴望;蓝色和星星象征这个国家与欧洲、欧洲联盟以及欧洲议会的关系。

面积

5.12万平方公里

人口

387.58万(2013年7月),其中波黑联邦占62.5%,塞尔维亚族共和国占37.5%。主要民族为:波什尼亚克族(即原南时期的穆斯林族),约占总人口43.5%;塞尔维亚族,约占总人口31.2%;克罗地亚族,约占总人口17.4%。三族分别信奉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波什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

国庆节

10月15日

时差

比北京时间晚7小时

波黑地图_波黑 -区划

政区

波黑由两个实体组成,即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联邦(中文又称“穆克联邦”)以及塞族共和国。位于东北境的布尔奇科市不属于任何一个实体。

波黑穆克联邦分为10个州,州下再分市镇:乌纳-萨纳州、波萨维纳州、图兹拉州泽尼察-多博伊州、波斯尼亚-波德里涅州、中波斯尼亚州、黑塞哥维那-涅雷特瓦州、西黑塞哥维纳州、萨拉热窝州、西波斯尼亚州
波黑塞族共和国分为7个地区,区下再分市镇:巴尼亚卢卡地区、别利那区、多博伊区、索科拉茨区、斯尔比涅区、特雷比涅区、弗拉塞尼察区

穆克联邦首府为萨拉热窝。塞族共和国法定首府为萨拉热窝,实际首府为巴尼亚卢卡。

城市

萨拉热窝,波黑的第一大城市,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常驻波黑国际组织的集聚地,有36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处集中于此。
巴尼亚卢卡
图兹拉

波黑地图_波黑 -地理

位置


地图波黑共和国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介于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共和国之间。面积5.12万平方公里。萨瓦河(多瑙河支流)为波黑北部与克罗地亚的边界。南部在亚得里亚海上有一个20公里长的出海口。海岸线长约25千米。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693米,迪纳拉山脉(也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的大部分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最高山峰为马格里奇山,海拔2386米。境内多河流,主要有奈雷特瓦河、博斯纳河、德里纳河、乌纳河和伐尔巴斯河。北部为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型气候。

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锰、铅、汞、银、褐煤、铝矾土、铅锌矿、石棉、岩盐、重晶石等,其中煤炭蕴藏量达38亿吨。图兹拉地区食用盐储量为欧洲之最。波黑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潜在的水力发电量达170亿千瓦。森林覆盖面积占波黑全境面积的46.6%,其中65%为落叶植物,35%为针叶植物。

波黑地图_波黑 -历史

波黑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早期居民为伊利里亚人。该地于公元前168年由罗马帝国占领。455年时东哥特人将该地区占领,6世纪时东哥特人被东罗马帝国击败,现波黑南部地区一度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波黑行政区划 波黑 波黑-概况,波黑-区划

6世纪末7世纪初,部分斯拉夫人南迁到巴尔干半岛,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地定居。阿瓦尔人于6世纪和7世纪时开始入侵,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也相继进入巴尔干半岛。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内,波斯尼亚以及黑塞哥维纳地区多次分属周围的各个国家。1377年时TvrtkoKotromani?(特弗尔特科・科特罗曼尼奇?)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波斯尼亚公国,曾是南部斯拉夫人最强盛的国家。但1463年时奥斯曼帝国入侵,波斯尼亚被兼并。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许多波斯尼亚人由基督教改信伊斯兰教,渐渐形成了波斯尼亚穆斯林民族。虽然当地的穆斯林与塞尔维亚族人都使用塞尔维亚语,但在民俗习惯、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878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成为了奥匈帝国的领地。1908年被奥匈帝国占领。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族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所刺杀(参见萨拉热窝事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波黑是其中的一部分,被划分为几个行政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被德、意法西斯扶植的“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权实行种族灭绝政策,30万塞尔维亚人惨遭杀害,从此,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两族结下了世仇。1960年代末,当时的南领导人铁托(克罗地亚人)和卡德尔(斯洛文尼亚人)曾决定将波黑的穆斯林列为一个民族,同时鼓励其他共和国的穆斯林加入波黑,致使波黑穆斯林人口超过塞族人口。

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黑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其边界采用的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边界,和实际民族分布颇有出入。

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开始解体,波黑联合执政的穆斯林民主行动党、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和塞尔维亚民主党在未来的国体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担心受塞尔维亚控制而主张波黑独立,塞尔维亚族则要求该共和国留在南斯拉夫内。1991年10月15日,由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占多数的波黑议会宣布波黑为主权国。1991年1月9日,波黑塞族领导人宣布单独成立“波黑塞尔维亚人民共和国。”1992年2月举行全民投票以寻求独立。1992年3月初,全民公决赞成波黑共和国独立,但该共和国中的塞族人进行了抵制。波黑塞族人随即在塞尔维亚的支持下以武力方式寻求加入塞尔维亚,内战爆发。波黑战争中共有二十万人死亡,超过二百万人流离失所。1992年4月6日,波黑塞族人“议会”宣布“塞尔维亚共和国”独立。1992年4月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波黑战争。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接纳波黑共和国为正式成员国。1994年3月,波黑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达成协议,合并为穆-克联邦,并同克罗地亚共和国组成联邦。1995年3月6日克罗地亚和波黑、穆克联邦签订建立三方联合司令部协议。1995年12月14日,解决波黑冲突的《波黑和平协议》正式签字仪式在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隆重举行。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和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在《波黑和平协议》(代顿协议)上签了字。根据该协议,1995年11月21日,波黑划分为穆克联邦和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两个实体,萨拉热窝划归穆克联邦统辖。12月22日,波黑政府宣布,结束在波黑领土上的战争状态。1996年9月14日,波黑进行了首次大选。国际组织对大选情况表示满意。1996年10月3日,在法国总统希拉克的主持下,波黑共和国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和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在巴黎签署了一项《共同声明》,宣布波黑和南联盟决定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波黑战争结束后,北约在波黑继续驻扎维和部队,2004年底起由欧盟的力量所取代。

波黑地图_波黑 -政治

政体

波黑主席团由三人所组成,每人各属一个民族(穆族、塞族、克族),任期为四年,四年中每人轮流就任八个月主席团主席的职位。

主席团成员由人民直选,其中穆克联邦选出穆族、克族成员,塞族共和国选出塞族成员。主席团提名部长会议主席,由议会通过。部长会议主席负责任命各部长。


波黑

波黑议会拥有立法权,分为两院:人民院有15名成员,每个民族各5名;代表院有42名代表,三分之二来自穆克联邦,三分之一来自塞族共和国。

波黑宪法法院掌握波黑最高司法权,由9名法官组成,其中四人为穆克联邦所选出,二人由塞族共和国选出,三人由欧洲人权法院选出,并且不能是波黑或波黑邻国的公民。

宪法

1995年11月,代顿协议为波黑制定新宪法。新宪法规定:波黑的正式名称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什尼亚克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三个民族为主体民族;波黑由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波黑设三人主席团,由三个主体民族代表各1人组成,主席团成员分别由两个实体直接选举产生。

议会

两院制。由代表院和民族院组成。代表院由三个民族的42名代表组成,其中28名来自波黑联邦(包括波黑社会民主党8名,民主行动党7名,争取波黑美好未来联盟4名等),14名来自塞族共和国(包括波黑塞族独立社民人士联盟8名,塞族民主党4名等)。代表院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分属三族,主席一职由波黑三族轮流担任,主席、副主席每8个月轮换一次。代表院议员按比例制产生。本届代表院于2010年11月选举产生。现任代表院轮值主席博若・留比奇(Bo?oLJUBI?),戴尼斯・贝契罗维奇(DenisBE?IROVI?)和米洛拉德・日夫科维奇(Milorad?IVKOVI?)为副主席。

民族院设15个席位,由波黑联邦的10名代表和波黑塞族共和国的5名代表组成。民族院议员是由波黑联邦议会民族院和塞族共和国人民议会根据主体民族比例和大选结果推选产生。主席、副主席轮值方式与代表院相同。本届民族院于2011年6月选举产生,轮值主席苏莱伊曼・蒂希奇(SulejmanTIHI?),副主席奥格年・塔迪奇(OgnjenTADI?)和德拉甘・乔维奇(Dragan?OVI?)。

司法

根据波黑宪法,波黑设宪法法院。宪法法院是裁决两实体之间以及两实体内部各机构间纠纷的唯一法律授权机构,其决定是终审决定。宪法法院由9名法官组成,任期5年,其中4人由波黑联邦代表院选出,2人由塞族共和国议会选出,其余3人由欧洲人权法院院长推选,但不能是波黑或波黑邻国公民。宪法法院院长瓦莱里亚・加利奇(ValerijaGALI?)。两实体分设波黑联邦最高法院和塞族共和国最高法院。

政要

主席团塞族成员:奈博伊沙・拉德马诺维奇(NenadRADMANOVI?)。1949年生。毕业于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系。曾任塞族共和国档案馆馆长、巴尼亚卢卡市人民剧院院长、巴尼亚卢卡市执委会主席、塞族共和国人民议会议员。2010年10月当选波黑主席团塞族成员。

主席团克族成员:热利科・科姆希奇(?eljkoKOM?I?)。1964年生。毕业于萨拉热窝大学法律系。2000年至2001年任新萨拉热窝区区长,2001年至2002年任驻南联盟大使,2004年至2006年10月任新萨拉热窝区区长。2010年10月当选波黑主席团克族成员。

主席团波族成员巴基尔・伊泽特贝戈维奇(BakirIZETBEGOVI?)。1956年生。毕业于萨拉热窝大学建筑系。2002年至2006年先后当选波黑联邦议会代表院议员、波黑议会代表院议员。2006年至2010年任波黑驻欧盟代表团团长。2010年10月当选波黑主席团波族成员。

波黑部长会议主席:弗耶科斯拉夫・贝万达(VjekoslavBEVANDA)。1956年生于波黑莫斯塔尔,克罗地亚族。毕业于莫斯塔尔经济学院。2007年至2010年担任波黑联邦政府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随后加入波黑克族民共体。长期从事银行业工作,波黑著名金融专家。2012年2月出任部长会议主席。

波黑地图_波黑 -外交

建交

对外关系:至1998年底,已有125个国家承认波黑,119个国家与波黑建交,在萨拉热窝目前共有42个使馆、领馆和外交办事处,25个国际组织代表处。

波中关系

与中国关系:1995年4月3日,中国和波黑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2年双边贸易额7001万美元、同比下降1.9%,其中中方出口额4671万美元、同比增长12.7%,进口额2330万美元、同比下降22.1%。2013年1至2月双边贸易额898.5万美元、同比下降8%,其中中方出口额601.9万美元、同比下降16.7%,进口额296.6万美元、同比增长16.8%。

波黑地图_波黑 -环境气候

波黑共和国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介于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共和国之间。面积51129平方公里。萨瓦河(多瑙河支流)为波黑北部与克罗地亚的边界。南部在亚得里亚海上有一个20公里长的出海口。海岸线长约25千米。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693米,迪纳拉山脉(也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的大部分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最高山峰为马格里奇山,海拔2386米。境内多河流,主要有奈雷特瓦河、博斯纳河、德里纳河、乌纳河和伐尔巴斯河。北部为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型气候。

人口

3644606(1996年),其中波黑联邦(即穆克联邦)2253606人,塞族共和国1391000人。主要民族为波什尼亚克族(即穆斯林,简称波族),约180万人,克罗地亚族约45万人,塞尔维亚族约135万人。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

首都简介

萨拉热窝(Sarajevo)是波黑的第一大城市,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常驻波黑国际组织的集聚地,有36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处集中于此。面积142平方公里,人口31万(2002年)。

行政区划

波黑由两个实体组成,即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联邦(中文又称穆克联邦)以及塞族共和国。位于东北境的布尔奇科市不属于任何一个实体。

穆克联邦分为十个州,州下再分市镇:

乌纳-萨纳

波萨维纳

图兹拉州

泽尼察-多博伊

波斯尼亚-波德里涅

中波斯尼亚州


功夫巨星李小龙的铜像在波黑

黑塞哥维那-涅雷特瓦

西黑塞哥维纳州

萨拉热窝州

西波斯尼亚州

塞族共和国分为七个地区,区下再分市镇:

巴尼亚卢卡地区

别利那区

多博伊区

索科拉茨区

斯尔比涅区

特雷比涅区

弗拉塞尼察区

穆克联邦首都为萨拉热窝。塞族共和国法定首都为萨拉热窝,实际首都为巴尼亚卢卡。

波黑地图_波黑 -经济

体制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矿、褐煤、铝矾土、铅锌矿、石棉、岩盐、重晶石等。水力和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占波黑全境面积的46.6%。波黑在南斯拉夫时期便是联邦内较贫穷的地区之一,独立后又发生了内战,经济受到严重损害。目前波黑经济正在渐渐复苏,同时还要进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工业


波黑战火燃起后,经济损失巨大,已不能正常运转。主要工业有电力、煤、铁、铝、拖拉机、小汽车、电视机等。主要农牧产品有:小麦,玉米,肉类,奶。在对外贸易方面,1990年出口额为28.76亿美元,进口额为25.48亿美元。内战前旅馆服务业比较兴旺,旅游业设施较齐全,有浴场、汽车宿营地、温泉和疗养胜地等。主要旅游区是亚得里亚海海滨区和萨拉热窝附近的冬季体育中心。

总量

波黑货币为可兑换马克,曾经和德国马克保持一比一的汇率。德国马克由欧元所取代后,可兑换马克继续和欧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农业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是谷物、蔬菜、甜菜、水果、亚麻和烟草。牲畜以养羊为主。工业有木材、钢铁、卷烟、制糖、制革等部门。交通运输以公路和铁路为主。公路长22 000千米,铁路长1 000多千米。有4个国际机场。旅游业地位重要。主要贸易伙伴是克罗地亚、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德国、奥地利等。

外贸

在对外贸易方面,1990年出口额为28.76亿美元,进口额为25.48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是克罗地亚、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德国、奥地利等。

旅游

内战前旅馆服务业比较兴旺,旅游业设施较齐全,有浴场、汽车宿营地、温泉和疗养胜地等。主要旅游区是亚得里亚海海滨区、萨拉热窝附近的冬季体育中心和萨拉热窝普林西普桥。

交通

交通运输以公路和铁路为主。公路长22000千米,铁路长1000多千米。有4个国际机场。

波黑位于前南斯拉夫联邦的中心地区,部分连接南斯拉夫和欧洲的重要交通干线通过波黑。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公路全长2.1万千米。有机场,英文名:SarajevoInternationalAirport;三字代码:SJJ;四字代码:LQSA),也称为布特米尔机场,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主要的国际机场。

人民生活

1992年爆发战争后,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食品和医药用品极端匮乏。国际社会向波黑提供大量人道主义援助。1995年代顿波黑和平协议签署后,人民生活逐步有所改善。2009年,波黑人均净月工资752可兑换马克,约合561美元。

波黑地图_波黑 -文教

教育

实行小学4―8年、中学4年的教育制度。有小学2211所,中学241所,著名高校是萨拉热窝大学、巴尼亚卢卡大学、莫斯塔尔大学和图兹拉大学等。

媒体

2004年波黑全国共发行各类报刊138种。主要报刊有:《每日之声报》、《解放报》、《独立报》、《塞族之声报》、《自由波斯尼亚周刊》等。

全国有电视台35家。主要电视台:波黑联邦电视台、塞族共和国电视台以及HAYAT电视台、OBN电视台、99独立电视台等私人电视台。全国有电台117个。

波黑地图_波黑 -文化

有小学2211所,中学241所,大学有萨拉热窝大学。有报纸242种,刊物92种。全国有电台48个,电视中心1个。有报刊140种,以《塞族之声报》、《每日之声报》发行量较大。

波黑地图_波黑 -军事

2003年12月,波黑通过《国防法》,设立统一国防部。2012年11月,泽凯利亚赫・奥斯米奇(ZekerijahOSMI?,波族)出任波黑国防部长。米拉丁・米洛伊契奇(MILADINMILOJ?I?)少将出任波黑武装力量联合参谋长。波黑武装部队总兵力为16,000人,其中包括10,000名职业军人、1,000名文职人员和5,000名预备役人员。其中军官占20%,士官占30%,士兵占50%。2011年,波黑国防预算为2.93亿可兑换马克,约合2.16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

波黑地图_波黑 -波黑战争


波黑战争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前南6个共和国之一)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塞族则坚决反对独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月6、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波黑3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战争爆发。其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波黑三族展开大规模领土争夺战(1992.4~1994.1)战争最初在以穆、克族为一方和塞族为另一方之间展开,不久穆、克族关系破裂,彼此间也发生激战。各方先是抢占本族居民占多数的地区,继而塞、穆族之间在东部的塞尔维亚与波黑边界一线、西北地区及首府萨拉热窝,塞、克族之间在北部靠近克罗地亚边界地区争夺地盘。各派武装不断开辟新战场,战火迅速在波黑3/4的土地上蔓延。三族共有20多万人参战,其中穆族11万、塞族8万、克族5万。塞族由于得到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2年4月由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支持,加之其参战部队中有4万是前南人民军1992年5月撤离时留下的波黑籍塞族官兵,装备有坦克、大炮、飞机等重武器(穆、克两族在战争初期基本无重武器),在军事上占有明显优势。到1993年底,占波黑人口31.4%的塞族控制全国约70%的领土,占波黑人口17.3%的克族控制约20%的领土,而占波黑人口43.7%的穆族只控制约10%的领土。为制止波黑战争,联合国安理会


波黑自1992年5月起先后通过对波黑塞族和南联盟实施全面制裁、向波黑派驻维和部队、在波黑建立“禁飞区”、为穆族设立“安全区”等一系列决议。北约对波黑实施全面封锁并对“安全区”提供空中保护。联合国和欧共体还曾多次进行调解,但均无结果。

第二阶段,西方加强对波黑干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94.2~1995.)北约对波黑的干预从对塞族进行军事威胁升级到实施有限空中打击,于1994年2月上旬向塞族发出限期从萨拉热窝周围撤走所有重武器的最后通牒,下旬以“违禁”为由击落塞族飞机4架。3月在美国敦促下,穆、克两族签署建立联邦和联邦军队的协议,使波黑战场再度形成穆、克族联合对付塞族的新态势。4月,穆族发动春季攻势,从“安全区”主动出击,试图收复失地,打通各控制区的联系。塞族予以反击,并围困“安全区”之一的戈拉日代。北约迅即作出反应,对戈拉日代的塞族阵地进行首次空袭,遏制了塞族的攻势。同年8月,南联盟为摆脱国际社会制裁,在塞族拒绝接受美、俄、英、法、德五国联络小组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后与之断绝一切联系,使塞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军事优势受到削弱,但仍掌握战场主动权。10月,穆族发动秋季攻势,攻占“安全区”比哈奇周围塞族大片土地。塞族实行全民军事总动员,并得到克罗地亚境内“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军队的支援,于11月中旬夺回全部失地并包围比哈奇。11月下旬,北约对克拉伊纳塞族控制的乌德比纳机场和波黑塞族的奥托卡导弹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但并未改变战场态势。年底,穆、塞双方达成停火协议。1995年3月,战事又起。7月,塞族相继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和热帕两个“安全区”,并继续围困比哈奇。

第三阶段,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妥协

(1995.8~12)8月上旬,克罗地亚出动10万军队攻占克拉伊纳地区后,美国提出和平解决波黑冲突的新建议。8月30日~9月14日,北约以萨拉热窝遭炮击为由,出动3400余架次飞机对波黑塞族阵地实施空中突击,并发射13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使波黑塞族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完全陷入瘫痪。穆、克族军队在克罗地亚军队配合下,乘机在波黑西部向塞族发动进攻。到9月下旬,穆克联邦和塞族实际控制的领土已接近五国联络小组为双方确定的比例。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同意由南联盟代表其参加由美国主持的波黑和谈。


波黑11月21日,南联盟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三国总统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达成《波黑和平框架协议》,并于12月14日在法国巴黎正式签署。协议规定,波黑继续作为统一的主权国家存在,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穆克联邦控制波黑领土51%,其余由塞族控制。

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战争中,三族共动用近2000门大炮、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以及一些战斗机等。波黑430多万人口中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波黑战争自始至终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军事介入和武装干预,特别是美国以北约为工具所进行的军事干预对战争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60103/135926.html

更多阅读

波黑人名 波黑内战

波黑全称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英语:Bosnia andHerzegovina,波什尼亚语:Bosna iHercegovina,塞尔维亚语:Босна иХерцеговина,克罗地亚语:Bosna iHercegovina)。国土面积5.11万平方公里位于巴尔干半岛中西部。南、西、北三面

前南波黑内战 波黑内战 红箭8

自1992年下半年以来,国际舆论陆续披露出前南斯拉夫地区战争暴行所造成的种种惨况,认为南斯拉夫内战已使2万多人死亡,5万多人受伤,5万多人失踪,几百万人无家可归,形成欧洲50年来最大的难民潮。舆论披露的主要战争罪行有:“种族大清洗”在

关于波黑战争的战争大片--《深入敌后》 深入敌后 迅雷下载

波黑战争是二战后在巴尔干火药桶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争,表现这场战争的电影并不是很多,美国大片《深入敌后》是非常优秀的一部,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的战争片,有能力、有干劲的年轻上尉克里斯(欧文·威尔逊)出发执行他复员前的最后一次任务

宁波黑天鹅舞蹈工作室 尊重“黑天鹅”

     几年前,国内金融界曾经流行关于“黑天鹅”的说法。来源是一个名为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学者,他在著作《黑天鹅》中提出了黑天鹅事件的定义——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随着第

声明:《波黑行政区划 波黑 波黑-概况,波黑-区划》为网友岛是海的一块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