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电影影评(一)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电影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在此,导演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达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
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而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由画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梁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罗汉大爷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场等。画外音在此影片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在传统影片中特别容易出戏的那几段全被画外音虚掉了,导演在电影的空间与画面上也就能尽情挥洒,将大部分的画面用在表现颠轿、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确实,画外音在影片中是作为一个戏剧因素渗入故事之中的,它"缝合"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
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了。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第三,影片的空间环境与造型处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一切琐细的对比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影片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画面上充满了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银幕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粱镜头。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镜头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影片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当然,《红高粱》在思想内涵和意蕴指向上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作为我国电影的一部力作而载入史册,却是无疑的。
红高粱电影影评(二)
张艺谋的《红高粱》这部电影是最近看的,对这部电影感觉尤为深刻。这部电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它曾经获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第3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首届摩洛哥马拉卡什电影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第16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青年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等众多奖项,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开山之作。
电影讲述的是奶奶十九岁那年,曾外祖父为了换一头骡子,把她嫁给十八里坡的麻子李大头。轿子走到青杀口,突然窜出一个劫匪,劫了轿夫的工钱,又要抢我奶奶。轿夫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带头结果了那人,并且对我奶奶产生了好感。三天后,我奶奶回门路过高梁地,蒙面的爷爷将她拉进高梁地里,并发生了关系。不久,李大头死了,并且死因也成了迷,我奶奶成了酒坊的掌柜并得到店伙计罗汉的帮助。我爷爷找到了我奶奶并恶作剧在一坛刚酿好的酒里撒了一泡尿,后来这酒成了好酒。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同时我爷爷和奶奶在一起了,喜欢我奶奶的伙计罗汉爷爷走了,后来成了抗日的共产党。
我爹九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梁,日军又将我罗汉爷爷吊在树上,逼着肉店的伙计剥他的皮。我奶奶让伙计们喝下了十八里红,大家唱着《酒神曲》去埋雷炸日本鬼子。我奶奶在家做了一桌子饭菜,等着得胜回来的我爷爷他们。我爸回去说是爷爷他们饿了,叫我奶奶送饭,我奶奶挑着担子去送饭,被日本鬼子用机枪打死。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我爷爷和众伙计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伙计们也死了。就只有我爷爷和我爸留了下来。
红高粱对于中国电影艺术甚至对于改革开放十年来真正的思想解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爱情启蒙
有人这样说中西方对待爱情的差异。谈到爱情,西方人说:"给我一张床。"而中国人却说:"距离产生美。"中国人向来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羞于说爱,跟别提性了。建国后的17年里,我国对文艺创作中的情爱意识是持排斥态度的,所有的文艺内容都要歌颂党的领导,展现社会主义的崭新风貌。因此我们看不到《红色娘子军》里吴琼花和洪常青的爱情;《战火中的青春》原本应该有爱情,却被活生生挤掉;而《早春二月》却因为有小资情调受到严厉批判。现在看那时的电影人物,无论是林道静、王成,还是李向阳、李侠,尽管都是铁骨铮铮的英雄,但是由于缺乏感情描写,使得他们过于脱离现实,形象干枯,因而只能是浪漫主义式的英雄人物。在那17年里,虽然也有《柳堡的故事》、《五朵金花》、《李双双》这样略微"触及"爱情的电影,可都难以摆脱"为政治服务"的影子。中国的爱情片几乎为空白。
"文革"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展开,中国人的情爱意识终于开始觉醒,但是依旧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爱情片逐渐开始盛行,比如《庐山恋》这部影响了一代人的电影中就有了十分纯洁美好的爱情故事,这种爱情不沾染性的成分,所以看上去依旧是80年代特有的"新时代爱情"。到了1988年,《红高粱》中的一个镜头让中国人完成了划时代的性启蒙。
张艺谋可谓有胆有谋,"我爷爷"在高粱地里的一跪仿佛一个炸雷,在当时的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个不算很直白的镜头,伴随着"我奶奶"缓缓的倒下、血红色的夕阳、随风而舞的高粱以及神圣嘹亮的唢呐声镌刻在了很多人的脑海中。可见,对于性事,影片表现的犹如一个隆重的仪式一般,这是生命的传承,而那幅画面成为了民族延续的图腾。"我爷爷"和"我奶奶"的这段故事随着这个跪地而真正开始了。
片中基本的性爱意识就已经很开放了,很多对白中出现了隐晦的性暗示。这是一种原始的野性,一种当时的人们难以理解的豪爽。"我爷爷"算是把"我奶奶"从患麻风病的李大头那里抢夺来的,还索性杀了李大头,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丈夫。而"我奶奶"敢于向传统的包办婚姻说不,还爱上了这个有些痞气、有些无赖的娇把式。这在当时是要犯禁忌的,这种冲破封建观念的做法很有勇气,而要表现他们更需要勇气。
"我爷爷"性格中有陕北人所特有的大气豪爽。为了老婆不受欺辱,一人单挑当地的土匪秃三炮。可是他的无赖性格也着实让人无奈。喝多了酒指着"我奶奶"大嚷着:"这是我媳妇"把"我奶奶"气得把他的东西统统扔出了屋子。而"我奶奶"九儿温柔贤惠,勤劳肯干,一手把酒作坊扶植起来,让"十八里红"远近闻名。而她又是坚强刚毅的,轿夫们颠着轿子折腾她,她尽管害怕却始终没有吱一声。罗汉大叔被日本鬼子杀害之后,她果断决定要为罗汉大叔报仇,眼中看不到一丝恐惧。她具有中国传统女性与新型女性的典型气质,是一位理想化的农村妇女。张艺谋多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这样的女性形象,如《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和《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就都是绝不屈服的刚毅女子。
这样看似不搭的组合却维持了一段长久的感情。最后日本人进犯,杀死了"我奶奶"。那一刻,"我爷爷"目光呆滞,一动也不动的伫立在她身边,如同一位守望者,忠诚而又坚定的坚守着那份失去的爱情。
民族精神
如果说本片是爱情片,没错,但是不是纯粹的爱情片。张艺谋是想通过这个不一般的爱情故事来展现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在莫言的原著小说中,这个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罗汉大叔一直都在烧酒铺里当家,十八里红酿造出来之后,罗汉大叔就离开了烧酒铺。后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浪潮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他还是被日本鬼子捉到了,他临死依然毫无畏惧,体现出中国人不屈的民族骨气。这个很不起眼的角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他淳朴善良,有多年的酿酒手艺,可以说九儿的烧酒铺没有他的帮助就不会有后来的兴盛。而且他还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在国难当前之时放弃了安定的生活,远离家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罗汉大叔的死,以及日本鬼子的霸道行径激起了十八里坡人民的反抗情绪。"我爷爷"他们自制了一门大炮,设好埋伏,要炸日本人的军车。可是,在战斗时,大炮很不争气的没有响,但是几个老爷们手里握着火罐,还是将日本人的军车炸毁了。然而"我奶奶"却中弹身亡了。一辆军车对日本侵略者来说其实算不了什么,他们这么做就是向他们伸出拳头,让他们知道"士可杀,不可辱",这样的屈辱绝不能再让中国人背负。恶战后,"我奶奶"躺在血泊中,天空发生了日食,整个世界变成了红色,这意味着红光普照的世界终将会到来,生命的代价不会白白付出,正义战胜邪恶后就会是光明。一个悲剧投射出了博大深厚的民族精神,让每个观众的心里都会为之颤动。
可见,说老谋子的这部电影是"红色电影"是有道理的,不仅因为片中布满的红色。
红色的华彩
张艺谋对电影中的色彩的发挥格外有自己的见解。相比于《英雄》中分块式的色彩划分,本片就显得不那么繁复。整部电影似乎只由黄色和红色组成。在黄土高坡上,黄沙漫天,特别是颠轿这个段落,几个轿夫连唱带跳,带起了滚滚尘土。这些黄沙就是土地,是中华民族的实地所在,是它们孕育了我们。身为西安人的张艺谋用泼墨式的表象风格向它们表达着热爱之情,那些黄色的土地正是他所要朝拜的对象。而红色则更加出彩,除了比人高的"红"高粱,还有"我奶奶"的红盖头、红轿子、红鞋子,窗上的红窗花、碗里的血红的高粱酒、红彤彤的炉火,还有最后日食时那彻底变成红色的世界。中国人似乎对红色更加的崇拜,因为那是血液的颜色,是流淌在数十亿人口身体中共同的血脉。这份鲜艳的色彩的出现,更能表达出陕北人的热情与豪爽,呈现了中国农民向上的精神状态。张艺谋在运用色彩上的技巧和灵感尤其值得研读。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红高粱电影影评(三)
得不说,张艺谋的电影总是那么质朴、纯粹,总是有着简单不拖沓的剧情,不浮华,亦不庄重,透着一股淡淡的岁月的味道,沉淀着岁月的香味,历久弥香。
不知是心血来潮,还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在这个压抑、昏暗的下午,我欣赏了那一段爱情的壮歌――《红高粱》。
没有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亦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有的,只是一个个细微的眼神,一串串平淡无奇的动作。也许,爱情就是这样。来了,挡也挡不住;而若注定没有,更是无法强求。
影片中,新娘看着轿夫稳健的步伐,久久深情的注视,哪怕只是一双被尘土飞扬覆盖的脚。就在那一刻,便绯红了少女的脸蛋,电流全身。爱情就这样来了,毫无先觉,亦不知是否有后文。
被歹徒劫走的那一瞬,又是那样充满希望、略带几分挑逗的眼神,便早已将两人的心紧紧牵在一起,那样真,那样深……从此,两人的命运开始一次又一次的交集、重叠,一直到最后的紧紧相连。
爱情,来得如此匆忙,却也来得如此浪漫,如此戏剧。新娘出嫁,但新郎不是他,他只是一个轿夫,注定将心爱的女人抬向遥远的与幸福无关的深渊。我不知道,新娘的那一位病秧年长的麻风新郎是否成为了爱情的祭品,但我只相信,爱情是美好的,当然,他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在那一片密密的高粱地,清风吹拂下的大片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