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前后金冠表演 婺剧 婺剧-历史发展,婺剧-表演特色

婺剧,俗称“金华戏”,中国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衢州、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因金华古称婺州,元至正二十年(1360)改称金华。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剧百寿图_婺剧 -历史发展


婺剧

明清以来,金华一带是盐、丝入赣和漆、瓷入浙的商业贸易地区,加之物产丰饶,故历来是各种戏曲争胜斗奇之地。明中叶流行的义乌腔形成于金华府(治今浙江金华)义乌县。明末的高腔、昆腔,清初的乱弹腔,清中叶的徽戏,均曾在金华流行

高腔


婺剧

高腔有侯阳、西吴、西安、松阳之分。侯阳高腔流行于东阳、义乌一带,有人认为可能是义乌腔的派生,擅演武戏。西吴高腔因在金华北乡的西吴村开设科班而得名,其唱腔较西安高腔委婉、质朴,且多滚唱,与徽池雅调有渊源关系。西安高腔流行于衢州一带,衢州古称“西安”,故

名。相传与弋阳腔有密切关系,也有人认为可能是西平腔的遗响。其曲调字多腔少,具有一泄而尽的特点。以上三种,均一人启唱,众人帮腔,锣鼓助节,音调随心入腔。

多数高腔的特点是锣鼓助节,不管托弦,一人启齿,众人相和,声调高亢激越。而西吴高腔及松阳高腔却有乐队伴奏,是我国各种高腔中特有的形式。高腔曲牌很多,不同剧目有规定的“套式”。初用长短句词格。剧目丰富,如《槐荫记》、《合珠记》、《白兔记》等。

昆曲

昆曲,俗称“草昆”、“金昆”,是昆腔流传在金华一带的支派。因长期流动演出于农村的草台和庙会,以农民为主要观众对象,故语言较通俗,追求情节曲折,唱腔也不拘泥于四声格腔,以演武戏、做工戏、大戏为主。在明代之后,一直被视为婺剧诸声腔中的正宗。实际上是昆曲在衢州(今衢县一带)、金华的一个支流,在语言、曲调上均结合当地习惯予以简化或改变,故称“草昆”。现其剧目已较少演出,部分曲调则为乱弹声腔所吸收,如乱弹曲调中含有[昆头][小桃红][新水令][下山虎]等片断。

乱弹


婺剧

乱弹,因专工乱弹的“乱弹班”多出自浦江县,故又称“浦江乱弹”。以二凡、三五七、芦花为主要唱

调。其流行地区除金华、衢州、严州(治今浙江建德)外,也常在昌化、桐庐一带演出。二凡具北方戏曲唱腔的特点,有人认为源出于西秦腔,也有人认为源于安徽的吹腔和四平调。三五七具有南方戏曲唱腔的特点,属早期吹腔。有人认为其形成与皖南的徽州、四平、太平诸腔有关。芦花则源于吹腔一类,系徽戏遗响。

据《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乱弹在婺剧中,指唱“三五七”“芦花调”“二凡”“拔子”四个声腔。“三五七”“芦花调”由安徽“石碑腔”演变而来,用笛主奏,曲调华丽、流畅、舒展,唱调字少腔多,后发展为字多腔少的“叠板”。“二凡”是秦腔传到南方后演变而成的声腔,在婺剧中又发展为“尺字”“小工”“正宫”“凡字”四种不同属性的曲调,又各有“倒板”“原板”“流水”“紧皮”“垛板”等不同板式,分别具有激昂、高亢、悲壮、沉郁等感情特点。“拔子”也有“倒板”“回龙”“原板”等板式。按定调性质,一般“二凡”与“三五七”相联,“芦花”与“拔子”相联。剧目较多,如《芦花絮》《桂芝写状》《雪里梅》《珍珠衫》等。

徽戏

徽戏,自皖南传入。清末以来,大量皖人迁往金华一带,多数经商,徽戏随商路流入,金华、衢州两府本地徽班达三十余个,仅1918年前后开设的本地科班就有十余个。婺剧徽班自成一格,以拔子、芦花、吹腔等老徽调为主。唱西皮、二黄,表演粗犷、泼赖、朴实、健康,剧目有《二进宫》《法门寺》《青龙会》等。其中《火烧子都》《水擒庞德》等的表演风格,在今皮黄剧中较少见。

滩簧

滩簧,相传源出苏州滩簧。乾隆、嘉庆年间(1936-1820),金华已有曲艺滩簧坐唱班。有人认为,滩簧系由往来于衢州、兰江的花船船娘卖艺带入,先有业余坐唱班,后由婺剧艺人衍为戏曲,成为婺剧声腔之一。有“浦江滩簧”、“兰溪滩簧”、“东阳滩簧”之分。剧目有《僧尼会》《断桥》《牡丹对课》等。解放后整理的传统剧目《僧尼会》《断桥》在剧本和表演上都有新的创造。

时调

时调,是明清以来时尚民间小戏的统称。有来自明清俗曲,有的属南罗,有的为油滩,有的源于地方小调。由当地民歌、歌舞演变而成,是一种演唱农村生活小戏的声腔,剧目有《走广东》《卖棉纱》《王婆骂鸡》等。

以上六种声腔,在婺剧中不是一戏混用,而是各个声腔都有一批专长剧目。最初,高腔、昆腔、乱弹等独立成班,后发展为合班,并有不同的组合。高、昆、乱兼唱的戏班,俗称“三合班”。以后,徽戏传入金华一带,有的三合班弃高腔而兼唱徽戏,有的徽班却兼唱乱弹。之后,又吸收了滩簧和时调。

婺剧百寿图_婺剧 -表演特色

婺剧

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由于过去服装原无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画的人物姿态,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变脸、耍牙、滚灯、红拳、飞叉、耍珠等。

角色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净)、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杂(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名演员有江和义、徐东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锡贵、王金龙、叶阿苟、郑兰香、葛素云、吴光煜等。

婺剧百寿图_婺剧 -演出场合


婺剧《白蛇传》

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婺剧班社达四十余班。1935年后,婺剧始有女演员,曾先后办了民

生、文化、民乐、小文化等女子科班(徽班),各“三合班”、“乱弹班”也都通过随团收徒等方式,培养了不少出色女演员。

早期婺剧班社主要在四乡集市、庙会(统称赶会场)演出,30年代初,才开始进城,以金华城隍庙、西华寺等为演出场地,后逐渐经常在长乐、北山、金城、群众等戏院演出。在农村,早期的业余班社,有的称为“太子班”(主要由村镇的“有闲阶层”组成)。这些组织初期以坐唱自娱为主,每逢迎神赛会,则敲锣打鼓沿街挨村游动演唱,后来始发展为化装上台演出。

婺剧百寿图_婺剧 -艺术特点

角色行当


婺剧演员在化妆

婺剧的角色行当,过去称为“十三顶半网巾”,即四白面:小生、老生(正生)、老外、副末;四花面: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净)、三花面(丑)、四花面(武净);五旦堂:花旦、正旦、作旦、老旦、

武小旦,此为十三行。外加“三箱”(管砌末,兼演神仙、老虎、狗)兼杂脚,为“半个网巾”。后又增加了三梁旦(衢州一带称花旦为“大梁旦”,作旦为“二梁旦”,“三梁旦”意即第三位花旦角色)和小旦(又称“小包头”、“拜堂旦”,专演丫头、宫女等很少开口的角色),共十五行角色。一个班社,过去多为二十八人(尤其是徽班)。计班主(亦称“领班”,实为老板)一人,“承头”(即“戏蚂蚁”,组班时帮助邀角请人,组班后主要负责接洽演出场地,50年代已取消)一人,乐队五人,后台管头箱(衣箱)一人,盔箱(帽、盔、髯口)一人,三箱(砌末)一人,总务一人,伙头二人,加一十五行演员,共二十八人。

表演艺术


浙江婺剧

表演艺术方面,由于长期在广场演出,形成夸张、粗犷、强烈、明快的特点。如武将出场,以迅速后退一步,并亮一高架子来突出人物,与其他剧种的站定后前跨一步不同。又如其他剧种一招一式都讲究圆,动作呈连续变化的曲线,而婺剧却往往圆中带直,曲线中出现折线和直线来显示动作的力量和感情的强烈。它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即

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如《断桥》是一出文戏,但白素贞和小青的“蛇步”和一连串的舞蹈身段,许仙的“吊毛”、“飞跪”、“抢背”、“飞扑虎”等跌扑功夫,其吃重程度均不下于武戏。反之,武戏《水擒庞德》,却慢招缓式,在乐曲中开打,以舞蹈动作取胜。

过去婺剧无水袖,因而手腕和手指功夫十分突出。旦角的开门、整装、整容等动作,无不注重手指的颤动功夫;净、生等角色的各种云手动作,也十分注重转腕,翻掌加上亮相时常曲腿亮靴底,与傩舞和佛教舞蹈颇有接近处。此外,角色上场时两肘(下臂)平曲,大拇指翘起,其他四指并拢,“起霸”时尽用身子旋转动作,扬鞭催马时鞭梢总是向上等,又与傀儡戏的动作相似。同时,婺剧中还保存了许多特技表演,如《火烧子都》中通过筋斗带彩的三变脸,《滚灯》中的顶灯,《大补缸》中的翻梁和七十二吊,《肉龙头》中的红拳、舞叉,《僧尼会》中的耍佛珠,《水擒庞德》中的“倒插顺风旗”,《三打王英》中的“倒喝水”,《相梁刺梁》中的“飞僵尸”等。

人物塑造上,有些剧目往往从农民生活的角度来理解人物,即使帝王将相亦然。如《九锡宫》中已官填封九千岁的程咬金,在人们为他祝寿时,竟自顾自偷吃起枣子来。又如《三结义》中的刘备,却是个好吃白食、油嘴滑舌的二流子。

婺剧班社过去演出,必先点戏:由二旦色头饰珠翠,脸敷脂粉,身穿红绿男客衣(褶子)。其一持牙笏,上开戏名,另一持笔,请“庙会头首”以笔点戏。演出之前,必先闹台,称“闹头台”,一般只用打击乐器奏出各种锣鼓点,取其热闹,借以招揽观众,谓之“闹头台”。但是,每逢头场演出,则必闹“花头台”,在锣鼓中插入大唢呐、小唢呐、笛子、胡琴主奏的四支乐曲,时而委婉清柔,时而激昂雄壮(“花头台”乐曲今已成为独立的民间吹打组曲),观众通过“花头台”来品评乐队水平。“头台”闹完,继以“蹈八仙”(有“堆花八仙”、“追桃八仙”等多种,均以蟠桃会众仙为王母庆寿为内容),再“跳加官”(俗称“跳白面”、“天官赐福”)、“跳魁星”、“跳财神”,然后演三至四出“摘剧”(折子戏),称为“开台”。每逢头场开台,徽班必演《百寿图》(《满床笏》《打金枝》),乱弹班必演《九锡宫》。演此两剧,一为取其吉利;二为亮行头;三因戏中行当全,唱做并重,能反映出班社演出水平。庙会主事人也据此决定戏码和演期的长短,观众则据此选择看哪几本戏。开台戏演完,接着“闹二台”,一般用大唢呐吹演奏一支曲牌,配以锣鼓,较简短,目的使演员和观众各以稍事休息。然后大戏开始,称为“正本”。正本演完,须加演一出小戏,称为“后找”。如《哑背疯》、《骂鸡》、《王小二过年》之类。从开台到后找,一场戏约需四、五小时以上。

婺剧百寿图_婺剧 -婺剧脸谱

婺剧脸谱是在“古老彩绘图腾”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讲脸谱,总是指大花和小花,而婺剧则除此以外,还有四花、小生、老生、老外、副末,甚至连个别花旦、作旦、武旦等角色也有脸谱。这表明婺剧脸谱的古老和丰富。据婺剧演大花脸的著名老艺人胡志春说:“原先台上所有演员都戴‘面壳’,‘面壳’就是古老的‘傩(音挪)面’。后来梨园子弟感到演出不便,脸部感情表达不出来,就将面壳的图样画在脸上,因此所有的演员都有脸谱。之后,花旦、作旦、小生、老外等旦堂和白面堂的演员感到脸上涂得七红八绿不好看,妨碍表演,于是就不化妆或涂一点点红色。最后只有花面堂和个别其他演员有脸谱。”研究发现,古老婺剧脸谱与京剧及其他剧种的脸谱大不相同,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图案化

在脸上画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通过文字图形表现的,如《鱼藏剑》中专诸的额上写有“孝”字;《大香


浙江婺剧团演出的婺剧《挡马》剧照

山》中达摩的额上写有“佛”字。有通过动物图案表现的,如《玉麒麟》中张顺的脸上画有两条鱼;《万寿图》中刘海的脸上画有一只金蟾;《探五阳》中王英的脸上画有一只蝴蝶,姚刚的脸上画有一只蝙蝠,朱武宗的脸上画了一只黑乌鸦;《悟空借扇》中孙悟空的脸上画有一只蜜蜂。有通过武器图像表现的,如《九龙阁》中焦赞的脸上画有一把利斧;《借云破曹》中典韦的脸上画有一把戟;《玉麒麟》中李逵的脸上画有两把斧头;《四川图》中庞统的额上画有一个八卦图后有交*的剑和鞘等。有通过风花雪月形象表现的,如《玉麒麟》中李逵的额上画有旋风;《丝罗带》中铁瑞英的脸上画有梅、兰、竹、菊;《审乌盆》中包公的额上画有一钩弯月等。有通过其他图案表现的,如《三结义》中张飞的额上画有一个桃子;《铁笼山》中姜维的额上画有一个圆八卦。上述图案丰富多彩,斑驳陆离;风格粗犷,线条精细;望图生义,雅俗共赏。

性格化

脸谱中的色彩,表现各种人物的性格,能使人们“识忠*、辩善恶”。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色彩

红色(又名红脸),表示忠勇。如关羽,“蚕眉凤眼五绺长,红光满面侠义肠”,他为人赤胆忠心,恪守信义;又如《火烧子都》的颖考叔、《月龙头》中的赵匡胤,都是勇帅贤君、英雄人物

黑色(又名黑脸),表示刚直。如包公,铁面无私,廉洁奉公;又如张飞,“虎头豹额赛金刚,摧邪扶正豪气爽


婺剧脸谱

白色(又名白脸),表示诈。如《宇宙锋》中的赵高,其人“眉头一皱计万条,心中暗藏杀人刀”;又如《红梅阁》中的贾似道,“双手欲遮日和月,杀人如麻鬼心肠”。

绿色(又名绿脸),表示凶猛。如《打登州》中的单雄信,“英雄结义在瓦岗,除暴安良威名扬”;《水擒庞德》中的庞德,“残忍凶猛,万死不辞”。

青色(又名灰脸),表示妖邪。如《大补缸》中的活无常,一张灰脸,阴森可怕。

紫色(又名紫脸),表示智勇。如《江东桥》中的常遇春,此人是“曾书当年梅花阵,梅花阵上显奇能,头顶铁船破此阵,谁人不知常遇春”。

金色(又名金面),表示超尘。《火烧子都》中的子都,最后变成一张金面,表示将离开人世。

阴阳色(又名阴阳面),表示鬼怪。如《大补缸》中的死无常,就是一张半黑半白的阴阳面。再如婺剧《断桥》中的小青,最早的化妆是一张半青半白的阴阳面,青的这面有条小蛇,说明是蛇精的化身;白的这面涂有粉红色,表示是入凡的少女。

寓意化


婺剧脸谱

尽管婺剧的脸谱光怪陆离,千变万化,但它的图案和线条,都有一定的寓意。如《鱼肠剑》中的专诸,黑脸额上写有孝字,说明他不仅是个侠义之士,而且还是个孝子;《玉麒麟》中的张顺,红面上画有两条鱼,说明他熟悉水性,可谓“浪里白条”。

《水擒庞德》中,周仓脸似水獭,庞德脸像鲤鱼。传说周仓乃水獭精所变,庞德是鲤鱼精化身。周仓的脸谱呈黑色,与水獭同色;庞德的脸谱呈绿色,与鲤鱼赖以生息的水和水草一色。故而,鲤鱼一定被水獭所吃,庞德也势必为周仓所擒。

婺剧前后金冠表演 婺剧 婺剧-历史发展,婺剧-表演特色

婺剧除了大花脸、二花脸、四花脸、小花脸有脸谱外,其他一些角色也有脸谱。如《铁笼山》中的姜维由小生扮演,额上画有圆八卦;《探五阳》中的王英由老生扮演,画有白蝴蝶;《江东桥》中的康茂才由老外扮演,画有圆八卦;《祭风台》中的黄盖由副末扮演,画有红脸;《断桥》中的小青由武旦扮演,画有阴阳面;《丝罗带》中的铁姑娘由花旦扮演,画有梅、兰、竹、菊。

婺剧脸谱常见的勾脸有四种:第一是整脸,如包公、关公、姜太公等;第二种歪脸,如《郑恩闹殿》中的郑恩;第三是象形脸,如《水擒庞德》中周仓脸似水獭,庞德面像鲤鱼;第四是会意脸,脸上画有各种图案,有的使人一目了然其身份,有的需要慢慢品味其寓意。婺剧小花脸的脸谱,一般属于会意脸,如贪官画上元宝脸,大贪官画有大元宝,小贪官画有小元宝,或在鼻梁上画一只宝瓶。有的小花脸心地善良,鼻梁上还描有一块白豆腐干或白神主牌。

婺剧脸谱,是历史悠久、极其珍贵的中国戏曲文物。婺剧的振兴和发展,除了从剧目上创新外,不妨从色彩缤纷、古老浑朴的婺剧脸谱中找到古为今用、受当代青年人喜欢的“亮点”和“支点”。

婺剧百寿图_婺剧 -绝活绝技

蛇步蛇行

这是婺剧滩簧《断桥》中白素贞和小青的表演。白素贞和小青不是人间妇女,而是亦人亦蛇,因此她们在表演中就要兼有两者的风格。婺剧《断桥》的表演,几已尽善尽美。白蛇和青蛇的台步轻捷细碎,S形地前


婺剧脸谱

行,犹如蛇行水面,飘飘欲仙,加上优美的舞姿,使人感到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小青在追赶许仙时,杀气腾腾,一旦停住,就来个“三窜头”,即把头突然窜抖三下,好似水蛇觅食时凶悍而敏捷的形态。解放后表演《断桥》白娘娘和小青的演员已有好几代,最早的要数陈美娟和陈娟弟,其后有徐汝英和金凤茶,刘玉莲和江淑英,倪志萱和朱珠凤,方磊和龚健,方晓蓉和金国娟等。她们表演的“蛇步蛇形”,保持着浓郁的婺剧特色。在徐勤纳导演的《白蛇前传》里。

飘若纸人

“飘若纸人”又名“纸人功”,属轻功一类的特技。角色犹如悬在半空,低头直臂,左右晃动,前后打转如纸人一般。演员表演方法是:两只脚尖踮地,利用轻柔的身段功夫,忽而摇摆,忽而左右移动,忽而360°打转,均要显示出如纸在空中飘浮的形态。其要领是演员两脚踮起时,双臂尽量下垂,然后用小碎步移动身子,并要把戏装遮住双脚,这样才不致使观众看出你是在用脚尖功夫。

婺剧徽戏折子戏《活捉三郎》中的张文远就有此功表演。《活捉三郎》说的是《水浒传》中宋江杀惜的故事。郓城县押司宋江,为人好义,挥金如土,人称“及时雨”,深得乡亲父老的拥戴和江湖好汉的敬仰。时有阎婆和阎婆惜母女二人落难郓城,宋江怜其生活艰辛,时常施舍一些小钱以供其维持生计。阎婆看宋江挥金如土,又在衙门内办事,就将阎婆惜许于宋江作妾。于是宋江就在城内买下一幢房子把阎婆惜供养起来。

宋江有一同僚名唤张文远,生得眉清目秀,风流倜傥。因与宋江同为衙门书吏,且还有些师徒情分,故宋江常与其对饮,遂成朋友。宋江为人大度,有时竟把张文远带入阎婆惜处饮酒,席间命阎婆惜弹唱助兴。这阎婆惜生得面若桃花,颇有姿色。张文远原系拈花惹草的伪人君子,一见阎婆惜生得美貌,便起了不良之心。恰逢阎婆惜也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两人一拍即合,不久便成奸夫淫妇。张文远常来幽会,仅是瞒着宋江一人罢了。阎婆惜有了新欢,便对宋江冷淡起来。宋江原非好色之徒,见阎婆惜有意冷淡也就不大来阎婆惜处过往。

合该出事,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后,官府派兵捉拿,幸亏宋江通风报信才得以脱身去梁山落草。为报救命之恩,晁盖命刘唐送来金子三百两和书信一封。宋江并非爱财之人,仅收下一锭金子和书信,余叫刘唐带回。送走刘唐后,恰被阎婆撞见,一把拖住不放,生拉硬扯把宋江拖到楼上,要留宋江过夜。因阎婆惜冷落,宋江十分没趣,不待天明便离去了,却把装有金子和书信的“朝文袋”忘在了房中。阎婆惜取过袋子一看,知宋江暗通梁山,便借机逼宋江写下休书和拿出三百两金子,以供她和张文远后半生快活。

宋江发现“朝文袋”失落房中,急忙赶回寻找,可袋子已被阎婆惜藏匿。阎婆惜百般刁难,惹得宋江火起,一怒之下便杀了阎婆惜。

阎婆惜被宋江杀死后,阴魂不散,她要与张文远生死不离,同赴阴曹以续前情。是夜,张文远在书房想念阎婆惜,阎婆惜阴魂潜入书房相会,诉说往事,并要他同赴阴曹地府。张文远吓得魂不附体,欲避而遁之,被阎婆惜迷住,吊得七窍流血。“纸人功”就是用在吊的时候:阎婆惜一把将张文远(三郎)衣领抓住,张三郎就像钟摆似地左右晃动,像苍蝇似地原地打转,飘若纸人,轻如袅烟。这种特技表演,将张文远吓得丧魂落魄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是一出婺剧小花脸的看家戏,演得最出色的要数冯进流和俞兰英。“飘若纸人”特技在各剧种中均有使用,至今仍久演不衰。但在婺剧中却很少见到了。

大眼小眼

这是婺剧徽戏《火中练》(《湘子渡妻》)中韩湘子的表演。八仙之一韩湘子到深山拜师学法,三年未归。一日,湘子下山,为试探其妻林氏有否变心,变为丑僧,偷偷潜入花园,时林氏在花园焚香祝告,祈夫早回,即上前用花言巧语挑逗调戏,林氏嘱婢女将他逐出,湘子放下了心,变回原身,嘱其妻说:“若要夫妻相会,再待三年。”说完隐身而去。湘子在乔装丑僧向林氏挑逗时,右眼睁得很大,左眼缩得很小,甚至连乌珠也看不到。这种神情,将丑僧嗜色如命的心理活动表露无疑。婺百名丑应阿尧、徐东福都会表演。这种特技已后继无人。

蜻蜓点水

是婺剧徽戏《探五阳》中王英的特技表演。王英在探五阳城时,寻找水源,将右手直立撑地,全身平直,时而表演“吃水”,时而身子后翘。这一特技,显示王英的高超武艺和侦察时的神秘姿态。现已失传。

失传的绝活----踢鞋穿鞋

这是婺剧滩簧《断桥》中许仙的表演。婺剧徽班著名小生范寿棋,能将脚上的平靴踢到头顶,然后又从头顶落到脚尖上,自动穿进。寿棋将这特技用于许仙身上。当许仙被白娘娘和小青追赶时,落荒而逃,在慌不择路的情况下,坐地一跌,将鞋踢到头顶上,四处寻找,一无所获。到处抓摸,原来落在头上。然后将头一耸,鞋子准确无误套入脚尖。这一“踢鞋穿鞋”的特技,把许仙胆怯惊慌的心情表演得出神入化。现已失传。

婺剧百寿图_婺剧 -婺剧人才

抗日战争时期,金华一度失陷,一些出色的演员如小花面阿尧、筱兰英,花旦樟树奶等死于战乱,婺剧班社星散,这一剧种几乎一蹶不振。建国后,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组成婺剧改进会(后改为金华地区戏曲联合会),并于1953年成立了浙江婺剧实验剧团,各地也成立了一批“共和班”。1955年,各剧团联合招收了二百多名学员,培养了一批人才。1956年,在浙江婺剧实验剧团基础上成立了浙江婺剧团,并对婺剧的传统艺术进行较系统的挖掘记录和继承改革工作。至80年代初,婺剧共有剧团十二个,其中原为徽班的七个,三合班的二个,两合半班的一个,乱弹班的二个。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浙江省婺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婺剧百寿图_婺剧 -婺剧班

婺剧班社按其所唱声腔的类别,有三合班、两合半、乱弹班和徽班等组织形式。三合班,必须能演唱高腔、昆腔、乱弹各18本。唱西安高腔的称衢州三合,常以“文锦”二字作班名;唱西吴高腔的称金华三合,常以“品玉”作班名;唱侯阳高腔的称东阳三合,常以“紫云”作班名。两合半,由三合班演变而来。因除演唱昆腔、乱弹外,无高腔,而代之以徽戏,人们认为徽戏不及高腔古老,而且18本才算一合,它只会演7本徽戏,故算半合,称为两合半班。乱弹班,又叫浦江班,要能演36本乱弹“本工戏”才能称班。其中部分曲调为赣剧吸收,被称为“浙调”和“浦江调”。徽班,又叫金华班,必须能演72本徽戏,并兼演滩簧、时调等小戏。现有12个婺剧团,其中原为徽班底子的7个,乱弹班2个,三合班2个,两合半班1个。“西安”和“西吴”的两种高腔,已绝响多年。1950年请回仅存的老艺人江和义,并办了高腔学员班,才得以恢复。婺剧名演员有周越先、徐汝英、郑兰香、徐东福、徐锡贵、王金龙等。较有影响的剧目有《黄金印》、《送米记》、《孙膑与庞涓》、《三请梨花》以及小戏《断桥》、《对课》、《米?敲窗》、《出塞》等。

婺剧不仅保留了四平腔、义乌腔等许多古老声腔的遗音,而且较多地保存了徽戏的传统剧目和腔调。它的表演格调粗犷,动作强烈,但在细节处理和人物性格刻画上,却又相当工细,善于运用特技和夸张的艺术手段,多在手腕和手指上下功夫,不同于京、昆等剧种而别具一格。

婺剧百寿图_婺剧 -婺剧的起源

婺剧源于明朝中叶,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婺剧剧目丰富,传统深厚,特色浓郁,影响深广,有徽戏“活化石”之称。200年前,四大徽班进京,融二黄、西皮、昆、秦诸腔之长,衍变成了京剧。徽戏自身反日益衰弱,甚至连其发祥地安徽,也因受到京剧倒流的影响而逐渐消失。婺剧则是徽剧早在徽班进京前向南流入的一支,是中国戏曲舞台保留徽戏剧目与资料最多、最完整的剧种之一。它拥有800多个大小剧目,3000余首曲牌。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曾这样赞过婺剧:“京剧的前身是徽剧,京剧要寻找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去找”。

婺剧在旧社会的摧残下,艺人流离失所,解放初仅在金华地区留下少数班社。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婺剧获得新生。1953年,浙江省文化局以民办公助的形式,成立了金华专区婺剧实验团和浙江婺剧实验剧团,1954年决定兴办浙江省婺剧团。接着,全区大部分县相继成立婺剧团。为使婺剧后继有人,浙江婺剧团1955年招收郑兰香、吴光煜等一大批青年演员,1958年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创办了浙江戏曲学校婺剧班,该班在全省招演员、乐队45人,是新中国第一代婺剧中专生,毕业分配全省各婺剧团。

1957年全省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戏曲调演。婺剧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和积极性,一方面对演出传统剧目进行推陈出新,逐个进行整理,另一方面对传统艺术进行挖掘抢救,纪录出版了《婺剧传统剧目汇编》、《婺剧音乐、徽戏部分》使大部分传统剧目和唱腔曲牌得以保存。并整理和加工出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黄金印》、《送米记》、《孙膑与庞涓》、《米栏敲窗》、《父子会》、《马前泼水》等剧目参加调演。编、导、音、美及演员全面获奖。

1960年,毛泽东主席在杭州观看了婺剧优秀传统小戏《牡丹对课》后给予热情肯定和鼓励,并接见郑兰香等优秀青年演员。1962年婺剧首次进京演出《双阳公主》、《三请梨花》、《米栏敲窗》、《牡丹对课》、《僧尼会》、《断桥》等剧目,受到首都文艺专家的高度评价。周恩来、朱德、陈毅、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后给予热情肯定和鼓励。周恩来三次观看演出,并邀请部分演员到中南海住所,作长时间的亲切谈话。著名戏剧家田汉还特地为浙江婺剧团的演出题诗,以资鼓励。

在十年动乱中,婺剧倍受洗劫。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婺剧又获新生。文革中砸烂的婺剧团又重新恢复演出。被禁锢多年的优秀传统剧目又重新与广大观众见面。并新创作《西施泪》、《梨花狱》、《铁灵关》、《白鲞娘》、《讨饭国舅》、《商鞅变法》、《血剑》、《吃醋拜相》、《李渔别传》、《义虎案》。现代戏《心肝宝贝》、《雷锋啊雷锋》、《桃子风波》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其中《西施泪》、《梨花狱》分别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改革开放后,农村形势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农村业余婺剧团如雨后春笋。1982年统计,金华地区就有554个,出现了热气腾腾的新景象,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84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将永康县舟山乡婺剧团演出的《姐妹缘》(顾锡东编剧)拍摄成连环画在全国发行。1985年,义乌义亭区婺剧团应北京市政协、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邀请,赴首都演出历史名剧《海瑞罢官》,受到好评。一个农村剧团上北京,不仅推动了婺剧的发展,也为浙江赢得了荣誉。

婺剧百寿图_婺剧 -知名演员

婺剧的名演员有江和义(擅老生)、徐东福(丑),徐锡贵(老生)、叶阿苟(老生)、徐汝英(旦)、周越先(旦)、王金龙(小生)、王景春(老外)、郑兰香(旦)、徐凤仙(旦)、吴光煜(丑)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60103/136455.html

更多阅读

儿童表演怎样化妆 儿童表演怎么化妆

每年小孩子们总要表演几场节目,化妆是必须的。所以掌握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很有必要。 小孩子的舞台妆画的浓一些也是可以的。 如果是舞蹈类节目,眉毛要重一些颜色, 假睫毛是必须的。上下眼线要粗黑色,要画的细致些,千万不能弄痛小朋友。

女性月经前后几天是安全期? 月经完了几天是安全期

  女性的每个月经周期分为月经期、排卵期和安全期。你知道月经前后几天是安全期吗?女性安全期怎么算呢?到底安全期是什么时候呢?许多朋友都不清楚月经刚完是安全期吗以及月经安全期怎么算,需要借助月经安全期计算器来计算。下面一起来

驾驶汽车?如何判断左右前后车距 如何判断汽车左右距离

驾驶汽车如何判断左右前后车距  标签: 杂谈大家习惯称开车熟练的人为高手,其实高手是什么?定义很含糊。我总觉得各人都有各人的高招,摸到一辆我不熟悉的车,哪怕和我的车一样,再给我一个胆我也不敢说自己是高手。不知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没

陈美兰浙江省婺剧团 婺剧陈美兰 樊梨花

陈美兰浙江省婺剧团陈美兰,女,婺剧旦角。  陈美兰是婺剧新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凭借20余年的舞台艺术实践和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婺剧表演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表演精湛,唱腔圆润清亮、优雅甜美,体现了传统

声明:《婺剧前后金冠表演 婺剧 婺剧-历史发展,婺剧-表演特色》为网友君不搅基枉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