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

出自宋代诗人朱熹的《春日》

.大林寺桃花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60103/138054.html

更多阅读

万紫千红总是春:关于春天的古诗词

编者按: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代诗人词人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4.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6.春风又绿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赏析

七言绝句 押灰韵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词句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从大林寺

王维老将行等杂诗9首严建设书法132集 老将行 王维诗

王维老将行等杂诗9首 严建设书法132集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江南春杜牧千里

《大林寺桃花》赏析 大林寺桃花古诗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注释】(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3

赏七绝《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兼白居易写《大林寺桃花》心情之探索一、前言七绝《大林寺桃花》是一首纪游诗。817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声明:《.大林寺桃花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为网友暖寄归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