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文化有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活文化与其社会的各种文化有机结合,受到自然环境和历史的影响而形成。宗教文化形成其社会的价值观,严重影响生活文化的内容、性格。(政治)体制文化直接关系到生活文化。
文化百科_生活文化 -概述
生活文化
生活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当中形成的吃喝住用行等方面形成的存在。它与生产文化相对。生活文化遍及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世界的每一个有人类活动的角落,时间的古往今来。它包括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婚嫁文化,岁时文化等基本生活文化,也包括平民生活文化,宫廷生活文化等等级生活文化,还包括各种民俗文化,流行文化等时代地域文化。它们共同描写了人类生活的各种层面。(原创)
文化百科_生活文化 -东亚生活文化
韩国烧肉
生活文化有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活文化与其社会的各种文化有机结合,受到自然环境和历史的影响而形成。宗教文化形成其社会的价值观,严重影响生活文化的内容、性格。(政治)体制文化直接关系到生活文化。
饮食文化
东亚属于大米文化圈,但其具体情况各异。中国吃米饭和面条,日本以米饭为主,以面条为副。唯有韩国钟爱米饭。日本有闻名遐尔的会席菜和海鲜菜。日本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成功地商品化了传统饮食文化,从而出现了快餐的流行。中国拥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菜。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这些传统名菜也进一步发展。这两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业已受到地球村的青睐。
韩国传统名菜烧肉、泡菜、冷面已经成了世界名菜,但受到摆饭桌上的制约,经营韩餐仍不容易。我们可以一语概括韩国传统菜的特点,即发酵菜和宴席菜。尤其是,韩国菜中的酱类与中日两国菜相比有许多优秀之处。米饭和豆酱汤,或以泡菜为主的韩国菜单被评为最理相的未来餐桌。韩国传统饮食文化是在传统萨满教的基础之上形成,即崇拜神灵和祖先,进行各种庆典和议式。目前,由于对萨满教的藐视、不完善的地方自治、中央集权所带来的官僚体制,以及随之而来的轻浮的商业主义,这种饮食文化受到限制,无法开花结果。三国人民在外就餐的情况与日俱增,尤其韩国的情况最为严重。这与上述原因不无关系。
服饰文化
三国的服装大部分已西方化。在韩国和日本,每逢佳节或仪式就穿韩服与和服。对中国汉族而言,已无传统服装可言,但少数民族在自己的生活中或在佳节仍然穿传统服装。在日本,特定职业社会平时穿传统服装,以显示职业精神。这是传统服装确立传统职业文化认同的佳例。最近,在韩国出现了所谓改良韩服,渗透人民生活,体现传统美。在中日两国西服代表着节约、方便,而在韩国却代表奢侈、流行的倾向。
住宅文化
三国之中,传统住宅的维护最完善的国家是日本。由于频繁的地震和特有的气候,木造建筑物居多,且榻榻米、沐浴文化比较发达。日本人多半在小公寓里方便节约地生活。韩国的传统住宅已几乎荡然无存。在农村也难以找到草屋,而瓦屋也得到政府保护才保存下来。大部分的人住在西式平房、公寓,许多人喜爱大面积的豪华住宅。公寓的暖炕设施、引用风水概念的传统建筑引人注目。在中国除了政策上保护地区传统建筑物外,大部分都已西方化,且其变化速度和规模实令人吃惊。中国的住房较为朴素,但12亿人口的住房问题仍非常严重。
性文化
中国妇女地位高于韩国妇女。社会主义体制下,妇女活跃加入到社会活动中。甚至有人说,男人赚钱,女人花钱。性生活也比较健康。在日本,女性社会活动比较多,但在家庭和社会里大男子主义较强。日本的性(sex)文化比较开放,也有些淫乱的一面。与中日两国相比,韩国的性文化比较保守且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其原因是朝鲜时代的儒教,即对性的否定观念。与此同时,女性的社会活动较少,女性文化尚未发达。男性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逐渐出现性的商品化和淫乱现象。
关系文化
历来,东亚三国重视关系。据1996年的一项调查,在社会主义体制下,中国人略重视血缘关系外,不再重视其他的关系。日本人至今还重视学缘、血缘关系。反观韩国,韩国人严重受到血缘、学缘、地缘关系的影响。这是证明三国之中韩国的中央集权体制多么强的佐证。在家庭共同体的团结方面,中国最强,而韩国和日本的家庭团结力量逐渐弱化。尤其在日本其趋势非常明显。
在中国,社会主义理念限制个人的社会生活。但改革开放以后,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逐渐扩大,出现了严重的违法、腐败、不合理现象。共同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征。命运共同体认识笼罩整个日本社会的情况下,全体主义支配着社会生活。国家观和家族观也如此。穿制服,子承父业,忠于团体等是其代表例子。同时,日本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韩国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受到中央集权所带来的官僚主义的影响。一般的韩国人都指望成功和进入中央,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过着繁忙的生活。然而,韩国人具有双重性,即一般不信政府和官僚,却靠贿赂和接待谋生。
传统风俗
目前,在三国已无人关心传统风俗习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近代化之后从农耕社会进入产业社会。只有日本的正月仪式,韩国的春节和中秋节,中国的春节尚保持着传统佳节的地位而已。西方化之后,圣诞节已成了韩国和日本的冬天佳节。再加上,韩国有春天的释迦诞生日。中国有劳动节、建国日等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国庆节取代传统佳节。不过,少数民族社会还保持着传统佳节。在三国,每逢春节全国人民都会回乡探亲。在韩国,中秋节也出现同样情况。正月,日本人参拜神社,但韩国人祭祀、扫墓、庆祝,保持着萨满教和儒教的祖先崇拜和庆典传统。
共产主义社会不信来世。因此,没有宗教性质的葬礼。传统冠婚丧祭,在中国已不复存在,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所实行的仪式。当然,少数民族社会仍有冠婚丧祭。但已经去掉了来世观念和宗教意味成份,只是民俗的一环而已。在日本、婚礼和丧葬礼仍按照传统规则进行神道或佛教仪式。在韩国,传统婚礼和丧礼已经几乎没有,但葬礼仍按照传统规则进行神道或佛教仪式。在韩国,传统婚礼和丧礼已经几乎没有,但葬礼的埋葬仍受到欢迎引起严重的坟墓不足问题。韩国萨满教将以乡村小山花坛的故乡为归宿,在此再生,这是出于圆形想象界的思路。
游戏、休闲、庆典文化
在中国这些也受到社会主义的影响组织进行,因此传统性格微乎其微,但比较健康。单位旅行、完善的社会体育体系和健康的各种游戏,引人注目。基于神道和地区社会的日本的祭文化已远近闻名,春天的花见文化也非常有名。由于社会体育的成功组织和运行,体育业已成为日本人最好的休闲方法。日本的国内外团体旅行也非常闻名。另一方面,以老虎机为主的游戏的机械化或电子化、商品化也引人瞩目。韩国的游戏文化非常薄弱,虽有许多庆典,但社会体育的基础也尚未奠定。因此,至今也没有健康的休闲文化。
中国是共产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受到理念的影响规定大部分的生活文化。因此,服装、居住、社会生活、冠婚丧祭、休闲娱乐和庆典等都成为社会主义生活文化,不再是传统生活文化。至今仍保持传统面貌的只有饮食、春节、风俗习惯、妇女文化而已,社会主义非常关心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中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比较完善,故可以说生活文化也较为健康。在这种体制下,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都保持着各自的传统生活文化,此乃是所谓的边缘文化,给整体中国生活文化注入活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无法适应其巨大变化浪潮的中壮年人的不安和不满情绪也日益高涨。快餐等外国的各种饮食文化和消费用品丰富了人民的实际生活。
在日本,传统的神道和佛教价值观保护并继承着传统生活文化,整体生活文化比较稳定。其原因之一是运行自如的地方自治,基于此,日本对饮食、游戏、性文化等整体生活文化进行了高度的商品化。这是在经济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文化的结果。同时,日本的生活文化有一定的规格。其原因是生活文化的商品化和经济增长。这些商品大量流入韩国和中国,严重影响韩中两国的生活文化。
韩国的生活文化有许多弱点。游戏、庆典、休闲文化,豪华奢侈的住宅和服装,双重矛盾的社会生活,性文化等皆有不足之处。这源于朝鲜时代以来实行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地方自治尚未落根也起因于此。
韩国还固守坚持饮食、服装、风俗习惯和丧葬礼等传统生活文化。这是萨满教的基础上,佛教和儒教在起作用的结果。韩国的萨满教是韩国文化艺术的渊源,也是韩国人的神话和想象界的根源。在地球村惟有韩国萨满教仍保持着强大的势力。然而,在韩国萨满教只是边缘文化,只留在社会边缘或基层,且被视为迷信和民众的残留物。体制神话压抑边缘神话时,社会上出现紧张和矛盾。因此,韩国社会缺乏活力,人们在双重价值观之间无所适从,忐忑不安,文化认同问题就在于此。
东亚三国的神话或想象界原本始于萨满教。在中国早已转变为道教。在日本受到佛教的影响形成了神道。唯有韩国兼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仍保持着萨满教。文化是想象力的产物。新的文化认识认为民族、社会的想象界直接关系到整体文化,尤其与文化认同有直接关系。在日本,国家保护并发展神道想象界,成了生活文化的基础,直接反映在商品化方面。称霸世界市场的日本动画片和漫画是一个代表例子。在武打片、气功和生活态度上可以确认中国的道教想象界。然而,韩国的萨满教想象界迄今仍未得到正确的认识,而无法发挥真正的功能。
文化百科_生活文化 -中国酒文化
中国酒文化
酒文化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他税赋形式有关。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换交替,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的赐晡令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有关。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给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用远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白酒是中国世代相传的酒精饮料,从作坊式操作到工业化生产,从肩挑背扛到半机械作业,从口授心传、灵活掌握到有文字资料传授。这些都使白酒工业不断得到发展与创新,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一批厂家成为中国酿酒的大型骨干企业,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化百科_生活文化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 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